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专题1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专题1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www.jb1000.com www.jb1000.com www.jb1000.com www.jb1000.com www.jb1000.com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目标导航】‎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理解 B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综合 C ‎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资源网 ‎【基础知识梳理】‎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论述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19 ‎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题文对应。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19 ‎ ‎5、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www.jb1000.com ‎ ‎【感悟高考真题】‎ ‎1.(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 19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当成是基本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解析】选AE。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从第四段中“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E项从倒数第二段中“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推知,美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来说明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但往往我们欣赏的是“‎ 19 ‎ 具体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美”。关于“美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的。”‎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注意语境,联系上下文,通过“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可知前一个“味”是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否定固定的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那么就从美的构成的普遍性去考虑。‎ 答案:前一个“味”是事物的一个具体属性,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灵活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文中的原理是什么。然后根据原理解释对待美景的不同态度。‎ 答案: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2、(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19 ‎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做此类题目,‎ 19 ‎ ‎ 可以采取追根溯源的办法, 到文中辨别、 筛选与题干相关的语句, 然后与所给选项进行核对, 判断其正误。A项可参考第一段开头,原文只是说天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而不是已经形成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此类题目选项的表述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 这就需要找到每一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点, 然后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找到对应点后,有时还要分析该对应点与其前后语言环境的关系。C项可参考第三段中间,第一,“已完全成熟”,而不是“发展成熟”;第二,原文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把大衍历分为七篇,而不是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七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整合信息一般分两步: 一是归纳文中所提供的信息; 二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信息所在的有关语句, 加以比较、 分析、 排除, 然后提取有效信息。C项可参考文章最后一段的开头,原文说明代天文学停滞不前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天文仪器是重要原因。‎ ‎3、(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衡中西以相融 19 ‎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19 ‎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选项对应的区域,依次筛选,选项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能够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抓住本质特征。A、B两项对应的语句在第一段,分别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比较可知,均符合文意。C项对应的语句在第四段,对应的语句是“在比照中……引导实践”,也符合题意。D项“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和作者强调的“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相悖,故错。‎ ‎7.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辨明选项信息所在的段落,确定对应的语句,联系原文细心体会。对晋唐画风的解说在第二段,A项是“相通”而非“影响”;B项不是“所处时代”而是“才气、学养、心态”;D项强加因果。‎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准各选项的对应点,认真比较,发现选项和原文的异同。C项对应的语句在第二、三段,“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外壳”“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惰性的表现吗”。据此可知C项符合文意。从第一段“不同的文化背景……巧取东西洋为用”可知,“体”即是继承民族的,“用”则是借鉴东西洋的,“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从第二段“明清时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可知B项错。D项“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错。‎ ‎【考点模拟演练】‎ 一、(2011·潍坊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19 ‎ ‎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不单是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且还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这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了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两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 世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编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与社会发展》有改动)‎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 D.世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9 ‎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着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人类的关注。‎ ‎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的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 C.上海将藉由201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各方面的带动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快速崛起。‎ 答案:1.【解析】选C(原文是说“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 ‎2.【解析】选A(B项原文只是说“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C“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人类的关注”与原文不符。D应是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3.【解析】选B(并非单指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冲击,中国也已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 二、(2011·豫南九校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金融百货公司”过时了吗?‎ 董玉华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分合合,似乎也有一个魔咒在左右着它。