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2故都的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2故都的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2 故都的秋 一、课外阅读 (2016·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 湖 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 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 白 色 的 盐 碱 , 以 及 狂 风 掠 过 时 卷 起 的 漫 漫 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 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 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 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 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 1 200 平方千米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 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 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 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 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 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 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 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 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 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 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 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 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 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 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千米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 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 50 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 243 个, 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 62 个。罗布泊消失于 1972 年;台特玛湖消失于 1974 年;玛纳斯湖 消失于 1974 年;艾丁湖消失于 1987 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 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 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 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 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 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 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 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 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 答案: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 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 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 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 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 。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 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 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 好的抒发。 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 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 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案: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 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解析:首先,“殇”的本意是指没有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 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 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 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 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5.以第 ~ 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解析:这几段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 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 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 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 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运用了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 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 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 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 “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 以情动人的效果。 (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 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 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 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 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 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 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语言运用 6.阅读下面一则考古信息,请分条概括元青花身份受到质疑的三个原因,每一条不超过四个 字。 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脉络清晰。但元青花没有 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让人怀疑它的身份。在人们的印 象中,蒙古人只知扩张,不知建设,善武而不善文,所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 让人不可思议。再有,元青花出现之前,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鲜有蓝色的身影。唐三彩以黄绿 白为主,偶见蓝色。近年在南海打捞出的多套精美的蓝色青花瓷器,经考证为明代郑和下西洋 带入东南亚的明青花,其烧制年代检测多在所谓元青花之前。这更让世人质疑元青花的 身份。 ① ② ③ 解析:注意审题——概括元青花身份受到质疑的三个原因,给材料分层,第一个原因就是元青 花脉络不清,第二个原因就是元青花不符合蒙古人的性格特点,第三个原因是“再有”以后的 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①没有演变(脉络不清) ②性格不符 ③色彩不符 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理解,然后对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必须另 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 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解析:仿写的句子要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答案:正像是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三、创意微写作 8.请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以“秋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①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②多角 度多侧面描写;③不少于 200 字。 答案:(示例)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地看人来人往,不知疲倦的心,游弋 在红枫的森林。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作一滴清露,挂在枫叶 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作古筝,让我在天地间扯 上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在这样一个秋雨凄凄的日子里,柔柔地弹奏一 曲。红枫,你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我前世的印记。我们共弹的是无法忘却的今生。不 必伤感,不必悲泣,来年,待你红装初着,我还会相约而至。 四、知识讲堂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就是将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情景 交融一般表现为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1.写景扎实,不能简单粗放 在情景交融的手法中,集中笔墨,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铺垫、烘托等手法,描绘 出景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才能为情的抒发准备必要的载体。 如果只是喜欢将眼光放在情感的抒发上,而写景只有干巴巴的几句,那么情的抒发也就 很难打动自己,更不要说打动别人。 2.恰当点睛,不能矫揉造作 写景是“画龙”,而抒情就是“点睛”。写作时心中“有情(主旨)”,写景时,适当地加 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通过适当的手法将事物人格化、形象化,就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果只有写景,而没有抒情,或者因为没有真情实感在胸,只是勉强地无病呻吟,矫揉造 作;那么就不会真正地实现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出来的作文就徒有其“形”,而无其“神”, 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情景交融,不能油水分离 情景交融的高境界是做到景与情“双赢”,即景是生动形象的,细腻真切的;情是热情浓 烈的,朴素真挚的。所以,在描写景物后,要进行大胆的抒情;或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直白地抒 情,让情感与景物达到和谐统一。 而有的作文景与情过于疏离,二者没有达到有机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景与情 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情感或高于或低于景物所要表达的内涵;二是情感抒发的类型 与景物自身所体现的情感类型不一致。所以,景物描写要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进行,不要偏离 轨道,要实现情与景的交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