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节小说阅读训练
第一节 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给父亲开门时,我正接着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 一个很大的纸箱,耳朵旁还夹着手机叽里呱啦地回着话。 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我,要出去? 我说朋友约我吃午饭,不过不着急。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这才想起,又到了七月七。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 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 以后,母亲便会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将烧饼送到城里。老家距城里不过 两小时车程,但是,我似乎总也没有回家的时间。 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手机再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去吧?父亲一脸惊慌,说, 那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文化圈的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你介绍给 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 难道你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 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父亲急忙阻拦我,说,做人得 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我 说,你如果不去,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 还不戳我背骂我?再说,我早就想跟你一起吃顿饭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家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 的小包间。这样,我就既能够不驳朋友面子,又能陪父亲吃一顿饭了。父亲勉强同意,路上 还一个劲儿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一人一盘,聊聊天,多好。到了酒店,小包间正 好被安排在朋友义不容辞的大包间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 说,等菜上来,你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父亲说,那你快点儿!还有,千万 别说我在隔壁啊!我笑了。父亲像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做东的朋友一连敬酒三杯,嘴里滔滔不绝。我念着隔壁的父亲,心里有些着急,说,要 不我先敬大伙儿一杯酒吧,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呢!我急了, 说,我爹在隔壁。满桌人全愣了。 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 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你这算什么?在隔壁弄个单号?还愣 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拗不过他们。朋友们全体离席,奔赴隔壁。推开门,我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 拖地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 过,他打包带走一盘水饺,说想让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我们沉默良久,不知该说什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 年第 4 期) 1.对小说第五段(“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早就想跟你一起吃顿饭了”),以下理解 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在招待父亲时,朋友电话来催,我不想把自己的父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想带父亲 一起与朋友小酌。 B.父亲起初不愿意与儿子赴约的原因是儿子的圈子都是有文化的,而自己一个乡下人, 没有什么文化。 C.我觉得父亲给自己送来烧饼,作为儿子的自己连顿饭都不管,老家的人肯定会在背 地里说他骂他。 D.父亲反复推辞儿子的挽留,可以看出父子两人都是很讲诚信守约的人,我也是一个 很孝顺的人。 解析:“可以看出父子两人都是很讲诚信守约的人”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拘谨、节 俭的人。 答案:D 2.下列对文本中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时,“我”接过父亲送来的纸箱,耳朵旁边还夹着手机跟朋友回着话,刻画 了“我”世故,对父亲的到来并不觉得有多激动。 B.“老家距城里不过两小时车程”中“不过”说明“我”觉得父母送烧饼也是应该, 同时也对自己总也不回老家的行为表示了内疚。 C.与父亲最终达成的协议是让父亲就在“我”聚会的酒店里另开一个小包间,这样 “我”既陪父亲吃了一顿饭,又不驳朋友面子。 D.听说“我”的父亲就在隔壁,朋友们非要相邀并敬酒,“我”却万般推辞,表现了 “我”看重朋友情义,也说明“我”很了解自己的父亲。 解析:“表现了‘我’看重朋友情义”错,应该是“表现对父亲的尊重”。 答案:D 3.小说的标题“隔壁的父亲”有一定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你对小说的阅读,谈谈你的 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隔壁的父亲”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是小说极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 其中“隔壁”又隐含着“隔阂”的意味。小说主要叙述了“我”为挽留父亲吃饭又要参加朋 友饭局而与父亲达到协议——让父亲就在自己与朋友聚会的隔壁包间吃饭,这是小说的主要 情节,小说标题与这一主要情节一致。“我”与父亲相距不远,但很少回乡下去看望父母, 倒是让父亲来给他送烧饼,父子之间的情感明显是有了的“隔阂”,这是小说标题所揭示出 来的。