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四)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四) Word版含解析

- 1 -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四)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急管繁弦 彭程 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特定的时间的。 就像田埂上的一棵树,随着日头升到不同的高度,投在地面上的树影的形状、大小、长短等 等,也都在不断变化。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慢拨,转入急管繁弦。 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这些三十五六岁、 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有一些钝痛,一些忐忑。 但或许因为乐观和自信那时尚有足够的储备吧,那一缕不安很快就散去了,觉得这个说 法未免颓唐了些。 然而,那种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浮浅且盲目的。液态的水,可以汽 化,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因为分别到达了两个不同的临界点,一百度和零度。自然界的规 律也可以写照人生。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生命面孔上那些伪饰虚假的成分也会剥落殆尽, 像一堵风侵雨蚀褪掉了彩绘的墙壁,显露出原本的颜色。 总之,秋风拂面的感觉,此刻是鲜活酣畅地体会到了。 失去了完整和恢弘,时间的流淌自然会让人觉得快了。日子与日子之间,面目模糊,大 同小异,相互重叠交叉,好像一条没有落差、体现不出跌宕之势的河流。一家人围坐着吃年 夜饭时,还记得去年此时饭桌上的情形,一些细节,某个戏谑的说法出自谁的口中,而中间 却分明已经隔开了三百六十个日子。现在再来读朱自清的《匆匆》,感慨甚至比作者本人还 要深切。他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有二十多岁,少年的轻愁,毕竟难比中年的悲凉。 时间真是铁面判官,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用最昂贵的化妆品、保健品,都无法贿赂它, 不但得不到赦免,想缓刑都很难。 “你还年轻么?不要紧,很快就老了。”这个时节,忽然就理解了张爱玲的这句话。过去, 最欣赏的是它的机智俏皮,属于修辞的艺术。此刻再念起来,却对其间蕴含的那种沉痛和无 奈有一种切肤之感。是的,“很快”,就两个字,却有千钧之重。古人们的感慨就更有力度, 因为除了浸透了心血而格外凝重外,还添加进去了他们身后的漫长时光的份量。理解了三闾 大夫的惘然,“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理解了古诗十九首的哀伤,“人生寄一 世,奄乎若飙尘”;理解了李白的气急败坏,“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 2 - 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 从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 足音已逝的青年时代,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多不是按照它的实际样子,而是按照自己愿 意见到的样子,去挑选视野里的目标。年轻的美好可贵,正表现在这里:他可以有意识地遗 漏掉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又把那些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这样做时,他神色坦然,丝毫未觉 得有什么不妥。这都是基于生命力的旺盛。而前行若干里路,到了云雾缭绕处的老年阶段, 随着生命力的衰减,生命的自我保护机制被启动,使得一切选择都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意味, 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内容被筛选掉了,只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因为这个年龄负荷和容 纳全部的真实是一桩困难的事情——一定会是这样的,但这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 只有中年,既消失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又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的现实 情形,因此他看到的是本真,是原貌,是对立迥异的存在: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 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 外面景色是这样了,这时候,他会更多把眼光回返自身,来观察自己生命中迄今业已成 形的那一片风景。它是按照他希望的样子呈现的吗?多少人会感到无憾呢?有,但肯定会是一个 很小的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体验是强烈的:曾经幻想过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成,而 且眼看就做不成。失败的恐慌,于是有了真实的形状,沉甸甸的份量。 西方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他因触犯天条而遭天谴,被罚推巨石上山,快到山顶巨石 滚下,于是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没有尽头。这当然是对于人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一种极 端化的比喻,是对人类的根本处境的本体意义上的观照和把握。推石上山,哪怕它一次次滚 落——在对这种境况的平静的认可和接受中,人显示了自己的尊严和力量。中年的人生,相 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多数,对人对事,都已经是无可无不可了,但仍然有一些人,秉持自己 的原则,不想就此舍弃,愿意竭尽全力,拼最后一把。 当暮年的沉沉阴影降临时,回忆便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那时,倘若回眸中年岁月 而感到欣慰的,一定是这样的一些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投在地面上的树影变化,形象地说明人在生命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觉悟, 从而引出人在中年的生命体味这一话题。 B.对作家厄普代克短篇里的一句话,作者心里先是一丝忐忑不安,接着是不太确定的自信乐观, 到后来终转为中年真切的秋意。 - 3 - C.作者引用朱自清的《匆匆》以及张爱玲的话语,都结合了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在过去和现 在的比较当中,抒发了更切己、更深重的中年之感。 D.文章比较了青年时代与老年阶段看待事物的方式,认为它们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比如都存 在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放大的特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勾连,气脉中贯。“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承上收结,“从一 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开启下文。 B.文章情感丰富,自然真切。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生活的叙述、情 感的抒写、人生哲理的阐发,都渗透着作者的真实体验。 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除比喻和对比外,作者还引用屈原、李白等人的诗句, 以增强文章的“阐释性”,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的“诗性”特征。 D.文章铺排“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 等对比性形象,形象地写出了中年人生直面生命本真的一面。 3.“急管繁弦”在宋代晏殊的词中用以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文中划线处的“轻 拢慢拨”、“急管繁弦”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分别解释其含义。 4.本文流露出来的中年之感,不乏让年轻的“后浪”们清醒、振作的一面。这些启示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 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 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 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 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 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 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 4 -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 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 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 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 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 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 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 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 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 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 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 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 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 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 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 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蕊,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 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 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 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 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 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 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 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 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 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 5 -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 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 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 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 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 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 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 09月 21日第 20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树苗所体现出来的韧劲、沧桑与执着,给了我在嘉峪关留下来的理由,从此之后我慢慢地 在爱上了这个北方城市。 B.野麻湾的西瓜、嘉峪关酿皮激发了我的潜意识,让我认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嘉峪关的味蕾之 中,已经与嘉峪关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C.我之所以在嘉峪关生活得安心踏实,就是因为我能随心所欲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找到自己 所想要的一切东西。 D.我的兄弟姐妹已经忘不了嘉峪关的味道,而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并把它当成了自 己的家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小鸟、椿树、果树、青枣、苹果和梨子等自然环境,既是描摹当下舒适的 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 B.文章开头在描写嘉峪关生态环境时运用了两组对比:南方与嘉峪关进行对比,嘉峪关过去与 现在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嘉峪关味道的认可。 C.