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环境(讲)(含解析)
专题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人物环境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人物环境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人物环境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人物形象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 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 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 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 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 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 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 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 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 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 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 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 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 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 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 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 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 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 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 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 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 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 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 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 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 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 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 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 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 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 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 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 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属于是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 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 对细节鉴赏。其中 A 项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 项分析小说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C 项分析小说的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D 项鉴赏小说的标题。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 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 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 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 态。(6 分) 【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 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 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 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 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 过”有很强的指导性,由此可知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概括分析。 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刚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看完电影 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与以往考题不同的是,本题考查的不 是某一个人物形象,而是“群像”,体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稳中有变的特点。解答 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能体现市民对新奇事物态度的内容,然后 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这些市民对新奇事物的态 度,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市民与新奇事 物有关的言行,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们进行评价的语句;三 是看文中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 分析。(6 分 【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 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 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 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 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 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 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 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 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既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能力,又考查对小说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题干 要求找出小说中三处运用不同手法“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的例子并加以分析,考生在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重点在于“语言的幽默效果”,因此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 找出文中具有“幽默效果”的语言,然后再分析这些语言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 的幽默效果,最后选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组成答案就可以了。分析手法时可从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语言本身的语体特点等角度思考。 【2019 高考展望】2018 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再次选择小说作为考查内容,是在 2017 年散文命 题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变革,展示了命题人的反押题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2019 年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散文都是备考的重点。选材会更倾向于名家作品,作品内 容及命题会体现对现实的关注。主观题分值不会减少,会更加注重深入文本内部的鉴赏, 突出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上可能会有所增加。 2.【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 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 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 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 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 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 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 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 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 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 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 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 分) 【答案】①忙碌②辛苦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画线句子,把握与母亲劳作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母亲的生 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的态度与评价等。