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康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 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 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①;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 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 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 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 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 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 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 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 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 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 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 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 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 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 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 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 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 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 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 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 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 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 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 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 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①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意 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 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 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 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 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 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 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 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 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 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 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 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 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 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 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 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 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 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 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 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 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 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 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 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 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 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 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 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 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 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 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 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 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 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 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 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 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 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 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 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 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 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 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 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 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 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 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 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 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 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6.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 7-9 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 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 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 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 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 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 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 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 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 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 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 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 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 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 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 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 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 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 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 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 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 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 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 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 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 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 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 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 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 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 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 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 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 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 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 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 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8.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 分) 9.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 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 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 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 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 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 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 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 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 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 “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 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 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土之意离也,臣窃以 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 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 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 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 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左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 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 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 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巴东寒食① 寇准② 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 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 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注】①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寒食习俗,断烟火,吃冷食。②寇准,华州(今 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进士,时年虚岁 19,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 曾两度为相。宋太宗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交代时节地点,渲染氛围,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犹”字语带凄楚,令人同情。 B.颔联凄婉感伤,寓情于景:暮春时节,断烟残照,深花鸟语,皆以哀景写愁,倍增其愁。 C.颈联转入抒怀,感慨自己所任官职不能让自己尽展雄心壮志,在政治清明之时虚度光阴。 D.寇准为政刚直果断,但他的诗词不乏凄婉萧瑟、多愁善感之作,颇有晚唐韵味。 15.诗人为什么“黯然”?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不堪入耳的乡野音乐,反衬 琵琶女的演奏给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 (2)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阅读散文,我们能体味到鲁迅的______,冰心 的___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 来说,真挚________。 A.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 B.情趣 冷峭阴沉 冲淡平和 至关重要 C.情调 冷峭阴沉 温和娴雅 举足轻重 D.