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案2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__如何做好选择题课件新人教版
课案 2 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 浙江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前两道题均是单项选择题。第 1 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 , 侧重于对文中局部内容的理解 ; 第 2 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整合 , 侧重于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这两道选择题设误点较小 , 但只要把握住了命题人设置陷阱的规律 , 选择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那么 , 命题人经常会设置哪些陷阱呢 ? 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 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 ( 或相反 ) 、以个别代一般 ( 或相反 ) 、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关注设题陷阱 [ 选项表述 ] (2018· 北京卷 T5-D) 在任何情况下 , 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 原文信息 ]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 , 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 , 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 :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 , 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 ; 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 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 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 , 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 , 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 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 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 , 在阅读文章时 , 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 , 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上的差异 , 如 : 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 ( 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 ); 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 ( 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 ); 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 特别、十分、稍微、无法等 ) 。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 , 是特称还是全称 , 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 ( 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 ); ②表频率高低的词语 (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 。 答案 : 以偏概全。由原文“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 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 可知“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是有条件的。 2. 混淆时态 命题人有意将“未然” ( 还没有确定或尚未实现 ) 的说成“已然”“既成事实” ; 将“或然” ( 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 表述为“必然” ( 一定会发生的情况 ) 。也有可能跟以上情况完全相反。 [ 选项表述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 , 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 原文信息 ]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 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 , 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 ,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通用的内容设置模式 , 淡化栏目概念 , 强化大时段编排 , 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 , 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 , 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 , 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常见的有 : 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 答案 : 混淆时态 , 将“已然”变“未然”。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 , 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选项中“将来”用错。 3.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 , 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 选项表述 ] (2018· 北京卷 T2 — D) 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 原文信息 ] 希尔勒认为 , 如果机器有“智能” , 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 , 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 , 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 , 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 , 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答案 : 混淆是非 , 由原文可知希尔勒认为机器不具有智能。 4.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 故意弄错对象 , 迷惑考生 , 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 ( 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 ) 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 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 , 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 选项表述 ] (2017· 山东卷 T6-C)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 , 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 , 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 , 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 原文信息 ]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 , 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 ,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 , 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 , 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 , 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 ( 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 ) 中去 , 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 , 在阅读原文时 , 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 , 在做题时 , 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 , 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答案 : 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两句可知 , “审美主体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本身” , 故选项所说的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 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 : 一是因果颠倒 , 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 , 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 , 或把“果”变成“因”等 ;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 , 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 选项表述 ] (2018· 全国Ⅱ卷 T1-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 , 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 原文信息 ] ①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 , 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②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 , 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 ,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 ,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 比较一下 : 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 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 , 如“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答案 : 该项将“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进行简单的拼接 , 属于强加因果。 6. 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 , 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 , 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 , 从而背离原文意思 , 歪曲作者观点。 [ 选项表述 ] (2018· 全国Ⅱ卷 T1-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 , 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 原文信息 ] 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 , 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 , 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 , 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 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整体上把握材料 , 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 , 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 , 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 , 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 , 逐项检查 , 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 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 , 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 , 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 , 等等。 答案 : 由原文可推知 , “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 , 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 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7. 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 , 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 将此人表述成彼人 , 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 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 , 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 选项表述 ] (2018· 北京卷 T1-D)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 原文信息 ]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 : 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 , 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 , 阅读文章时 , 需要圈出陈述对 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 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 当选项中出现类似“ ×× 的观点是 ×××× ”这样的句子时 , 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 , 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案 : 从原文来看 , “人工智能”要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 而不是“计算机思维” , 属于张冠李戴。 8. 武断绝对 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 , 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 , 一概而论 , 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 选项表述 ] 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蕴含了极大的知识量 , 老百姓可以边看边学习 , 所以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 原文信息 ] 因为 , 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 , 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 , 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 , 但答题者并非万能 , 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 , 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 , 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 , 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 , 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 , 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 , 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 , 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 , 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 , 在看节目中学习 , 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识别方法 :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 , 逐句比对 , 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 注意选项中“因为……所以才”等词语。 答案 : 选项把原文两节文字合而为一 , 并武断绝对地得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的结论。其实 , 根据语段 , “蕴含知识量”只是这些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 还有满足“观众的虚荣心”等其他原因。 9.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 , 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 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 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 选项表述 ] (2019· 全国Ⅰ卷 T5-C) 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 , 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 , 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 原文信息 ] 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 , 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 , 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 , 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 , 使得纸浆难以通过 , 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 , 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 比对分析 ] [ 判定技巧 ] 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 , 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 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答案 : “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错误 , 原文只是说“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 , 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 , 选项属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 在直播平台靠主播表演“起家”之后 , 直播答题显然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尝试。这一新鲜的娱乐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 , 给各个平台带来了巨额流量和广告收入。虽然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交易 , 活动过程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 , 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直播答题刚出现时 , 各路资本就蜂拥而上 , 足见资本对创意的渴求。当新的创意出现时 , 不一定成熟完美 , 但可能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美国 HBO 电视网最近推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交互美剧 , 整部剧可以在一个 App 上观看 , 剧中的角色通过小视频分别介绍 , 观众能在 App 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线索跟踪剧情发展 , 选择新的故事线。 当然 , 我们不能无视某些平台数据造假和虚假宣传、各种“外挂”带来的技术和规则漏洞等问题 , 在我国网络监管逐渐走上正轨的今天 , 唯有严肃对待并及时攻克这些问题 , 方谈得上为下一次探索积累经验。 ( 选自《直播答题凉了 , 探索精神不灭》 ) 材料二 : ( 选自《 2017~2018 中国直播答题热点专题报告》 ) 材料三 : 对各网络直播平台而言 , 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直播行业以往的形象 , 同时也收割了新的流量和用户 , 这一模式的推出或其本身就是直播行业与过往“低俗”形象进行切割的努力。对参与的网友而言 , 直播答题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 , 甚至是“益智、娱乐、赚钱三不误”。但对于这种高热度的、全民均可参与的游戏 , 越是火爆 , 越需要冷静审视。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 , 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 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 从火爆程度来看 , 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 , 知识付费也好 , 直播答题也罢 , 自始至终 , 知识都不是核心 , 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不过 , 越热闹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 , 热钱开道并不等于创新。当热钱退去、用户参与积极性降低 , 拿什么来捍卫一个行业的存在价值 ? ( 选自《直播答题 : 热钱开道不等于创新》 ) 材料四 : 融合了学知识、娱乐性以及赚钱等多方面的新型直播答题 , 既挽救了日渐衰落的直播行业 , 又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娱乐答题节目。在以往的答题节目中 , 类似于《开心辞典》等 , 只有嘉宾可参与其中 , 观众只是作为旁观者 , 但是在直播答题中 ,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 从而掀起了一股全民都来参与的浪潮。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 相较于以往传统的答题节目 , 在基数庞大的用户群体中 , 我们很难规范直播答题用户的作弊行为。这需要商家采取必要的措施 , 比如建立相关的防作弊体系 , 健全相应的惩罚机制等。 对于赢得了奖金的用户 , 谁来保证奖金到账呢 ? 