筛选归纳母亲劳作的特点。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 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劳作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 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特征的事例。如“忙着”“母 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亲自挑上楼去”然后分条 概括为辛苦、忙碌等。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 分) 【答案】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 感。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技巧点拨】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 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 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 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题“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 人物的作用,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 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 分) 【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 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 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 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 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技巧点拨】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 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 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 旨。分析情节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 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 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 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 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 分) 【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 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 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 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前者 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 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 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如本题“闭上眼睛”“喂猪她会马上放下 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 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等, 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 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 分) 【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 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 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母亲的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 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母亲”这一中心问题, 即她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 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如本题“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 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 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 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可是母亲摇 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 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 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要分析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形象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其 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 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 现象背后的本质,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 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第三,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 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注意结合手法分析。如本题“而 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 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 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考点剖析】 小说阅读是文学类文本常考的一种体裁,尤其是近几年课标卷,除 2017 年课标二、课 标三卷选择的散文阅读外,一直选用小说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 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 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 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 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 魅力之源,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命题揭秘】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有单独命题的情况,也有与鉴赏句子,分析主 旨、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情形。2018 年高考考查小说阅读的试卷均在本考点单 独设题。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题型有主观题 和客观题两种。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8 年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 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 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的各类 人物形象特点,掌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人 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 东西来。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 人物的一把钥匙。 (2)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 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 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 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 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 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 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 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 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 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 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 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 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A.