最近花旗银行有意“瘦身”,将其困难重重的投行业务和消费者金融业务从全球商业银行运作中剥离出去,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似乎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 19 ‎ 金融危机之前,花旗银行一直通过并购构筑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由一家以商业信贷为主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转变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但是,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在金融危机中,花旗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更是严重危及了其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花旗银行将其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是一个明智之举。‎ 从历史上看,以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美国银行则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银行业是实行混业经营的。由于人们普遍将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归咎于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美国在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严格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分离。这种严格的分业经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从8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混业经营的迹象,到90年代中后期,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特别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分业经营模式在法律上已结束。‎ 那么,这次花旗银行的“瘦身”,是否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又要从混业经营重新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是否意味着像花旗银行这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百货公司”已经过时了呢?‎ 应该说,目前还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 一方面,应该看到,混业经营的内在动力和需求没有改变,混业经营仍然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可以说,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未来银行业的根本发展趋向,只会促使银行更加稳健审慎地经营。‎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传导,则是因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引发了金融衍生产品链条断裂造成的。金融危机确实暴露出投资银行的内在缺陷,也反映了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但是,这次危机的成因,与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给投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尽管如此,这次金融危机也使我们认识到银行开展稳健经营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格局并没有变,但银行过分追求“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级市场”的模式,客观上容易造成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一家银行应该构筑核心业务突出、适当发展多元化的稳健审慎的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金融百货公司”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金融百货公司属于银行建构中混业经营的模式,是银行业中一种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与这种经营模式相对的是分业经营。‎ 19 ‎ B.金融百货公司可以是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C.金融百货公司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目前银行业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的格局。‎ D.金融百货公司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它与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会严重危及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旗银行是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目前它已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 B.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美国银行业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这与当时美国人对引起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C.目前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成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还不是十分迫切。‎ D.银行开展稳健经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花旗银行将其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 B.从历史上看,德国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一直实行混业经营,没有像美国银行那样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C.《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都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着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D.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投资银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因此,有效地控制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就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答案:1.【解析】选D("金融百货公司"是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不宜说成"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 ‎2.【解析】选A(注意文中的限制短语"金融危机之前")‎ ‎3.【解析】选B(A项中"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务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推断错误;C项中"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的推断没有依据,这两个法案都是根据当时的需要颁布的,目的是为了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D以偏概全,"投资银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是这一次的原因,文中并没有说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只有这一种情况)‎ 19 ‎ 三、(2011·福建四地六校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中国在战国的时候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性善,主张性恶的主张法治,主张性善的主张人治。一开始是法治胜利了,因为秦始皇信仰法家学说。但是恰恰是相信法治的秦王朝15年就灭亡了,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搞法治是不行的,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观念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性善到了南宋更加强化了,出现了一本启蒙读物——《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治理国家就不靠法律,主要靠统治者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靠统治者的这种良心来治理国家。孟子说治理国家是不难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爱自己的父母吗?你把自己爱父母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身上。你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你把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身上。所以中国的官员就有另一个称呼——父母官。 ‎ ‎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治理国家就变成了道义模式。儒家的模式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正心开始,心先要正,然后要有诚意,善于分辨事物,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人治论根源是对人性的一种善的假定。大家可能说,人是善良的,但是总得承认社会上总是有人不善,儒家解释说凡是人性不善的就不是人,儒家很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小人。而小人就是禽兽,孟子说,“小人,禽兽也。”真正的人是君子,不是人的就是小人。其实在一个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是一个中间状态,但是儒家认为不可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要么当君子,要么当小人,小人不是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当小人,但是君子要求高又当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就当伪君子。 ‎ ‎ 有时候会感到很奇怪,中国一方面是儒家讲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刑法又非常残忍,比如凌迟,千刀万剐。你还会发现一些儒家代表人物,一旦当了官以后根本不是爱人,而是杀人不眨眼。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就杀少正卯;王阳明也是杀人不眨眼;曾国藩是儒家代表人物,也是经常杀人;朱熹迫害自己的政治对手,手段非常残忍。