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4 科普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4 科普文阅读

考纲展示 考情分析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的要 求是: ①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 意思。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 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 ④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⑤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考查方式 考查方向 选择题 1个 简答题 2个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体会词句含意、分析 语言特色、体悟作者 情感 [学考真题试做] (2018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题。 虫子澄澈 鲍尔吉·原野 ①小青虫有跟菜叶同样的质感,浅绿,更多是水样的绿,真羡慕青菜能派生 出这样的小虫。有的人对菜青虫吃菜叶子感到愤怒,我不知道这样的愤怒从何而 来。世界上无论有多少样山珍海味,小虫子吃到的只有菜叶。它跟菜叶是共生关 系,相当于吃它妈妈的奶,你生什么气?一只小虫子能吃多少菜叶子?菜青虫不 吃法式牛排,也不吃宫保鸡丁,即使你掏钱请它去吃,它也吃不下。如果把它放 在一盘子宫保鸡丁上,它以为是受刑、熏也熏死了。只有人类吃各种稀奇古怪的 东西而不会死,什么生蚝、海胆、燕窝。如果拿这些东西强制喂食牛羊,一定会 喂死它们。人为自己能吃许许多多的东西并不死而怡然自得,他们把吃东西当成 地位的象征之一。 ②小青虫在菜叶子上爬行,它这辈子不想离开菜叶而去其他地方,它只在菜 叶子上爬,吃吃菜、喝喝露水。太阳照得暖和时睡睡觉,就这些,它听从老天爷 的安排。用流行的话说,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③没在菜叶上爬过其实不知道菜叶并不好爬,菜的绿叶部分如同泡泡纱,在 上面匍匐很磨肚子。小虫无脚,只好用肚子走路。虫子知道,世界除了菜叶之外 空无一物,它没时间仰望星空与城市的灯光。虫子的大床是一张青玉案,饿就吃 这张床。虫子把菜叶咬出斑斑点点的小窟窿,正好透点凉风,它从窟窿眼里往外 看,下面的菜叶层层叠叠,不光吃不完,睡也睡不完。菜青虫再一次满意自己是 生在菜里的虫子,它不想让别的生物知道它的幸福。 ④菜青虫从菜叶上爬过来,像菜叶活了——菜叶卷起一滴清水,然后爬动, 这不就是小虫吗?拈过一只青虫看,它通体澄澈,看上去比人干净 20×20倍。它 没有腰椎这类东西。是的,它只是一包清水。小虫子吃菜叶长大,身上除了水还 能有什么呢?菜叶上的小虫如一小节挤出的牙膏,然而它会爬,于人无害地在菜 叶上蠕动。上帝赋予菜青虫的爬行速度是每秒一微米。这个速度怎么能保证它这 个物种不灭绝呢?一个物种没被灭绝的原因:第一,它不好吃;第二,它不是蛋 白质;第三,它不是药材尤其不是中药材;第四,有伪装色;第五,耐饥渴;第 六,有剧毒;第七,攻击力强。小虫具备了其中四项,可以勉强活着。但免不了 被鸟儿吃掉。然而最可怕的不是鸟儿。上帝不会在安排鸟儿吃虫子的同时又安排 老虎、狼和狐狸都去吃虫子。那样有多少虫子也不够吃。比虎狼更冷酷..的是农药, 尽管小青虫只是一滴水,有伪装色又不是药材,但农药仍然会准确无误....地杀死它。 不是杀个半死,是全死..。 ⑤小虫子没有胃肠肝肾这类复杂器官,也没脑子。其实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 脑子。本能足以让一条命活下去,该经历的苦难不是有脑子就可以回避的。我看 一些人一辈子没活好,是因为脑子没用对,小虫子想长脑子也没地方长,它身体 里到处都是来自菜叶里的水。风从它身上吹过,它以为下了雨。雨浇在它身上的 时候,它以为自己钻进了湿润的菜帮里。菜叶的大地碧绿无垠,除了小虫,竟没 有其他主人。小虫爬行,失足掉进菜心里,它才知道嫩黄的菜心比菜帮更可口。 青菜虫吃到菜心后,套用人类表决心的话说,叫“下辈子还要当小虫”。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段写菜青虫吃得简单、自然,而人类的食谱古怪、杂乱,语言充满讽刺 意味。 B.文章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幽默有趣。 C.作者在写菜青虫的同时,也与人类进行对比,暗含着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和 批判。 D.文章寓意深刻,在写法上以小见大,在表达方式上以抒情为主。 D [D项,“在表达方式上以抒情为主”错误,从文中看,表达方式主要是记 叙和说明。] 2.④段中加点的“冷酷”“准确无误”“全死”三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这些词语表达出 了作者的情感。阅读第④段,根据这些词语出现的上下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 者是对人类行为的反思,通过“比虎狼更……”“尽管小青虫只是”“但”等词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批判,对菜青虫的遭遇的同情。 答案:对人类冷酷无情的批评,对菜青虫遭农药毒害的怜惜、同情。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虫子的“澄澈”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及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澄澈是“清澈,水 清见底;清亮明洁;明白”的意思。通读全文,从第②段“他这辈子不想离开菜 叶而去其他地方,它只在菜叶子上爬,吃吃菜,喝喝露水。太阳照得暖和时睡睡 觉,就这些”,第③段“菜青虫再一次满意自己是……”可以看出,菜青虫对当 前简单生活的满足,而不像人类那样贪婪。从第⑤段第一句话可知,菜青虫没有 复杂的器官,也没有脑子,通体澄澈。 答案:①菜青虫没有复杂器官,也没有脑子,通体澄澈;②菜青虫不像人类 那样贪婪,对当前的简单生活心满意足。 [解题技法指导] 一、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1.抓特征,理顺序 抓特征,阅读科普说明文,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 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 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 征。 理顺序,就是理清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 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 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可以从 概括各段落段意入手,来理清文章脉络。 2.找方法,品语言 找方法,即寻找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 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 动性,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 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品语言,即品味说明语言。