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特利尔的幽灵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特里尔的幽灵 梁 衡 当代作家, 山西 霍州人。 1946 年出生, 1968 年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 《 内蒙古日报 》 记者、 《 光明日报 》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 散文家 、科普作家和 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博士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中国记者 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 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 “ 五个一 ” 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作 者 介 绍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第一层( 1 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 2 - 3 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 4 - 5 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 “ 特利尔的幽灵 ” 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 6 - 7 段),写 “ 特利尔的幽灵 ” 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 8 - 9 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问题探究 1.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 “ 特利尔的幽灵 ” ,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2. 所谓 “ 幽灵 ” ,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 “ 特利尔的幽灵 ” ,比说 “ 共产主义思潮 ” 更有文学性,更有陌生感。 一、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 “ 幽灵 ” ? 二、文章标题是 “ 特利尔的幽灵 ” ,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与中国有关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三、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1. 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 “ 梁衡式 ” 的文体特点。 2. 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 “ 特利尔的幽灵 ” 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语言品味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文学性也不弱 。 “ 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 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 ” 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 “ 我 ” 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 关于 “ 思考与探究 ” 一、 《 动人的北平 》 多采用对照的方式衬托北平的 “ 包容 ” ,试出文中一些句子或段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这种 “ 包容 ” 的?你觉得一个城市、一种文化 “ 包容 ” 的意义何在? 课文中 “ 包容 ” 可以从广义的狭义的两方面理解。 首先看狭义的 “ 包容 ” ,开篇一段说: “ 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 ……” 说的是对新旧两种现象、势力、潮流、风格的包容,涉及文章 1~3 段。正如题干中所说 “ 采用对照的方式 ” ,即新旧两派的对照互别,以此表现当时的包容。 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发现课文中的北平更多的包容性。最直接的描述是个别段落的开头: “ 北平有多样性 —— 多样的人 ” , “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 , “ 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云赌博和搞政治 ” 。这些段落都含有 “ 包容 ” 的意思。这都是北平包容性之所在。其实课文通篇都在说北平的包容。 一座城市、一种文化 “ 包容 ” 的意义,在于发展、进步,在于赶上时代步伐。所包容者,既指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又指多色彩、多风格、多势力、多阶层的兼容并包。当然大而化之还是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成为包容性的明显标志,无旧不出新,无新旧亦亡,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如果很好地包容了新旧两派,就获得了发展进步的基础。否则,或一味新,或一味旧,都是偏向的,也是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二、景物描写是散文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景物描写显示不同的意蕴、风格。试将 《 动人的北平 》 和 《 汉家寨 》 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说说二者有什么不同。 《 动 》 写景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 “ 散点透视 ” ,一处处观察、描写,这处那处未必紧密相连,最后汇集成一幅大画面,如 《 清明上河图 》 一样,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小画面,每幅小画面都生动有趣; 《 汉 》 则是描写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每个小局部都与其他局部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再有,林语堂心中装下整个北平城,他想在一篇散文中写出整个北平的风貌,所以不得不运用一些概略的笔法,当然也有相当多的速写式的小片段画面;而 《 汉 》 则是放大地集中地尽情地描写。 《 动 》 大多写城市之景、生活之景,亲近人类生活; 《 汉 》 主要写自然之景,离人类生活较远。 《 动 》 更朴实, 《 汉 》 更富于夸饰。 三、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的语言那样精粹、凝练,但也蕴藏浓情、深意,如 “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 ( 《 动人的北平 》 ), “ 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 ( 《 汉家寨 》 ),它们于自然流畅之中传达出文学语言的神韵,像诗一样优美。重读你印象深刻的散文,就 “ 散文语言中的诗意 ” 作一点探究,写一点感想。 首先要明了 “ 散文语言中的诗意 ” 的意思,是挖掘 散文语言中像诗语一样的美,像诗语一样的节奏感,像诗语一样的凝练,像诗语一样的富有抒情性。 品味散文语言中的诗意,应该调动心中的诗的感觉和审美感觉,对一些优美的句子不妨深情地朗读,尽管不必读得像诗一样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但也要读得近似于诗,如 “ 北平 / 又像是 / 一株古木老树,根脉 / 深入地中,藉之 / 得畅茂 ” ,停顿不像读诗一样多、一样明显。 当然最重要的是挖掘语句中 诗一样的意蕴 ,题干所引两句都很有形象性,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强,如果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这两篇课文中类似的语句不少,如 “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就富有诗一样的内蕴和表现形式,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又如 “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 ,同样形象感很强,语言节奏很强,说它是作者审美印象的诗意表达诚不为过。 四、研读后面的 《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 ,联系你所读过的散文,就散文 “ 形散神不散 ” 的问题作一番思考,与同学讨论。 读课文是理智和情感相伴随的心理意识活动,而读知识短文,则是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在完成了前者的基础上,再完成后者,对提高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