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宜章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宜章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宜章一中 2020 级高一上期第四次月考语文 【问卷】 (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命题:李玉英 审核:李 钰)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 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 多年来,先秦诸子 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 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 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 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 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 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 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 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 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 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 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 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 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 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 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 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 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 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 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 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 2 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 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 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 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 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 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 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 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 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 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 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 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 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 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 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 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 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 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 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 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 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 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 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 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 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 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 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 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 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 3 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 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 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 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 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 年 1 月 23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 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 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 GDP 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 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 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 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 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 ,但我们肯 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 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 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 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 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 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 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 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 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 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 4 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相识成都细雨中 彭志强 ①十九岁那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清展,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师范 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我自小喜读杜甫的诗 歌名篇《春夜喜雨》,从此向往成都,尤其向往后的成都。现在,我终于 可以去亲眼看一看《春夜喜雨》传诵千年之后的成都,那里是否还下着诗 意绵绵的雨,是否还开着娇美红艳的花,是否还留有浣花溪水环抱的草堂 茅屋。 ②那年秋天,达成铁路还未开通,成南高速公路也还未开工,我只能选 择走一条碎石公路。清晨六点出发,坐八个多小时的中巴车,才一路颠簸 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幸运的是,车驶入成都地界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第 一个成都表情,便是纷飞的雨,一片烟雨朦胧。 ③从北门的汽车站到东郊的师大校园,一路上,我终于真正见识了成都 的雨。尽管是秋雨,却也是软绵绵的,街道上就像铺了一匹淡青色蜀锦。 车上不时有人抱怨雨下个不停,我却不觉烦闷,目光一直向窗外搜寻。那 时的二环路外多是农田与低矮瓦房,它们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醒目。一 条由北向东的婉蜒沙河很有辨识度,几乎就是一条联结城乡的纽带。 ④到了师大狮子山校区,雨渐渐小了。报到之后,我便赶去瞻仰心心念 念多年的杜甫草堂,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草堂茅屋时的情景:丝线细雨, 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那一天,因为 亲眼看见了雨中的茅屋,我爱上了草堂,爱上了成都和成都的雨,并且决 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留在成都这座诗意之城发展,二是在成都重新开始文 学创作。 ⑤于是,大学四年,只要有空,特别是雨天,我都会待在杜甫草堂的茅 屋前,或者浣花溪一带。春天,我会静坐于茅屋里听春雨,想象着“细雨 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温馨画面,直到傍晚草堂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盛夏,各色花朵沿着草堂的红墙开出一条花径,回应着杜甫的诗句“花径 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尤其喜欢雨后的这条花径,从花径尽 5 头的草堂影壁往茅屋方向漫步,掩映在花丛下的两道红墙湿漉漉的,更有 诗的意境。秋天,草堂藏经楼后院那两棵千年老银杏树,会落满一地金黄 色的银杏叶,仿佛是一地金黄色的雨。到了冬天,雨化成雪,从天而降。 成都一年四季的雨,像是一块磁铁,把我牢牢吸住。从此,我跟这座城紧 紧地连在一起。 ⑥然而,参加工作后,我对成都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雨渐渐忽略了。