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6课 鸿门宴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尊称为“史圣”。他继承其父遗志,著史书。后因替投降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发愤著述,完成《史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 20 -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函谷关)中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地进入咸阳,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1.《史记》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卷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余字。“本纪”写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表”是按世代、年、月写成的简明大事记;“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2.古代座位与身份的关系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位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可知,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3.吾令人望其气 古人认为,观望人头上的气象,可以推断这个人的气运和吉凶。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 4.亚父者,范增也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握军事。 7.沛公居山东时 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8.臣战河南 河南,黄河以南地区。古代“河”专指黄河,河北指黄河以北。 9.项羽季父也 季父,叔父。古代以伯、仲、叔、季 - 20 - 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刘邦兄弟三人,他是老三,故在他未称帝之前有人叫他“刘季”。 10.毋内诸侯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玉玦,古时多为王侯佩带,玦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王侯佩带是为警示,告诫其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为是。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12.我持白璧一双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当年,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图案就是以玉璧为主体。 名,在今陕西西安东。未得:没能够。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掌管军事的属官。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子婴:秦朝最后的国君,在位46天,当时已投降刘邦,后为项羽所杀。旦日:明天,第二天。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 20 - 层解:曹无伤的告密,使矛盾挑开,成为“导火线”,即故事的开端。 好奇计”。后来刘邦用计离间了他和项羽的关系,他愤恨地离开项羽,病死在路上。说(shuì):劝说。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美姬(jī):美女。幸:封建君主 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望其气:这是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 层解:兵力对比,项羽占据优势地位。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望气”的说法,火上烧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段解:本段交代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 - 20 - 形容词作动词。留侯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之沛公军:到刘邦驻军地。之,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把项羽欲击刘邦的事完全告诉了张良。具,完全,全部。去:离开。俱:一同,一块儿。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后来张良做了韩王的申徒。刘邦从洛阳南行,张良率兵从之。刘邦让韩王成留守,自己就同张良西入武关。这里张良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是向项伯表示他 层解:项伯因私恩而背主,张良于危难时不因私而废公,坚守大“义”,两相比较,人格之高下立判。 - 20 - 为此计者:第一个“为”(wèi),介词,替;第二个“为”(wéi),动词,献,出;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鲰(zōu)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距:通“拒”,把守的意思。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内,通“纳”,接纳。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王(wànɡ):作动词,称王,统治。当(dānɡ):抵挡。固:本来。且:将。为:介词,对待。背:背离,违背。安:疑问代词,怎么。有故:有旧,有交情。游:交往。活:使……活命。幸:幸亏。孰与:文言固定格式,即“与……比,谁……?”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侍奉。 层解:刘邦张良君臣密计,彼此意领神会,心念一处。 女亲(qìnɡ)家。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接触、沾染。籍吏民: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籍,这里用作动词,记录,登记。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意在“入”。非常:指意外的变故。将军: 层解:刘邦能够领会谋臣张良之意并正确发挥,确实具有领袖智慧、胸襟与口才。 层解:项伯已被刘邦拉拢过去,此际为“约为婚姻”的刘邦说情自然在情理之中;只是项羽“许诺”,让人不得不为其定下不具领袖眼光与头脑的断语。有君臣若此者,安有成就霸业之理? - 20 - 段解:项伯夜访张良,令紧张的形势有了转机。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如此为下文项伯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 力。