没有相关的规范 , 光靠商家的信誉是行不通的 , 要知道没有相关部门的制度保障 , 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 这是民众对政府部门信赖的体现 , 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除此 , 一些常识性的题夹杂着商家的广告 , 我们不得不思考直播答题中的题目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向低俗化 , 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 规范节目内容。 ( 选自《直播答题行业该如何规范》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直播答题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 但它给直播行业带来了创新 , 给直播平台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 值得肯定。 B. 直播行业以前给人“低俗”的印象 , 而直播答题与其不同 , 这种新型直播形式有可能将直播行业从衰落的趋势中挽救出来。 C. 直播答题出现火爆场面与其开辟了新的娱乐方式 , 从而既可以让人学知识 , 也可以让人娱乐 , 还可让人赚钱有很大的关系。 D. 现在的直播答题 , 全体社会民众都参与其中 , 每个人还都可以是主角 , 真可谓是身在其中 , 学在其中 , 乐在其中。 解析 : D “全体社会民众都参与其中”错误 , 范围不当。应是“全民均可参与” , 这不等于全民都已参与。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美国 HBO 电视网交互美剧是一种新的创意 , 给观众提供了多种剧情 ,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剧情。 B. 大多数人对直播答题持乐观态度 , 当然 , 也有 44.8% 的人对直播答题持否定态度 , 认为平台缺乏公信力。 C. 近年来 , 我国在线直播用户数呈上升趋势 ,2018 年的人数预计达到新高 , 但相比前一年 , 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D. 知识付费和直播答题两者都把“知识”作为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 , 我们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解析 : B “有 44.8% 的人对直播答题持否定态度”分析错误。从材料二可看出 , 对直播答题持否定态度 , 不看好的占 21.0% 。在这 21.0% 的人中有 44.8% 的人认为平台缺乏公信力 。 3. 目前我国直播答题存在哪些问题 ? 商家、政府等该如何对其进行规范 ?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 解答本题需从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比如存在的问题 , 由材料一可知答题区域在最后一段 , 而材料二、三提到了创新的问题 , 材料四则讨论了关于作弊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 从商家角度谈经营机制或创新 , 从政府角度谈制度保障和市场监管。 答案 : (1) ①某些平台数据造假和虚假宣传、各种“外挂”带来的技术和规则漏洞等 ; ②热钱开道 , 这并不等于创新 , 难以持久 ; ③直播答题用户的作弊行为 , 保证奖金到账等相关的规范不够等。 (2) ①商家采取必要的措施 , 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 ; ②政府部门给予制度保障 ; ③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 规范节目内容。 比对重点部分 1. 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对原句作改装、重组行动 : 主要采取了“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 改变原意 )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 断章取义 ) 、“改” ( 改换词语 , 曲解文意 )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 等方式设误。 因此 , 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 , 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 删去了哪些词 , 改了哪些词 , 添了哪些词 , 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 , 下列表中的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以下四个方面的词语尤其要重视 : ①指代词 ( 如“之”“它”“其”“这”“那”“哪”等 ),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之嫌。 示例 : 平均每 100 个外卖订单会消耗 327 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或杯 , 环保组织的这一研究分析证实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是外卖业务爆发造成的。 原句 : 外卖业务的爆发造成了餐盒的过量使用。有环保组织研究分析了 100 个外卖订单后发现 , 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 3.27 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或杯。 比对 : 该项中环保组织的这个研究发现了目前每单外卖与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平均消耗数量的关系 , 可以用来解释“餐盒的过量使用”与“外卖业务爆发”之间的联系 , 但从原句看 , 后两者并不是必然关联的 , 更谈不上是这研究“证实”的 , 属于“偷换概念”。 ②范围词、程度词 ( 如“全部”“都”“所有”“人人”“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等 ), 看是否有混淆范围 ( 表述不清 ) 或以偏概全现象。 示例 : 外卖送餐使用的餐盒和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装等 , 都属于塑料垃圾 , 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和聚乙烯 , 均是不可降解的。 原句 : 事实上 , 不只是餐盒 , 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外包装等 , 都属于塑料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 , 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 , 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比对 : 选项中把主要成分是聚乙烯的塑料袋和主要成分是聚丙烯的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混在一起 , 通称他们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和聚乙烯 , 属于“表述不清”。 ③时间词 ( 如“已经”“将来”等 ),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 , 说法绝对等。 示例 : 无人驾驶技术推广落地的障碍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外 , 与无人驾驶配套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等尚不健全 , 在运用中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还缺乏相关规则。 原句 : 然而 ,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推广落地的一大障碍是与无人驾驶配套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等尚不健全 , 如何调整无人驾驶技术在应用中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还缺乏相关规则。 比对 : 原句中没有提到无人驾驶的技术层面问题 , 也缺少时间限定“目 前”。 ④是非词 ( 如“没有”“无非”“无”“拒绝”“妨碍”等 ), 看它是不是肯否倒置、是非颠倒或无中生有。 示例 : 将由阿里全资控股的“平头哥”芯片公司目前关注的重点是半导体从架构到前端的设计 , 于其他领域则尚未涉足。 原句 : 据介绍 , 阿里进入芯片领域的整体策略是云端一体 , 自研与生态合作结合 , 人工智能芯片和嵌入式芯片正是“平头哥”初期的研发重点。“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半导体设计这一端 , 从架构到前端设计 , 这是我们这个阶段的重点。” 比对 : 原句中只提及了目前的研发重点 , 故选项中“其他领域则尚未涉足”的表述无中生有。 2. 比对关系 句子之间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 , 句间的语意关系 , 制约着句意的表达 , 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句意的改变 , 即理解与作者看法的不同。 (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 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 , 重点考查你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 ; 而比对句间关系 , 则要求你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 ,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 第一步 ,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 包括句子 ),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 重点抓关联词 ),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 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 ,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原句 : 中国网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 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现象已不能再被忽视。……网络游戏公司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提供游戏服务 , 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 那将不会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这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 更是社会要求使然。游戏公司在创作游戏的过程中 , 不仅要内容恰当、模式合法 , 而且要在技术上将游戏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隔离……创作游戏是为了让人身心愉悦 , 提醒广大游戏公司不要忘记产业发展的初衷。 比对 : 原句中未提及未成年人游戏上瘾的原因 , 它应该是多方面的 , 而不能简单归咎于网络游戏公司 , 且也不能否认有些公司没忘产业发展的初衷。到了选项中却有了原因 , 这叫强加因果。 示例② :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 , 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 , 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 : 一般来说 , 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 , 但更重要的是 ,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 : 原句中用的是“不管……” , 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 , 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 , 更改变了结果。 3. 