每 天从早忙到晚,已无心看风景。不知不觉间,我差不多有十多年不再去草 堂,也将文学梦搁置了十多年。为生活而奔走的汗水流出来时,也顺带把 内心的诗意和对雨的向往一并带走了。 ⑦直到 2014 年春天,还是一个雨天,一位外地朋友非要拽着我陪他去 参观杜甫草堂。在草堂,在雨中,我给他讲解杜甫在成都写的那些经典诗 歌。他觉得我很懂杜甫,劝我重断提笔写作,重拾诗歌。他指了指茅屋说, 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 ⑧后来重返文学之路,我想,是被这位外地朋友说服的,还是被那天细 雨的呼唤喊醒的?从那以后,跟着成都的雨的脚步,我开始重新写作诗歌, 向细雨中的茅屋致敬。我从草堂出发历时三年考察杜甫生平,写了一本杜 甫诗传,向诗圣致敬。 ⑨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 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 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 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 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09 月 02 日第 20 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提到“命运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表明了考上大学这件事对作 者人生的巨大改变,暗示了读书的重要性。 B.作者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经历,不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感,也 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变化。 C.杜甫在文中多次被提及,他既是作者向往成都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文 学道路上的精神榜样。” D.作者的外地朋友说“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遭受挫折而放弃写作”,既是 对杜甫的赞扬,也是借杜甫对作者的一种劝勉和激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十九岁那年”开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展现成都之美,融诗情 与美景于一体,构思巧妙,真挚动人。 B.文章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在草堂里看到的景色之美,丰 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 C.文章在结尾处提到《春夜喜雨》一诗,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 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抒发自己对成都、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6 D.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清新动人,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表 现了雨中成都的美景。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4 分) 9. 文章以《相识成都细雨中》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 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 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 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 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 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 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 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 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 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 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 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 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 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 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 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 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 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 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 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 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 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 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7 B.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 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 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D.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 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称为巡关御史。 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文中指前者。 C.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的凭证。 D.微服,古代专指封建帝王为避人注目和隐匿身份,改换服装出行或私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钦担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 务,官至太仆卿。 B.张钦力阻皇帝出关。他违抗君命,命人关闭关门,藏起钥匙,亲自持剑坐在 城关下禁止打开关门。 C.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为他不肯妥协,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 足见皇帝对他的恼怒。 D.张钦为官忠心可鉴。他的三次忠谏在京城广泛流传,皇帝从宣府回来没有治 罪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4 分) (2)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4 分) 14. 张钦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岑参 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 花明潘子县[注],柳暗陶公门。 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8 注:潘子,指潘岳。潘岳为河阳令,树桃李花,人号日:“河阳一县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 日图景。 B.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 赞美之情。 C.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 的认同。 D.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 别较大。 16.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 两句慨叹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 (2)白居易《琵琶行》开头“ ”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 人的悲凉之情;“ ”一句,则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乐曲醉 人。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由此发 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 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 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 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 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 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 在我头上, ① 。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 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 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 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9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 ② 。半天朱霞, 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 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 去了。 18.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 )(3 分)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 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① 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 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①我们要借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通过全民反思、广泛宣传、结构与体 系,建立起针对不同人群的规范行为、提升素养的机制。