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 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 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 李清照是婉约词宗,开创了女词人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于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1.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它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以寻常语入词;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倜傥有丈夫气。 7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梧桐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声声慢 层解:词人试图寻找一些东西,来填补内心的寂寞空虚。 ④将息:调养,保养。⑤后三句有悼念和思乡之意。词人 层解:薄酒化解不开那冷秋和大雁带给词人的伤心落寞。 段解:上阕着重描述词人的主观感受,以清冷之景物衬托孤寂凄凉之心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 层解:没有兴趣,没有心境,只有满怀的孤苦。 层解:雨打梧桐,词人苦境悲情愈加浓重。 段解:下阕着重抒写相互交融的心境与物境,由远及近,具体描绘眼前残秋之景,进一步抒发凄苦悲愁之情。 7 1.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 (3)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 答案 (1)枯萎,凋零 (2)光景,状况 (3)概括得尽 2.一词多义 课堂任务学习 1.试分析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妙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呢?“这次第”三个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7 2.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2)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有,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简要赏析本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急风”“大雁”“菊花”“梧桐”“细雨”等意象都具有感伤的特点,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事物,而是成为了承载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这些意象正契合了词人的失意与愁苦,让伤感的李清照在心理上间接经历了衰残灭亡的体验,从悲秋意象中觉出生命所共有的哀伤以及对过去事物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哀,使得愁情的抒发更为深刻。 4.《声声慢》中的“愁”具有什么样的广阔社会内容?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此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她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她从此成为一个寡妇,一直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不幸遭遇接踵而来,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此时的词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词中所抒发的沉痛悲凉的感情不但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感情。作者的遭遇和痛苦是时代造成的,因此这首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妙用叠词 7 《声声慢》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的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其中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 叠字的作用:一是形象性。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故要想把一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读者,运用叠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针对练笔』 请选用恰当的叠词写一段话,要求文段意思明了,语言生动,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抬头远望,果然,在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片的绿色在田野上闪动,那是盛夏稻田的颜色,密密丛丛的稻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摆摆,把那深深浅浅的绿色一直推向远处,那样的绿色仿佛是被画家故意调和过的,那绿得发黑的深色让你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由此过渡,那最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没有洗脱绿色的油菜花了。而这之间竟没有让你感觉到缺少了任何一种色调,你也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C.便纵有千种风情 风情:情意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答案 A 解析 将息:休息,调养。 2.下列句中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 D 解析 正确停顿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句中无词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 C 7 解析 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扬州路烽火。 4.从词的风格流派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C.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答案 A 解析 A项是豪放派风格,B、C、D三项均属于婉约派风格。 二、课内阅读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完成5~6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下列对《声声慢》相关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实写词人的动作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直接表白内心情感。 B.“乍暖还寒时候”是写一季之气候,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正面描写词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孤寂难捱的情景。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首句相呼应,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答案 A 解析 “寻寻觅觅”并非实写,只是表现词人一种空虚怅惘的心态。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一种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1.阅读叶梦得的《念奴娇》这首词,对比分析与苏轼的《念奴娇》的相似点。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7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 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携酒登临此山游宴。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均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2.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一婉约,一豪放,试着总结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婉约词内容狭窄,多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等。豪放词内容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2)格调:婉约词委婉含蓄,和谐优美,富于阴柔之美。豪放词豪迈奔放,慷慨悲壮,富于阳刚之美。(3)表现手法:婉约词写景铺叙细腻,辞藻华美。豪放词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