比对依据和结论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 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这时 , 要注意三看 :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 , 二看所述结果 ( 结论 ) 文中是否有依据 ,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而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 , 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 , 二看结论 ( 既然是推断想象 ,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 : 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 , 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 , 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 , 如终身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原句 : 2016 年以来 , 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 2017 年 8 月 , 知识付费用户超过 5 000 万。但据了解 , 当下 , 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 , 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 , 终身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 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 ; 在知识供给方面 , 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 , 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比对 : “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概括不全面 , 原句中有“在知识供给方面 , 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的信息 , 这说明服务商也存在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 2018 年 , 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 , 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 , 由学生跨文理选科 , 均设置“ 3+3 ”的考试科目。前一个“ 3 ”为必考科目 , 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 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 , 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 后一个“ 3 ”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简称“学考” ) 选考科目 , 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 , 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 ; 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 , 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 , 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 , 一种为“必考题” ( 满分 70 分 ), 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 ; 一种为“必考题 + 加试题” ( 满分 100 分 ), “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 ; “必考题 + 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 , 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 , 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 , 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 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 , 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 , 仅 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 , 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 ( 下 ) 和高三 ( 下 ) 提供两次机会 , 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 , 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 : 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 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 材料二 : 2017 年高考中 , 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 400 所高校里 , 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 ( 类 ) 中 ,54% 不限选考科目 ,46% 设限选考科目 , 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 。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 , 可选考 95% 的专业 ; 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 , 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 , 可选考 66% 的专业 , 比现行高考 34% 的选择面 , 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 ( 类 ) 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刊文《 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 组合报考统计》 ) 材料三 :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 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 , 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 , 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 , 有专家指出 , 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 , 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 , 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 , 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 , 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 , 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 ,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 摘编自“中国新闻”刊文《 27 省份高考改革 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 材料四 :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 2017 年起 , 除特殊类型 ( 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 ) 提前录取外 , 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 , 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 ( 高职 ) 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 ( 类 ) 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 ? 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 , 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 ( 类 ) 提出选考科目范围 , 基本上确定了“ 1 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 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 2014 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 + 学校’组成” , 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 , 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 , 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 高考改革方案》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 : C 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 ( 下 ) 和高三 ( 下 ) 提供两次机会 , 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改革后 , 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 , 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 , 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B. 从 2017 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 , 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C. 改革后 , 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 , 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 , 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D.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 , 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 , 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解析 : B A 项 , 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 ;C 项 , 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 , 并非依据 , “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 ;D 项 , 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 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3.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 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 材料一从全国性层面介绍新高考制度下的学考和高考情况 ; 材料二以浙江为例介绍选考 ; 材料三说录取条件 ; 材料四介绍录取方式。由此 , 你只要结合这四个点再加上你自己的经历 , 向高一同学说他们的准备即可。 答案 : 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 ; 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 ; 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 合理选择科目组合 ; 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 , 培养兴趣与特长 ,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