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7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4个课时)‎ ‎【学习目标】 ‎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一、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 ‎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淬(   )    怜(   )      徵(   )  陛(   )卒(   )     ‎ 提(    )   创(    )   揕搭(   )    拊(   )   ‎ 樊於(   )期    夏无且(   )‎ ‎2.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 发上指冠:‎ ‎ 图穷匕首见:‎ 无可奈何:‎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三、自主学习:‎ ‎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 ‎(一)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7)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 ‎(5)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课堂提升(选作题)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本课自我反思:‎ ‎ ‎ ‎ ‎ 高一语文 必修1导学案 主备人:邹艳芳 审核人 :龙定旺 使用日期:2013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___________ 姓名: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 第二部分:开端 第三部分:发展 第四部分:高潮 第五部分:结局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3、将奈何 ‎ ‎4、 荆轲有所待 ‎ ‎5、将军岂有意乎 ‎6、 荆卿岂无意哉 ‎ ‎7、仆所以留者 ‎ ‎8、事所以不成者……‎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 ‎ ‎ 四、合作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提升: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兵   ‎ 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旦暮渡易水 见 ‎ A、乃私见樊於期                ‎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图穷匕首见                  ‎ D、未尝见天子 穷 A、图穷匕首见                  ‎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陛下A、至陛下                      ‎ B、窃为陛下惜之 顾A、荆轲顾笑武阳                ‎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 D、顾不知计所出 ‎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 ‎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 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 六、本课自我反思:‎ 高一语文 必修1导学案 主备人:邹艳芳 审核人 :龙定旺 使用日期:2013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___________ 姓名: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4课时)‎ ‎【学习目标】 ‎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 重点文言现象分析。‎ ‎【学习重点、难点】‎ ‎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展示)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二、合作探究: ‎ ‎1、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完成,教师点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使工以药淬火     日以尽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请辞决矣 (二)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前为谢曰     樊於期乃前曰     左右既前     其人居远 ‎ 使使以闻大王    ‎ 太子迟之 ‎ ‎ ‎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 ‎(三)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将军岂有意乎 ‎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终已不顾     左右乃曰 ‎ ‎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     秦王购之金千斤 ‎ ‎(四)特殊句式(四种)‎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2)被动句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2、翻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朗读“庭刺秦王”,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4、课堂提升,拓展练习(选做题) 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 四、本课自我反思: 高一语文 必修1导学案 主备人:邹艳芳 审核人 :龙定旺 使用日期:2013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___________ 姓名: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4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导学过程:‎ 一、课前自测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使使以闻大王。      ‎ ‎(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0)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1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13)拔剑,剑长,操其室。 ‎ ‎(14)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15)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 ‎(1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18)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 ‎(19)荆轲废,……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指出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 ‎(2)见燕使者咸阳宫 ‎ ‎ ‎(3)给贡职如郡县 ‎ ‎ ‎(4)燕王拜送于庭   ‎ ‎ ‎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 ‎(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 ‎ ‎ 二、自主学习(选做题)‎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      易水边的环境………‎ ‎ ‎ ‎ ‎ ‎ ‎ ‎ ‎ 三、合作探究(研习文章三、四、五部分)‎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 ‎ ‎ ‎ ‎ ‎ ‎2.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 ‎ ‎ ‎3、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 荆轲:‎ ‎     ‎ ‎ 太子丹:‎ ‎ ‎ ‎ 秦王: ‎ ‎  ‎ ‎ 樊於期:‎ ‎      ‎ ‎ 秦武阳:‎ ‎ ‎ 四、课堂提升(选做题)‎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 ‎ ‎ ‎ ‎ ‎ ‎ 五、本课自我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