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东南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东南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龙东南联合体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请将考号、姓名、座位号及试题答案写在指定的相应位置,并保持试卷整洁,以免影响你的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土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作者认为一定要遵循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 B. 平庸书籍,尽量少读或不读,因为它会损耗你选择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 C. 作者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可打通文理。‎ D. 读书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避免人云亦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遇见”这一比喻形象地阐释读书的实质,并较为深入地进行分析。‎ B. 文章以“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产物为立论前提,引出选择主动权问题。‎ C. 文章以梁启超反复研读还原历史真相一事,证明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D. 关于读书,文章先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接着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打开书本,你就能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吸取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B. 如果我们认真读一本经典著作,可以抵得上读几十本乃至上百本平庸的书籍。‎ C. 读书和交友道理一样,交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面越广越好。‎ D. 一个人如果读书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那就是他对自己的治学态度不负责。‎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列举吴宓、王竹溪、华罗庚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读书面越广越好。‎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关于读书,文章先阐述选择书籍的原则及范围,接着论述读书的正确态度。‎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文中是“接触不同时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不是“就能吸收……菁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 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解放了!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他在暮年哀叹道:“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个真人。他真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说。 ‎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4.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是( )‎ A. 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有人送给他“空空道人”的绰号。‎ B.‎ ‎ 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话詈骂。‎ C. 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他说他不需要要专款资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D. 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 ‎5. 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4. D 5. ①虽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常陷衣食无着、一贫如洗之境,求学治学从不懈怠。② 人格上有孤傲之气,蔑视当权者,厌恶善于周旋、迎合他人的浮华名士,抨击追逐时尚风气的“逐臭之夫”,一心想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③治学敢于坚持己见,不墨守师说,不随便依从他人,即便自己的学说已被边缘化,仍坚守绝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本题中,题干要求选出“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然后理解评价语中“真人”的意思,从文中来看,牟宗三评价熊十力所谓“真”,是指熊氏绝无伪饰的真性情,接着分析选项,选出与“绝无伪饰的真性情”无关的选项。‎ D项,“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主要体现的是熊十力避世治学的态度,与“绝无伪饰的真性情”无关。‎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住人物形象,筛选整合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传记对于文章主要人物的具体描述,找出与之相关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筛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分析传主形象可知,熊十力是一个有精神的学术追求者。在文章中主要体现了人活在乱世之中,出于一种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生活状态,但对于学术的追求始终处于一种孜孜以求的状态,从不轻言放弃,始终坚持;他蔑视当权者,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一心只追求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和独立人格魅力,表现出孤傲的人格。