首先,要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说明文担负 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 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 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 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其次,品味语言的生动、 有趣。如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 寻味。 3.感文本,悟内涵 感,即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 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 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 科普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 二、把握答题技巧 掌握了科普文的阅读方法,我们在答题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题 技巧如下: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抓住句中的核心词做出解释,然后看是否运用了某种 表达技巧,若有,要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何作用。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深层含 意。 2.理解和分析语言特色 这是科普文章阅读的常考点。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外乎两种,一是准确、 严密、平实,二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到相关句子,然 后进行理解分析,再将其特点概括出来。答题时应先点明语言特点,再举例分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做这类题,要先弄清描写对象,然后看体现描写对象特征的文字在哪里,再 加以概括即可。 4.分析鉴赏标题 (1)关注标题的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 把它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 (2)关注标题本身所用的表达技巧,如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化用歌词、 古诗等。 (3)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等。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 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 4米,体重能达到 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 120 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 1 米,体重大约只有 100 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 装象的。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经在大约 1万年 前灭绝了。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了。相反,矮象是从 大象进化来的。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在地 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大约 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 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后来随着海平面的 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 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 自己的法宝。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 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 每天要吃一两百千克的植物。而一个大象群体为了避免近亲繁殖,通常有几百头 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 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 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 来。要维持一个 500 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 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这样,在 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 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小。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老鼠体型小的原因,是 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 甚至根本就没有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 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 不动。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 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例如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 就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这种乌拉圭豚 鼠比牛还大,体长 3米,高 1.5米,重达 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幸运的是这种 可怕的硕鼠生活在 200~400万年前。在当时,巴拿马海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 美洲还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不能过去 享用这些硕鼠。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 长只有 80厘米,体重只有 15千克,这在现在的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 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这个进化 速度会非常快。