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形象与情感:突破诗歌鉴赏之“意”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形象与情感:突破诗歌鉴赏之“意”课件

第 2 节 形象与情感:突破诗歌鉴赏之 “ 意 ” 诗歌鉴赏的 “ 意 ” 包括形象与思想感情,主要是从诗歌 “ 写什么 ” 的角度考查。从近年全国卷的命题来看,通过形象来鉴赏诗歌的情感成为考查的热点,因此,二轮复习中,要从规范答题思路的角度进行强化训练,以期能拿到满分。 题型一 诗歌鉴赏中的 “ 形象 ” 一、失误探因 考查方向 失误原因 鉴赏诗歌形象 形象特点概括不全而失分 不明题意,只概括不分析而失分 读不懂诗歌,形象概括不准而失分 二、得分指导 1 . 鉴赏物象 ( 意象 ) 题 事 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 .鉴赏景物形象题 从 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 “ 画面特点 ”“ 画面内容 ( 意象 ) ” 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 典题印证 ] (2018 · 全国卷 Ⅱ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 节选 )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结合文本信息,解答题目,找到类题规律。 第一步:理形象,明特点 诗歌中 “ 酒 ” 这一物象共出现 次,第一次是诗人把 “ 酒 ” 比作 ,第二次是诗人 后再次 “ 把酒 ” ,以此写心情。 第二步:找手法,细赏析 诗人醉中作书前要酝酿情绪,情绪如何表达,在此以 “ 酒 ”“ 笔 ” 作喻,气贯长虹,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诗人作书已毕,满腔愤懑之情瞬间扫清,举酒复饮之惬意自然会从笔端流出。 第三步:联情感,深探究 这首诗作者将满腔壮志和豪放的英雄气概运之于书中,最后发出报国杀敌的壮志和渴盼,表现了其高昂的爱国热情。 两 进军的旗鼓 所作草书完 答案:① 第 一个 “ 酒 ” 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 “ 酒 ” 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 “ 如见万里烟尘清 ”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 技法点拨 ] 意象考查 “ 3 类型 ” 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1 . 找意象 意 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 “ 柳细花红 ” 转换为 “ 细柳 ”“ 红花 ” 。 2 .抓内涵 找 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找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抓 “ 意 ”“ 象 ” 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3 . 析作用 有 些意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有些意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有些意象,衬托人物,铺垫蓄势;有些意象表情达意,感发兴寄;有些意象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2019 · 天津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 ② ,去国同王粲 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 注 】  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结合文本信息,解答题目,找到类题规律。 第一步:概括画面特点 明确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 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写景所烘托的意境: 、 。 第二步:描绘画面内容 整体阅读这首诗,弄清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 的大致意思,试着用自己的想象再现这一场景:夕归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满溢的江水在夕阳的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之感。 ( 有时情感可不涉及 ) 空旷远寂 寥廓壮美 身处山色苍茫之景中的寂寥孤独 答案:① 描 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② “ 山色远寂寞 ” 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 “ 江光夕滋漫 ” 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③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 技法点拨 ]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 3 要 ” 1 . 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 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   2. 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 , 写 景的技巧比较多,要熟记于心。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3. 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 , 如 写 “ 动 ” ,往往选用 “ 活泼 ”“ 热烈 ”“ 繁华 ”“ 喧闹 ” ;写 “ 静 ” ,往往选取 “ 恬静 ”“ 幽静 ”“ 宁静 ”“ 静谧 ”“ 恬淡 ” ;写 “ 悲 ” ,往往选取 “ 悲凉 ”“ 孤寂 ”“ 清冷 ”“ 凄凉 ” ;写 “ 壮 ” ,往往选用 “ 壮阔 ”“ 壮丽 ”“ 雄壮 ”“ 高远 ” ;写 “ 美 ” ,往往选用 “ 优美 ”“ 明丽 ”“ 清新 ” 等。 三、对点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感遇十二首 ( 其四 ) 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 ② 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 ③ 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注 】  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 《 解嘲 》 : “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 答案: 诗 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关山月 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 ② 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注 】  ①关山月:乐府 《 横吹曲 》 调名。 《 乐府古题要解 》 : “‘ 关山月 ’ ,伤离别也。 ”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答案:① 第 一幅图画是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 “ 明月 ”“ 天山 ”“ 长风 ”“ 玉门关 ” 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 “ 汉下 ”“ 胡窥 ”“ 征战 ” 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描绘的,是以 “ 戍客 ”“ 苦颜 ”“ 高楼 ”“ 叹息 ” 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题型二 诗歌鉴赏中的 “ 情感 ” 一、失误探因 考查方向 失误原因 鉴赏诗歌情感 评价观点,缺少依据而失分 情感把握,一叶障目而失分 情感类型不明就里,错贴标签而失分 二、得分指导 高 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 典题印证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 【 注 】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 注 】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结合文本信息,解答题目,找到类题规律。