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阳一中2020年春期高三第11次考试 语文试题 (2020年3月7日)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地。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深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人工智能)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做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 25 -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了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 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 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 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侧重论述与世界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B. 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C. 第2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优秀的科幻作品能为科学发明提供启示。 D. 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 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 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 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分析错误。原文是“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借鉴”一说于文无据。B项,“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分析错误。原文是“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意为在这一方面有创新,而非完全不以此为题材。C项,“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分析错误。原文“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侧重论述与世界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分析错误。原文并非侧重论述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C项,“旨在凸显优秀的科幻作品能为科学发明提供启示”分析错误。举凡尔纳一例为了突出科幻的现实性。D项,“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分析错误。文章没有论证“现实性和思维更新”这二者间的关系。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分析错误。原文是“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中国圆满完成全年太阳能设备安装目标。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其在2017年内达到每兆瓦57英镑。 - 25 - 由此将套造成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将会在能源拍卖市场继续寻找成本达到历史谷底的太阳能和风能,而目前无需补贴的太阳能和风能农场正处于开发过程中。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事实上,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的趋势将套一直延续到2018年。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2920亿英镑。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峰会上还承诺将为国内煤炭使用量设置上限,事实上燃烧煤炭已经在多个中国城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而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备受各方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排放交易机制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实施,该机制使得中国发电站在碳排放方面都会受到国家定价的制约。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发电站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 (摘编自《凤凰国际》2018年1月) 材料二: 注:由于新能源负荷的需求很难用计划进行硬性规定,需求会不断变化,再加上新能源不方便储存,不用掉就会浪费,所以就要将富余的经调度送到有需求的负荷点,这个过程就是消纳。 材料三: - 25 - 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央策动机、决策行为厦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差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呈现多样化。当前,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宏观调控,在全国各省实施配额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消纳。 B.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国家在配额指标的下故上北方绝大部分省份要高于南方。 C. 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2020年的预期指标都明显高于2018年的配额指标。 D. 内蒙古、云南两个省份应该算是可再生资源消纳大省,目前消纳比已明显高于配额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 B. 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及能源价格下跌,导致2017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幅并不明显。 C. 虽然中国目前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但国内煤炭使用量的上限设置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 中国只有严格推行减煤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有可能实现绿色转型,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中国”。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1)①第一则: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及原因;②第二则:全国各省配额制政策规定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情况;③第三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 (2)做法:①把握发展规律,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与消费,研究各种驱动因素和机理;②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③制定稳健灵活、富有针对性的政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 25 - 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图文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说法错误,仔细观察材料二的图表,可发现辽宁、四川、云南、甘肃等地2020年的预期指标与2018年的配额指标基本持平。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一段,原文只是讲“太阳能和风能”出现了跌幅,并不是所有的再生能源。B项,“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及能源价格下跌,导致2017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幅并不明显”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由此看,原文只是讲“很大原因”,并非唯一原因。C项,“逐年减少”说法于文中无据,原文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故选D。 【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可分别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筛选三则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第一则材料,根据“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等信息可知材料一主要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及产生这种发展轨迹的原因。材料二,主要是依仗图表,根据图表的名称“全国各省配额制政策规定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情况”、图表中内容,可知材料二主要内容是全国各省配额制政策规定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情况。材料三,根据“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央策动机、决策行为厦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等信息,可知本则材料主要讲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第二问: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通读材料,可以确定本问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三,的材料三,可以从中筛选出“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央策动机、决策行为厦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木心是谁? 王张应 最早接触木心这名字,是因为一首《从前慢》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喜欢这首诗,也因此欣赏写诗的那个人,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木心。木心是谁? 