②这些人群中,提 高对青少年儿童的卫生健康素质教育尤为重要。③特别是要强调从娃娃抓 起,④因为儿童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⑤儿童时代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关 于环境和动物的态度、与人相处的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⑥我们要让儿童学 会珍爱生命、树立健全人格、学会自我管理。 22. 阅读下面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文学面临哪些问题,不超过 40 个字。(5 分)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莫言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 讨论“谁有能力冲击下一个诺奖”。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 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 后”、“60 后”甚至“40 后”作家。至于“70 10 后”和“80 后”作家,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 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我们在为莫言获奖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 受众的年轻人更多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据相关统计,在每年 4000 部以上的小说作品中,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 榜前列。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 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 4.3 本 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是 67 本)。在这区区 人均 4.3 本图书中,文学类所占比重能有多少? 四、写作(6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 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莱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 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 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 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 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 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 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稻草的价值”为话题,自 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不得套 作和抄袭。 24.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门》中说:“或许,那门内的春色并不逊色,门外的春景也不怎么 特别,而伫立于那儿的一扇门,此刻不动声色地将世界一分为二,任你去 想像门那头世界的斑斓。”门,之所以成为一道风景,其奥妙不只在于其 本身给人的直观感受,更在于它带给人一片无限遐想的天地。某些时刻, 我们要勇敢的推开它…… 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文体特征,立意积极向上。 11 宜章一中 2020 级高一上期四次月考语文【答案】 1.D(A 项,“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B 项,“以‘平天下’为根 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 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 项,“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 文并没有将两种幸福观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故选 D。) 2.D(D 项,“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 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 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故选 D。) 3.B(材料二举出了我国公民持有的两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 观,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材料二否定了这两种幸 福观,分析了其危害,指出其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所以,材 料二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A 项,国家推 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改善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C 项,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资,也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不能支撑 材料二的观点。D 项,提高工资待遇,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不符合材料 二的观点。B 项,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故选 B。) 4.(4 分)(1)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 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 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文章的文化 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 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 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 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题 干是“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 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 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 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 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 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 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 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 12 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 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6 分)(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 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 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 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 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 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首先要 在文本中找出答题区间。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 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 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 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 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 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 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 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 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 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 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 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6.A (无中生有,并没有“暗示读书重要性”的作用。) 7.D(文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 8.(4 分)①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作丝线,运用拟人的手法。(或答拟人 手法, 让细雨能够“缝”和“绣”。) (1 分) ②生动形象。表现了雨水的细密绵长以及被细雨淋湿之后花草的亮丽鲜艳。 (2 分)③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草堂茅屋和成都细雨的喜爱之情。(1 分) (意思对即可) 9.(6 分)①细雨,作者行文的线索。“细雨蒙蒙的清晨”收到录取通知书, “绵绵”细雨中来到大学校园,大学四年成都--年四季的雨把我跟成都紧 紧连在一起,重返文学之路后跟着成都的鱼开始重新写作。 ②在雨中,作者了解了成都这座城。作者因为雨而向往成都,又在雨中第 一次来到成都,在雨中作者对成都的了解逐渐加深,从而爱上了成都,爱 上了成都的雨。 ③在雨中,作者在成都找到了诗意,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学之梦。《春夜喜 雨》一诗激发了我对文学、对诗歌的热情,成都的雨又坚定了我对文学的 13 追求。在因为生活的繁杂放弃文学之后,又是成都的雨让我重拾文学之梦, 重新开始写作。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10.