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南康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 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 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 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 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 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 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 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 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 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 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 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 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 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 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 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 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1 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环境” 与“贫困”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毫不夸张 地讲,全球生态贫困问题不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无从谈起。 从本质上讲,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从人的需求角度来 看,生态贫困是由于人的基本生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难状态,比如缺乏新鲜的 空气、干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多样化的物种、绿色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 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的生态需求具有合理性和有限性,当基本生态需求无法满足 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从人的权益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社会制度设 计不公平、不公正,致使人们无法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和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而导致的社会后果, 比如富人可以随意转移污染物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穷人却不得不接受由此带来的恶果。 (摘编自韩跃民《全球生态贫困的表现形式和发生机理》《社会科学战线》2019 年 11 月) 材料二: 在 2020 年的多事之春中,一场席卷北印度洋地区的蝗灾也飞入了人们的视线。此次蝗灾缘起于 2018 年 5 月,一场意外的台风光临了阿曼、也门和沙特部分地区,丰盈的降水造成了植被的兴旺, 加了餐的蝗虫群顿时暴涨 400 倍。本来这里严酷的夏季会让植被枯萎。虫群自然萎缩,孰知天有反 常,10 月份又发生了飓风,进一步激励了虫群的繁衍。至 2019 年 3 月,增长了 8000 倍的蝗虫耗尽 了当地可食用的植被,于是除了部分留守,其余的开始借助季风兵分两路迁徙,其中一路最终跨越 红海进入非洲之角,逐步肆虐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极可能酿成非洲数十年来最大的粮食 危机。 蝗灾诞生在阿曼与也门,随后在也门南部完成了关键的种群扩大和迁徙准备,而这里在过去两 年一直处于内战,根本无暇灭蝗。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巨额的杀虫剂采购成本与洒药飞机 等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非洲的农业生态体系中丝毫没有对蝗虫的生态自我调节 力量,而且东非广泛分布的单一种植农业生态对病虫害的抵御力格外羸弱,不要说穷凶极“饿”的 蝗虫,异常的气象与一般虫害都可能酿成重大危机。 对肯尼亚来说这是 70 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数亿只蝗虫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涌入了这个东非国 家。在肯尼亚东北部,一个特别大的蝗虫群甚至达到了 60 公里长,40 公里宽。联合国称,当三月 份降雨到来并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带来新的植被时,速生蝗虫的数量还可能增长 500 倍。 (摘编自澎湃新闻《非洲之难:从沙漠蝗灾说起》2020 年 3 月) 材料三: 肯尼亚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这里的农业发展根本不是根据当地人的利益来决定的,完全是为了 考虑它能给帝国的整体发展做出什么贡献。首先,白人殖民者不择手段圈地,从侵占土地开始,就 想使用廉价的当地劳动力发展由自己掌控的大型种植园,尤其是单一种植经济作物如咖啡、剑麻和 玉米。19 世纪后半期,大英帝国最主要的咖啡种植中心斯里兰卡遭遇了咖啡叶病,咖啡产量严重下 降,只剩原来的五分之一。于是从 1907 年开始,英国在肯尼亚大力推广咖啡种植。到 1922 年,肯 尼亚有 700 个以上的庄园种植了咖啡。此外,肯尼亚还大规模种植用来出口其他非洲殖民地的玉米。 这种单一种植景观的扩大,意味着极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自然异动的承受力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澎湃新闻《“环境正义”:理解第三世界环境史的一把钥匙》2020 年 3 月) 4.下列对“生态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时,人类必须研究和解决 生态贫困的问题。 B.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而这种异化具有很大的人 为因素,且有一定历史。 C.当新鲜空气、干净的水、完备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 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D.只有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才能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并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从而 惩戒随意转移环境问题的行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而“环境”与“贫困”这两大问题 则为非洲的发展之路布下了陷阱。 B.今年春季肆虐非洲的蝗灾,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极有可能酿成非洲数十年来最大的粮食 危机,使生态贫困问题更严重。 C.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扑杀的巨额成本与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致 使蝗虫种群得以扩大和大范围迁徙。 D.三则材料都与生态贫困有关,材料一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贫困的多维原因,材料二和三以具 体例子来展现生态贫困问题。 6.一场蝗灾成为肯尼亚 70 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假面 契诃夫 在某某公共俱乐部里,以慈善募捐为目的,举行了一次化装舞会。 