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解题思路: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 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②单句下定义型: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分点概括(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B.小说人物形象作用分析类 (1)解题思路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 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 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 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能力训练】 1、【2018 届山西孝义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往事一页 【奥地利】卡夫卡 看样子,保卫祖国的许多事情被忽视了,至今,我们也没有予以认真思考,而只是忙于 各自的事情。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令我们十分担忧。 在皇宫前的广场上,我开了一家鞋店。这天清晨,我刚打开店门,就看见所有通向这里 的巷口都被武装人员占领了,而那不是我们自己的士兵,显而易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 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长驱直入进入京城,这里可是远离边境啊。不论怎样,他们还是来了, 而且,看样子人数会与日俱增。 由于习性所致,他们讨厌房屋。他们磨刀削箭,练习骑术,忙个不停,把这块平时宁静 的、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清洁的广场弄成了一个真正的马厩。我们曾几次试图冲出店门, 想至少把那些令人恶心的垃圾清理掉。但后来这尝试越来越少,因为这不仅徒劳无益,而且 还给我们带来野马坚蹄或者蛮人利鞭的危胁。 与游牧民进行交谈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语言他们不懂,他们又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互 相交流如同野鸟。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设施,他们既不理解,也待之漠然。因此,对 于任何一种手势语言,他们也表示反对。哪怕你下巴错位,手腕脱臼,他们也还是不明白你 的意思,而且也永远不会明白。他们经常做出鬼脸,眼白翻出,口吐白沫,但他们这样既不 想表达什么,也不想吓唬谁,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习性如此。他们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你 不能说他们使用暴力。遇到他们干什么,大家都退避一旁,任其自便。 从我的库存中他们也拿走了一些好东西,但我不能有所怨言,因为我看见其他人的遭遇, 比如对面的肉铺老板,他刚一进货就被游牧民一抢而空,吞食下肚。他们的马也吃肉,经常 看到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肉铺老板恐惧万分,而且不敢停止供 肉。我们理解他的处境,募集了一些钱来援助他。如果游牧民吃不到肉,天晓得他们会想到 干什么;而又有谁知道,即使每天给他们肉吃,他们又会想到干什么啊。 后来,肉铺老板想,他至少可以省去宰杀的辛苦,于是就在早晨送来了一头活牛。他千 万再不能这么干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我趴在店铺后面的地板上,把所有的衣服、被子和褥 垫一古脑儿捂在身上,只是为了听不到那牛的惨叫声,游牧民从四面八方扑到牛身上,抢着 用牙齿从它温暖的身上撕下一块肉吃。等一切早已平静以后,我才大着胆子走出来。只见他 们就像酒桶旁边的醉鬼一样躺在牛的残骸旁边。 恰在这时,我相信我看见了国王本人站在皇宫的一扇窗户边。平常他从不到这外间来, 而总是深居内院,但这次却站在窗户边,低垂着头,看着皇宫前发生的事。至少我相信他站 在窗户边,低头看着自己皇宫前发生的这一幕惨剧。 “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你问我,我问你,“这种重负和折磨我们还要忍受多久 呢?”惹来了游牧民,但却没有办法将他们退去。宫门仍旧紧闭着,以往那些总是盛气凌人 地进出皇宫的卫兵这时却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于是,我们这些工匠和商人就肩负 了拯救祖国的使命,然而这样的使命我们却担负不起。我们也从来没有夸过口,说自己有这 般能力。这是一场误会,而我们却要毁于这场误会。 (节选自《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方游牧民族从很远的边界长驱直入,作为文明国度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 没有语言、习性落后的游牧民在皇宫前撒野。 B.小说通过对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的对比描写,揭示出祖国被侵 占后得悲剧性,给读者以震撼。 C.小说中描述游牧人冲向活牛啃肉吃的情景,形象地刻画出入侵者的野蛮和贪婪,极 具讽刺性且富有象征意味。 D.作者通过寓言式的故事,提出了国家统治者及其军队,应该担负起拯救国民的责任, 而不能只是贪图享乐、耀武扬威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 项考核内容,B 项考核手法,D 项考核主旨,其中 A 项,“没有语言”错,文中说游牧人没有语言只是一种歧视,并非 真的没有语言。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目的? 【答案】“我”的性格特点:①目光短浅,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②胆 小懦弱,面对外族入侵,只会忧心忡忡,一味忍让。③封闭保守,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却充满优越感。目的:揭示这个国家被入侵的本质。塑造典型的国民性格,为被入侵而 不敢反抗做了合理的解释。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小说中很多细节看似荒诞,实际上表现出丰富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游牧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皇宫广场上,看似荒诞,实则表现出国民对保卫祖国的 麻木。②“他们的马也吃肉”“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看 似荒诞,实则表现出野蛮对文明的冲击③皇宫卫兵“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 平时“深居内院”的国王这时“却站在窗户后边,低垂着头,看着宫前发生的事”,看 似荒诞,实则表现出统治者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弱。④国民满足入侵者的无理需求,看似 荒诞,实则反映了被征服者对眼前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茫然。 【解析】这是一到分析文章额风格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的“荒诞”特征,答题时注意找到荒 诞的情节,然后分析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如“游牧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皇宫广场 上”“‘他们的马也吃肉’‘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皇 宫卫兵‘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平时‘深居内院’的国王这时‘却站在窗户 后边,低垂着头,看着宫前发生的事’”“国民满足入侵者的无理需求”等情节都看似 十分的荒诞,但却反映了“国民对保卫祖国的麻木”“野蛮对文明的冲击”“统治者的 无能和国力的衰弱”“被征服者对眼前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茫然”等问题。 2、【2018 届陕西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 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 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 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 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 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 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 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 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 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长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 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 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 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 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 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 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 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 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 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 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 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 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 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发动乡镇干部种树,非要逼老百姓富 起来,可见乡长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老李头“踢”“冲”“你 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 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 项考核形象, C 项考核手法,D 项考核文章结构,其中 C 项,没有心理描写。 (2)“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②有实干精神。给农民栽 了一春天的樱桃树。③为农民着想。帮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④廉洁 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意及作用。 【答案】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车内一阵哄笑”表达了对乡长雷厉风行、敢于担当的 工作作风的赞赏;“三个听众都笑”,是对老朱的嘲笑,误以为老朱占了老百姓的便宜; “四个人都笑”则表现出对老朱在扶贫工作中清正廉洁、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肯定和赞 许;最后“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表现出对个别群众依赖扶贫的无奈。②四次“笑” 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 3、【2018 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晚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 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 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 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 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 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 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 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 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 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 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 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 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 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 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 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 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 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 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追的力量。我为我 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 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 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 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 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 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 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 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 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采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 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 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 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 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 晚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 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 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 33 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 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 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 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 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 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 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 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 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 C 项,文本此处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浪漫性,但作品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 (2)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理解。 【答案】因为对孙少平来说,此行①是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②更是对二人刻骨铭心的 爱情的纪念,③还是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 (3)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①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 ②舍己为人,品格高尚。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 ③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 少平。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要求概括田晓霞的思想性格,答题时首 先梳理文章的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4、【2018 届重庆市高三 4 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尝家 【美】莫里斯 在某一家出售葡萄干布丁的商店里,一到圣诞节期间,就会陈列出许多这类美味的食品, 琳琅满目,摆成一排供顾客选购。你可以挑选最合你口味的品种;甚至还允许顾客把各色布 丁都尝完以后,才决定买什么或是否购买。 我常常纳闷,这种对顾客的优待会不会被一些根本无意购买的人所利用。有一天,我出 于好奇,就去问店里的那位女售货员,从她那儿我得知,事情正是如此。 “举个例吧,有这么一位老绅士,”她告诉我,“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来光顾一回,各 色各样的布丁他都要尝 一点,尽管他从来什么也不买,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记 得他从去年,甚至前年就开始是这样啦。噢,他要真的那么想尝,让他来好啦,欢迎品尝。 我还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商店,都可以让他分享一份。看来他确实需要,我想这些商店也不会 在乎这点东西。” 她还没说完,这时就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缓步走近柜台,开始兴味浓厚地仔细察看眼 前的这一排布丁。“你瞧,正说到他,那位老先生就到了。”女售货员轻声对我讲,“现在 你只需在一旁观看就行啦。”她转身对那人说道,“先生,您尝尝这些布丁吗?您可以用这 个匙子。” 这位老先生真如小说家笔下的人物,衣冠虽然破旧,却十分整洁。他接过匙子, 便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起各色各样的布丁来,偶尔也会停下来,从他那件破旧外套 的前胸口袋里,掏出一条破烂的大手巾,擦擦他红红的双眼。 “这一种味道很好,”他宣称,当他尝另一种时又说,“这种也不错,只是稍欠松软。” 自始至终都很明显, 他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最终会从中挑选一种的。我确信,他一点也不 觉得自己在欺骗商店。可怜的老头儿!大概 他已经家道破落。从前他也能够来选购他最喜 爱的布丁,然后夹在腋下拿回家去。打他家境衰败以来,他就只能到商店里来品尝品尝味道 了。 圣诞节的各类商店里,生意兴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这个老头儿矮小黑色的身影, 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显得非常不相称,甚是悲哀可怜。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大发慈悲 ——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 痛苦。我走上前去,对他说道:“请原谅, 先生,我愿意为您买一个品种的布丁。如蒙赏脸笑纳,我深感欣慰。”他蓦地往后一退,仿 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似的,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孔一下涨得通红。 “对不起,”他说,其神态之高傲,远非我根据其外表所能想像得出,“我想我与你并 不相识。无疑你是认错人了。”他于是当机立断,转向售货员,大声说道:“劳驾把这一个 替我包装一下,我要带走的。”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贵的一块布丁。 女售货员惊讶地从架上取下那块布丁,开始把它包成一包。