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一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2 - (2020.12) - 3 - 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实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 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 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 织新的实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 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 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 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在荒原上,人们常常遭遇不平常 我们把乡土社会看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不过是为了方便,尤其在和现代社 会 相比较时,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 的, 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说变得慢,主要的意思自是指变 动的速率,但是不同的速率也引起了变动方式上的殊异。我在本文里将讨论乡 土社会速率很慢的变动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 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 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 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 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决不会 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 也 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因之从这两 种社会过程里所发生出来的两种权力也必然同时存在。但是它们的消长却互相关 联。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 的现象发生了,长老权利也随着缩小。 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有些学者,好象我在上文提到的那 位Spengler,把社会结构(文化中的一主要部分)视作有类于有机体,和我们身 体一般,有幼壮老衰等阶段。我并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看法,因为我认为社会结构, 象 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般,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 具。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好比我们用笔写字,笔和字都是工具,目的是在想用它们来把我们的意思传达给 别人。如果我们所要传达的对象是英国人,中文和毛笔就不能是有效的工具了, 我们得用别的工具,英文和打字机。 这样说来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 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 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 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 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 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 种 密 封 线 内 得 答 题 - 4 - 的环境,他们需要有办法的人才,那是英雄。在战争中,也是非常的局面,这 类英雄也脱颖而出。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变迁激烈的社会,这种权力也在抬头了。最有 意思的就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赶紧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权力表示得也最清 楚。我想我们可以从这角度去看苏联的权力性质。英美的学者把它归入横暴权 力的一类里,因为它形式上是独裁的;但是从苏联人民的立场来看,这种独裁和 沙皇的独裁却不一样,如果我们采用这个时势权力的概念看去,比较上容易了解 它的本质了。 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 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 和 “英雄”的社会。所谓安定是相对的,指变得很慢。如果我单说“很慢”, 这话句并不很明朗,一定要说出慢到什么程度。其实孔子已回答过这问题,他 的答案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换一句话来说,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 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 是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但是传统 的代表是要死亡的,而且自己在时间过程中也会进入长老的地位。如果社会变迁 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亲子之间,或是两代之间,不致发生冲突, 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也就不需要“革命”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选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乡土社会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这里的静止主要是指变动速率的缓慢。 B.在长老权力占优势的社会,继替是变动的主流,社会变迁是不存在的。 C.在乡土社会,因为变动缓慢,“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通常不会发生。 D.社会结构不是自然生成的,其自身并不遵从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的需 要。2.下列选项关于原文内容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作者举中文、毛笔和英文、打字机的例子,主要是为了阐明社会结构的工具属性。 B.在Spengler 看来,社会结构有其自然的生长周期,并不因环境发生的变化而变化。 高三语文 第1 页,共8 页 高三语文 第2 页,共8 页 C. 文化英雄之所以能支配群众,进而产生某种权力,是因为英雄可以通过发明及实验,以适应社会 变迁。 D. 苏联社会的权力,本质上既可以被归类到横暴权力,也可以理解成时势权力,这二者并不冲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在现代社会,时势权力时有发生,领袖和英雄也层出不穷,因此基本没有长老权力存在的空间。 B. 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并不发达,这是因为其形态非常容易安定,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也证明了 学 校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密 封 线 - 5 - 这一观点。 C. 落后国家努力追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惶恐、紧张、无所适从的社会心理, 人们迫切需 要新的生活方法。 D. 假使社会变迁的速率比世代交替的速率要快,只要传统不发生变化,乡土社会的长老其领导权 就无法继续保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旅行家 徐 威 在许永永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而不是科学家的时候,我们都愣住了。 事实上,我们连旅行家是什么要干什么都不知道。 老师站在讲台上,饶有兴趣地问,许永永你为什么想做个旅行家? 许 永永大声说,因为杨镇的天空实在是太小了。 那时候,我们读小学五年级。 在我长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坚持认为,许永永说出的那句豪情壮语, 包括我在内,我们班七十八个同学,没有一个人懂。 后来我们把许永永叫做“旅行家”,一个带着嘲笑意味的外号。我们问, 旅 行家,什么是旅行家啊?成天去旅游么? 许永永用脏兮兮的手从书包里取出一张破旧的地图,摊开后,用食指指着说, 我要去这儿,这儿,这……我清楚地记得,许永永指了八九下。他把整个世界都指完 了。 许永永说完,我们便不说话了。那时候,我们五年级。我去到最远的地方, 也仅仅 是几十里外的县城。 我升了初中后,也一直和许永永同班。