深夜十二点时,几个不跳舞从而也没戴假面具的知识分子坐在阅览室一张大桌子的旁边,把鼻 子和胡子藏到报纸里,在看报、打盹。从大厅里传来舞曲的音响。仆役们常在门边跑来跑去,发出 响亮的踏步声和盘碟的叮当声。阅览室里却是一片静寂。 “到这边来玩,到这边来,朋友们!”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声音,门打开了,一个宽肩、敦实的男 子走进阅览室来,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帽子上插着孔雀的羽毛,脸上戴着假面具。跟着他进来的 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端着托盘的仆人。托盘上有一个盛着烈性酒的大肚瓶和三瓶红酒,以及几个杯子。 “到这边来,这里凉快一些。”那位男子大声叫嚷,“把托盘放到桌子上去……而你们,几位 先生,请……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 说着,那男子身体一歪,手一挥,把那些杂志从桌子上扫掉。 “把托盘放在这里!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这里不是看报和搞政治的地……你们都别 看了!” “我请您安静一点。”其中的一个知识分子说,透过眼镜打量了一下戴假面具的人,“这里是 阅览室,而不是小吃部……这里不是喝酒的地方。” 头上插着孔雀羽毛的男子猛地欠起身来,一下子从戴眼镜的先生手里把报纸夺了过来,那位先 生被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您忘乎所以了,阁下!”他愤怒地说,“您把阅览室当成了酒馆,您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竟 从我手里把报纸夺过去!我不能容忍!您不知道您这是在跟谁较量,阁下,我可是银行经理热斯佳 科夫!……” “我可不管你是什么热斯佳科夫!至于你的报纸嘛,瞧,我可以给它这样的荣耀……”那男子 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 “先生们,这是什么意思?”热斯佳科夫喃喃地说,一时被惊呆了,“这真……简直不可思议…… 我简直不明白……一个无赖闯到这里来……突然说出这种混账话。” “什么是无赖?”插孔雀羽毛的男子大喊一声,火冒三丈,一拳打在桌子上,托盘上的杯子被 震得跳起来,“你是在对谁说话?你以为我带着假面具,你就可以对我胡说八道了吗?尊敬的先生 们,不开玩笑了,我可没有心思跟你们闲扯。你们全都滚出去,赶快滚吧!”“咱们这就等着瞧吧!” 热斯佳科夫说道,激动得连眼镜都蒙上了一层水汽,“去把叶夫斯特拉特叫来!” “叶夫斯特拉特!”俱乐部里响起了呼叫声,“叶夫斯特拉特在哪里?” 叶夫斯特拉特是一个穿警服的老头,他应声迅速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哑着嗓子说,瞪着 一双可怕的眼睛,抹油膏的胡子在微微颤动。 “这可把我吓坏了!”那男子说,乐得哈哈大笑起来,“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西, 瞧这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嘻嘻!” “少废话!”叶夫斯特拉特气得全身哆嗦,声嘶力竭地喊道,“滚出去!不然我就叫人把你架出 去!” 阅览室里响起了一阵无法想象的喧嚣声。舞会被霎时的一团混乱中断了,群众纷纷从舞厅拥向 阅览室。 叶夫斯特拉特召集了在俱乐部的所有警察,并坐下来进行笔录。 “你写,你写。”戴假面具的人用手指在他的笔下面指指点点地说,“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 什么下场呢?我真是个可怜虫!哈哈。喂,怎么啦?笔录做好了吗?全都记上了?好吧,你们现在 就瞧一瞧吧!……一……二……三!” 那男子站起来,全身挺直,摘下自己的假面具。他露出了自己的醉脸,看着大家,欣赏所产生 的效果。他倒在圈椅里,高兴地放声大笑。而所产生的效果也的确非同寻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张 皇失措地面面相觑,脸色发白,有的还在挠后脑壳呢。叶夫斯特拉特像是干了意外的大蠢事的人那 样,后悔地发出呷呷声。 大家都认出来了,这个爱胡闹捣乱的人正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荣誉公民皮亚季戈 罗夫。 “怎么样,你们走开还是不走?”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皮亚季戈罗夫问道。 那些知识分子一句话也不敢说,踮起脚尖,默默地从阅览室里走出去了。皮亚季戈罗夫随后便 把门锁上了。 “你当然早就知道这是皮亚季戈罗夫!”过了片刻,叶夫斯特拉特低声地沙哑地问那个仆人, “你为什么不说?” “吩咐过不许说,长官!” “吩咐过不许说……等我把你这该死的家伙送进牢里几个月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不许说’了。 滚出去!而你们呢,诸位先生,你们倒好,”他又转过身来对那几位知识分子说,“居然造起反来 了,连离开阅览室十分钟都不肯!现在你们就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吧。唉,先生们先生们……我可不喜 欢,真的!” 那些知识分子在俱乐部周边走来走去,垂头丧气,惘然若失,心里充满愧疚,絮絮叨叨,好像 预感到大难就要临头了…… 深夜两点钟,皮亚季戈罗夫才从阅览室里走出来。他还是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热斯佳科 夫动手去搀扶皮亚季戈罗夫,其他几个知识分子也跑了过来,高兴地微笑着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扶 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 把皮亚季戈罗夫送回家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着实快活了一阵,并终于放下心来。 “他还伸手跟我握别呢,”十分得意的热斯佳科夫说道,“这就意味着,没有事了,他没有生 气……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在阅览室这个有限的环境中,集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揭示了沙俄时代一定的社会现 实。 B.小说开头几个没戴假面的知识分子躲在阅览室里,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关心政治,不愿浪 费时间在舞会上。 C.叶夫斯特拉特在皮亚季戈罗夫揭掉假面前后的表现,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知道狗的主 人前后的表现异曲同工。 D.小说结尾热斯佳科夫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放下心来”,甚至“十分得意”,是因为酒醉归 家的皮亚季戈罗夫与他握了手。 8.小说是如何塑造皮亚季戈罗夫的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题目“假面”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假面”的丰富意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 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 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 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 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 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 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 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 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 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 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 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 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 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 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 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 