理解题干“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此句重在“孤往”二字,“孤”乃“孤高、孤做”,“往”乃“一往无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守。从“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概括出,熊十力虽生存艰难却求学不辍,可见其坚守;从“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可知,他蔑视当权者,抨击“逐臭”之徒,可见其孤傲;从“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可知,他面对自己的学说被边缘化却不改初心,重新释儒学经典和儒学史,可见他的治学之心坚定不移。‎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列车 胡炎 漆黑黑的夜,列车像一条泅渡的鱼,游向看不见的远方。疲倦像一只无形的手,合上了一双双沉重的眼睛。几个精力过剩的民工,脱下臭烘烘的鞋子,两脚盘坐在座位上,饶有兴致地打着扑克。间或有列车员走过车厢,逡巡着那些睡意朦胧的旅客,提醒他们看好行李。她也困了,哈欠又深又肥,不时迷迷糊糊地打一个盹。身旁,老伴儿歪着头已经睡熟了,嘴角垂下一条黏亮亮的口水,偶尔砸巴砸巴嘴,似乎在梦里尝到了什么美味。她撩起襁褓的一角,婴儿,酣酣地睡在怀中。手机震动起来:“路上没堵车吧?”这已经是老黑第三次询问了。“堵车”,这是只有他们之间才能够听懂的暗语。“没堵,准点到。”她答得心不在焉。‎ 仿佛怕婴儿飞了,她下意识地把婴儿抱得更紧了些。此刻,她与婴儿的体温融在了一起,那娇嫩的肌肤和柔弱的心跳,也似乎与她密不可分了。‎ ‎“况且——况且——”车轮与铁轨,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个词,“况且”什么呢?似梦非梦,恍惚中她好像已经回到了家乡,那座皑皑雪山下古朴而贫穷的山村。山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漆黑漆黑的夜,列车像一条不安的鲸,狂燥地扑向无边的黑暗。“哇”的一声,婴儿突然哭闹起来。她一个激灵坐直了,掀开襁褓,婴儿的小脸通红通红。是饿了吗?可是,她的胸脯是干瘪的。她慌忙把备好的奶嘴塞进婴儿口中,但婴儿摆脱了,哭声越来越大,仿佛要把人心撕碎了。“怎么了?”老伴儿也给惊醒了,有些紧张地问。她茫然地摇摇头,突然若有所悟,拿手试下婴儿的额头,火辣辣烫。‎ ‎“天哪,孩子发烧了!”老伴儿给这突然的变故搞得手足无措。旅客们纷纷醒来,那几个打扑克的民工扔下手里的纸牌,拿着仅有的一袋饼干簇拥过来。其他人也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婴儿的情况。“没事,喂喂就好了。”老伴儿故作轻松地回答,一面向她使着眼色,示意她赶快离开。她抱起婴儿,向大家讪笑着,贼一样躲进了卫生间。老黑的电话又来了,显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声:“怎么回事?"“孩子病了,烧得很厉害。”她的嗓音有些发抖。“笨蛋,连个娃子都看不好!"老黑骂起来,“快捂住他的嘴!”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捂在婴儿的口上。婴儿拼命地转动着脑袋,两脚狂乱地蹬着襁褓。她的心一阵战栗,手不自觉地松开了。“怎么还没捂住,没用的东西!"“孩子……孩子会憋死的。”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他不死,大伙儿都得死!”老黑气急败坏了,“动静这么大,早晚得出事。给老子听好了,这单生意废了,把这鬼娃子给我隔窗扔出去!”她楞着,像一截枯木。“听好了,敢连累老子,今晚就让你老娘上西天!”‎ 她的头一阵晕眩,趔趄了一下,差点跌倒。她想到了卧病在床急等救治的老娘,想到了一脸苦相还在打光棍的儿子,想到这是人贩子老黑交给她做的第一手活儿,想到婴儿那痛不欲生的年轻的妈妈……‎ 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敲门声,一声紧似一声。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看到了一个个旅客关切的眼神,‎ 看了面色煞白的老伴儿,也看到了神情冷峻的列车员和乘警。‎ 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 列车,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小站。一辆120急教车,一辆闪着警灯的警车,静静地停在站外。“老伴儿,回家了。”她说。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圣洁的雪山啊离太阳近的地方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回到梦中的家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题目中,“夜”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列车”是故事展开的动态场所,特殊的环境有利于营造特殊的故事氛围。‎ B.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对于生病的孩子,看似粗鄙的民工却充满仁爱;车上旅客充满关切,“老黑”却是冷酷无情。‎ C. 小说“救救孩子”一语是小说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出女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也是孩子转危为安、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 D. 小说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在环境烘托、彼此衬托中,完成了一组人物群像的塑造。‎ ‎7. 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 ‎8. 小说以一首歌词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理解。‎ ‎【答案】6. C 7. ①不失良知。在老黑巨大的压力下,一直以照顾孩子为最大的准则。②胆小懦弱。面对老黑的声声质问,六神无主,顺从老黑“用手捂住孩子的嘴”以制止孩子发声的命令。③知错能改。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发出“教救孩子”的呼声。 ‎ ‎8. ①含蓄地表现主题。小说结尾的歌声,用“圣洁的雪山”“经幡”等含蓄地表达了心灵在四处飘荡之后最终“回家”,突显了“心灵皈依”的主题。②完成了形象塑造。歌声艺术化地彰显了山河故乡农村妇女人性的复苏,言有尽意无穷,韵味深远。③情节上前后对照(照应)。