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一提起“三苏”,人们都会想到他们是文学家;一提起苏轼,人们就会想到他是通才。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不仅在文学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崇高的地位,只是苏轼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而已。《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但世上没有什么“无不相同”的人和事,三苏父子的性格、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很大,苏辙政治主张的激烈、学术思想的复杂都超过了苏轼。‎ ‎(选自《光明日报》曾枣庄)‎ 美字体 春 风 过 尽 百 花 空 ‎,‎ 燕 坐 笙 箫 起 灭 中 ‎。‎ 赏美文 苏轼和苏辙 父亲苏洵连同苏轼、苏辙两兄弟,世人尊称“三苏”。“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里面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在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知子莫如父”,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在湖州(浙江湖州)被捕。狱中,苏轼想到此次难逃一劫,央求好心的狱卒将两首诗转交弟弟苏辙。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辙读了这首近乎是交代后事的“绝命书”‎ 6‎ ‎,声泪俱下,心如刀绞。难道就这样与兄长永诀了?不,绝不能让哥哥不明不白地冤死,绝不能让哥哥带着遗恨离开人间。苏辙要救哥哥。‎ 苏辙几次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来赎兄罪,却被压下未报。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号,终于有人出来为苏东坡说公道话了。苏东坡朝中的朋友范针镇、张方平上书皇上,说苏东坡在文学上是旷世奇才,希望宽大;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上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杀了苏东坡,“恐后世人谓陛下不能容才”。最后还是深明大义的太皇太后要求:“放了苏东坡!”苏轼免了死罪,贬谪黄州。接哥哥出狱时,苏辙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 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过许多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的故事,那些血淋淋的争斗,惨烈、悲戚。幸好,历史还有温情的一面,有过一个苏轼,还有一个苏辙,他们手足情深,无论何时都会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摘自茜茜奶奶的博客,有删改)‎ 苏辙改对显才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选自谷风冀雨的博客)‎ 兄弟情深(节选)‎ 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苏东坡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称建用、杨尧咨、弟辙做大雨联句。称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6‎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而出。‎ ‎(选自旭日东升的博客)‎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会计之余功     窃:利用 B.其势益张 益:更加 C.不以物伤性 以:因为 D.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 解析:D项,胜:忍受、承担。‎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有风飒然至者 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 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臵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 6‎ ‎,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解析: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答案:A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查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解析: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答案:B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辞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6‎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因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解析: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于本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派。‎ 答案:B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 ‎(2)苏辙将书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他。‎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制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 6‎ ‎,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唯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讨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三、创新语用 ‎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形式美”下定义。‎ ‎①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具有自然属性(色、形、声)。‎ ‎②这种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呈现出一种审美特征。‎ ‎③这种审美特征就是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