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 这道题考查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 “ 尾联 ” 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 什么样 ” 从得分要点来看应为 点。 3 第二步:抓角度,巧分析 时间角度 “ 别离已久犹为郡 ” 中一个 “ ” 字,表达出作者对刘禹锡目前 “ 犹为郡 ” 这种境况的同情之感。 关键词角度 尾联中的 “ 更 ” 字既能看出刘禹锡 “ 诗情 ” 勃发的才华,也能体现出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描述对象角度 从诗中所写的 “ 刘使君 ” 来看,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我们可以看出他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因而常常纵情于山水。从作者的角度来看, “ 醉中高咏有谁听 ” ,表达出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宽慰。 意象角度 作者在颈联选取 “ 江气 ”“ 山光 ” 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江边山城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尾联展现刘禹锡的才华做铺垫。 解答此题,要抓住分析情感 “ 4 途径 ” ,从整体出发来规范答案。 久 第三步:再整合,定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找出的要点是分散的,需要梳理整合,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出要点,然后定出答案来。 答案:① 对 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三、对点训练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逢故人 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答案:① 一 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②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③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④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 [ 技法点拨 ] 概括分析情感 “ 6 钥匙 ” 1 . 看标题 标 题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 2 . 看作者 作 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3 .看时代 把 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4 . 看注释 凡 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充分利用。 5 . 看意象 把 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6 . 看关键 每 一首诗词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九日 ① 水阁 韩琦 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注 】  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 ( 今河南安阳 ) 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 (1065) 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 “ 池馆 ”“ 古榭 ” 照应 “ 水阁 ” , “ 重阳 ” 照应 “ 九日 ” 。 B .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 .诗中 “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 对仗工整,以 “ 老圃 ” 对 “ 黄花 ” , “ 秋容 ” 对 “ 晚节 ” , “ 淡 ” 对 “ 香 ” 。 D .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 解析: “ 这首七绝开篇两句 ” 中 “ 七绝 ” 应为 “ 七律 ” 。 答案: A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 “ 黄花晚节香 ” 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杜鹃花得红字 ① 真山民 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 ③ 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 注 】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 “ 红 ” 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③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3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 “ 不如归去 ” ,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魂。 D .尾联明写 “ 行人 ” 直言诗意,一个 “ 染 ” 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 “ 怀乡恨 ” ,此恨化为满山杜鹃, “ 长挂望眼 ” ,永无绝期。 解析: “ 动静结合 ” 不当,应为 “ 虚实结合 ” ,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答案: C 答案:① 本 诗在抒情上托物言志,借 “ 望帝啼鹃 ” 的典故,作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 《 琵琶行 》 中 “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 注 】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 注 】  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阳。 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 “ 恨醉迟 ” 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 .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在寒冷中经雨不谢。这里的 “ 燕子 ”“ 海棠 ” 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 . “ 天翻地覆伤春色 ” 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 .尾联两句为全诗作结。 “ 白竹篱 ” 是眼前所见实景, “ 湖海阔 ” 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 项, “ 天翻地覆之感 ” 实指靖康之变。 答案: C 答案: 诗 人在诗中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本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