初一那一年,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 《我的理想》。那天,许永永在课堂上念他的作文: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我要 走遍全世界…… 当时我们已经知道七大洲和八大洋,所以我们笑得更加理直气壮。马晓波起 哄说,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么?你能走得完?你怎么去?骑着猪去吧!而后是哄堂 大笑。 - 6 - 我没有笑。课间十分钟去上厕所的时候,我对许永永说,我觉得你能 行。他说,我知道,我一定能行的。 在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他悄悄把我拉到操场上。他从口袋里掏出那 张破旧的地图,说,我一定能成功的。你看,这儿。 他指着亚洲板块,说我先把亚洲走完,再去其他的地 方。我说,亚洲也很大啊。 他指着雄鸡状的中国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中国走 完。我说,中国也很大啊。 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江西省走 完。我说,江西也很大啊。 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赣州市走完。 我还想再说,却突然停住了。我似乎在那一瞬间,领悟到了许永永无比澎 湃的内心。我说,你先把杨镇走完吧。 许永永眼睛又亮了起来,说,是啊!我已经走遍了杨镇所有的村庄了。 我接下来就要走出杨镇啦! 说完他又从裤兜里掏出一张草稿纸,摊开给我看。他说,这是我自己画的,杨 镇的地图。他说,以后我要画无数张地图,把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画成地图。 这是第一张,你是第一个看这张地图的人。 我吸了口气,在那一刻,我感觉到一种光荣降临到我身上。 整整初中三年,从来没有同学叫许永永的名字,我们都叫他旅行家。但 他一点都不在乎。我也叫他旅行家,不过我觉得我叫的旅行家和他们叫的不一样。这 一点,许永永知道。 许永永每天都在跑步。他跟我说,要做旅行家,必须要有个好身体。于是, 他 早上绕着学校边上的公路跑,跑到变电站再跑回来。一来一回,大概十公里。下 午他就在操场跑,一圈一圈,直到天色暗下来。马晓波笑他,说,看,我们的 旅行家看来要跑完全世界啦! 环游世界的梦想尚未实现,他已经连续三年夺得我们学校的长跑冠军。 在初三那一年,他破了纪录,是市里的长跑纪录。县里的高中来人了,说许永 永你不用考试了。我们知道,这是特招。当时,我们全班都轰动了,连一直取 笑他的马晓波,看着许永永的时候眼里也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许永永却摇了摇头,幅度不大,但异常坚决。许永永说,我要开始环 游世界了。 所有的人都觉得许永永是个傻帽,包括我们的班主任。 初中毕业之后,我顺利考上了高中的重点班,之后上大学,毕业,工 作, 结婚生子。我与许永永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我总能收到许永永的信 件,信封里面总有一张手绘的地图。偶尔还有几张相片,在海滩裸露上身 的,背着大背包 高三语文 第3 页,共8 页 高三语文 第4 页,共8 页 - 7 - 徒步行走的,站在长城上的,在黄沙大漠里的,骑马大草原上的……地图上出 现的地名离杨镇越来越远,远到我必须去查资料,才能知道许永永是在地球上 的哪一个角落里给我画出他的每一个脚印。 最近的一封信里面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 的小点。看着地图,我仿佛看到这一个个点都是许永永黝黑的激情澎湃的笑脸, 它们焕发着如同太阳一般耀眼的光芒。 在地图下方,许永永写了一句话:我马上就要走遍中国了,勿 念。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在许永永“把整个世界都指完”后,我们便不说话了,这份沉默背后,既有着因无知而产 生的惊讶,但更多的是对许永永梦想的不解。 B.小说多次写到同学们的“笑”,这些“笑”都是嘲笑,写出众人一直不理解许永永的志向, 认为他自不量力,反衬出许永永对理想的坚守。 C.小说中的“我”是线索人物,许永永的故事是通过“我”来叙述的,“我”是许永永经历 的见证者,对许永永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D.面对“我”“中国也很大”的质疑,许永永一开始有些灰心,但是在听到我让他先把杨镇 走完的建议后,眼睛又亮了起来,这说明他在那一刻又重拾信心。 5. 下列对小说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从小学五年级到“我”结婚生子,许永永始终没有放弃理想,用走遍中国的实际行动践行 了自己的初心,这种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正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许永永对梦想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在面 对众人的不解与质疑,其胸中仍有对抗世俗的勇气。 C.小说中的“我”应该是一个人生赢家,虽然我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毕业后找到工 作、结婚生子,但是从小到大我一直羡慕着他能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 D.一直取笑许永永的马晓波,只是众多不理解少年梦想的看客“代表”,但是对于许永永 和他的梦想,我始终保持着尊重,并见证了他追梦的旅途。 6. 许永永拒绝县里高中特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 分) 7. 小说中“旅行家”意蕴丰富,有哪些含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 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 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 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 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 密 封 线 内 得 答 题 - 8 - 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 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 9 -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 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 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 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 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 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 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 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 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 不能为滂母邪/ B.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 不能为滂母邪/ C.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 不能为滂母邪/ D.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 不能为滂母邪/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冠,本义是帽子,古人二十岁戴冠,行冠礼表示成人,冠就成了古人成年的代称。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由孔子修订。 C.殿试,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 试。D.禁军,北宋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分隶三衙,防守京师 或地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 写 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喜读《庄子》,文章出众。欧阳修想要改变当时支离诡异的文风,看到苏轼的文章惊 喜万分,把他擢为第一,并在梅圣俞面前推崇他。 C.苏轼恪尽职守,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有险情,苏轼与城中百姓共同抗洪,并说 服卒长带领禁军筑堤,终于保全了徐州。 D.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 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4 分) (2)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4 分) 12. 根据本文中苏轼的读书经历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说你对苏轼的思想的认识。 (4 分) 学 校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密 封 线 - 10 - 高三语文 第5 页,共8 页 高三语文 第6 页,共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 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 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 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 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 故言知也。”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首联写这位琴师是来自峨眉山,一个“下”字写出了琴师的气派,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一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表现琴师演奏时动作的潇洒遒劲。 C. 颈联的“流水”,是说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明净。“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 云暗几重”照应。 D. 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 沉重起来。 14. 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和“ ”两句描写了云中仙人出 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令人叹为观止。 (2) 《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斧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 引出了“ , ”的论断。 (3)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 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三、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一端是日益扩大的老龄人口,一端是 的科技创新。当前,我国老龄人 口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54 亿, 占总人口的18.1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 务 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利程 度。但与此同时,( )。技术的进步 地成了老年人生活的门槛, 比如,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网上购物“障碍”重重,等等, 在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如何让老年人 智慧社会便利, 是考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 - 11 - 情。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是一项长期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方 案》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痛点”,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 消费、购物、办事等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 服务创新并行,细化了面向老年人的各项服务措施,旨在推动老年人更好适应 智能技术、更好融入智慧社会,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日新月异 广泛 不知不觉 共享 B.一日千里 广泛 潜移默化 共享 C.日新月异 全面 潜移默化 分享 D.一日千里 全面 不知不觉 分享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很多老年人不能顺利搭上智能技术的“便车”,这是因为他们不会用智能手 机、不懂移动支付 B. 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等原因,使得很多老年人不能顺利搭上智能技 术的“便车” C.很多老年人无法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 支付D.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无法适应技术的 快速发展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方案》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痛点”,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 的出行、就医、购物、消费、办事等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B.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方案》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痛点”,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 及的出行、就医、购物、文娱、办事等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C.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方案》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痛点”,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 及的出行、就医、购物、消费、办事等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D.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方案》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痛点”,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 的出行、就医、购物、文娱、办事等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拟写推荐语。(4 分) 一部通晓日本文化、解读其性格矛盾根性的惊世之作。了解日本民族 不得不读的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指导之书。 这是某购书网上对《菊与刀》这本书的推荐语,请你为《乡土中国》拟写阅读推荐语。要求: 包含至少一个书中的核心概念,理解学术著作的现实意义,不超过 80 个字。 四、写作(4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很多场所都要求出示健康码才能进入,这种做 法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也确实给一些人带来了不便。前段时间某地就发 生老人因不会使用健康码被拒乘公交车的事,引发全网关注。近日,多地火 车站开通了“无健康码服务通道”,通过查询乘客手机号或者身份证,为乘客 提供健康证明,为使用老人机、没有手机的人群提供了便捷。 为肯定这种暖心服务,弘扬这种服务精神,请你以某网站小编的身份写一篇评论文章。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少 于 700 字。 - 12 - 高三语文 第7 页,共8 页 高三语文 第8 页,共8 页 高一语文12月月考答案 1.B(根据原文第二段,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因此即使是在长老权力更有势力的社会里,社会变迁也依然存在于“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 分”。) 2.D(根据原文第五段,苏联的权力性质“形式上是独裁的”,因而“英美的学者把它归入横 暴权力的一类里”,但是在作者看来,苏联的权力本质上讲是时势权力。) 3.C(根据原文第二段,“两种权力也必然同时存在”,A项“基本没有长老权力存在的空间” 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解释“社会变动慢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 而非佐证“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并不发达”,B项错误;根据原文第四、五段,“在新旧交替 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 安”,而落后国家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正是社会变迁、新旧交替的过程,因此C项正确; D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七段只是表达了社会变迁速率与世代交替速率相等 的情况下,“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 4.D(D项“许永永一开始有些灰心”错误,无中生有,面对“我”的质疑,许永永一直在说“没 关系,一个一个来”,可见他一直都很充满信心的) 5.C(C项“‘我’应该是一个人生赢家”无中生有,小说原文只说“我”沿着大多数人的成长轨 迹生活,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我’一直羡慕许永永”错误,“在我长大之后很长 一段时间内,”“我”和同学没有一个人懂许永永的豪情壮语,我对许永永的理解与认同也 是在接触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6.