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与尹师鲁第一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与尹师鲁第一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

第 10 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 【 助读链接 】 一、背景回放 正道直行 , 不以贬谪为意 宋仁宗景祐三年 , 范仲淹直言政事 , 贬饶州。余靖、 尹洙上书反对 , 也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 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 , 义愤填膺 , 致书高若讷。高若讷 将此信上奏朝廷 , 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令。蔡襄于是作 《 四贤一不肖诗 》, 传诵一时。四贤 , 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 ; 一不肖 , 指高若讷。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 , 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 , 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 , 不作穷愁的文字 , 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 , 如同叙家常一般 , 充满着温馨和理解 , 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 , 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二、文化常识 盖棺论定之称 ——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 , 朝廷 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 , 以褒贬善恶 , 称之 为谥 (shì) 或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 一是谥号要 符合死者的为人 , 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 , 由即位皇帝宣布 , 大臣的谥号 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 , 相当于盖棺论定。比如韩愈的谥号“文” , 所以后世人又称之为“韩文公”。 三、微言大义 欧阳修名言警句 1. 不修其身 , 虽君子而为小人。 2. 齐心而共济 , 持之以恒。 3. 任人之道 , 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 , 不可轻任而不信。 4. 不求好句 , 只求好意。 5. 以自然之道 , 养自然之身。 6. 余生平所作文章 , 多在三上 : 乃马上 , 枕上 , 厕上也。 【 拓展链接 】   文化常识 唐代以后又一次文风改革 —— 北宋诗文革新 北宋诗文革新 ,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 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 , 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 袖。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 , 反对空谈猎奇 ; 文章应当 反映现实生活 , 为政治服务 , 如 《 醉翁亭记 》 。他的诗 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 , 特点是“以文为诗” , 诗中抒发议论 , 很多诗反映人民的痛苦 , 有现实意义 , 词风也清新。 【 初读思考 】 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 , 最能体现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组是 (    ) ① 感激不避诛死 ②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③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④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⑤ 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 , 至今不曾饮酒 ⑥到县后勤官 , 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 解析 】 选 C 。①②写“前世有名人”的表现 , 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无异庸人” ;④ 写“近世人”被贬后的表现 , 作者也不赞成。③⑤⑥表现了作者在被贬后的心态。 一、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临行 , 台吏催苛百端 , 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 使人 惶迫不知所为。 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1) , 但深托君贶 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 , 以大暑 , 又无马 , 乃作 此行。沿汴绝淮 , 泛大江 , 凡五千里 , 用一百一十程 , 才 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 , 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 (2) 及来此问荆人 , 云去郢止两程 , 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 , 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 , 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 , 所渴欲问者 , 别后安否 ? 及家人处之如何 , 莫苦相尤否 ? 六郎旧疾平否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 长者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___ _____; 今义 : 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 (2)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 因 : 副词 ,________ 。书 : _____ 。西 : 名词作动词 ,_________) 有 德行 于是 , 就 写信 向西出发 ﹒ ﹒ ﹒ ﹒ ﹒ (3) 始谋陆赴夷陵 , 以大暑 ( 谋 :_____ 。陆 : 名词作状语 , _______ 。以 : 介词 ,___________ 。大暑 : 古今异义词 , 古 义 :____________; 今义 : 二十四节气之一 ) (4) 用一百一十程 ( 用 :__________ 。程 :_____________) (5) 在路无附书处 ( 附 :___ 。书 :_____) (6) 云去郢止两程 ( 去 :_____ 。止 : 副词 ,_____) 思虑 从陆路 因为、由于 ( 天气 ) 太热 用了 , 经过 指一天的路程 寄 书信 距离 只有 ﹒ ﹒ ﹒ ﹒ ﹒ ﹒ ﹒ ﹒ ﹒ ﹒ ﹒ (7) 及家人处之如何 ( 及 : 连词 ,_____ 。处 :___________) (8) 莫苦相尤否 ( 莫 : 不定代词 ,_______ 。尤 :__________) (9) 六郎旧疾平否 ( 平 :_____) ﹒ 以及 对待、看待 没有谁 怨尤 , 责难 痊愈 ﹒ ﹒ ﹒ ﹒ 2.“ 师鲁欢戚不问可知 , 所渴欲问者 , 别后安否 ? 及家人处之如何 , 莫苦相尤否 ? 六郎旧疾平否 ?” 中 , 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么多问句 ?“ 渴”字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 【 明确 】 表达对朋友的急切关心。“渴”字道出了作者极想知道朋友是否安好的心情。