而他呢,掏了半天掏出一个 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点了点数,将几个先令和六便士的硬币放在柜台上。为了顾全体面, 他竟然不得不买了一块最贵的布丁。这纯然 是打肿了脸充胖子,因为买下这块布丁,就意 味着他得在别的很多事情上省吃俭用地克扣自己。我这时多么希望 我能收回刚才那句不得 体的话啊!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也像被针扎了一下,我只得自己默默走开,远离这可怜的人。 “请到那边台上付款,”女售货员告诉他。他却好像没有听懂似的,老是要把钱塞到她 手里。这就是我最后 见到和听到有关这位老人的情形。现在他再也不来那个商店品尝葡萄 干布丁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故事安排在圣诞节的喜庆气氛中,衬托了老绅士的生活处境和遭遇,与鲁迅 《祝福》中的环境设置异曲同工。 B.写“我”关于商店对顾客的优待会被一些人利用的担心被女售货员证实,意在批评 当时社会中贪图小便宜的不良风气。 C.文中“这位老先生真如小说家笔下的人物”一句,既突出了老先生落魄绅士形象的 典型性,又使人物和故事真实可信。 D.老绅士老是要把钱塞到女售货员手里,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有钱购买布丁的,同时也 显示了其尊严受到伤害时的慌乱。 【答案】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 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 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 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我”称老绅士是“可怜的老头”“可怜的人”,从文中来看,“我”认为他“可怜” 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家道破落;②占便宜而不知羞;③自尊遭遇伤害;④维护自尊的方式,代价甚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从文中来看,老绅士“可怜”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 内容分析,“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衣冠虽然破旧,却十分整洁”“打他家境衰败以 来”,家道破落;“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起各色各样的布丁来,偶尔也会停下来, 从他那件破旧外套的前胸口袋里,掏出一条破烂的大手巾,擦擦他红红的双眼”,占便 宜而不知羞;“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似的,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孔一下涨得通红”,自 尊遭遇伤害;“劳驾把这一个替我包装一下,我要带走的”“几个先令和六便士的硬币 放在柜台上”,维护自尊的方式,代价甚高。 (3)从对待老绅士的态度和行为上看,女售货员和“我”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 分析。 【答案】①同:善良,富有同情心。 ②异:女店员——有包容之心,懂得尊重他人,帮助时无声无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我”——狭隘消极,恶意度人;有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不尊重别人的感受。 ☆考点二: 环境描写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 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 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 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 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 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 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 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 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 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 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 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 “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 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 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 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 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 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 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 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 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 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 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 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 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 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 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 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 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从 2015 年到 2018 年,江苏文学类文本的第一题的题型保持稳定,如 2015 年 “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2016 年“第④ 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2017 年“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 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都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 题目,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容 易出现的误区就是会针对某一点反复概括,这就会导致答案不全,这就需要考生在答题 时间和答题区域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关涉多个角度。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 分) 【答案】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 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 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 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首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 一下院里的风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 情绪稍稍缓和一下。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 下伏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 景,暗示社会环境。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 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 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 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 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 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 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 好奇心强。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二乖” 的相关描述,明确人物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人物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这 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 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 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 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 分) 【答案】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 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试题点评】江苏卷文学类文本的第四题一直是以探究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只不过探究的方 向可能会略有不同,如 2017 年是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6 年是探究“探究 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2015 年是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探究的方向一直放在结尾段,命题的时候可能会有“表达效果”“意蕴”“情感态度”等 不同,但答题的时候,思维的模式基本一致。