①有助于塑造许永永不惧世俗、执著追梦的少年形象。面对众人羡慕的特招,许永永坚 决拒绝了,因为他要开始环游世界了,这突显了许永永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②有助于推 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许永永拒绝重点高中特招的情节,是本篇小说的高潮,“旅行家”梦想 与世俗追求的碰撞、看客们的嘲笑、不解也被推向极至。③有助于揭示不受世俗影响、不 忘初心的主题。梦想无高低,行行出第一。许永永把旅行家当做毕生目标,不受世俗评价 的影响,是人群中的特例,却也活出了梦想最本真的模样。(1点两分,答出两点即可给 满分。) 7.①许永永自我的精神寄托:许永永很小就说出了想当旅行家的豪言壮语,并付诸行动, 这是他的理想与人生的方向。②“我”对许永永梦想的认同:“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嘲笑许 永永,当“我”叫他“旅行家”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对他的梦想尊重与欣赏,“我”相信许永永 可以实现他的梦想。③以马晓波为代表的世俗的嘲笑:看客们的态度分为了三个阶段,小 学时因无知而不解、初中时因不切实际而蔑视、升学时因其选择不符合世俗期待而嘲讽。 (1点2分,其中含意1分,情感态度1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8.B 9.A(“古人二十岁戴冠”不准确,应该是“古代男子二十岁戴冠”。) 10.B(“擢为第一”错,原文是“但置第二”。) 11.(1)(4分)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呢?我在这里,就 决不允许洪水毁坏城池。(“吾谁与守”宾语前置1分,“是”1分,“败城”1分,句子大意1分。) (2)(4分)苏轼在城墙上筑庐过夜,经过家门也不进入,派遣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 了徐州城。(“庐”“卒”“全”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2. (4分)苏轼的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旷达的思 - 13 - 想。(1分)他读书时以范滂、贾谊、陆贽这些忠心为朝廷效力的臣子为榜样,周瑜也因 建功立业而成为苏轼的偶像,这些都是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1分)被贬黄州 后,苏轼能随缘自适,这与他曾读《庄子》,受道家“出世”思想影响有关。(1分)他一 生仕途坎坷、几番起落,但都能在其位则谋其政,随缘自适,是将儒道思想融会贯通形成 自己旷达思想的表现。(1分) 13.D (“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 14.(4分)①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 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 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 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 兼寓知音之意。(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如答“夸张”等其他角度 符合情理酌情给分。) 15.(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6.A(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 快,用在这里程度过重。广泛形容应用领域之广,全面用在这里搭配不当。潜移默化指人 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文章中并不是指老年人思想或性格 的变化。分享,多指使别人享受,文中应用共同享受之意。) 17.B(“但与此同时”的表述,说明括号内容应为前文“信息技术发展便利了生活”这一观点 的转折,AB两项均表述“老年人无法顺利从智能技术中获得便利”,相比A项,B项“智能技 术的便车”承接下文“技术的进步”更加自然,且下文观点为括号内容的解释说明;C、D两 项侧重说明“老年人不适应技术快速发展”这个观点,未能呼应上文形成转折,且与下文“技 术进步成为老年人生活门槛”的表述实为同一个意思,有语义赘余之嫌。) 18.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回答“痛点”搭配不当;消费、购物为包含关系,并 列不当。) 19.示例:《乡土中国》提出了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且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 等精辟的概念,深入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是认识中国国情的杰作。 (包含至少一个书中的核心概念给1分,写出本书的现实意义给2分,语言符合推荐语的要 求且不超过80字给1分) 20.(参照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 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之事,苏轼就能说出要义。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 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 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等到苏轼二十 岁的时候,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不久又读《庄子》,他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 本书,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 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考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 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 作,于是只评为第二名;苏轼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 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要避开 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 - 14 - 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 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汇集到徐州城下,洪水暴涨,如果不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 洪水冲毁,城里的富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 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毁坏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 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卒长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 事态非常紧急,虽然你们是禁军,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 和污泥,我们这些小人,理当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 东南长堤,头从戏马台开始,尾接到徐州城。雨中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 水里。苏轼在城墙上筑庐过夜,路过家门也不进入,派遣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 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 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 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 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独 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 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