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 , 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 不知道王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意思 ? 二、阅读课文五~七自然段 , 完成下面问题。   师鲁简中言 , 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 非他 , 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 , 自决不复疑也。 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1) , 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 , 盖已知其非君子 ,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 非以朋友待之也 , 其所为何足惊骇 ? 路中来 , 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2) , 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 , 此又非也。得罪虽死 , 不为忘亲 , 此事须相见 , 可尽其说也。 五六十年来 , 天生此辈 , 沉默畏慎 , 布在世间 , 相师 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 , 下至灶间老婢 , 亦相惊怪 , 交口 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 , 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 有深相赏叹者 , 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 (3) 。可嗟世人不见 如往时事久矣 ! 往时砧斧鼎镬 , 皆是烹斩人之物 , 然士有 死不失义 , 则趋而就之 , 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 在傍 , 见有就死 , 知其当然 , 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 之者 , 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 , 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 , 无此物 , 使有而一人就之 , 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 , 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 , 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 , 要知修处之如何 , 故略道也。 安道与予在楚州 , 谈祸福事甚详 , 安道亦以为然。 俟到夷陵写去 , 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 道言 , 每见前世有名人 , 当论事时 , 感激不避诛死 , 真若知 义者 , 及到贬所 , 则戚戚怨嗟 , 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 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 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 用此戒安道慎 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 , 则处之之心 , 又可知 矣。 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4) , 然或傲逸狂醉 , 自言 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 , 自言益慎职 , 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 , 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 , 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 深 :___ 。直 :___________) (2) 当与高书时 ( 与 : 介词 ,___ 。书 :________________) (3)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 切 : 副词 ,_______ 。责 :_____) (4) 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 见 :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 人动作行为的承受 ,___________________ 。吊 :______ _____) ﹒ ﹒ ﹒ 重 忠直的名声 给 名词作动词 , 写信 严厉地 责备 译为“自己”“我” 劝慰 , 安慰 ﹒ ﹒ ﹒ ﹒ ﹒ (5) 得罪虽死 ( 得罪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_____; 今义 : 招人 不快或怀恨 , 冒犯。虽 : 连词 ,_____) (6) 可尽其说也 ( 尽 :_____________ 。说 :__________) (7) 布在世间 , 相师成风 ( 布 :___________ 。相 :_____) (8) 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 ( 如 :___ 。时事 : 古今异 义词 , 古义 :_____; 今义 : 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 (9) 则趋而就之 ( 趋 :___________ 。就 :_____) 获罪 即使 说尽、说清楚 想法 , 观点 分布、散布 互相 像 事情 奔向、奔赴 靠近 ﹒ ﹒ ﹒ ﹒ ﹒ ﹒ ﹒ ﹒ ﹒ ﹒ ﹒ ﹒ (10) 史册所以书之者 ( 所以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_______ _____; 今义 :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书 :_____) (11)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 诧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使有而一人就之 ( 使 : 连词 , 表假设 ,___________ 。 而 : 连词 , 表并列 ,___ 。就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日知进道而已 ( 进道 :_______________) …… 的 原因 书写 使 …… 感到诧异、惊讶 如果、倘若 靠近 , 引申为“触犯” 提升自己的道德 ﹒ ﹒ ﹒ ﹒ ﹒ ﹒ ﹒ ﹒ ﹒ 且 (14) 感激不避诛死 ( 感激 :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_________; 今义 :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 (15) 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 堪 :____________ 。穷 :___ ___ 。形 :__________) (16) 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 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 累 :__________ 。戒 :___________) 感动发愤 经得起 , 忍受 穷 困 动词 , 表现 过错 , 过失 告诫、提醒 ﹒ ﹒ ﹒ ﹒ ﹒ ﹒ ﹒ 2. 将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你说 ( 我 ) 对朋友不了解。 很有一些对我获罪感到意外 , 并加以劝慰的 人。 其实是他们见识的事和人不多。 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 3. 有人说作者在本文后半部分集中恳谈被贬后的思想 , 你认为呢 ? 【 明确 】 作者在本文后半部分 , 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 , 变为“得罪虽死 , 不为忘亲” ; 二是决定直面人生 , 勇对逆境 , 既不“戚戚怨嗟” , 也不“傲逸狂醉”。 [ 归类 · 记一记 ] 一、一词多义 1. 