小说开篇写到女主人公记不清“歌中所唱”,结尾写到“听到了真真切切的歌声”,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迷失”到“回归”的心路历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C项,“也是孩子……自己重返故园的关键”错误,这是考察到对小说细节情节的理解,从文中来看,后文说“‘老伴儿,回家了。’她说。漆黑漆黑的夜里,地觉得自己像一只鸟,穿过黑色的迷雾,飞向遥远的黎明。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圣洁的雪山啊离太阳近的地方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回到梦中的家乡……”,可见,应该是女主人公回到故乡,而非说孩子。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征”,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参与人贩子的活动,如当老黑让她“快捂住他的嘴!”时,她“哆哆嗦嗦地伸出手, 捂在婴儿的口上”,这表现出人物的胆小懦弱;如当老黑命令她捂住孩子的嘴、扔掉孩子时,“她的心一阵战栗, 手不自觉地松开了。不知为何,她的泪潸然而下, 沿着风吹日晒的深深皱纹,冰凉地滑下面颊”、“她楞着,像一截枯木”,这说明主人公虽然参与人贩子的活动,但良知未泯;如“在婴儿已经沙哑的哭声里,她咬咬牙,狠狠地关掉了手机”、“她仰起头,长舒一口气,然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她跪下了,嘴里只有四个字:“救救孩子!'”,这些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知错能改的特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结尾是一首歌词,而上文第三段提到“上的寺庙里,梵音袅袅,木鱼声声。缭绕的白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歌声。可是,那歌中所唱,她此刻居然记不清了”,而结尾说“黎明中,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萦回在雪山上的歌声……”,可见情节上前后形成呼应,开头“记不清”体现出人物本性的迷失,而结尾说“真真切切听到”,则体现本性回归;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上文所写的农村妇女参与贩卖婴儿的活动,而结尾所听到的歌声体现其淳朴善良人性的回归;从主旨上来看,“圣沽的雪山啊 离太阳近的地方 我追逐着飘扬的经幡 回到梦中的家乡”,歌词中的“回家”应该是指心灵的“回家”,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思谦,字景让。少孤,警敏好学,凡名物度数、纲纪本末,考订详究,尤深于邵子《皇极经世书》。文宗天历初政,收揽贤能,丞相高昌王亦都护举思谦,时年四十矣。先是,关陕大饥,民多鬻田流徙,及来归,皆无地可耕。思谦言:“听民倍直赎之,使富者收兼入之利,贫者获已弃之业。”从之。‎ 明年九月,拜监察御史。时有官居丧者,往往夺情起复,思谦言:“三年之丧,谓之达礼,自非金革,不可从权。”遂著于令。有诏起报严寺。思谦曰:“兵荒之余,当罢土木,以纾民力。”帝嘉之,赐缣绮旌之。元统二年六月,召为中书省员外郎,上言:“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而故杀从而加功之人,与斗而杀人者,例杖一百下,得不死,与私宰牛马之罪无异,是视人与牛马等也,法应加重。”遂令法曹议,著为定制。‎ 至正元年,岁凶,盗贼蜂起,剽掠州邑,思谦力言于执政,当竭府库以赈贫民,分兵镇抚中夏,以防后患。庐州盗起,思谦亟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领弓兵捕之,而贼已不可扑灭矣。言于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曰:“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王以帝室之胄,镇抚淮甸,岂得坐视!思谦愿与王戮力殄灭。且王府属怯薛①人等,数亦不少,必有能摧锋陷阵者,惟王图之。”王曰:“此吾责也,但鞍马器械未备,何能御敌?”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既而颍寇将渡淮,又言于王曰:“颍寇东侵,亟调芍陂屯卒用之。”王曰:“非奉诏,不敢调。”思谦言:“非常之变,理宜从权;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王感其言,从之。‎ 寻召入,为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律。十三年,升中丞,年近七十,上章乞身,不允,特旨进一品,授荣禄大夫。入谢,感疾,及命下,强拜受命,明日卒。‎ ‎《元史•列传七十一》‎ ‎【注】①怯薛:蒙古语,宫廷侍卫。‎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丞相高昌王亦都护举思谦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B. 岁凶,盗贼蜂起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而擅发之罪,思谦坐之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 强拜受命,明日卒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著为定制 为天下笑者,何也 B. 思谦力言于执政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 王以帝室之胄,镇抚淮甸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非常之变,理宜从权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1.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思谦少年时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及其来龙去脉都有详尽的研究,因而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B. 皇帝下令修建报严寺时,陈思谦建议,兵荒之后,应停止建设,体恤民力。皇帝大加称赞,并赏赐给他许多精美的丝绸和旗帜。‎ C. “拜监察御史”中的“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授、除以及左迁等。‎ D. “乞身”:因为古人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请老等。‎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谦括官民马,置兵甲,不日而集,分道并进,遂禽渠贼,庐州平。