对 88种岛屿哺乳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 动物快两倍。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对人类社会来说, “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 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 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导致伟人矮化,鼠辈巨化。这样的国 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 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象,成年时身高还不到 1米,体重大约只有 100千克, 因此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 B.矮象曾经生活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马耳他岛以及其他许多岛屿,这是由 那里被发现的大量矮象化石推断出来的。 C.动物进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如同种动物在大陆和岛屿上进化的结果迥 异,而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 D.本文通过对矮象与硕鼠的进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对进化所起 到的作用,即环境的改变一定会使生命体发生变化。 B [A项,“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错误,它实质上还是一种象。 C项,“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错误,如通常,象在岛屿上会 变小,啮齿动物在岛屿上会变大。D项,选项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一定”的说法 太绝对,不准确。] 2.在岛屿上生活的大象的后代,为什么会进化成“矮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岛屿上,大象不需要抵御大型的肉食动物,它身体庞大的优势消 失,劣势也随之暴露出来。②岛上资源有限,身体小的象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容 易生存。③岛屿生存空间的限制,使象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小,以维持同等数量矮 象的生存需要。 3.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之外,还具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动有趣。如“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活用歇后语, 表现矮象之矮小;“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矮象之矮小;“弄 得”口语化,通俗易懂,大象的身体大小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这样说好像是 大象自己选择的一样,耐人寻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 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 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 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 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 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 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 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 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 ① 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 之。螽斯的 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 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 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 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 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 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 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 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 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 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 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 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 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 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 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 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 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 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 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 ② 差不多 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蝶或蝇等须经 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 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 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 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 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 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 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 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 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 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A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文章第②段中提到,“蟋 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 声是器乐”,“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由此可 以判断 A项错误。]