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命项羽渡黄河救赵,又命刘邦沿黄河南进攻秦。河,黄河。河北、河南前省略介词“于”。不自意:自己没有想到。意,料想。郤(xì):通“隙”,隔阂,嫌怨,指感情不和。籍:项羽,名籍。自称名,表自谦。因:就,于是。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一等的。东向坐:即面向东坐。当时军中以东向坐最尊,南向坐次之,北向坐又次之,西向坐最卑。项羽面向东坐,表示自己尊大。侍:这里是陪坐的意思。数(shuò)目项王:屡次向项王使眼色。数,屡次。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使眼色。玉玦(jué):半环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 - 20 - 层解:刘邦卑辞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是为一“起”。 类。且为所虏:将要被他俘虏。且,将。为,被。无以:没有 层解:范增怕失去杀刘邦的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助兴为由,伺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是为二“起”。 段解:刘邦到鸿门谢罪,项羽摆下鸿门宴,范增令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斗争时紧时弛,变化莫测。 士。“今者”句:意思是要借着舞剑来杀沛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即来源于此,表示要借机会加害于人。意:意图。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意思是要守卫在刘邦身旁,竭力保护他。之,指刘邦。拥:拿着,持着。交戟之卫士: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戟,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止:阻止,拦阻。不内:不让他进去。内,通“纳”。撞:横击,冲打。仆:跌倒。披帷:掀开帷幕。瞋(chēn)目:瞪着眼睛。上指:向上直竖起来。目眦尽裂:眼眶全裂开了,这是夸张之辞,形 - 20 - 层解: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情节渐趋高潮,紧张气氛达到极点,是为三“起”。 - 20 - 而坐,以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臀不着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长跪。参乘(cān shènɡ):亦作“骖乘”,也称陪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犹后世的近侍警卫。乘,四匹马拉的车。斗卮(zhī):大酒杯。覆:翻过来。加彘肩上:即“加彘肩于其上”。彘(zhì)肩,猪腿带肩胛者,即一条整猪腿。彘,猪。啖(dàn):吃。且:尚且。举、胜:都是“尽”的意思。刑:名词作动词,施以刑法,处罚。怀王:名心,战国时楚怀王的孙子,楚亡后在民间放羊。在反秦战争中,项梁立他为王,仍称楚怀王。破秦后,项羽又称他为“义帝”。他名为诸侯领袖,可是没有实权,后来被项羽所杀。王(wànɡ)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一说,“之”代先入咸阳者,即“使之为王”。王,名词用作动词。故:特意。细说:小人的谗言。亡秦之续耳:意思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耳,罢了。窃:常作为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可译为“私下里”。为:动词,认为。有以:有什么可以用来,或有可以用来……的……。从良坐:在张良身旁坐下。从,跟,随。 层解:樊哙闯帐怒斥项羽,是故事的高潮。通过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刻画出了其急切护主的心态和忠勇善辩的性格。 段解:本段主要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刘邦集团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项羽集团貌合神离,彼此相互拆台。 层解:刘邦打算脱身逃去,留张良入谢。樊哙一段话,再次显露大将风范与决断果敢气质。 - 20 - 命的意思。谨,表恭敬语气的副词。去:距离。置:放弃,丢下。夏侯婴:沛人,与刘邦有旧交情,跟随刘邦起义,为太仆,号腾公。靳强:从刘邦起于阳夏,以击项羽有功,后封为汾阳侯。纪信:从刘邦为将军,后项羽围刘邦于荥阳。他装扮成刘邦来骗项军,刘邦因得逃脱,他被项羽烧死。步走:徒步逃走。走,跑,逃跑。郦山:骊山,位于鸿门西,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道:名词作动词,取道。芷(zhǐ)阳:秦代县名,汉时改称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间(jiàn)行:投空隙而行,即抄小路走。间,空隙,小路,这里作状语,抄小路。不 层解:即便逃去,刘邦也是安排周密,指挥得法。决然没有仓皇失措之态。如此头脑,安有不成霸业之理? 段解:本段写宴后余事。刘邦脱身逃去,留张良送礼入谢,撤逃事宜布置详尽。 估计。间,抄小路。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意思是醉了。不胜,禁不起。杓,通“勺”,指酒器。杯杓,这里是酒的代称。谨:敬辞。再拜:古代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足下:对人的敬称,犹言“左右”,避免直呼“尔”“汝”。秦、汉以前,多用以称人主,后来也泛指一般人。大将军:指范增。 - 20 - 层解:入谢时,强调刘邦“已至军矣”,断绝项羽集团追杀念想,又奉送礼品。情理兼占,令其默然。 层解:项羽“受璧”,足见其并无从宴会中放走刘邦一事有所反思;亚父“撞”“破”玉斗,可见其虽具谋略却性情躁急,不能给项羽对症下药,与张良构成鲜明对照。 段解:刘邦借故离席逃去,脱身回营,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预示了情节彻底缓和,也鲜明地表现出其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是愤怒之为。 - 20 - 段解:刘邦诛杀内奸,果断干脆。是为事件尾声。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通 ,译为 通 ,译为 通 ,译为 (2)张良出,要项伯通 ,译为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 ,译为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 ,译为 答案 (1)“拒” “把守” “无” “不要” “纳” “接纳” (2)“邀” “邀请” (3)“背” “背弃” (4)“早” (5)“隙” “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6)而听细说 古义: 今义:详细说来。 答案 (1)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2)儿女亲家。(3)……的原因。(4)意外的变故。(5)黄河以北;黄河以南。(6)小人的谗言。 