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 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11.D(也可指有权势或有身份者) 12.C( “皇帝对他的恼怒”错) 13.(1)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 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4 分。“恶”“纳忠”“烈士”“极谏”各 1 分) (2)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 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4 分。“虞”“纵辔”“观兵绝塞”各 1 分) 14.①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②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 关;③假戏真做,呵斥使者使诈(3 分,每点 1 分) 15. C【解析】“直抒胸臆”不当。 16. (6 分)①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 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②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 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 17.(6 分)(1)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枫叶荻花秋瑟瑟 唯见江心秋月白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8.D(①③④⑥中有比喻,且均为明喻。②是拟物,⑤是拟人) 19.(4 分)(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 转换了(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0.(4 分)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 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 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 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4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 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4 分)①“体系”后添加“的完善”;②“提高”改为“加强”;④ “儿童”改为“儿童时代”;⑤“关于”改为“对于”。 22.(5 分)【答案】年轻作家写作功利化,文学受众欣赏层次不高,人们 缺乏阅读文学的兴趣 23/24.略。 14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进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 察居庸关一带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 关去宣府,张钦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 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 说皇上想度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 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 陛下亲自带军征讨?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已,陛下怎能凭借担负宗庙国家 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 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朝中大臣 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书,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 八月初一,皇帝私访到昌平,通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 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觐见,张钦 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皇上不能 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 不可预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 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 开关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 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 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的听不见一点声音,而 总是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 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 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 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 回头对朱宁说:“替我快去逮捕杀掉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 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 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 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 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 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次上书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 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面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广泛传 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 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继承君位 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 15 23.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 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 意。比如本题就属于叙事类作文,材料中的“稻草定律”是这则材料的重 点,不同的人对“稻草定律”的不同看法是立意的角度。 【审题】题干提供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即“稻草定律”及人们对“稻草 定律”的看法。从材料来看,“稻草定律”的内涵是人的价值有时与自身 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有人却不认同“稻草定律”,即稻草本身有着 自己的价值,稻草没有必要攀附别人。所谓“稻草定律”就是说,稻草本 身无价值,但因与他物在一起而有了价值,用途不同,它的价值也不一样。 由此引发的感慨是,与稻草一样,人的价值有时也看与谁在一起。这种观 点强调,人要找到好的平台,提升自己的价值,要结交成功人士,结交有 有眼光本领有智慧的人,因为结交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学到什么,你也将 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也有人持另一种观点,认为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 都是稻草,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个角度是强调, 人要成为自己,不能靠攀附他人来获取。可以肯定稻草的攀附行为,也可 以否定稻草的攀附行为。 【立意】①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 ②成功需要找对平台。 ③依附他人不可取。 【结构】第一段: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 物个有别,人各有分,虽有分者,吾不以蟹蔬之价而论稻之价也,不以群 分之论为至道也。 第二段:分论点一:出淤泥而不染者,虽近墨而不黑。举例“五柳远庙堂 而锄豆、青莲不事权贵之人、放翁铁马冰河入梦”说明“先贤虽处污流, 不为之染,是不以群分也”。 第三段:分论述二:攀附而逐流者,虽近朱而不赤。从反面说明攀附他人 最终也不能体现自身价值。 第四段:联系实际,论证“人生在世,惟识己之值,方自悦自成”。 第五段:论述正确的做法及重申观点。 例文 人不独以群分 1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常言也。夫稻弃于地也,固稻矣;缚于蔬 也,其价与蔬同;缚于蟹也,其价与蟹同。嘻!物个有别,人各有分,既 有分者,吾不以蟹蔬之价而论稻之价也,不以群分之论为至道也。 出淤泥而不染者,虽近墨而不黑。夫东晋之纷乱,有五柳远庙堂而锄豆, 不苟折腰,不效穷途;李唐之浮华,有青莲不事权贵之人,云衣花容,脱 靴捧砚;赵宋之偏安,有放翁铁马冰河入梦,不任戎狄,北望中原。此三 子者,猥以稻比之,未缚“权贵”之蟹也,而今吾等以其德而视之高于权 贵者。虽然,世之亲权贵而随波逐流者远多矣。先贤虽处污流,不为之染, 是不以群分也。 攀附而逐流者,虽近朱而不赤。古之贪官污吏,佞臣小人,未尝不与芝 兰玉树同堂也,然少有善终,故曰:“处芝兰之室而不觉其芳,由史观今, 鉴明镜也,可以知兴替。今日之政治清明,经济蓬勃,不言而喻之;今日 之社会进步,人心向善,不言而喻之。虽然,欺民税以贮己财,居高位而 不称禄,依权利之“蟹”“蔬,层层而深之,终事发而陷囹圄者,未尝不 有之也。清明之世,人本各有其值,强依攀附,终随波而逐流者,则不识 己之价,自误于污流也,虽使近朱,犹为朱中之墨,故不以群分也。 自识而善其值者,不近朱墨而自成。夫稻之价,在育其米,蟹之价,在 味之鲜,二者本无可比之处也。使稻善其值,充籴谷之粮仓;使蟹善其值, 成美味之佳肴;稻不可成珍馐,蟹不可贮仓粮。稻有稻之功,蟹有蟹之妙, 胡为乎糅之而迫其相纠?于人而视之,亦若此矣。人之自视,人之视人, 不可以“近朱”“近墨”专断之,自视尤其贵也。每卧于榻思己不如人, 日即与人攀交,汲汲而戚戚然者,庸人也。智者知己之长,许不在文史, 当在数理;不在书本,可在音乐;不适彬彬之文质,盘马弯弓未可知。人 生在世,惟识己之值,方自悦自成。 当今太平之时代,无戎马之倥偬,少风云之变幻,而人事亦杂。安于群 为是,出于众多非,世人视此,常信而不疑,各自惶惶然恐异于群,实谬 矣。群聚于网络,傍势而论,唇枪舌剑,常非实质之批驳,独为论之而论 之,其意安在也?吾辗转不能知。况因人之论而施己之行,生于旁人之目, 现世之悲也。今人于其身也,知之渐薄,皆“群分”之恐然。 嗟乎!人不独以群分,实分于自身也。事之理亦奇趣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