情调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轻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记者获悉,为配合济莱高铁建设,考古工作人员在对济南梁王遗址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了 一处战国时期古城遗址,是济南城区至今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 B.有些“吃播”为了获取点击量,一味呈现畸形的饮食方式,不仅给粉丝们做出了错误的饮食 消费示范,也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这样的“吃播”就变味儿了。 C.据首都教育消息,进入 8 月份,北京已有 33 家博物馆有序开放,但因疫情防控需要,目 前开放的博物馆仍需要实名预约参观、分时段控制流量等措施。 D.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包括预防性疫苗、 滋补药品、保健药品等在内的八类不得进入《药品目录》的药品。 19.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归类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籍何以至此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沛公安在⑤荆轲有所待, 欲与俱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⑧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⑨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⑪是寡人之过也⑫竖子不足与谋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①⑧⑮/②④/③⑤⑥/⑦⑨⑪⑫/⑭/⑩⑬ B.①⑮/②④/③⑥⑧⑭/⑤⑨⑫/⑦⑪/⑩⑬ C.①②/③④⑮/⑥⑧⑭/⑦⑨⑪/⑩⑫⑬ D.①②④⑮/③⑥⑧/⑦⑨⑪/⑤⑫/⑩⑬⑭ 20.涵泳是一个书面语词汇,为古代文论术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对文学艺术 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阅读经典尤其需要涵泳,请品味 王熙凤的这一段语言中蕴含了哪些意思(至少写出三点)。(6 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 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摘自《红楼梦》第三回)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5 分) 2020 年 7 月 24 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3D 虚拟展馆“中 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 24 个国家和地区的知 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 33 个语种的图书约 16 万种。“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 术新理念,通过构建 3D 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线下展馆真实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 的“云书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 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 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南康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A【解析】B 项原文指的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C 项 “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与原文“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不 符。;D 项原文是“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 D 【解析】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B【解析】 原文“到这时变得纤秀,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的“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 不是中唐。 4.A【解析】“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 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 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5.D(【解析】“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 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6.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 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 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给 6 分,意对即可。) 7. C 【解析】女孩子不是因为体弱多病,而是因为过度饥饿。 8. 答案: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②体现了 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③突出表现了田福军 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9. 答案: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 ,哪怕 会因此承受一定的后果。②“文革 ” 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 ,但他毅然投入到解 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他不顾个人 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每点 2 分) 10. B (“用制险塞”意为“用以控制要塞”﹔后一句“起临洮”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非“塞”, “塞”应该断在前一句﹔“逶蛇而北”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不是“山”, 应该在"阳山”之后断。) 11. B【解析】“左迁”表示贬官,降职。 12. C【解析】有三处错误:“得罪赵高”在文中没有体现,而是因为“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 怨之”﹔赵高认为“以臣愚意,不若诛之”的应该是蒙毅而非蒙恬,且态度也不是“坚执不允”, 只是提出建议。 13. (1) 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皇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 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评分细则:关键词各 1 分,大意 1 分:①雅:一向、平素﹔②阴谋:暗中谋划;③“立(之)为太子”: 要补充宾语;④“罪”译为“罪名”,译为“罪行”“犯罪”不得分。 (2)我虽然被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皇上,但是我自己知道一定会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 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 评分细则: 关键词各 1 分,大意 1 分:①“囚系”:被拘囚、遭到拘囚﹔②倍畔:通假字,背叛。 ③“者”:……的原因﹔④教:教导 参考译文: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到秦国来侍奉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打赵国, 夺取三十七城。秦始皇七年去世。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 担任秦国的副将,与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项燕。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二十六年, 蒙恬因为家世的关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秦国这时已经吞 并天下,就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追赶戎族和狄族,收复了河南。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 制要塞,(长城) 起于临洮,直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 向北延伸。风餐露宿在外驻军十多年,驻扎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重宠信蒙氏, 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很贤良。蒙恬在外负责军事而蒙毅经常在朝内出谋划策,称为忠信大臣,因而即 使是各位将相也不敢和他们竞争。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三十七年冬,动身出游会稽,在沙丘去世,没有公开消息,群臣都不知 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 立胡亥为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自杀。扶苏自杀后, 蒙恬怀疑此事,又请求申诉。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就想释放蒙恬。赵高担心蒙氏再次显贵掌权,怨 恨他们。赵高就替胡亥尽忠计议,想借此消灭蒙氏兄弟,就进言说:“我听说先帝想选拔贤能、立您 做太子已经很久了,可是蒙毅进谏说‘不可。以我的愚见,不如杀了他。”胡亥听从了,就把蒙毅 拘禁在代邑。此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秦始皇的灵柩回到咸阳,安葬之后,太子即位为秦二世 皇帝,赵高是皇帝亲近之人,日夜毁谤中伤蒙恬,寻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子婴进谏说: “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在内使群臣失去信任,在外使战士离心离德的做法,我 私下认为不可。”胡亥不听,派御史到代邑,使者了解胡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就杀死了他。 二世又派遣使者到阳周,蒙恬说:“我率领三十多万士兵,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 是自知必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不忘先主的恩德。” 使者说: “我接受诏令对将军行刑,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蒙恬深深叹息说:“我怎么得 罪了上天,没有过失就死了呢!”过了很久,慢慢说:“我罪本该死,起自临洮,直到辽东,筑城墙 挖壕堑长达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这就是我的罪过。”就吞药自杀。 14.B【解析】B 选项中应是运用了衬托(反衬)的表现手法,“鸟语”“深花”都是乐景,以 乐景写哀情,更显哀者其哀。 15.(6 分)(1)清明时节身在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潇潇春雨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倍感 黯然。(2)在政治清明之时,官职卑微,无奈流年似水,却壮志难酬,宏图难展,也倍感黯然。(3) 想效仿陶渊明归隐超脱,又想遵循正统理念建功立业,在进退之间纠结,更倍感黯然。(每点 2 分) 16.(1)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7.A【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情趣”的意思是“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调” 的意思是“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此处的 主体是人,应选“情趣”。“冷峻深沉”的意思是“冷酷严峻,沉着而严肃”;“冷峭阴沉”形容寒 气逼人或态度严峻,话语尖刻。“温和娴雅”指态度温和,文雅(多形容女子);“冲淡平和”的意 思是谦虚、淡泊,心态平和。“阴沉”带有贬义色彩,此处应选“冷峻深沉”,再根据冰心的人品 和文品,选择“温和娴雅”。“至关重要”指相当重要,是解决问题时的关键点;“举足轻重”指处 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关系到全局。前者的语义比后者重,与题干中“命脉和灵魂”地位相 符的只能是“至关重要”。 18.D【解析】 A 项偷换主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遗址”,不是“工作人员”。B 项 逻辑顺序错误。“不仅……,也……”表递进关系,应先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再给粉丝做出错 误示范。C 项缺少谓语动词,在“需要”后面加“采取”。 19.B【解析】 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20.先是赞美林黛玉的“标致”,接着又赞美她的“通身气派”,这是由表及里,而又都落到 老祖宗的身上,因这“标致”和“通身气派”,就不应该是老祖宗的外孙女,而应该是老祖宗的“嫡 亲孙女”。这样一来赞美了林黛玉,二来奉迎了迎春等“嫡亲孙女”,三来讨好了老祖宗,一箭三 雕。 21.2020 年 7 月 24 日,国内首座 3D 虚拟“云书馆”上线,吸引 24 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 团参与,共展出 33 个语种约 16 万种图书。(意思对即可) 22.【解析】 聚焦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现象, 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交友观是本次作文命题的意图。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一般都是找“共同点” ,乐意与志趣、爱好、价值观等 相近的人走近,慢慢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与此同时而与其他“异己者”保持一种疏远、甚至排 斥、抵触的状态。从理性角度关照这一普遍现象,一方面要思考产生这一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说 到底,人是怕孤独的,喜欢和谐的。而不同、冲突等不能很好满足人的这一情感需求。但如果理性 地看,“不同”也许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我们在 交往过程中,要敞开心扉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样一来可以让交往变得更舒畅。其次,可以 扩大我们的视野,差异性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成长的一种有益的途径。 学生的写作必须在人际交往的大前提下展开,而且必须围绕交往的相吸性和排他性来阐述。泛 泛地谈交往或包容是不准确的。同时,所探讨的必须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出于某种明确功利目的的 交往不在本题讨论范围之内。 【评分标准】 第一档作文(55—60 分),能深刻剖析人际交往中的相吸性与排他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 能提出恰当的交友之道:在相吸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排他。 第二档作文(50—54 分),能紧扣相吸性与排他性,对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利弊有清晰的认 识。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三档作文(42—49 分) ,能辩证看待人际交往中通常存在的利与弊。并能大致阐述清楚。 第四档作文(36—41 分),能扣住“人际交往”主题,但写得比较笼统、宽泛。没能围绕交往 的相吸性和排他性来阐述。 第五档作文(21—35 分) ,偏题作文,脱离“人际交往”的主题。 第六档作文(20 分以下),离题作文。完全属于套作、抄袭,或者是自言自语,完全脱离提供 的语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