真正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书,所有答案都在书中。于是我读了木心的好几本书,有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鱼丽之宴》,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有小说集《温莎基园日记》,还有由木心讲述、他的得意门生陈丹青先生记录整理的《文学回忆录》,当然也包括陈丹青的诸多介绍文字。之后,对木心的了解越来越多。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这个问号终于被拉得笔直,成为一个语气肯定的感叹号。 木心就是生于乌镇,成年以后离开乌镇,到过杭州,到过上海,到过大洋彼岸的纽约,最后,又回到了乌镇,终老乌镇的那个一生漂泊又叶落归根的单身男人。他的祖上很富裕,留给他不少田产。木心决意离开乌镇时,将他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木心说:“人穷一点方始像一个人。再者,处于悲伤中的人才符合人的本性,不因得意而忘形才更像一个人……”这话听起来耳熟,让人想起孟德斯鸠,他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木心早已对大师的思想熟烂于心,轻轻松松化作自己的语言了。木心两手空空走出国门,差不多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大概正是因为他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像一个人吧,他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孑然一身,没有子嗣,死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大批青年男女给他送终。青年们跟木心无亲无故,他们都只是木心的读者。这种情景,在鲁迅之后,应该很少见了。 木心就是曾经在上海的某次会议上,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自己惨遭批斗的那个不识时务的文人。木心就是曾经被囚禁了18个月,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使用理应书写交代“罪行”的纸张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在自己画出的黑白键盘上无声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那个没心没肺的中年男人。他对自己过往的遭遇从不控诉,别人谈起时,只是举重若轻地说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至多再发一声轻描淡写的感慨:“诚觉世事皆可原谅。”是的,木心人如其名,他的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 - 25 - 木心就是那个56岁离开本土,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寄人篱下,靠卖画勉强度日,以在私人住所里给一二十个华人讲述文学史为乐事,多篇文学作品被收进了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人。那些听课的华人,虽远离了故土,在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华夏文明血液。弟子们自比颜回、子路,木心理所当然地被弟子们尊奉为孔子。木心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他认为那不能算作他的个人作品。弟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当年的孔子不就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吗?谁能说《论语》不是孔子的作品呢?一部《论语》通篇皆是“子曰”。正是由于弟子们的努力坚持,一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文学回忆录》,在木心身后,才回到故土,并在故土之上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后来人,闻到了花之香,尝到了果之甜。更多的人,也因此知道了木心。 他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他的二十本凝注着大量心血的文学作品手稿,被人夺去付之一炬。这让他心疼不已,却不能动摇他对文学的追求。后来,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正是这个坚定的信仰使他得以度过劫难。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并不时刻关爱他,有时还不免捉弄他,给他制造些麻烦甚至苦难。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他说:“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就是快乐。”木心的快乐,是一种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容易,也容易被忽略。木心牢牢把握住了这种低成本的快乐。 至此,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人陆续读到了木心的书,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木心的人,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木心是谁?”为标题,不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整篇文章正是以探索“木心是谁”为主要内容展开的。 B. 开头引用的《从前慢》片段,交代了作者探究“木心是谁”的缘起,引出下文,并与第三段“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形成对比。 C. 作者在叙事中抒情,通过选取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追求、品质等,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D. 文章结尾段说“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表明作者对自己曾经好奇的木心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隐含着对木心的钦佩之情。 8. 请根据作品,分析“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这句话的含意。 9. 文中写到孟德斯鸠、鲁迅和孔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25 - 【答案】7. B 8. ①"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不同流俗,有非凡的志趣、气节、性格追求等。[或答:"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离开乌镇时,将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不识时务"(不惧权贵,坚持正义),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惨遭批斗;木心看淡苦难,遭遇从不控诉,觉世事皆可原谅;木心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木心淡泊名利,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等。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似乎"指的是木心又并非远离生活、枯燥乏味,而是能把握生活中低成本的快乐。(或答:"似乎"指的是木心热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木心热爱生活,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木心牢牢把握住了生活中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③这句话是作者对木心形象和品格的概述,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的钦敬之情。 9. ①拿他们与木心形成类比(或"正衬木心""映衬木心"),借他们对木心作出评价;②表明木心像孟德斯鸠一样睿智(或"博学多识"),像鲁迅一样受人爱戴(或"影响力之大"),像孔子一样被学生尊敬,他的文学讲稿像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一样价值非凡;③丰富了文章内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形成对比”错误,没有形成对比,只是做了铺垫。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由原文“他的祖上很富裕,留给他不少田产。木心决意离开乌镇时,将他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和“木心就是曾经在上海的某次会议上,因看不惯某位“ - 25 - ‘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自己惨遭批斗的那个不识时务的文人”可知,“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不同流俗,有非凡的志趣、气节、性格追求等。由原文“他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并不时刻关爱他,有时还不免捉弄他,给他制造些麻烦甚至苦难。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木心的快乐,是一种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容易,也容易被忽略。木心牢牢把握住了这种低成本的快乐”可知,"似乎"指的是木心又并非远离生活、枯燥乏味,而是能把握生活中低成本的快乐。这句话是作者对木心形象和品格的概述,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的钦敬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考虑,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还要从“情节作用”考虑,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由原文“这种情景,在鲁迅之后,应该很少见了”可知,像鲁迅一样受人爱戴;由原文“让人想起孟德斯鸠,他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木心早已对大师的思想熟烂于心,轻轻松松化作自己的语言了”可知,表明木心像孟德斯鸠一样睿智;由原文“弟子们自比颜回、子路,木心理所当然地被弟子们尊奉为孔子。木心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他认为那不能算作他的个人作品。弟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当年的孔子不就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吗?谁能说《论语》不是孔子的作品呢?”可知,像孔子一样被学生尊敬,他的文学讲稿像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一样价值非凡。拿他们与木心形成类比,借他们对木心作出评价,丰富了文章内容。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 25 -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居江南久,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B.