‎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9. B 10. B 11. A 12. D ‎ ‎13. (1)陈思谦收集官民的马匹、置备兵器盔甲,没多长时间就集中起兵力,分路并进,于是擒获了匪首,庐州之盗被平定。‎ ‎(2)我们离开父母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格。‎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本题中,‎ A项,举荐,推荐;攻取。意义不同。‎ B项,谷物收成不好。意义相同。‎ C项,征发,调动;打开(开仓赈济)。意义不同。‎ D项,死亡;士兵。意义不同。‎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A项,动词,成为;介词,被。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均为介词,向。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介词,凭借……的身份;介词,按照。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中,例句“强盗但伤事主者,皆得死罪”,翻译为,只要伤了当事人的强盗,都被判为死罪。为定语后置句。‎ A项,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为定语后置句;‎ B项,翻译为,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为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C项,翻译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为判断句;‎ D项,翻译为,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 A项,“及其来龙去脉”应为“法制的始末”,“因而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无中生有。‎ B项,“并赏赐给他许多精美的丝绸和旗帜”错误,根据原文“帝嘉之,赐缣绮旌之”,意思是,皇帝称赞他,并且赐给缣绮表彰他,此处“旌”并非指“旗帜”,而是“表彰”的意思。‎ C项,“左迁”错误,“左迁”指降职,与“拜”不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括,收集;禽,通“擒”,擒获;渠贼,匪首。(2)所以,……的原因;去,离开;亲戚,古今异义,父母亲人;徒,只是。‎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陈思谦,字景让。思谦少年时期丧父,机警聪敏好学,对事物的名称数量、法制的始末都有详尽的研究,对邵子《皇极经世书》研究尤深。文宗天历初年问政,朝廷征集贤能之士,丞相高昌王亦都护推举陈思谦,当时他已经四十岁了。在此以前,关陕发生饥荒,百姓很多卖地逃亡,回来后,都无地可耕。陈思谦说:“听凭(允许)百姓以一倍的价钱赎回卖出的土地,使富人收获两倍的利益,穷人获得已抛弃的产业。”朝廷听取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九月,陈思谦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当时官员因父或母去世而辞去职务在家中守孝,但往往守孝期未满就被起用。陈思谦说:“三年之丧,叫做通行的礼节,若非战争时期,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于是记载到法令中。皇帝下诏,修建报严寺。陈思谦说:“兵荒之后,应停止土木建设,以宽舒民力。”皇帝称赞他,并且赐给缣绮表彰他。元统二年六月,召思谦为中书省员外郎,陈思谦进言:“强盗中只要伤了当事人的,都被判为死罪,但是那些跟随他人以实际行动帮助杀人的故意杀人者,与互相争斗而杀人的,按照律例杖击一百下,没有被判为死罪,与私自宰杀牛马的罪行没有什么不同,这是把人与牛马同等看待,法律应当加重(故意帮助杀人者的)罪行。”于是命令司法官员商议,写入律例,成为定制。‎ 至正元年,是饥荒之年,盗贼蜂拥而起,抢劫掠夺州邑,陈思谦极力向执政者建议,应竭尽府库的粮食赈济贫民,分兵镇守抚慰中原地区,以防后患。庐州盗贼四起,陈思谦急命庐州路总管杭州不花率领弓兵捕捉,但盗贼势力已经不可扑灭。陈思谦对宣让王帖木儿不花说:“太平的日子久了,百姓不知有战争,王爷凭借皇室后代的身份,镇守淮甸,怎能坐视不理?思谦愿与王爷合力征讨灭除盗匪。况且王府的武将番值宿卫人数不少,一定有能冲锋陷阵的人,只要你谋划(就能成功)。”宣让王说:“这是我的职责,但鞍马兵器未准备齐全,怎么能够抵御敌人?”陈思谦收集官民的马匹、置备兵器盔甲,没多长时间就集中起兵力,分路并进,于是擒获了匪首,庐州之盗被平定。后来,颍州盗匪即将渡过淮河,陈思谦又对宣让王说:“颍州盗匪东侵,应赶快调集芍陂的屯兵使用。”宣让王说:“没有接到诏令,不敢调动。”陈思谦说:“(遇到)不寻常的变故,理应采用变通手段;擅自调兵的罪名,由我承担。”宣让王被他的话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久,陈思谦被召回京城,任集贤侍讲学士,修定国家法律。十三年,晋升中丞,年近七十,上书请求告老离职,不被允许,皇上特为降旨,进一品官阶,授予荣禄大夫。陈思谦入宫拜谢,感染疾病,等到任命传下,勉强拜谢接受任命,次日即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陈克:南宋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 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C. “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15. 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1)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2)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3)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4)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分析“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可知,本词语言苍凉沉郁。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亡痛心疾首,而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绪,又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全词悲慨沉郁,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感情真挚。选项“清新淡雅”与词的意境不符。