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届语文人教版一轮课件: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7届语文人教版一轮课件: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第四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2-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 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 局部的。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 章进行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主题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 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 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3-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 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 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 近代。我喜欢建安①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 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 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 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 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 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 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4-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 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 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 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 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 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 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 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 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5-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 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 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 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 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 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 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 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 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 黑和泛臭的雨水。 -6-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 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 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 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吗?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 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 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 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 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 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7-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 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 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于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 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 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 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 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 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 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 失落! -8-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 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 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 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 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 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①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 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9-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 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10-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文脉梳理文章开头从建安图书写起,第②段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 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接着写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 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后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痛心,表现了 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的拯救。 教你审题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 上,摘取关键语句,然后整合作答。第④段中,“现代化法力无边”,第 ⑥段中“是一种煎熬”“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把它们作为垃圾处 理掉”,第⑧段中“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主人的轻视”,第⑨ 段中“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第⑩段中“到处是古董贩 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等,均可作为答题依据。 -11-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归纳内容要点的3个技巧 1.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 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 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2.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 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 次里的重点段。 3.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 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 内容要点。 -12-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概括作品主题的5种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 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 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 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 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 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13-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揭示评价事 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 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 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 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14-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1946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 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全给弄得没有了。新 中国成立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 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50年代中期, 现在90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 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15-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 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 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 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 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 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 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 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 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16-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 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 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 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 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 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 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 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 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 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17-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 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 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 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又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 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 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 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 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18-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 次,他说他每天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 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 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 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 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 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 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 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 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19-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 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 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 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有删改) 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20-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 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 崇敬和缅怀之情。 解析:首先做到读懂题目,“平常的沈从文”,我们要重点把握“平常” 这个字眼,“平常”指的应该是他的人生态度平淡从容,他的工作既平 常又不平常。再来整体把握全文,文章讲了两件关于沈从文的事情。 第一件是沈从文对日本古钞的趣解,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知识 渊博,才华横溢;第二件讲了“文化大革命”中沈从文安之若素,从容 潇洒。最后把握开头、结尾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沈从文的尊敬、缅 怀之意。 -21- 1 2 3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 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 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 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22- 1 2 3 4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 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 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 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 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 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 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 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23- 1 2 3 4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 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 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 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 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 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 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 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 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 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 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 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24- 1 2 3 4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 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 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 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 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 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 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 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 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25- 1 2 3 4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 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 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 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 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 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 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 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26- 1 2 3 4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 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 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 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 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27- 1 2 3 4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 变幻做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 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 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 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 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A项,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 的描绘有详有略,主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D 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AD -28- 1 2 3 4 2.(考点题)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 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 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 伟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对东山一带 的“胜概”进行概括,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 围——第②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答案。体会作者思想 感情要从文章内容出发,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作者通 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29- 1 2 3 4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参考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 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 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 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 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 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 思考。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 度进行分析。 -30- 1 2 3 4 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 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示例:(1)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 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 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 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 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2)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 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 “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 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31- 1 2 3 4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必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 进行答题。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 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