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题型二 赏析句子 (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 生 甲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通 过描写石马的残破、铜 驼的哭泣,描写了陵园、 废殿的一派荒凉衰败的 景象。 1 分 该生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只是描绘了诗 句的画面,既没有点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也没 有表明诗句抒发的诗人的情感。 (短板一: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 学 生 乙 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 借陵园、宫殿的衰败凄 凉的景象,抒发了生不 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 之情。 2 分 该生不会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该生明确此类题 的答题思路,修辞、画面特点概括准确,但对这 两句诗的表达效果“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未酬 的伤感之情”的分析不准确。 (短板二:不会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 悲凉的心境。大意如下: 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 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 下突破口: 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 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 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 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 融。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 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 国之痛,情景交融。(2 分) 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 步骤”(针对“短板一”) 步骤 1:确定赏析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 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 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涉及语句位置 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 2: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 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 标准。 步骤 3:点明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 角度”(针对“短板二”) 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 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 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 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三、2 类赏析句子题的突破技巧 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 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 对于这类题,赏析时注意: (1)赏析角度 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 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常见的角度有: 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 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一些修辞手法等。 (2)效果分析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 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 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 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 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赏析的对象有 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或上阕、或下阕),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 ××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 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 用典抒情等。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 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 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诗歌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 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手法。 [专 项 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 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 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②相关手法在诗 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答案】 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3 分)作者描绘如此明 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3 分)[或:运用了①比喻、 对偶的修辞手法。“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 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3 分)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 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蕴藉,耐人回味。(3 分)] 【诗歌鉴赏】 本词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 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 愁,使人不觉哀伤。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 独寂寞而哀伤。 本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 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词的后两句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 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枕上偶成 陆 游 放臣不复望修门【注】,身寄江头黄叶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 修门:楚国郢都城门的名称,这里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2.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应分析首联的内容,首联交代了 诗人被贬之后的住处及季节(秋季);其次应分析首联与其他诗句的联系,尾联中的“云际 雁”“南来”与首联中的季节(秋季)相呼应;最后分析首联与诗歌思想情感的联系,首联营 造了凄苦孤愁的氛围,而全诗都是在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 ①点出了诗人被贬官后的寄身之处;②“黄叶”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云 际雁”埋下伏笔;③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每点 2 分) 【诗歌鉴赏】 首联中第一句“放臣不复望修门”,起句突兀,表达愤然不平之情。既 然“不复望修门”,那么此身何以寄托?这不寻常的起句,如高山落石,势不可遏,所以接 着便顶上一句: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 也于景色之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埋下伏笔。 颔联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又闻疏雨声声,听来犹如把壶沥酒,故曰“喜 闻”。不过,尽管沉沉白昼,无酒消愁,但在睡梦之中还是尽可驰骋奇想的,可是一梦醒来, 依旧是昏灯一盏,愁绪满怀。此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在梦中可以驰骋想象, 夙愿得展;但醒来之后,依旧只有昏黄的孤灯为伴,这里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 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颈联的意思是,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远地放弃了吗?要知 道周汉两代都是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海内的。朝廷对周、汉立国的规模不是应 该细加思索吗?颈联便是颔联“愁”字的延伸,妙在不再说“愁”,而是拓开一层,提出自 己对时局的主张,立意颇为高远。 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际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 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此联紧 接上联,接得不即不离。不即,因为宕开一笔,不说朝政,转言自己;不再议论,转而即景 抒情。然而万变又不离其宗,秋冬之际,北雁南飞,这与首联“黄叶村”遥相呼应,意境和 谐。而“自恨”云云,也正是出于对恢复中原的关切之情。如此结尾,不仅完满地收束全诗, 更把那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抒写得悠悠难尽,扣人心弦。 这首诗先叙事,再议论,最后即景抒情,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 高洁品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综 合 练]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 分) 【导学号:20332026】 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寥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 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 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 ①乾道六年(1170 年),词人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 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农历九月九日出使期间。②双节:使 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 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表达词 人的羁旅孤寂之感;“一笑不管鬓霜羞”表达词人的岁月流逝之叹;“旧京行遍,中夜呼禹 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表达词人途经北宋旧地引发的故国之 叹;“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表达词人决心不辱使命、为国献身死而无憾的慷慨豪 迈;“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表达词人佳节出使引发的家国乡情。 【答案】 羁旅孤寂之感;岁月流逝之叹;佳节出使引发的家国乡情;途经北宋旧地引 发的故国之叹;决心不辱使命,为国献身死而无憾的慷慨豪迈。(每点 1 分) ★4.请赏析上阕中画线的句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先明确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原句深入 分析作用和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可结合全词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 ①借景抒情,(1 分)词人借桑榆、太行这些西北空旷寥落之景,表现内心的 孤独落寞之情和故国之叹;(2 分)②大笔勾勒与色彩点染相结合,(1 分)寥落的桑干河和榆 关,连绵的太行山,紫翠的色彩点亮了西北的荒凉冷落,在孤独落寞中隐含着词人对祖国山 河的热爱。(2 分)(答其他手法如对偶、拟人、白描等,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诗歌鉴赏】 本词上阕写清秋出使所见,叹故国山河寥落;下阕写重阳佳节抛开愁绪、 赏花饮酒之时,仍心系使命。表现了词人身处险境仍坚定忠贞的报国之心。 上阕借景抒情,借桑榆、太行这些西北空旷寥落之景,又加“双节照清秋”表达词人孤 独落寞之情和故国之叹;大笔勾勒与色彩点染相结合,寥落的桑干河和榆关,连绵的太行山, 紫翠的色彩点亮了西北的荒凉冷落。又写出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下阕以乐景写哀情。“对重九,须烂醉”“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为乐景,以乐衬 哀,表达词人羁旅孤寂之感、岁月流逝之叹以及忧国思乡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