这怎么解释?儒家说因为那些人都不是人,要用非人道对非人。 ‎ ‎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人是善良的。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去伸手抓他。这是孟子提出的证据。还有一个人性善良的证据是,任何一个人白天做尽了坏事,晚上躺到床上,月朗风清,想到白天做的事他就觉得不安。你说这怎么能证明呢?中国的儒学家不论证,他会举例子,举两个例子就证明了。西方文化重论证这一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欠缺。性善论一成立就为中国古代的人治、德治提供了基础。‎ ‎ (节选自《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 19 ‎ ‎1.下列对“性善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性善论”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居于主导地位。 ‎ ‎ B.“性善论”其实是对人性的普遍真理的假设。 ‎ ‎ C.儒家的“性善论”施及的对象和范围都是有条件的。 ‎ ‎ D.如果没有“性善论”,中国古代就不会有人治、德治。 ‎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秦王朝的灭亡,为性善观占主导地位提供了机会。‎ ‎ B.在作者看来,伪君子是儒家学说对人们教育的结果。‎ ‎ C.儒家代表人物杀人的行为说明其观念中对待“人”和“非人”判然不同。‎ ‎ D. 作者对孟子以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不以为然的。( )‎ ‎3、根据文意,作者对于“性善论”持怎样的看法? ‎ 答: ‎ 答案:1、【解析】选D (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错。)‎ ‎2、【解析】选B(判断错误,“伪君子”只是儒家学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并非有意教育的结果。)‎ ‎3、【答案】①“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②“性善论”有一定的副作用。③“性善论”的论证并不充分有力。‎ 四、(2011·合肥八中一轮复习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它不断吸收青阳腔、擞剧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独特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世纪之交的黄梅戏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踏着二度繁荣的艺术足迹,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例如:《秋千架》的舞台上荟萃了多种艺术形态,意在尝试黄梅音乐剧的风格,把古装题材表现成为一个现代童话,比较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令许多观众耳目一新。黄梅戏的艺术风格也真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近年来,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已经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黄梅戏剧目得以用“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 19 ‎ 的身份走向观众。而且,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追求上努力突出画面的多义性,尽量强化唱腔的唱歌性和表演的平实性。当这些追求受到充分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渗入舞台时,使得黄梅艺苑更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从艺术角度对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做出归纳和梳理之后,需要立即提出黄梅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回顾黄梅戏几度繁荣的历程,有一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牢记,那就是充分发挥可塑性较大的艺术个性,充分展示轻灵飘逸的艺术魅力,坚持不懈地走艺术变革之路,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创新的目标。回首50年代,《天仙配》和《女驸马》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经过增加曲调种类和重新组合各种曲调,并且引进西洋乐器及其配器手法后形成的,那就是艺术变革的成果。到了80年代末,《红楼梦》等作品的艺术变革主要表现在,用轻灵见长的黄梅戏来接纳曹雪芹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剧种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剧种的承载容量。这些无不显示出黄梅戏的艺术变革精神。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几度繁荣的经验,积极提倡黄梅戏的艺术变革和创新。黄梅戏的可塑性较强,具备了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但要把这种客观优势转化为主观追求,还需要黄梅戏艺术家们更加灵活地不断强化剧种里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因素,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艺术创新,不仅要改造艺术形式,也要在艺术内容上体现时代精神。黄梅戏不能满足于古代题材、改编和移植,要深入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从现代媒体的丰富多彩出发,把黄梅戏舞台向荧屏和银幕延伸,就是扩大观赏面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唱腔是最能显示戏曲本质特征的部位,也是创新的过程中最讲究继承的部位,应当谨慎从事。总起来说,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创新,但创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1.下面有关黄梅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梅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它在吸收青阳腔、徽剧和各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黄梅戏十八世纪后期形成于安庆地区,主要用安庆语言来念唱,其唱腔淳朴流畅,其表演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C.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和文学性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加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D.黄梅戏在世纪之交时受当代艺术风格启迪,在风格追求上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唱腔和伴奏的发展,使黄梅戏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也推动黄梅戏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B.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它以“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这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 19 ‎ C.50年前,《天仙配》和《女驸马》这些黄悔戏传统剧目中脍炙人口的唱段早就已经能够体现艺术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D.黄梅成的可塑性较强,具备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这一特点也为艺术家们对黄梅戏进行艺术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客观优势。 ‎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梅戏形成之初就带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性和时代特色,很好地体矽了艺术的兼容并包性。‎ B.黄梅戏的二度繁荣与其舞台荟萃多种艺术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有一定关联。‎ C.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上的追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黄海戏的舞台表演。‎ D.黄梅戏的变革和创新需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但其特殊部位——唱腔不能改变。‎ 答案:1.【解析】选C (A原文是“当地民歌”,不是“各地民歌”;B“主要”不对,原文“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D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时间不对,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 ‎2.【解析】选A (不是“唱腔和伴奏的发展”使后面的情况发生,原文是“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整体产生后面的情况。)‎ ‎3.【解析】选C (A从原文看不出黄梅戏形成之初就带有“时代性”;B两者关系不对,后面内容是二度繁荣的表现,不是原因;D原文对待唱腔的态度是“应当谨慎从事”,不是“不能改变”。)‎ ‎ 五、(2011·厦门双十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缺席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19 ‎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 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9 ‎ ‎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答案:1.【解析】选C(A是秦朝的措施。B“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并不是内容,而是指导思想。D“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不是“家庭教育”是“诗书教育”。) ‎ ‎ 2.【解析】选A(因果倒置)‎ ‎3.【解析】选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还应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