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既然是生命历程,就意味着在组织答 案时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思考。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的暗示“自若虫变 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再结合整篇文章讲述的内容,就可以概括出若 虫、成虫、交尾和死去几个词语。然后形成答案。 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 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就文体而言, 这篇文章是实用类文本中的科普类文章。它以“蟋蟀”作为阐释的对象,就必然 要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类知识,介绍其习性和特点,这就决定了文章语言的说明 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说明文,在行文中,作者 又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本来枯燥的文字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在答题时, 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来说明,并找到文中相应的事例支持即可。 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 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 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 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 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 男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蜾蠃俗叫螟蛉虫① 周建人 ①古人因为“察物未精”(郝懿行批评古人的话),误为蜾蠃这种细腰蜂只有雄 的,没有雌的,它只能捕捉叫作螟蛉的小青虫封在泥房里,养成为自己的儿子以 传代。因了这种传说,人们遂叫领别人的儿子为己子为“螟蛉子”(又称义子),并 且通俗又叫蜾蠃为螟蛉虫了。 ②我幼时,夏天早晨,祖母常指着在窗槛上行走的、身子呈蓝黑色的细腰蜂 说:“螟蛉虫来了。”母亲也常这样说的。她们两人原生长在距离很遥远的不同的 农村里,都用同一的名称,可见螟蛉虫这名称是很通用的了。螟蛉虫与拖脚黄峰 同属胡蜂类,但不像拖脚黄蜂那么吓人。拖脚黄蜂是身子黄色的蜂,常常用植物 纤维在屋檐下做成灰黑色的倒挂莲蓬形的窠,因此为人们所习见和熟知。拖脚黄 蜂飞行时第三对脚却拖在腹下面,因此有“拖脚黄蜂”的名称。人如触犯它,它 就用刺刺人。拖脚黄蜂既有此恶名,被人看见就常被扑杀。螟蛉虫却有抚养他虫 之子为己子的善行,人们就另眼相看,从不扑杀它,它的确也从不伤害人。 ③夏天傍晚常常看到螟蛉虫。这时候蜘蛛恰好已修好网,栖息网中央,准备 捉飞来的虫子吃。螟蛉虫此时也来了,在网下面一撞一撞地飞行,好像在找寻东 西似的。过几天后,你如稍稍留意,就会发觉,那蛛网已破旧,而且已积有灰尘, 分明网已空了,蜘蛛已被螟蛉虫拖去。 ④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并不都捉小青虫的,有的确实在捉蜘蛛。 在我故乡放荷花缸的庭中向南的窗门格子上,夏季做着不少泥房(又叫育儿宝),形 状略像带壳的棒子,已经封入俘虏和产下卵的泥房上面是圆圆的,没有突起物。 我拆开几个泥房来看,藏的都是蜘蛛。蜘蛛都是活的,但像睡着似的,脚略能动 弹,但不会爬行。动物学者告诉我们说,螟蛉虫把俘虏封入泥房时,常用尾针刺 它一下,好像打了麻药针,俘虏就麻醉了,但是仍活着,所以不会腐烂。螟蛉虫 的幼虫孵出后,就可以张口吃鲜肉;到了把存粮吃完时,它也长大了,就化为蛹, 再化为成虫,穿破泥房飞去。如拆开残存的泥房来看,泥房内残留着蛹的外皮或 少许吃残的东西,那南窗的泥房都封藏着蜘蛛,可见那螟蛉虫的幼虫是吃蜘蛛的。 ⑤可是有一次我从盆栽的一株小树的枝上的一个泥房里拆出来的却不是蜘 蛛,而是数条尺蠖 ② 。尺蠖是蛾类的幼虫。因为行走时一伸一屈像古时用弓量地的 形状,故名。那尺蠖却不像被封藏的蜘蛛的如醉如痴,它们落到盆面就跳跃。很 鲜活的,莫非它们没有打过麻醉针吗?至今是一个存留的疑问。 ⑥后来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里,看到有的讲究的坟的外围有石头的围槛,上部 凿着花,花纹间有不少螟蛉虫泥房。我拆开几个来看,封藏的又是另一种动物, 几条幼小的毛虫,也是很鲜活的,不像蜘蛛的沉醉,但活泼不及以前所见的尺蠖。 ⑦可是不论活泼的程度怎样,如果贮藏的活粮食能挣扎,对于螟蛉虫的卵或 幼小的幼虫都是不安全的。如果卵在活动的蛾蝶幼虫中间,幼虫挣扎起来,卵会 被挤坏或弄碎,这是很危险的。但昆虫学者告诉我们:原来螟蛉虫的卵不生产在 活粮食的堆上面或中间,它却挂在一段短短细丝状物的下面,细丝状物则悬挂在 房顶下面,是离开活粮食的。下面的俘虏再扭动,也触不到它。螟蛉虫的幼虫孵 化出来后,沿卵壳而下,头能触到粮食,咬来吃,如果活粮食有所动弹,幼虫就 立刻缩回去,离开了粮食,下面的骚动伤害不到它。到了幼虫适当壮大,活粮食 此时已愈加衰弱无能,它就下来在粮食堆上安心咬吃了。 ⑧捕小动物喂幼虫的不只是螟蛉虫,还有其他不少种的胡蜂类的膜翅目动物 也是这样的。我幼时看到过比螟蛉虫较大的细腰蜂捕捉蟑螂(亦称蜚蠊)的情况。 那细腰蜂咬住蟑螂的一支须,两方用力拉,好像拔河,又好像拉锯,有时被细腰 蜂拉走,有时被蟑螂拉回去。起初蟑螂显得很有力气,被细腰蜂拉走一段,蟑螂 即猛力退回去。但过一些时候,蟑螂渐渐显得不支,六肢乏力,终于被细腰蜂拉 去。蟑螂是这样容易疲乏的吗?显然不是的,大概被蜂捉住时,已经被打了一针 麻醉剂,到此时毒发,渐渐支持不住了。 ⑨蜾蠃不是拿别种虫抚养为己子,却是给己子作粮食的。这一点,郝懿行已 早看到了。 (选自《科学杂谈》,1962年,有删改) 【注】 ①蜾蠃(ɡuǒ luǒ):寄生蜂的一种,属昆虫纲,胡蜂科,又名土蜂、 细腰蜂。螟蛉(mínɡ línɡ):一种绿色小虫,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 虫。②尺蠖(huò):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幼虫的统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螟蛉虫并不是只有雄的,它靠捕捉螟蛉封在泥房里,养成为自己 的儿子以传代。 B.拖脚黄蜂大都喜欢用植物纤维在屋檐下做成灰黑色的倒挂莲蓬形的窠。 C.