而 2018 年探究的目标放在了文中的情节 上,即“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这 就需要考生到文中圈出所写的小哥儿俩日常的哪些故事或场面,明确这些场面中涉及的 对象有哪些,各自的表现是什么,作者对其是赞赏或是讽刺的,这就把握了大方向,然 后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即可。江苏卷已经连续多年在文学类文本这块儿考查小说阅读, 2019 年的高考可能依然会考查小说,那么第四题的探究题依然会存在,故在平时的学 习中应针对结尾、标题、形象等几个方面加强练习。 2、【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 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 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 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 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 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 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 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 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 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 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 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 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 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 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 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 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 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 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 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 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 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 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 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 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 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作出准确判断。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 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 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①从情节上看,以“渴” 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从主题上看,以 “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 突出。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 分)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 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 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结尾的作用,结尾的类别,读者的作用。 【考点剖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 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 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景物描写。 【命题揭秘】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与鉴赏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 节结构、分析写作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2018 年高考江苏卷在本考点单独设题,课标 卷则将此考点与鉴赏表达技巧、人物形象,分析情节、主题等考点相结合,呈现一种综合命 题趋势。环境描写类题目命题的重心有两点:一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 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可以发现一些命题 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鉴赏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环境描 写的常见作用,环境描写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环境描写部分的分析 鉴赏能力。 3.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暗示、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6)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7)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4.掌握鉴赏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解题思路: ①三个注意: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②思路定位: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 定向定位思路。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 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 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3)续写类题目: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 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能力训练】 1. 【2018 届浙江台州市高三调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 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 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 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 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 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 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 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 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 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 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 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 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③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 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 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④“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⑤“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 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 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 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 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 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 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 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 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 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知道那棵树 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 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④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 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 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 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 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 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把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把尘土,软弱、 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 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 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 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 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 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 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的情景(艰难)作铺垫。