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C.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D.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B. 遭逢父母的丧事叫丁忧,其中遭逢母亲的丧事叫丁母忧,遭逢父亲的丧事叫丁父忧。 C. 同治是年号,年号是一种用来纪年的名号,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 D. 古人对“死”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如崩、薨、卒、不禄等。“薨”一般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国藩直言敢谏。他上奏章指出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 B. 曾国藩针贬时弊。他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天下的两大患,并用一系列数字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 25 - C. 曾国藩荣宠加身。他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傅、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D. 曾国藩思想先进。他极力促成朝廷向西方购买先进机器、置办先进船舶枪械等事情,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岁人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2)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 (2)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参考句意: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竦然”是“见者”的谓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所成就荐拔者”构成“所……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直延用到清朝”错,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故选C。 - 25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内容。C项,“这是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错,原文“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说的是曾国藩作为文臣被封侯是清朝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并非清朝开国以来大臣未曾有过的荣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句:(1)岁,名词作状语,按照年份;诚,实在;术,手段。(2)虚,没有实际意义;许,答应;夺,剥夺;计,资财。 【点睛】翻译文言文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要翻译的语句切分为词;第二步,把语句中的每个词语都准确翻译出来,这里要关注两点,即一词多义的词语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思,只能意译的词语翻译时要尽可能简洁、准确;第三步,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对一一对应翻译的具体内容进行语序调整或增删部分。 参考译文: - 25 - 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军队士兵不精良,这两个是天下大患。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仍然应该淘汰五万,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王朝开国初年,士兵少而国家强,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天子论功行赏,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赐双眼花翎顶戴。清朝开国以来,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祝贺,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规划整体。同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置办船舶枪械时,(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有漂亮的胡须,眼睛呈三角形,锐利而有威势。每当他会见客人时,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善于任用他们,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皇上震惊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谥号文正,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①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②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③。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④。 [注]①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山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②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③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④衡州:今湖南衡阳。 - 25 -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既描写了客观情景,点明作者即将启程远行的事实,又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 B. “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含蓄而深切。 C. “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D. 本词层次分明,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 15. 请简要赏析词的末尾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的妙处。 【答案】14. D 15. ①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③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错,上片“张帆欲去仍搔首”,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中的“匆匆”包含了无限的惜别之意;下片“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写宴席上的情景,“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表达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意;由此可知,词的上、下片都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也都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故选D。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结构上,是否与标题、上下文形成照应;手法上,运用了哪些手法,并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意境与情感上,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构上,词的上片由饯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写船已经挂起帆准备离去,而作者又搔首踟蹰,久久不愿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与之意义相关,形成照应;手法与情感上,最后两句,化用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明朝酒醒大江流”,作者尚与友人饯别宴饮酒,却想象明朝酒醒之后,自己已随舟行至湘江,表现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离恨”用船“满载”,将抽象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有形,“满载”突出离恨之多,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点睛】综合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宋荣子对待誉和非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誉”“沮”“涯”“沦落”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 25 -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 ,产生对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 择善而从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C. 不学无术 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D. 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 25 -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此处的语境是形容人甚至“不识字”,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所以应该用成语“目不识丁”。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此处的语境是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后,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此处的语境是产生对“崇高的德行”的向往,所以应该用成语“高山景行”。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此处的语境是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所以应该用成语“名不副实”。