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直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然后根据注释和词中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分析情感。从注释来看,陈克是南宋词人,结合上阙前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工城”可知,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词中流露亡国之悲。“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意思是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表述了作者対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別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別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別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意思是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去吴兴吧。结合前面的客心惊来看,词人身在乱世,四处漂泊,内心流露出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即可。‎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廉颇老矣 (2). 尚能饭否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矣、是故、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阶段幼师的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幼儿园质量有高有低。因此必须对儿童集中保育教育机构和学校等实施特别监督,确保办学质量。‎ ‎②之前一直试图营造休戚与共假象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终于“撕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相互攻击。‎ ‎③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④一些人还在犹豫诉诸抵制的必要性,本人却以为现在正是采取行动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时候。 ‎ ‎⑤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此处指教育水平有高有低,使用对象不当,应用“参差不齐”。“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此处使用正确。“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所给语境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此处使用正确。“意兴阑珊”,兴致将尽,此处形容菊花盛开的场景,使用不当。“登高自卑”,登高山从底下开始,比喻做事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一定的顺序。此处使用正确。故选A。‎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B. “世界水日”活动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和水安全意识,以及爱水、节水、护水的良好风尚,营造厉行节约的浓厚氛围。‎ C. 这群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年轻人,在工作中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用青春和智慧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新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争得了话语权。‎ D. 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本题中,‎ A项,结构混乱,“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偷换主语,应删去“看”;‎ B项,搭配不当,“增强”和“风尚”不能搭配,应把“以及”改为“形成”。‎ D项,成分赘余,“不好的”与“恶果”中“恶”用语重复,应将“不好的”删除。‎ 故选C。‎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本题中,‎ 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 ‎ 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 C项,“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 故选D。‎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0.下列文字选自朱光潜的《诗论》,请用一句话概括他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 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以来,一般人都看重渊明隐逸这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忠贞这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 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作答时,应对材料逐句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第一句讲钟嵘与颜真卿对陶渊明的评价,而题干要求概括朱光潜的评价,可以排除;第二句是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渊明是隐士”、“渊明是忠臣”;第三句是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材料中“极实际极平常”与“最近人情”说的是一个意思,因字数限制,宜选取“最近人情”来表述。最后,整理思路,概括二、三句作答。‎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逐渐建立起来的。课内阅读学习方法,课外阅读提升能力,①______,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起着作用,②______。