【解析】本题 主要考查作用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作用,“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 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 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 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凄清,空旷,荒凉,寒冷, 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爹,’孩子抽泣着,‘到处 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为下文 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的情景(艰难)作铺垫。 点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 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 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 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 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2)理解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②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 【答案】①无动于衷:写出老人的严苛冷峻。坚硬荒原:写出了老人的坚强执著(强大的意 志),强调人类在与命运抗争中意志的坚定、强大。 ②依然:写出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艰苦的抗争。满头白发:写了人类抗争过程 的漫长与付出的代价之大。 (3)简析第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第 9 段承接上文,并且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2) 从情节安排(构思)上看,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 显得十分新颖独特。(3)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使读者对老人形象的认识更准确,更全 面。前八段作者叙述的严苛冷峻、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不屈灵魂 的人。(4)从主旨上看,升华了主旨,使文章更具深意。第九段的交代让我们明白老人 就是我们的意志,孩子就是我们的机能,荒原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意志只有从我们 的机能中获取无穷的力量,才能去政府世界,开创生命的绿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作用分析。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 析。立足文本第⑨段内容,“冷酷无情的硬汉”“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 脏”“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等,使 读者对老人形象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不 屈灵魂的人。第 9 段承接上文,并且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对老人认识的变化,使文 章情节突转。升华了主旨,使文章更具深意。“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 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 让我们明白,老人就是我们的意志,孩子就是我们的机能,荒原就是我们的生命。 (4)文学评论家说,拉丁美洲作家常借助象征手法,设置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达深 邃的主题。请结合小说画线段落谈谈你对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答案】(1)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其实合情合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播下了一 粒种子,在泪水中它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其目的只是要阐释对生命的 征服,所以,它虽然荒诞离奇,却又是可以理喻的。(2)象征手法(形象生动,又深邃 无比、引人深思)。坚硬的荒原象征个体的生命、人类的命运,“那冷若冰霜,纹丝不 动的老人”象征人类的意志,由老人役使孩子流泪浇灌泥土种子,最终使种子长成挺拔、 繁荣、芳香的大叔,孤零零地立在荒原上,象征意志驱使人类自身弱小的力量,去开掘 生命的荒原,其抗争过程尽管漫长与艰辛,但终究能“征服世界界”和冲破黑暗,长出 不可思议的参天大树,那是人类不屈服的抗争胜利的表征。 2、【2018 届百校联盟 TOP20 四月联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智与情感 【英】简·奥斯汀 在见面的最初的惊奇之后,有一段短时间的沉默,然后玛丽安问爱德华是不是直接从伦 敦来的。他回答说不是,他在德文郡已经待两周了。“两周!”玛丽安重复着,責怪嫂嫂范 妮的弟弟,竟然能和埃利诺在同一个郡里待这么长时间却不早来看埃利诺。 “姝,他没来自然有他的道理,别怪他。”埃利诺问,“你最近去过哪里?” “大约一个月以前我去过诺兰德。”爱德华看着她,眼中闪着晶莹的光。 “那么,诺兰德现在是什么样子了?”玛丽安嚷着问。“哎呀,”玛丽安叫道,“我以 往看那里树叶飘落时,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啊!我散步时,看着它们被风吹得纷纷飘落,树 林和空气曾经激起了我的情感!” 玛丽安继续说:“爱德华,我们这巴顿山谷,好好看看它,你看见过可以和它们媲美的 景色吗?左面,在这些树林、种植园中的是巴顿庄园,你可以看到这所房子的一端,而那边, 在这样壮丽的小山下面,是我们的别墅。” “这是个美丽的地方,”爱德华说,“但是在冬天,山脚下刚才来的时候有一条很脏的 小路。” “有这样一些景物在你眼前,你怎么能想到脏呢?走,回家,給你做好吃的。”玛丽安 说。 爱德华回来以后,对周围的乡村景色又重新赞美了一番;他在去村子的路上看到了山谷 的许多秀丽之处,村子本身的地势比别墅高得多,人们在这里可以对眼前的景色一览无余, 这使爱德华尤感心旷神怡。爱德华 说:“玛丽安,我可不会描绘景色。如果我们谈到细节, 你就会因我的无知和缺乏欣赏力而扫兴了。我会把本应被称作嵯峨的山岗叫作陡坡;把本应 被说成是突兀起伏、崎岖不平的外观说成奇怪、荒凉的;而把岚云疏雾掩映的远处景物说成 是看不见的东西。” “恐怕一点也不假,”玛丽安说,“可是你为什么还自以为得意呢?” “我猜想,”埃利诺说,“爱德华为了避免一种矫揉造作,在这儿落入了另一种偏向。 因为他认为许多人虚伪 地做出赞美自然美景的样子,远远地超过了他们实际感到的程度。 爱德华讨厌这样的伪装,于是对见到的景色 表现得漠不关心。他吹毛求疵,从而形成了一 种他自己特有的做作。” “我相信,”爱德华说,“埃利诺,但你必须允许我不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言过其实。我 喜欢美好的景色,但不是按绘画的原则去喜欢的。我不喜欢那种盘根错节、形象佝偻的小树, 倒是赞赏峥嵘挺拔的参天大树。我不喜欢断壁残垣,不喜欢荨麻、蓟,或是石南属常青灌木 的花,我对整齐的农舍比对一个瞭望塔感到的兴趣更大;而一群整洁、愉快的村民要比世上 最潇洒的土匪更使我感到高兴。” 玛丽安以惊愕的神色看了看爱德华,又以同情的目光看了看姐姐,但埃利诺只是淡然一 笑。 玛丽安突然问爱德华,让她转放到桌子上的一本书里整齐有序地珍藏的一绺头发是不是 范妮的,嫂子范妮的头发比这要黑一些。爱德华满脸通红,他瞟了一眼埃利诺,回答说:“是 的,这是我姐的头发。你知道,我喜欢珍藏……”埃利诺遭遇了他的目光,看上去,她也有 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她心里爱着爱德华,这绺头发是自己的,她确信,爱德华一定是通过偷 窃行为或运用什么计策得到的。埃利诺并没有那种幽默感,去把爱德华这种做法表现为对自 己的冒犯。 爱德华在别墅逗留了几天,决定要走,他谈起要离开这里时没有一次不叹息,或去诺兰 德,或去伦敦,他把她们的好意看得重于一切,而且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她们在一起。尽管 埃利诺感到失望、苦恼,而且有时是由于爱德华对她自己的不明朗态度很不高兴,然而她还 是高姿态地打定主意,要以公正的谅解和宽宏大量的态度去尊重他的行动。 (吴力励译《理智与情感》十六---十九章,北京,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再结合叙述,介绍了几件相关联的事情,虽然短,但情节 发展上也有波澜起伏。 B.对巴顿山谷景色的描绘,除表现别墅周围优美的环境外,还为爱德华看望姐姐范妮 营造出了浪漫的自然环境。 C.针对爱德华对美好景色的看法,埃利诺认为爱德华讨厌伪装,避免矫揉造作,而爱 德华认为自己有喜欢的美好景色。 D.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多用修饰成分,使得小说语言不仅流畅自然,而 且生动形象。 【答案】B (2)小说中玛丽安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直爽。责怪爱德华来德文郡两周也不来看埃利诺。②性急口快。玛丽安快人快语 按照有己的想象说起对诺兰德喜爱的情感、直接问爱德华“为什么还自以为得意”。③ 热情。她对待客人爱德华热情,“回家,给你做好吃的”、邀请他好好看巴顿的景色。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 括,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责怪爱德华来德文郡两周也不来看埃利诺”“玛丽安快人快 语按照有己的想象说起对诺兰德喜爱的情感、直接问爱德华‘为什么还自以为得 意’”“她对待客人爱德华热情,‘回家,给你做好吃的’、邀请他好好看巴顿的景色” 等情节概括其“直爽”“性急口快”“热情”等性格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小说中埃利诺针对爱德华“一绺头发”“离开别墅”之事,她表现出怎样的“理智与 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①爱德华珍藏埃利诺的一绺头发事件:埃利诺虽然爱着爱德华,但表现出冷 静和谨慎,没有借爱德华珍藏头发之事,以幽默的方式佯怒爱德华的行为装作对自己的 冒犯,来公布他们两个的相互爱恋之情。