最后,读者通过“隔壁的父亲”这一标题,似乎可以看透都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奈 与虚伪,“我”也与老实质朴的父亲之间有着强烈的人性反差,这些都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与 现实意义。(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导学号 ) 花开代表我爱你 小 哑 回乡小住,正是人间四月天,天气却时风时雨,总也不够暖和,家乡的桃花梨花也因而 开得冷冷清清,在轻阴灰白的天空下,像一场没有张罗好的婚礼。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院子大门前的樱花树渐渐打起了深红的花苞。可惜的是,从去冬以 来一直持续的干旱,让这些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水色。但我每天从门口进进出出,都 密切地关注着它们的变化。因为,这是我送给母亲的树。 三年前的春天,我拜托老家的朋友找了两棵花树,一棵玉兰,一棵樱花,种在刚刚修好 的院门前。很遗憾,只有樱花树活了下来,且已经过了花期,看上去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 我开始有些担心,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会让母亲觉得这棵树很无用吧?从前家里的 菜地有两棵银杏,其中一棵就是母亲让人砍掉的,既不会结果,又不能眼见它迅速成才,这 树就变成了碍事的东西;另外一棵在我的挽留下勉强保命,却只能斜着身子了。 我有点后悔没有给母亲找一棵好果树,却也期待下个春天赶紧来临,好让母亲看看,这 花在开放的时候是多么了不起。我在城市的公园里已经见惯,母亲却还从未见过。 第二年春天,天气刚刚暖和,我就几次三番打电话回去,询问樱花开了没有,得到的回 答总是,还没有,估摸得过几天。最后,终于,弟弟给我传来了一组照片。是他用手机拍的, 像素很低且走了色,却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奔放热烈: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与山乡僻野的 花,完全不是一路开法。 但对我来说,重点却并不在此。而是相片中,我的母亲坐在花树一侧,脸上洋溢着与那 一树繁花恍如一体的笑容,单纯,灿烂,安详,好像她从未在生活中受过苦,也从来没有过 忧愁。我知道,母亲是在对着我微笑,那笑容是在告诉心急如火烧的我,她看见了樱花盛开, 收到了我的心意。 看着相片,想象母亲——一位乡村老太,特别收拾停当,郑重其事坐在花树前,让弟弟 拍照给我看,真是温暖异常。而我对她的全部的心意,也的确包含在那一树繁花的祝福中: 爱,希望,时光中不能忘却的美好。 这是樱花树在我家的第三年,我休假回乡的时间正是它的花期。虽然气候异常,但只要 到了时间,总归是要开的。开始是零星几朵,忽有一天气温骤升,所有的花骨朵一天之内全 部打开。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真仿佛它是花中豪门。这一团明亮的粉色光焰,在春风里燃 烧,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我的母亲进出大门之际,都会忍不住惊呼:“看这花开 得多——好——!” 偏偏此时我又无心赏花了。这次回乡带了两岁的女儿,开始还活蹦乱跳,几天之后因为 感冒蔫儿下来,黏人不已。母亲百般讨好她,总被毫无缘由地拒斥。不让母亲抱,不让母亲 喂饭,不让母亲给她穿鞋,甚至东西掉了也不让母亲去捡。所有这些事必须由我这个妈妈亲 自完成。我甚至无暇顾及母亲会不会因此失落,因为我觉得自己随时都要“死机”了。原本 特地带了相机回来,准备在花前好好给母亲拍些照片,此时也被置于脑后。 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颜色渐渐黯淡下来,天气又突然变冷,它便很快被雨 打风吹去了。寥落的花瓣落在阶前,我想着我还没有给母亲拍照,心里很是遗憾。其实,我 一直都在想这件事,只是没有来得及做。 等我回到北京,整理相机,却发现里面有几张母亲坐在樱花树前的照片,母亲穿着她的 红毛衣,眼睛眯着,拍得并不太好。我从未为她拍过这些相片,这是怎么回事? 我细细地回想,推测,想起花开的那几天,舅妈曾经上过我家。最大的可能就是,母亲 趁着中午我们午休,拿了我的相机请舅妈给她拍照,拍完后又放了回去。也就是说,她既想 在那一树繁花前留影,又不想打扰到我。 我没有再问母亲。无论如何,我已收到了她的心意,会把春天和她一直带在身边。 4.下列对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生活在农村,有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喜欢美丽的樱花,体现出农村老人不 懂审美的特点。 B.女儿多次打电话询问,为免除女儿的担心,母亲在花下照相,表现出母亲明白了女 儿对自己的心意。 C.面对因病黏人的外孙女,母亲百般讨好, 虽遭拒斥,仍想帮女儿减轻负担,体现了 母亲对女儿的爱。 D. 母亲不想打扰午休的女儿,不声不响地让“我”的舅妈为她照相,说明母亲默默地 为女儿着想。 解析:“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过于夸大文本原意,同时母亲也不是不懂审美。 答案:A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水色”作者从樱花的花骨朵入手,借樱花因持续的干旱 而毫无水色,写出了母亲因思念远在他乡的女儿而逐渐衰老。 B.“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完全不是一路开法”写樱花在“我”家盛开的情况,引 出母亲在花下照相,为后文“我”想为她留张更漂亮的影像做铺垫。 C.“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此处的“铺张奢靡”贬词 褒用,形容花开得非常繁密,引出下文母亲对樱花的夸赞与喜爱。 D.“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它便很快被雨打风吹去了。”樱花的凋谢给 人以视觉上的落差,同时也表现出我没有给母亲拍照的遗憾。 解析:花朵毫无水色与母亲逐渐衰老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6.文章题目为“花开代表我爱你”,不仅包含女儿对母亲的爱,更让读者感受到母亲 对女儿的爱,你是怎样理解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给予是爱,接受和理解也是爱。文中的母亲对我没有轰轰烈烈的言语,却 时时刻刻为我着想:樱花绽放时,母亲为免除我的担心,在花下照相,表示收到了女儿的心 意;外孙女生病时,母亲不声不响地让“舅妈”将自己的照片留在女儿的相机中,可以看出 母爱是静静的,母亲与孩子心有灵犀,母亲以不打扰儿女的方式,默默地为孩子做事,减轻 孩子的负担。樱花盛开不仅代表女儿对母亲的爱,更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那时候有多美 王璐琪 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外面下着雨,那个老师穿着茅草扎的蓑衣直屋,头上还戴着斗笠。我们那里不是很偏南 的南方,并不流行这身行头。所以,当他立在教室门口严肃地看着我们时,嘈杂的议论声戛 然而止,大家都诧异地盯着他看。 “今天的作文课,请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也就是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 叶子。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这是第二节作文课的内容。孩子自然是喜欢玩 耍的,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 飘出了校园。 不仅上作文课走出校门,而且平时的语文课他也常常不愿意在教室上。我们会在长满芬 芳的牧草的草坪上背苏轼的词,在潺潺的小溪边念余光中的 《乡愁》……老师教我们唱一 首民谣《那时候有多美》,他会弹吉他。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半学期在“草园牧歌”中度过,我们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除了语文成绩的平 均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孩子玩心大,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了, 其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忽略窗外的诗意? 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神色还是正常的,下午家长会前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 会有既有趣又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下午,全班同学的家长几乎都到场了,他们像一群等 着吃肉的秃鹫,在老师发分数条的时候就开始虎视眈眈盯着了。当最后一个学生家长拿到分 数条之后,他们纷纷举着自家孩子的分数条,以讲台和老师为中心,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中 考”“升学率”“大学”,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很难说,老师是不是妥协了,期中考试后的语文课基本都是在教室里上的,可是有节作 文课,他还是带我们去了学校附近的湖边。 那一天,阳光十分灿烂,风把一湖水吹皱了,波浪反射着我们,映在我们一双眼神略有 些尴尬的眼睛里。 在老师讲述该如何描写湖的时候,一个平时就不怎么配合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 必要来这里,这个湖我们天天见,知道怎么写。” “可是湖水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呀。光线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颜色是不一样的, 甚至湖水的气味也是不一样的!” “老师!我想回学校了!”这个同学的语气明显急了,“我不关心湖水是什么颜色、什么 气味,我只关心期末考试后还会不会再挨打!”说完,他走了。大部分同学陆陆续续也跟着 走了。 老师脸上的表情有些无奈,甚至有些哀伤。剩下的同学看着老师,老师也看着我们,风 呼啸着从我们之间吹过,我们都有些摇晃。老师看看我们,又望了望背影逐渐模糊的离去的 同学,说:“我们也回去吧。”他低头走了。从那以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在外面上过作文课, 老师也开始在教室里给我们读作文、弹吉他。不知谁还发起了“签名上书”的倡议,主要内 容是反映语文老师讲课不达标。这引起了教导主任的注意,他派过来几个人向学生询问老师 平日里的表现。大部分想提高成绩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可能他是一名好的作文老师 吧,但不是一名好老师。”一名学生如是说。一小部分学生,包括我在内,在大家的“举报” 面前沉默了。我们时不时会有目光交流,却没人站起来替老师说一句话。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辞行。他走得很突然,一如他来的时候那样,只不过 没穿蓑衣,而是穿着西装,打着一条草绿色的领带。这抹清亮的颜色使我想起他来时的那个 雨天。他是微笑着向我们告别的,大家心里都有鬼,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后来,听到讲台 上毫无动静了,大家抬起头才发现,他走了。 后来,我偶尔也会来母校附近的那片湖泊转一转,看一看阳光下湖水的颜色,这才发现, 原来老师说的是真的。这片在我们曾经看来不变的湖泊,确实一年四季都不同:春季的水是 嫩绿色的,夏季的水是碧蓝色的,秋季的水是深蓝色的,冬季的水是冰蓝色的。而且,雨天 湖水散发着淡淡的白色雾气,细密的水蒸气里有青草的香味。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15 年第 21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标题中“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是指同学们在教室外“草原牧歌”式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新鲜、自由、有趣和 诗意的美好感觉。 B.“美”是指在老师新颖、开放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都能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共同唱响学习之歌的美好向上氛围。 C.“美”是指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性,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 带来的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D.“美”是指湖、田野、草坪、小溪边等校外大自然语文教学坏境的美好景色。 解析:“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性”错。 答案:C 8.“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联系上下文,谈谈 “麦草的清香”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新来的语文老师穿着蓑衣,蓑衣是由麦草编织而成的,所以老师身上带有 麦草的清香;新来的语文老师让我们根据他的形象写作文,他的课十分新鲜,给我们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感受,在记忆中留下永远的麦草的清香。 9.请从修辞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 出了校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戴柳条编的花环”的我们比喻成自由的蒲公 英,飘向大自然,极其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师生共同在大自然中学习写作,体会最美的语 言的图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