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榜样,在阅读他们的事迹材料时,③______,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答案】 (1). ①课内课外的知识融会贯通 (2). ②而且对道德品质的提高也起着作用 (3). ③我们无形中会受到积极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逐渐建立起来的”可知应该填写“课内课外的知识融会贯通”,第②空根据后面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可知应该填写“而且对道德品质的提高也起着作用”;第③空根据前文“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榜样”可知应该填写“我们无形中会受到积极影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而登山亦如人生,面对人生,你认可哪种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风景,山腰独好 驻足于山脚,林荫翳翳,闲适惬意;屹立于山顶,既有“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 相比于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半山确有小器局之嫌。然而,身临绝顶之时,固然风光无限;殊不知,绝顶的另一面就是悬崖。若能长期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则固守山顶似乎也是可能之事;但是,人不可能长期紧绷着弦,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山腰则不然,于人生而言,既经历了由山脚到山腰的奋斗,又不会有一脚不慎坠入万丈深渊的危机;坐拥收放自如之境,保持向上奋斗的势能。‎ 也许有人会说,那山脚比山腰更舒适,省却向上攀爬的劳顿,闲适恬淡的生活也触手可及。诚然,山脚那份闲适恬淡的确更容易获得。梁漱溟先生渡尽劫波后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感斯人言:人生当于在山脚,安分守己,踏实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人生!‎ 然则,不知诸君有否关注到梁漱溟先生“寻常人过寻常人生”中的“寻常”之意?这份“寻常”,是阅尽红尘之后平常心,即使驻足于山脚也能寻找闲适恬淡之境。但长相平常、学识平常、身份平常的寻常人,很少会有人拥有梁先生那份平常心,若还是以平常理念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恐怕是沦为庸常而非梁漱溟先生所追求的那份闲适恬淡了。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事物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的,当寻常人在倦怠中沉沦、在沉沦中倦怠时,又何谈拥有那份让人心明境净的闲适恬淡呢?‎ 而山腰则不然,它的获取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人们维持攀爬的姿态方能到达,一路攀爬的过程,何尝不是祛除浮躁一路收获的过程。既不会陷入过分安逸而流入平庸,也不会力不能及而心生妄念。既避免了山脚视野的狭隘,又可拥一览云天的开阔;既能把持闲情逸致观看沿途风景,又可滋生催人上进的动力。‎ 风景山腰独好,关键就在这一“独”字,古罗马的斗兽场,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这些风景名胜不正是以其的独特与唯一而成为最美的存在吗?山腰之“独”,在于“‘立足山脚、不忘根本,展望山顶、令人奋进,进可攻、退可守’;在喧嚣的红尘中生腾挪出‘进退有据、得失由心,专注于力之所及,不追逐无根之浮华’的自由与洗净铅华的精致”。‎ 风景山腰“独”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审题:本材料是关于登山的三句名言。分析可知:(1)尼采认为从半高处看世界更美,是因为视野开阔,又可催人奋进,最大可能延展生命。“半高处”指身处半山腰,仰可见山峰之雄奇,俯可察山脚之隽秀,由此延展到人生处世的体验及启迪。为了体现肯定山腰 的态度,则需与山脚、山顶进行比较,如果仅陈述山腰的优点, 山脚及山顶的劣点,那么这种比较价值就不大,这就要对三者进 行优中选优,才更显山腰之优势。比如山腰的优点相较于山脚, 既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又亲历了登山之艰难与快乐,在付出中增 加了生命的厚度。爬至山腰视野开阔,又超越了山脚的安于现状,心甘平庸。而相较于山顶,有催人奋斗的动力,更大可能地延展生命,避免了登顶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种种诱惑危险。这些谈了三者优点之余,也要谈些不足,比如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之嫌,斗志疲软的消极心态。这样才会更客观理性地体现思辨性。 ‎ ‎(2)杜甫认可凌绝顶,是因为拥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锻炼心志处变不惊,确立了人生的大器局。“绝顶”指身处山的巅峰,满眼风光,俯视众山小。由此延展到处世态度,同理,只谈登上山顶的优点与身处山脚、山腰的劣点比较,不会鲜明彰显山顶的优点,因此也该针对三点进行优 中选优。相比于山腰拥有山高人为峰的自信,君临天下的豪情,还可以锻炼心志,培养百折不挠性格。相较于山脚一样可以处变不惊,但磨砺过的良好心理素质更有意义,因为知山外有山,方可树立更宏伟的目标,确立人生的大器局。这样一较量,山顶的 优点越发光亮,不过仍也存在劣点。登顶面临的是悬崖,风光无限之时危机四伏,登顶可能会让人狂妄目空一切,迷失自己,这种二元对立起来也会突显优点,所以思考时应做到在对比中彰显 思辨,思辨中突出优点。‎ ‎(3)梁漱溟认为山脚过的是寻常人生,胜似闲庭信步,有无成就无所谓。“山脚”不是指停滞不前,毫不奋斗,而是指位居起步阶段,或同一层面的工作环境,过着普通清淡、无关成就的人生。貌似无波无澜,实则有相较于山腰山顶的独特优点,因为身处山脚会清醒认识自我,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好高骛远,进而领悟脚踏实地的真谛。而爬山腰登顶都有向往浮华与功利,身处山脚则追求内心闲适恬静,保持那份真善美。比较之中山脚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为了客观评价,可以进一步谈些山脚不足,因容易获得会心生倦怠,消解斗志,甘于平庸,从而缺乏高远的目标,不追求卓越梦想等等。尼采认为站在半高处看世界最好,杜甫认为站在山顶看世界最好,梁漱溟认为应在山脚看世界。三者观点有其不同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选择方向。