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项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项训练 一、(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案】1.国家亡和丈夫之死。2.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想当年,在都城开封,生活富足, 夫妻成双,饮酒赏菊赋诗,何等畅游风雅,而今夫死国亡,思之令人怆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内容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 生说出“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然后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 找到题目要分析把握内容情感的地方仔细阅读,结合作者生平、诗词后注释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本题根 据“雁过也”前文以及后两句“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结合李清照生平,李清照这首词写在靖康之变后, 此时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逃亡在外,远离故乡。词人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连 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 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 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 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 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国破家亡,飞不 回故乡吗?这过雁一声鸣叫让作者想起自己最伤心的两家事——国破家亡,丈夫去世。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情感能力。诗词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 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如果是整首诗词,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如果是句子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和句子中重要词语进行分析作答。答 题时,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 句分析。本题要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词人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 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 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这满地的黄花(残菊)让词人睹物思人,引发词人对 过去生活和死去丈夫的怀念之情。 二、(2020·江苏南通如东高级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3.试分析结句之妙。 【答案】1.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 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 比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故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 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写菊花残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 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 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 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2.这十四个叠字极富音乐美,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这十四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赞之感, 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 活,也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空荡寂寞,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 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 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 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 氛围已笼罩全篇。 3.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呢?“这次第”三个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 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鸣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 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 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意象、手法和诗歌情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 “情景”,即物象及特点、人物及特点、画面与情景,用简洁的语言赏析意境和情感。本词借秋景抒发悲凉 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 觉结合,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萧索残秋中浓郁的愁情。最后迸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 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考查叠词的作用,要求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考生可写 景状物、音韵节奏、思想情感方面说明其效果。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从“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 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写环境和内心感触,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 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的内心所感。几句叠词,反 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 尽致的挥洒,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3.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妙处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 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 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全诗结句。 次第:这是在宋代人文章里常有的口语,意思是说,这般境况,这般光景,这情形,这景色,怎能用一个 愁字概括得了呢?作者用反诘语结束全词,表达了思无尽、情无尽、叹无穷之感,乃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纵观全词,作者把不幸的遭遇、苦难的历程全部倾诉在这首用心血写成的词中,其痛楚之情,其国破家亡 之恨,其心中难抑之愤流诸笔端,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悲悯万分。作者最后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束全词,写出了无以言表的内心沉痛悲凉。 三、(2020·上海复兴中学高一月考)阅读《声声慢》,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词的含意? 2.人们常常评价说,开头连下得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试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析作 者用这些叠字表现了怎样复杂的心理状态。 3.《声声慢》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答案】1.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很难受的了,而此雁却又像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 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2.“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 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 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3.词中选取了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现了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解析】1.这是一道考核诗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重点抓住诗句中的意象,然后通过意象进而探究诗句表 达的情感,词句通过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而此雁却又像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重点考核叠字的手法,可从反复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从内容上是 “强调”,从形式上注意音韵,此题先答出叠字的内容:“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然后分析效果: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3.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题目,意象直接列举:雁、黄花、梧桐、细雨,情感注意抓住词中的 关键词语“冷清”“凄惨”“伤心”“愁”分析词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四、(2020·广东云台华侨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请赏析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答案】1.C 2.要点:(1)连用七组叠词,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2)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凄冷、悲凉的氛围。 (3)“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只身度日的孤 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晚年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整句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 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 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项,“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理解错误。“如今有谁堪摘” 是如今还有谁来采摘?花因憔悴不堪而没有人来采摘,是对花凋谢的惋惜伤感。故选 C。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 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既为炼字,又是关键句。从炼字角度分析,本句炼叠音词,七组叠 词连用,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从而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凄冷、悲凉的氛围。本句在词的开头, 统领全诗。 句意为: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 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 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 的失落感。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有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表现 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发晚年内心凄苦的情 感。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整句从迷茫的精神状态到孤独的生活处境,再到整 体哀伤的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五、(2020·山东实验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最后作者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1.