如 (1) 约使人如河上 ( 动词 , 往、到 …… 去 ) (2) 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 ( 像 ) (3) 乃知留船以待 , 怪不如约 ( 按照 ) (4) 日初出大如车盖 (《 两小儿辩日 》) ( 如同 , 好像 ) (5) 百闻不如一见 ( 比得上 ) 2. 师 (1) 布在世间 , 相师成风 ( 动词 , 效仿 ) (2) 十年春 , 齐师伐我 (《 曹刿论战 》) ( 名词 , 军队 ) (3)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 名词 , 老师 )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师说 》) ( 名词 , 有专门知识或技术的人 ) (5) 吾从而师之 (《 师说 》) ( 动词 , 以 …… 为师 , 向 …… 学习 ) (6)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 名词 , 榜样 ) 3. 因 (1)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 副词 , 于是 , 就 ) (2) 因人成事 ( 动词 , 依靠 , 凭借 ) (3) 因势象形 , 各具情态 (《 核舟记 》) ( 顺着 , 就着 ) (4) 寿毕 , 请以剑舞 , 因击沛公于坐 , 杀之 (《 鸿门宴 》) ( 趁机 )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①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②当与高书时 ③布在世间 , 相师成风 ④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 ﹒ ﹒ ﹒ ﹒ (2) 名词作状语 ①始谋陆赴夷陵 ②日知进道而已 ﹒ ﹒ 2.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 ①往往有亲旧留连 ②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③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 ﹒ ﹒ ﹒ ﹒ 三、古今异义 1. 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2. 以大暑 3. 得罪虽死 4. 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 5. 感激不避诛死 ﹒ ﹒ ﹒ ﹒ ﹒ ﹒ ﹒ ﹒ ﹒ ﹒ 四、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1) 及得师鲁手简 , 乃知留船以待 ( 省略了“待”的宾语“我” ) (2) 泛大江 (“ 泛”后省略了介词“于” ) 2. 被动句 (1)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 用“见”表被动 ) (2) 感激不避诛死 ( 无标志的被动句 ) (3) 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 用“被”表被动 ) 3. 判断句 (1) 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 ( 用“ …… 也”表判断 ) (2) 往时砧斧鼎镬 , 皆是烹斩人之物 ( 用“ …… 是”表判断 ) 【 审美鉴赏 】 1. 欧阳修是怎样对待与尹师鲁的感情的 ? 自己被贬后 , 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 ?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他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 【 明确 】 欧阳修对尹师鲁生活的关怀、反复慰藉 , 对朋 友推心置腹的诉说 , 都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重 , 充满了 人情味。对于自己被贬一事 , 他认为 ①“得罪虽死 , 不 为忘亲”。②虽被贬 , 也须“居闲僻处 , 日知进道而 已”。③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④严格要求 自己 ,“ 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 , 以惩洛中时懒 慢”。这些表白 , 不悲观不放纵 ,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总之 , 对友情的珍重 , 对被贬的坦然 , 都体现了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 2. 找出第七段中运用反衬手法的内容 , 并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 】 反衬手法 思想感情 (1) 以古人 ( 尤其是韩愈 ) 反衬自己不作戚戚之文 表露不以谪迁为意的情怀 (2) 以近世人傲逸狂醉反衬自己慎职勤官 决心在贬所勤官慎职 3. 这篇课文是如何体现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的风格的 ? 【 明确 】 文章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 , 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使得行文非常自然、平易 , 语气格外舒缓从容 , 拉家常 , 叙衷肠 , 直抒胸臆 , 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亲切平易 , 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 , 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橘、柚、大笋、灶间老婢等 , 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另外 , 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 , 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 , 使行文平易自然。 【 备选要点 】 信中欧阳修明确表明了自己抵达贬所后的打算的句子是哪句 ? 找出并加以理解。 【 明确 】 是“居闲僻处 , 日知进道而已”这一句。“日知进道” , 旨在进一步提高思想修养 , 准备迎接更大的政治风浪。此言向老朋友表明了自己坚守正道 , 矢志不渝的心迹。 【 素养提升 】 一、思想启迪 欧阳修的这封信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 , 不以迁谪之情萦怀 , 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 , 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 运用角度 】 1.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贬官 , 他泰然处之 , 不悲观不放纵 ,“ 居闲僻处 , 日知进道而已” , 严格要求自己 , 积极向上。 2. 落地为兄弟 , 何必骨肉亲。“人生无根蒂 , 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 , 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 , 何必骨肉亲 !” 作者急于打听尹洙的情况 , 对行程中无法与尹洙通信而牵挂 , 点滴之间 , 我们读出的是关怀和慰藉。 二、写法借鉴 1. 叙议结合 , 情真意切 本文一开始记叙尹洙远行时不得相送 , 然后叙述临 行时及行程中不得修书以致 , 及到夷陵方喜得作书以奉 问 , 急切地问询中浸透浓浓的友情。中间几段主要采用 议论这一表达方式 , 因尹师鲁信中疑问而一一作答。对 被贬之事义无反顾 , 讽刺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 , 呼唤正义之气的回归。谈论欢戚之情 , 表明自己并不认为迁谪就应当“戚戚”。结尾处言轻意重 , 希望朋友保重 , 又是记叙。 2. 语言平实 , 如话家常 被贬夷陵 , 这是宦海浮沉的大事 , 而欧阳修却如同叙家常 , 娓娓道来。一路长途奔波 ,“ 泛大江 , 凡五千里 , 用一百一十程 , 才至荆南” , 及至夷陵 ,“ 方喜得作书以奉问” , 问家人情况“别后安否 ? 及家人处之如何” “六郎旧疾平否 ?” 这些句子口语化极强 , 更见亲切。结尾处的再三叮嘱 , 又让人在平常语言中体验到加倍的温暖。 三、文脉梳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