三、一词多义 (1)故 (2)谢 (3)举 (4)胜 - 20 - (5)去 (6)当 (7)辞 (8)因 (9)为 答案 (1)名词,交情/副词,特意/连词,所以 (2)动词,谢罪、道歉/动词,感谢/动词,辞别/动词,道歉 (3)动词,举起/副词,尽 (4)动词,禁得起/副词,尽 (5)动词,离开/动词,距离 (6)介词,在……时候/动词,抵挡 (7)动词,推辞/动词,告别,辞别/动词,讲究,计较 (8)介词,趁机/副词,就/介词,趁机 (9)动词,做/介词,给、替/介词,给;动词,成为/动词,认为/动词,做、干/动词,是;句末语气助词,常用在疑问句里,呢 四、语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籍吏民,封府库 ④道芷阳间行 ⑤刑人如恐不胜 ⑥范增数目项王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吾得兄事之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 (1)①驻扎 ②称王 ③登记 ④取道 ⑤使用刑罚 ⑥使眼色 (2)①在夜晚 ②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像翅膀一样 (3)使……为王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答案 ①使……活,救活 ②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 ③使……跟从,带领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 20 - (2)形容词作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拔剑撞而破之 答案 (1)老交情 (2)①友善,交好 ②接触、沾染 (3)使……破,撞破 五、文言句式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3)若属皆且为所虏( ) (4)吾属今为之虏矣( ) (5)具告以事( ) (6)长于臣( ) (7)大王来何操( ) 答案 (1)判断句(“……为……”表判断) (2)判断句(“……也”表判断) (3)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4)被动句(“为”表被动) (5)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以事具告”) (6)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臣长”) (7)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问世间谁是英雄 王剑刚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公元前202年)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中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给人们留下了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余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斩杀了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接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退避)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他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以马赠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他以自刎之举成全了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只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 20 -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余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这岂不是要将历史的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诩英雄,说什么“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 总之,项羽能做一个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项羽与虞姬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是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做了最好的诠释。 (有删改) [赏析点评] 本文以“悲剧英雄”为主线,先肯定项羽是一位英雄,再谈到他诸多方面的失误,结尾用歌词与题目照应,条理清晰,论述有力。 一、思维建构 请把空缺处补充完整。 鸿门宴 答案 项伯夜访 二、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首次矛盾斗争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 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 的特长,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 答案 傲慢自大而又有“妇人之仁”(或“优柔寡断”) 随机应变、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1.在项王即将来犯的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 - 20 - 答案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局。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却都各有打算,刀光剑影、杀机四伏。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表现在情节上就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试作具体分析。 我的答案: 答案 三起: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3.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从鸿门宴斗争中简要概括刘邦、项羽各自的性格特点。 我的答案: 答案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的“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他最终的“乌江自刎”。 刘邦:既胆怯又勇敢(闻项羽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是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①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②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③神态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目的:浓墨重彩地刻画樊哙这一人物,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5.