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中,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偷换主语,“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D项中,递进关系错误,应该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之前。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根据前文可知,此处是在说“修身”,所以“修身”做主语,根据后文“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此句应该是他“原来”规划的起点,所以只有A选项最符合题意,故选A。 - 25 -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人给即将结婚的朋友发的一则微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喜闻愚兄大婚,婚礼场面想必高朋忝列、喜庆祥和,舍弟本已拨冗前往面贺,无奈航班延误,恐难莅临了。谨借微信红包遥祝二位新人幸福美满。 【答案】①"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改为"兄长""兄台";②"忝列"是谦辞,改为"满座";③"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应改为"愚弟";④"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改为"即刻动身"或"即刻",或删去;⑤"莅临"是敬辞,改为"参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愚兄”是谦辞,不能用来称呼别人;“忝列”是谦辞,不能用来形容别人;“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拨冗”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莅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请从下列词语中最少选取四个并适当增添字词写成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清明的独特感受。要求上下联每联不少于7个字。 清明 鸟语花香 旖旎 英雄 缅怀 家国 【答案】示例:鸟语花香清明风景正堪留恋;赤胆忠心国家英雄最应缅怀。 清明时节鸟语花香风光正旖旎;峥嵘岁月铁血丹心英雄最风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对联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鸟语花香”是清明时节风景的特点,“赤胆忠心”是国家英雄的特征,风景可“留恋”,英雄更应“缅怀”;“清明时节”对“峥嵘岁月”,“旖旎”形容风光,“风流”形容英雄。 对联平仄对仗工整,内容符合要求,意境深远。 - 25 - 【点睛】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的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 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尊敬的反方辩友、各位评委: 我方本次辩论的观点是:大材小用,学术损失。 毕业于知名大学的优秀学子,毕业后却做了中小学的教师,这一现象,让人们纷纷热议,有人表示惊叹,还有的人表示可惜。而我方也认为:博士、硕士助力中小学教育实在是大材小用! 高学历的人降低就业标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许是真心喜欢做教师,衷心愿意为中小学教育事业注入新力量,或许未来会创造教育的点点奇迹。 - 25 -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学历任低职位,这不仅是大材小用,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担任中小学教师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这种选择未免有些“任性”和不负责任,虽说个人在面临选择时有自由权利,但这样的职业选择,还是应基于理性,理智思考自己的能力,定位好自己,既要让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也要让自己得到充分锻炼。况且,现在高科技的创新与实践正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此时,社会的发展正需要一些博士生、硕士生这样高学历的人才来助力,在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发掘、研究,进行学术创造,以更好、更深入地造福社会。如果他们仅是因个人利益关系而弃社会利益于不顾,那么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遗憾,这绝对不算是人尽其才,只能是才不得用。 例如:以上海交大工科博士身份毕业的李宏烨,就因为个人的爱好而“转行”做了一名相声演员。职业与身份落差之大,让人难以接受。为了梦想,勇于从零开始的胸怀固然令人佩服,但在此之余,我方辩手始终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过于感情用事,试问:人生有多少从头开始的机会,又有多少可以浪费的既得资源?不能始终如一,坚守本心,是助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呢?如果有人纷纷效仿,从长远来看,深造多年之后,不从事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的职业,到底是落后还是进步呢?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再看,大到国家或小到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博士生或硕士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更何况那些出身于名牌大学的人,他们又被寄予多少希望,又有多少更加重要的领域期待着他们的加入?更严重的是,从社会层面上看,高学历的人任低职,挤掉了本应在那个职位上工作的人,而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却长期虚位以待,这是社会的悲哀,也必然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或许可以告诫那些浪费优势资源的高学历者——担当精神,不可或缺! 所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做贡献,人尽其用,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方一辩陈述完毕,谢谢!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话题作文 审题要点:辩论类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争锋相对,写作时不必在孰是孰非上过多考虑,这样的题目无论正反,肯定都能言之成理,所以我们应该大胆选择自己熟悉的、思考较透彻的、掌握材料较多的一个题目来写。具体过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确定话题: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联系材料: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所述事件不算复杂,却耐人寻味 折射出价值观的差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思考较透彻的、掌握材料较多的一个题目来写。 具体过程注意: - 25 - 1、写辩论词要亮明观点,注意审清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 2、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 3、这次是给引导材料的论辩词写作,同学必须在开头部分联系原材料,通过对原材料的分析,将话题转到自己辩题上来。命题没有加上“请联系生活实际”的驱动任务,写作难度不大。 【立意】1、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大材小用 2、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没有大材小用 【素材】1、古人云: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不假,但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去雕刻,那金子的光彩岂不是更加耀眼?教师这一职位固然重要和神圣,但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未免令人心寒:难道中国顶尖高校人才的地位竟已沦落至此?顶尖学子们几年的额外努力究竟有何重大作用了呢? 2、我国以实施科教兴国为立国之基,教育是根本,但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其目的是培育高学历、高技能的知识分子,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顶尖大学毕业生们已经步入这扇大门,何必退而求其次,做后一代人的垫脚石而不去自行探索?如此下来,一代人的责任推给下一代人,这就陷入了死循环,科技水平何时会有大幅度提高?再者说,我国师范院校数不胜数,每年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类本科生、硕士生也比比皆是,为何需要高校其他专业的顶尖硕士、博士去从事基础阶段的教育工作? 3、究其根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名校毕业生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他们想早日步入社会,获取薪资,忍受不了做学术研究的枯燥,但对于他们来说,既然自身教育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不更进一步,探求更高深的学问,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4、在教育的深层考量方面,其它名校毕业生未必会比师范专业毕业生更出色,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每种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也许有些名校毕业生因为对教师这份行业的热爱,想要自主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但是,我们想说,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深造,留在高等学府任教。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如果只是担任一名中小学教师,国家对高校精英学子的培育可以说就变成了一种浪费。试问:有多少所中小学的教育会涉及硕士及以上教育水平的知识储备呢?5.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顶尖名校毕业生也好,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也罢,无论是谁,只有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发挥所长。如一味降低对自我的要求,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对自身的提升,只会是大材小用,埋没自己真正的才能。 - 25 -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大材小用”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