②爱德华决定离开别墅事件:埃利诺情感上有 失望、苦恼,有不高兴,但她成熟稳重,以公正的谅解和宽宏大量的态度去尊重他的行 动。 3、【2018 届山西省运城康杰中学高考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蝴 蝶 盾 毕淑敏 江南,雨雪迷蒙的早春。傍晚,小城,远远的红灯。灯火下飘着一些斑驳的影子,如彩 色的巨蚊,翩翩翻转,又不曾片刻飞离。 近了,看到一个细弱的小伙子,蹲在灯下,用剪刀劈开粉色的绸带,三缠两绕的,一朵 小小的莲花,就在指尖亭亭玉立地绽开了。 再看蚊形巨影,不禁哑然失笑。那是小伙子用各色绸带编织的小物件,翡翠色的螳螂, 巧克力色的蚂蚱,橘红色的龟,冰蓝色的玫瑰……一律以丝线穿了,吊在灯下的铁丝上。这 些美丽的幌子,随每一阵微风,幽灵般起舞。 我说:“卖的吗?” 他抬起头,一双被夜熬红的眼。“卖的啊。买一只吧。多好看啊。除了挂着的这些,我 还会编好多别样的。”他望着我,很快地说。手不停操作,如盲人按摩师一般娴熟。 我想了想说:“编一只凤凰吧。” 不知为什么,他却踌躇了。好在只是片刻间的犹豫,马上接着问:“什么色呢?” “红的吧。” “红的不好看,像烧鸡。”他很坚决地否定,并不怕因此而驱走了顾客。“青色吧。青 鸟,很吉祥的。”他做出权威的决定。不待我表态,十指翻飞地操作起来。 十分钟后,一只蟹青色凤凰诞生了。骨架很魁梧,尾羽却不够丰满,嶙峋模样,令人忆 起乌鸦。我付了钱,然后说:“小伙子,可惜没我想象的好。” 他收拾着残屑很镇定地说:“那你再买一只别的吧。凤凰不容易讨好,世上本没有的东 西,每人心底想的都不一样。实实在在的,比较好办。” 我说:“那好,这回我改要蝴蝶。” 他突然愣了,问:“你是从外地来的吧?” 我说:“是啊。” 他说:“本地人都知道,我是不编蝴蝶的。” 我纳闷,说:“蝴蝶很难编吗?” 他接着问:“你是马上就要离开吗?” 我说:“明天,大早。” 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破一次例,卖你一只蝴蝶吧。” 他也不再征询我对颜色的意见,思索着,径自操作起来。绸带卷沙沙滚动着,用料之多 之杂,几乎够编一头斑斓猛虎。他边编边说,家乡多棕榈,人人都会用棕榈叶编些好玩的东 西。后来到外闯荡,现代人如今喜欢手工制品,他走南闯北,生意不错。 小伙子结束谈话的同时,完成的蝴蝶也递到我手里。这是我生平所见最为精致的编制物, 身肢纤巧,我失声道:“这么艳的蝴蝶,能抵十只凤凰!”我定下心,又问:“那你为什么 不多编些蝴蝶?” 他说:“多了,就不值钱了。三个月前,我刚到这里,记得也是这时分,来了一个男人 买我的货。两天后,他再买我的货,他劈头问:‘你能编多少种蝴蝶?’我说:‘没算过, 有几十种吧。’他说:‘我用大价钱收你的蝴蝶。条件是,蝴蝶不得重样,不许给别人编, 每日一只,一共百天。’ “我就在这儿住下了。除了摆摊,就是每天早上供应那男人一只蝴蝶。刚开始并不难, 照我以前编过的花样,做给他就可交差。一个月之后,渐渐有些吃力了。日日都要设计出新 图谱,夜里想得脑仁开锅。终于有一天,我对他说:‘老板,我不想再给你一个人编蝴蝶了, 我要走了。’男人落下泪来,说他在苦苦追求一个女孩,每天都给她送花。女孩刚开始连看 都不看就把花抛掉。后来他偶然附了一只从我这里买的蝴蝶,没想到那女孩就收下了花。 “女孩一直同他交往,并说如果能集到一百只不重样的蝴蝶,就答应嫁给他。所以我又 留下来了。到今天为止,共编了八十九只蝴蝶,还有十一只就满百数之约。每当我呕心沥血 编出一只前所未有的蝴蝶时,总在想,那个得到这只蝴蝶的女孩,究竟是谁?长什么样? “我想问她,她爱的究竟是人还是蝴蝶。为什么女人总想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还要把 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没头脑的死物件上呢?即使那样东西再宝贵,再难寻找,某个 男人费尽心机为你找到了它,就是爱情了吗?要知道,你不是同蝴蝶过日子,而是要和一个 活人,相伴走过一生啊。 “也许,我会在编满一百只蝴蝶之前,突然逃离这里。我还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来琢磨 这事。如果那女孩真的爱他,即使攒不到百只蝴蝶,也会欢喜地嫁他吧?蝴蝶一旦没有了, 女孩醒了,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更好?我给了她一个妥善脱身的借口。” 我把手中纤巧的编制物,很仔细地包好,对他说:“放心吧。在我离开小城之前,不会 有人看到蝴蝶。” 道了别,缓缓离开。很远了,稀薄的空气里还充满着淡淡的红光,从背后的方向绕过我 的衣角,涌进无边的雾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 年第 15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寥寥几句环境描写,既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还间接刻画了小伙子形 象,并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于一个物件,让人联想到在 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看重物质背景的人。 C.作品结尾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的心理:离开小城之前,要不要让人欣赏最精 致的蝴蝶和给想逃离的小伙子提提建议。 D.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刻画形象。前半部分以对话为主,使情节不板滞; 后半部分以独白为主,使表述更连贯。 【答案】C 【解析】A 项“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应为“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C 项“从 而深化了作者关于爱情与物质无关只与精神有关的主题”没有依据。D 项两个心理矛盾 无中生有。 (2)“蝴蝶”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蝴蝶”是小说的行文线索。作品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蝴蝶”展开的,这样写 可以使结构严加严谨。②“蝴蝶”蕴含着作品的主题。小伙子在小城只给男人编蝴蝶, “放心吧。在我离开小城之前,不会有人看到蝴蝶”,体现着信守承诺的主题。③“蝴 蝶”象征着男人与女孩儿的爱情,给人以意境美。 (3)作品中的编制物蝴蝶作为一种“盾”,守护着哪些无形的东西?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①小伙子对买蝴蝶男人的诚信。②买蝴蝶男人对其心仪女子的爱情的渴望。③接受 蝴蝶的女子对爱情的信念。④“我”对编蝴蝶小伙子的承诺。⑤小伙子巧夺天工精湛的 手艺与一百件不重样的精巧的设计构思。 【技巧点拨】小说语言,以丰富的象外之象,与给定话语互相铺垫,含蓄地表现文外之旨。 赏析含蓄凝练的小说语言,需要读懂人物性格。学会前挂后连地去分析人物、体悟主旨, 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又提高了一大步。品味小说的语言,也可从以下角度入手解读。修 辞的角度,人物情感的角度,叙述语法的角度,怀疑否定的角度,作家精神的角度等。 如本题郑重包好蝴蝶,表明对于编制物的喜爱珍惜,是对小伙子劳动、技艺的欣赏和尊 重。 4、【2018 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隧道 符浩勇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 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 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 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 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 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 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 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 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 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 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 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 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 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 2018 年 3 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 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B.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 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 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 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手法,BC 项考核结构,D 项考核内容,其中 B 项,“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错误,“王山”和“少妇”之间 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第一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表现了通车庆典的喜悦热闹,体现了王山为了隧道 通车而残疾了双腿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重在表现庆典过后的寂寥残败,与前文形成一种对比,暗示 出王山内心的落寞与悲哀。小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 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 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小说反应了社会中人们对英雄人物缺少应有是尊重、理解和关爱,体现了英雄不被 认可和理解的落寞与悲哀。依托文本进行分析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小说的主旨的题目,注意先概括情节,在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后 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小说反应了社会中人们对英雄人物缺少应有是尊重、理解和关 爱,体现了英雄不被认可和理解的落寞与悲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