从节选部分看,项羽的致命弱点是什么?你对他如何评价? 我的答案: 答案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虽然武力上占绝对优势,心智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他不用范增之计,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但他崇仁好义,不用阴谋。项羽为推翻暴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人们景仰的英雄。 - 20 - “鸿门宴”可谓是项羽与刘邦之争的一个转折点。有人说正是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失足,才酿成了他垓下被围、自刎乌江的千古恨,你是怎么看的?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的确留下了无穷隐患。“鸿门宴”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也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观点二:项羽的失败,关键是由于其性格中的弱点。他寡谋轻信,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观点三:项羽的部下也有责任。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触犯了项羽的忌讳。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却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另一个在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项羽的失败,他们也应负一定的责任。 『读写能力』 善用对比 写出精彩 本文写鸿门宴前、中、后,对比手法贯穿始终,从战争形势、主帅用人及个性化语言三方面体现了《鸿门宴》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如在鸿门宴中,项羽为刘邦的假意屈从、谦卑之词及张良的巧言机辩所迷惑,为樊哙的义正词严、有礼有节有据、貌似训斥实则恭维的话语所蒙骗,实质上恰恰迎合了项羽居功自傲、舍我其谁的思想,使其狂妄自大心理抬头,继而麻痹轻敌。项羽产生了由盛怒到息怒,由击之到不击的心理变化。正是这种对比,折射出项羽由“气吞万里如虎”走向“四面楚歌”的内在必然性。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具体的对比方法有: 一、 横比法。横比法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比出真假、正误、好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二、 纵比法。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表现其变化与发展。 三、自身对比法。自身对比法是指同一事物内部所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自相矛盾的现象之间的对照比较。例如人物的语言与行动、表象与本质、享受与奉献等相反的对比。 『针对练笔』 请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出一个场景或者表现一个人物,不少于300字。 答: 答案 (示例)试卷又发下来了。有的试卷的上面写着鲜红的“100”,得着这样卷子的人自然很高兴,其中有的人不免扬扬自得,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没考好,他头下压着的试卷上露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叉,其醒目程度不亚于别人的“100”。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谈着:“其实这道题我会做,就是马虎了。”“本来我都做对了,又改错了。”…… - 20 - 话音最大的是我的同桌。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只差一分,只差一分!为什么只差一分呢?”他的试卷上红、蓝、黑色俱全:黑色的试题、蓝色的回答、红色的勾勾叉叉,这些和别人的差不多。但是,在他的试卷的右上角,赫然写着的是一个红色的“59”,好像比别人试卷上的分数都要大,都要醒目。他的话音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一时间教室里沸反盈天。 『直击高考』 (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和作用。 (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素材迁移』 - 20 - 每每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嘲笑项羽。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正因为没杀刘邦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不该杀。回想当年,秦王暴虐残忍,天下生灵涂炭,怀王与天下义军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率先攻破了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称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刘邦还专门为此事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宴会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妄图杀掉刘邦,项伯以身蔽之。其实,项羽拥兵四十万,倘若真的想杀刘邦,就算刘邦逃到天涯海角,项羽照样取其首级。 当然,有人为曹无伤喊冤。其实大可不必。曹无伤身为沛公的左司马,不但不帮着刘邦打天下,还出卖自己的团队,把军事秘密告诉别人,这种人能委以重任吗?杀了也罢。项羽的揭发,恰恰表现出项羽的真实,坦荡,大义凛然,一身英雄气。 [运用角度] “诚信”“英雄”“心计”“性格”“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运用示例] 对项羽,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项羽在《鸿门宴》中遵守承诺不杀刘邦,这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诚信的体现,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自己的真英雄形象。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责任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他们重大义、讲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中华传统美德因了他们才生生不息、永垂后代。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