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词人的忧 愁很浓。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抒写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有谁堪摘”写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声衬情, 啪啪的雨声震撼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忧苦之情。 2.前人写愁绪,有的说愁有千斛万斛,有的说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 思绪纷繁,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 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滴尽致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找 出诗中的意象,然后进行赏析,看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在这意境中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 词选取了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出词人一种悲伤、孤独和哀愁的 感受。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人手,从对 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中包含的意蕴;抓住表现手法,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 进行赏析。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 内容中体会。此句应该抓住关键词“愁”,这里不言愁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从而表达作 者的情感,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迁移延伸★ 一、(2020·浙江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 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帘卷西风——“西风”指秋风,在古诗文中,“东风”常指春天,“南风”常指夏天,“朔风”常指冬天。 C.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与后文的“黄花”相照应,“黄花”即 菊花,词人借此表达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 D.“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醉花阴”是词人早期的作品,而“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 作品。 2.本首词里的“愁”和她写的《声声慢》里的“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你学过的这两首词分析。 【答案】1.C 2.(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 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 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 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2)《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 寂而凄清的。《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 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 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 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 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 项,“‘黄花’即菊花,词人借此表达对陶 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错误,“人比黄花瘦”写重阳佳节独对西风中瘦菊的孤寂之情,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故选 C。 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 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 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本题要求比较两诗词中的“愁”的异同,考生可比较“愁”的抒发方式、愁的浓烈程 度、愁的内容、愁的原因等。《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的是一个贵妇人的闺怨离愁,所以是“薄 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愁”发端,愁得迷蒙而华丽,展现思念丈夫 的相思之情。《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词末点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词人晚 年的景况和心境不是一个“愁”字能够形容出来的,词写的是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悲惨境遇中的凄楚 沉痛。 二、(2020·北京八中高一月考)阅读李清照的词,回答下列小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 2.“一剪梅”和“声声慢”都写愁,但这两首诗的愁是不同的,试分析。 【答案】1.①运用口语,浅近直白而又真挚自然地表现自己深切的相思之情。②化虚为实,对“愁”的描 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 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③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才下”“却上”用字平常却能让人感受 到挥之不去,难于排解的无奈。 2.《一剪梅》中表达的相思离愁(闺怨闲愁);《声声慢》中表现的是国土沦丧之恨,家破人亡之痛,颠沛 流离之苦,晚年孤苦之悲。 【解析】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 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 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 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 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 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 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 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 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2020·湖南雅礼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2.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 分析。 【答案】1.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慰藉了主人公孤寂愁苦 的心。 2.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 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 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解析】1.此题考查意象词在词中的作用,答题时,可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灯,在词 中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 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 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 2.此题考查刘李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解答此题,可分别结合着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分析即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刘词的“凄清”,李 词的“到黄昏”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氛围。不同点:刘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襟怀的象征。 “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时作西风散雨声”字里行间透 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而李词“梧桐更兼细 雨”表达的是国破夫亡后的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 四、(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各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shàn]:南宋词人。元十六年(1279 年),邓剡在厓[yá]山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 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②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③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 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是南宋诗人邓剡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借景抒情,吊古伤今,既倾吐了内心的亡 国之痛,又诉说了乱离中的人民之苦,全词感情沉郁,风格舒朗旷达。 B.“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天清”然而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 气候更替。 C.“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 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 D.“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人 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2.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的情况下写下了《声声慢》。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中都有“桐”“雨”两个意象,在两首词中有什么异同? 【答案】1.A 2.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 更深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 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 项,“风格舒朗旷达”错误,“疏雨洗天清”虽然写了 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但由后文“秋声”“飘零”“梦断”等词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看,本词的感情基调 应该是沉郁伤感的。故选 A。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本题属于对意象的比较鉴赏。答题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以 及诗词内容加以分析。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时不一样的,一是伤国,一是伤己,分析不同点时要注意。本 词中“雨”“桐”两个意象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雨”和“桐”都传达出清冷之感。“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枕席生凉,肃杀秋风吹动梧桐叶,声似报秋,自 己千里飘零,亦如同这风中桐叶,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梧桐更兼细雨”, 表达的是个人的孤苦悲戚之情。 五、(2020·浙江模拟)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nuó):揉搓。 (1)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怎敌他、晚来风急”之句,本词也有“看取晚来风势”句。“晚风”意象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 看梅花委地飘零。 2.示例:“晚风”意象具有凄冷之感,表达词人的痛苦与哀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别概括。常 插梅花醉应是指早年的生活,从醉字上可见,早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我们知道李清照中年时经历了国破家 亡的离乱生活,常常以泪洗面。到了晚年,即萧萧两鬓生华的时候,她却在海角天涯。这三个阶段生活境 遇不同,心情也不同。答题时要简要概括其境遇与心情。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句内容分析情感。“晚风”,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 从字面意义上是晚上的风,给人一种凄清之感,这种孤独与凄清倍加让人痛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