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 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 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是古代庶人之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 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 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 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文中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 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 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 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 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 城击败了楚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5分)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的状态,而先写”独宿”的 氛围、感受和心情。 B.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之情有增无减,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 到洛阳。 C. 尾联写“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了,如今为能够到这幕府里暂且栖安而感到欣慰。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5.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 是: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 关怀的句子是: , 。 ( 3 ) 《 陋 室 铭 》 中 描 写 “ 陋 室 ” 环 境 清 幽 雅 致 , 令 人 赏 心 悦 目 的 语 句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19 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要想_________,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 于深厚的文化底蕴,_________,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 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 石嶙峋,真是________。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 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 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 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 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_________,一拥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脱颖而出 就地取材 别具匠心 饮鸩止渴 B.出类拔萃 因地制宜 别有洞天 急功近利 C.出类拔萃 就地取材 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 D.脱颖而出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急功近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 栖居的惬意。 B.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 诗意栖居的惬意。 C.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 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D.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 诗意栖居的惬意。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B.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 C.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D.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20、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 (5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 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⑤ 改为 21、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万山金 座凝香 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 下联: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 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 春天百花盛开,秋天落叶飘零,冬天大雪纷飞,这是大自然举办的仪式,让我们感受到鲜明的 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 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 字。 南康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D(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 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 “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不能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A(A“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 对比论述。) 3.B(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 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无 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 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世界文化的发 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可推知。) 4.C (原文表述为“人的基本生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难状态”,与“生态 需求”是两个概念,“完备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已经超出了“基本生态需求”的范畴) 5.C(曲解文意,蝗虫种群得以扩大和大范围迁徙的原因,不仅是扑杀成本与设备的问题,也因 为也门南部过去两年一直处于战乱.) 6.①反常的气候。意外的台风与飓风造成植被的兴旺,使蝗虫暴涨。②社会动荡(战乱)。也门 南部的内战延误了灭蝗时机,使之完成了关键的种群扩大和迁徙准备。③农业生态问题。肯尼亚单 一种植的农业生态对病虫害的抵御力格外羸弱。④历史原因。肯尼亚 100 多年的被殖民史,造成了 单一种植的脆弱生态体系,对自然异动的承受力大大降低。