螟蛉虫的卵是离开活粮食的,它挂在一段短短细丝状物的下面,细丝状物 则悬挂在房顶下面。 D.其他不少种的胡蜂类的膜翅目动物和蜾蠃一样以捕小动物喂幼虫,这一点, 郝懿行已早看到了。 C [A项,“并不是只有雄的”与原文古人说法不符。B 项,“大都喜欢”与 原文中的“常常”有区别。D项,“其他不少种的胡蜂类的膜翅目动物和蜾蠃一样 以捕小动物喂幼虫”与“郝懿行已早看到了”无关。] 5.文章题目是“蜾蠃俗叫螟蛉虫”,却不用“蜾蠃”或“螟蛉虫”为题,为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的重点不是介绍“蜾蠃”这种动物特点和习性,而是要说明蜾蠃 被叫作螟蛉虫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以“蜾蠃俗叫螟蛉虫”为题能够突出说明文章 中心,统摄全篇内容。以一种通俗的认识作题目,然后以翔实的材料来说明其错 误所在,更能突显文章的认识价值,引人深思。 6.请分析本文的“文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生活细节的精彩描写,引用名人评论,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和趣 味性,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 生动。③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绿色的追逐 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绿色的追逐, 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 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骛,在卡拉哈 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 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 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 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 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 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 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 150 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 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 800 多千米。角马必须在 5月之 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 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 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 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 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 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 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着、坚韧。 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 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 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 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它们的脑腔 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它们都会给 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 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 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 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 贵。现在是 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 路了。再过 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 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上一股生机。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 要到达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 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 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 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 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 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 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 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 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 并快乐着。 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 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 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 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继续 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着,然后追 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 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有改动) 7.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动物对绿色的追逐,比喻成夸父追日,表达了作者对动物这种精神 的礼赞。 B.动物的长途跋涉,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天敌的伤害,但是它们跋涉途中往 往会遇到更多的敌人。 C.角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残酷的死亡,也会迎来新生命的降临。 D.