‎ 参考立意:‎ ‎1、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2、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 ‎3、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参考素材:‎ ‎1、窗外夜色寂寥,执一本泛黄的书卷,任凭朔风猎猎吹动思绪。我立在时光前,凝视深邃的历史空间,风卷残云俱往矣,“朝”起“朝”落几经更替……此起彼伏的历史话剧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其间多少恩怨情仇是非功过,或令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或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沿着这神秘的历史阶梯攀援而上,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些曾经雄踞山巅彪炳千载的人物——秦王嬴政,千古大帝。曾一度灭六国,雄霸天下,创立了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多民族国家。作为始皇帝,他可谓登上了历史的峰顶。掌握着中央集权政治权力,以威武高大的姿态统御着天下黎民。‎ ‎2、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说过:“不看兵马俑,就不算来过中国。”我们也有句古语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看看秦俑和长城,那种波澜壮阔的恢宏气势,令人扼腕!追忆当年,秦王那种傲视群雄、缔造千秋伟业的雄心壮志,令人惊叹!回看今日,一个大写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镌刻在山巅。‎ ‎3、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那些最出色的业绩具有永恒的价值,更在于他的始创性以至在完成所有这些业绩中投入了雄伟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遍布他后半生征途上的那些巍然屹立的纪念碑,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却还是宏奇壮丽!“屈处奴役之下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人类毕竟不以最高的荣誉授予那些谨小慎微、知难而退、毫无建树传于后世的庸碌之辈,而是把它授予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功勋卓著的人。”毛泽东——这个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人,这个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人;这个于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民族成立的人——必将永远屹立于历史的巅峰而千古留名!‎ ‎4、他站在了半高处,没有奖牌,却赢得了掌声……‎ 在伦敦奥运会上,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成为了奥运田径赛场上的首位残疾运动员。虽然他最后惨遭淘汰,与金牌无缘,但他努力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换来的是为他骄傲的掌声。白哲特曾说:“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得他们变得更坚强。”正因为皮斯托瑞斯有着坚强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拼搏,虽然最后只站在半高处,无法登上冠军的顶端,却同样精彩。‎ ‎5、他站在了最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作家……‎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因其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时事以魔幻写实手法冶于一炉”,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富有张力、情感饱满的农村“民间深层经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泰戈尔说过:“莲花的花瓣不会闭合,深藏的花蜜定会显露。”正因为莫言用自己潜心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大胆细腻的创作征服了世界,最终登上了诺贝文学奖的最高峰,从而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6、她站在半高处收获成功,也站在顶峰创造精彩……‎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开了一家“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她靠自己的努力与真诚来经营这家餐厅,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红火。后来她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取名为“老干妈麻辣酱”。仅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便迅速壮大到了1200多人,产值将近3亿元。现在,“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经高达13亿元,在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5。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结构示例:“风景,山腰独好”,文体:议论文。开篇引入话题,提出观点: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正文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对比分析山脚与山顶的人生状态,辩证论述山腰之“独好”:进可攻、退可守,专注于力之所及,不追逐无根之浮华。结尾回扣标题。‎ ‎【点睛】比较型材料作文的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到三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 时”等标志性词语。 (3)文章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 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文章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