(6 分,写到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7. B(“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关心政治,不愿浪费时间在舞会上”错误,他们躲在阅览室是 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表现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 8. ①语言描写:用“读者先生们”“尊敬的先生们”“请”等敬词,但又用“赶快滚吧”“你 们全都滚出去”这样粗鲁的语言,用矛盾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看似绅土实则高傲自负的权贵形象。②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把杂志从桌子上扫掉”“一拳打在桌子上”“指指点点”等动作,表明 了他颐指气使的心态;“乐得呵呵大笑”“高兴地放声大笑”,表明工厂主对自己的胡闹捣乱洋洋 得意,狂傲自负。③侧面描写:男子摘掉假面具后,所有知识分子和叶夫斯特拉特的表现,侧面烘 托了皮亚季戈罗夫的权贵身份,以及他的傲慢自负。(6分,每点 2 分) 9.表层含义:“假面”指皮亚季戈罗夫在舞会上,穿着马车夫衣服,戴着孔雀羽毛的舞会面具。 (2 分)深层含义:①皮亚季戈罗夫的绅士“假面”。表面上彬彬有礼,其实粗鲁不堪,表达了对 特权阶级的讽刺。②知识分子和警察的平等正义“假面”。在“马车夫”面前都追求维护正义,可 当得知皮亚季戈罗夫身份地位后心生恐惧并极尽阿谀奉承,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③小说 中知识分子、警察、皮亚季戈罗夫等都是戴假面具的人,归根结底源于社会制度给了平等的假象, 实际上又无比重视等级制度,表达了对造成人性异化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厌恶与嘲讽。(4 分,写出 其中 2 点即可。共 6 分。) 10.B 11.D(原文语句是“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谒”在此处是“请求”之意,魏王豹请求 回家探望生病的亲人。) 12.D( “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合齐、赵共击楚。四 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所以韩信收集溃散 的人马与汉王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 13. (1)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 是韩信离去的原因。(“素”“慢”“拜”“所以”各 1 分,句意 1 分。) (2)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 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细谨 “辞”“方为”“何……为”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贫穷,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 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渡过淮河的 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下来做他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又投奔项羽,项羽 任命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楚军去 投奔他,还是没什么名气。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在半路上跑掉 的军官就有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举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 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他。隔了一两天,萧何 回来见汉王,汉王骂道:“跑掉的军官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 “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找不出第二个的最杰出的人。大王假 如只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没什么事情给他做;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 的人。于是汉王打算召见韩信任用他。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 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 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完成仪式,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任命韩信的 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 一番,乘机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 “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 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但是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 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 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 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大王进入武关,秋毫 无犯,废除了秦朝的残酷苛刻的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做秦地大王 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 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 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 205),出兵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 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 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军。六月,魏 王豹以探望亲人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 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 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 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 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设立为河东郡。 14.C(“欣慰”不当,应是诗人漂泊多年的无奈之举) 15. 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 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③诗人借长夜 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16.(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7. B(出类拔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 人。此处应选“出类拔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在本地 选取需要的材料。此处“因地制宜”更切合语境。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 选“别有洞天”。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 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从横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 18.C(该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少了与“通过”相搭配的中心语;二是搭配不当, “触摸”可以与“脉动”搭配,但与“惬意”不搭配。) 