文中作者在科学知识的介绍中穿插了“夸父追日”的神话,运用了想象、 描写、拟人等写作技巧,读起来并不枯燥。 B [B项,“避免天敌的伤害”错,角马迁徙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 8.角马在迁徙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凶险威胁?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沙漠干旱的威胁。②鬣狗、狮子、鳄鱼等强大肉食类动物的威胁。 ③来自无法防备的小飞虫的威胁。④来自渡河时相互践踏的威胁。 9.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探究作者为什么以“绿色的追逐”为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绿色的追逐”指动物在迁徙、追逐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生机勃 勃的昂扬斗志。②“绿色”是生命之源,而动物的迁徙、追逐是为了物种的生存、 延续,所以是“绿色的追逐”。③“绿色”象征希望,象征角马在跋涉中永不言 弃的精神。④“绿色的追逐”富有诗意,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注意,饱含作者的 礼赞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题。 虫洞和时间旅行 ①到底什么是时间?我们能否穿越到未来以及回到过去? ②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预言之一是时间膨胀现象。它本质上说,运动 着的始终比静止的时钟走得慢。如果速度接近光速,时间几乎就会停滞不前。这 就意味着宇航员登上太空飞船,并加速到接近光速后,地球上每过一年,他只会 衰老一秒,因为他的时钟变慢了。时间膨胀不仅存在于理论,它已被实验观测所 证实。 ③利用时间膨胀前往未来和回到过去,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到。很多科学家也 不相信能够存在,但是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一些理论。 ④1935年,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在黑洞的中心有一个“喉咙”,将时间—— 空间连接到另一个宇宙,这种连接两个宇宙的桥梁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 后来科学家约翰·惠勒把它比喻成苹果上虫咬出的洞。通过虫洞从苹果的一边到另 一边,比绕过苹果表面近多了。穿过黑洞将是毁灭性的,但是旋转的黑洞有一个 环状的奇异性,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虫洞穿过这个环。这样一来,爱因斯坦的理论 就提供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⑤1985年,相对论专家索恩正式把虫洞作为研究对象,他要解决虫洞在什么 情况下能够打开,即虫洞怎样才可以作为时间旅行的工具。1988年,索恩发表论 文,从理论上证明有可能存在着“可以被穿行的虫洞”;打开虫洞需要有一种“具 有负能量的奇异物”;同时还论证了借助这种虫洞实现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的可 能性。 ⑥关于虫洞存在诸多疑问,虫洞有多大?能存在多久?到哪里去找虫洞?在 名为《霍金宇宙大探索》的纪录片中这样解释:任何物质都不是平整无瑕和实心 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上面都存在小孔和裂缝,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原 理,同样适用于时间。即便是像台球一样的东西,上面也有裂缝、褶皱或空洞。 时间也存在许多微小的裂缝、褶皱和空洞。在最小的尺度下——比分子甚至原子 都小,我们来到一个称为量子泡沫的地方,这是虫洞之所在。时空中的微小隧道 或捷径不停地在这个量子世界中形成、消失和重新形成,它们可以连接两个隔离 的空间以及两个不同的时间。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时光隧道非常狭小,即 使发现了它们,我们也不能从这个缝隙穿过。 ⑦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想找到这个最小的距离,最后发现距离小得难以置信。 这么小的虫洞令人沮丧,但因为虫洞是在泡沫中自然发现的,索恩假定:一个高 级文明有一天可以捕捉到一个虫洞,将它放大数万亿倍,令其足够大并且稳定, 能让人甚至飞船进入。尽管非常困难,但它符合物理学定律。 ⑧除了大小之外,虫洞的转瞬即逝和不稳定也是一个棘手问题。斯蒂芬·霍 金认为,如果你想走进虫洞,它就会收缩。这是对时间旅行的致命打击,即产生 的量子辐射效应会变得无限大,产生一个奇异物,杀死时间旅行者并关闭虫洞。 ⑨打开和维持虫洞需要的奇异物实在太奇怪了。它内部有负压强,如果尝试 用这种物质吹气球,气球反而会变小。和这种负压强相关联的能量会产生一种负 的,或者说排斥的引力,正是这种力维持着虫洞隧道口的开放。奇异物并不能从 日常环境中找到,但是科学家已经从卡西米尔效应中观测到了微量奇异物。1996 年史蒂文·拉莫尔奥克斯在实验室里精确测量出了这种吸引力,大约等于蚂蚁重量 的三万分之一。 ⑩而维持虫洞所需的负能量不仅数量巨大,并与其半径有着正比关系。据估 算,为了维持一个半径为 1公里的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相当于整个 太阳系的质量。所以实际制造它,即便是高级文明也非常困难,这就使得穿过虫 洞的旅行不现实。 (摘编自《时间旅行和悖论》)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论专家索恩通过研究,解决了虫洞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打开,即虫洞怎 样才可以作为时间旅行的工具的问题。 B.时间像台球一样,也存在许多微小的裂缝、褶皱和空洞。在一个称为量子 泡沫的地方,就是虫洞之所在。 C.打开和维持虫洞需要的奇异物很神奇,它内部有负压强,不易被找到,但 科学家在实验中已经观测到了它。 D.斯蒂芬·霍金认为,虫洞收缩产生的量子辐射效应会产生一个奇异物,杀 死时间旅行者并关闭虫洞。 A [A项,“解决了”错,仅仅是从理论上证明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11.第④段多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第④段分别以“喉咙”“桥梁”“苹果上虫咬出的洞”这些比 喻,形象说明了黑洞中心的虫洞是连接两个宇宙的载体,使人们对虫洞的作用有 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体现出科普文的文体特征。 12.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我们能否穿越到未来以及回到过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理论上可行:爱因斯坦时间膨胀理论的被证实,虫洞的被发现,以 及索恩的科研成果,都提供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②现实中不现实:虫洞非常狭 小,转瞬即逝,很不稳定;且缺乏打开和维持虫洞所需要的能量。③远景上有可 能:众多科学家执着努力,专心科研,从没放弃过对时间旅行的探索。只要探索, 必有收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