19.C(括号前面的“更要统筹规划”里有一个“要”字,后面接“还要”更恰当。根据括号后 面的“拓展……环节”“带动……发展”的动宾结构来看,“延长产业链条”更恰当。) 20、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 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共 5 分,1点 1分) 21、新春对联: 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共 6 分,每副对联 3 分。本题对联,应先选出符合各自特征的词语,然后按照对联的知识, 上下联词句字数一样,结构一致,意义相关,仄起平收等组织即可。) 22、材料中有重新演绎的传统仪式,这是常规意义上的仪式;还有大自然的仪式,这是比喻意 义上的仪式。这帮助我们理解仪式的内涵。 我们对仪式并不陌生,我们见过或参加过各种仪式。奥运会开幕仪式与闭幕仪式,诺贝尔奖、 奥斯卡奖颁奖仪式、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阅兵仪式,许多重大的仪式万众瞩目;成人仪式、 毕业典礼、婚庆仪式,浓厚的仪式感也让人刻骨铭心。仪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个体 的仪式可以使自我的情感有所依托,而群体的仪式则引发和同化个体的情绪,形成群体情绪甚至社 会规范。 不同的仪式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成人仪式帮助我们准备好进入成人的空间、时间和角色, 去担当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牧渔纳福仪式是祈祷丰收与平安,对上苍表示敬畏与感恩。 不同的仪式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婚礼注重开心幸福、展望未来,葬礼注重追思逝者,缅怀过去。 许多源远流长的仪式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人们通过仪式一代代传承文化基因与民族情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不同的仪式让进入特定情境的人产生不同的仪式感,相同的仪式引发不同的人产生的仪式感也会有 差异。举行仪式的目的就是要让参与仪式的人产生仪式感,否则,仪式就流于形式。过于繁琐的仪 式往往让人厌倦,简约而又能有效激发人们仪式感的仪式值得肯定。“人借仪式感,让生活慢一些、 庄重一些、色彩丰富一些,也让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体验。”“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 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李洪兴《保持生活的仪式感》) 文章可以写仪式,可以写仪式感,也可以写仪式与仪式感,大致有三种立意角度:仪式内涵丰 富,不可或缺;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 没有仪式感。无论是肯定仪式或仪式感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还是针砭繁琐仪式、空有其表的仪式, 都要注意分寸,自圆其说。 【佳作欣赏】 生活需要仪式 仪式是为了表达丰富的内涵而举办的活动,其重点在于仪式感。有人说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仪式 可以取消,只要人们心中留有仪式感即可。此言差矣。仪式为仪式感而生,若取消了仪式,仪式感 从何而来呢?自然很快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因此生活需要仪式。 仪式是生活的节点,可帮助人们调整生活状态。冬至吃饺子是仪式,告诉人们现在是最冷的时 刻,要注重保暖。这便是仪式在衣食住行上的作用。春节时分,人们欢聚一堂,互送祝福,许下新 年愿望。这样的仪式帮助人们反思过往的生活状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若缺少 则不知多少人会年复一年庸庸碌碌地生活,不知老之将至。这样的仪式不能少。 仪式是历史的载体,促使人们不忘过去,从记忆与惨痛中吸取教训,展望未来。升旗仪式看似 简单,实则能使学生不忘国史,不忘国家,在国家的成长中吸取经验教训,思考自己应怎样担负起 对社会、国家的责任。这种思考和仪式感对于健全人格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世界来说,抗日战争纪念活动、奥斯维辛的祭奠,也是对全人类敲响的警钟,使人类在人性、 理智、和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样的仪式不能少。 仪式是文化的标杆,帮助人们传承文化,对现今的文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晋王羲之等人于兰 亭“修禊事”,源于更遥远时代的习俗得以传承;寒食节家家熄火,介子推的不仕与清高在人们心 中铭刻;如今端午节,人们插艾叶、吃粽子、赛龙舟,以祭奠汨罗江上的爱国诗人……人们正是在 这些仪式、仪式感中,通晓了古今文化及自己在传承文化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样的仪式不能少。 那么,怎样才能办一个好的仪式呢?铺排浪费、过于华贵、太注重物质都是不可取的做法,也 是现代商业化社会举办仪式的弊病所在。这样办仪式会使仪式感缺失,其中的内涵变质消失,还不 如不办的好。因此好的仪式应注重仪式感,注重精神内涵,简洁而富有力量。哪怕是只有一个敬礼, 只要礼中饱含着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那么这个仪式就是成功的。 生活需要仪式。 食堂里的五星红旗 天气转冷,为避免学生在操场上受冻,我校决定将升旗仪式转移到食堂内举行。这决定好像引 爆了一颗炸弹。同学们热议:没有了目送国旗缓缓上升的庄重,升旗仪式不就“名存实亡”了吗? 对此我却不以为然:难道没有了“仪式”,面对国旗时我们内心的敬意就因此消失了吗? 仪式固然重要。冬天的雪作为大自然的仪式,可以让我们更有冬天的感觉;孔子诞辰时,身着 长袍的学生齐齐下跪让我们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但并非没有仪式这些情感就因此减弱。“晚来 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围炉而坐,即使窗外无雪,心情也必是闲适的;手捧《论 语》《孟子》,即使没有“正冠而坐”,我们也必会为古人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难道九月十八日没 有拉警报我们就会忘了祖国屈辱的历史?只要有仪式感、庄重感,仪式其实可有可无。 相对地,有些地方过分追求仪式本身而忽略了仪式感。我不止一次见到有人在升旗时嬉皮笑脸, 甚至拿出手机刷屏。试问没有对仪式感的培养,这样的仪式有何意义?过分追求仪式本身,岂非本 末倒置! 再说了,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想要完整的仪式谈何容易?古时祭祀规矩多,一套仪式下来 人们汗如雨下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繁杂的仪式对于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其 实只需独自来到先人墓前献上一束白花,缅怀之情便已尽显,何必注重形式?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祭 祀也正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适应。《吕氏春秋·察今》强调“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这种活动正因为将人们不变的情感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而赢得一片“点赞”。 仪式的逐渐消退在世界各国均有体现。美国总统的圣诞演讲从原来的长篇大论变成了如今的“拉 家常”式的闲聊,非但没有降低仪式感,反而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碑逐渐 被形式新颖的“机关”取代,使人们有种走入历史的感觉。渐渐地我们发现,所谓“仪式”不过是 一种督促手段,而仪式感存在于我们心中才是永恒的存在。仪式无需被强调,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 心中。 “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洪亮的声音从广播中传来,食堂鸦雀无声。我随之立正,面色庄严。 国歌声响起,食堂里的那面五星红旗鲜艳醒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