本文用语生动形象,像“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 上匍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这些句子和用语让文章读起来活泼而风趣。 D.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弟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表 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3.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 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 6 - 4.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 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宾主之间话稠得很,说得最多的, 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家人走半天了,心里总是牵牵挂挂的, 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 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乎 乎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 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 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 的房间就冷得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 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 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 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 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 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 句古话:大树底下不长小树。当大树参天而立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 大树是一娘所生的。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 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 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 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 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 7 -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 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凹窝窝里晒暖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 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 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 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 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 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 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 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在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 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劳动人民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 阴,这才想到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视上传播的一些所谓大 片,也仍然是强调挖光阴的,弘扬崇尚的是一种力量、技术与勤劳,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 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⑪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 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 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⑫小时候读过一篇故事《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坊中, 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 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 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积极去挖光阴。 ⑬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 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 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⑭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 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得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 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 8 - ⑮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 么样? ⑯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在向阳和背阴的房间里工作的不同与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 光对生命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天 天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些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而要立足于自己的现 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过日子”。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 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顽强拼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对比,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 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 示“寻找阳光”的内涵做铺垫。 C.作者善于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表达哲思,比如通过记叙读《火龙衣》的故事,说明“日 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积极去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什么是过日子→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 子”来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有条理。 3.第④段中提到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请简要分析。 4.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 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 - 9 - 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 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 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 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 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 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 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 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 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 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 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 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 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 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 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 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 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 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 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 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 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 10 -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 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 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 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 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 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 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 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 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 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 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 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暑,由一根 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 着吗?而且,比日暑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暑,直 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 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 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 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 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1 -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 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 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 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 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3.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4.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 12 - 1.答案:1.D; 2.C; 3.(1)“轻拢慢拨”,是运用演奏曲子的指法来比喻中年之前(青年阶段) 悠闲、舒缓的人生状态;(2)“急管繁弦”,是运用曲子演奏的紧凑、繁复阶段来比喻进入中 年紧张、繁杂的心理感受。 4.(1)丢掉幻想,直面现实。用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现实的失望、无奈;(2)把握人生意义。能 平静认可和接受生命境况,显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3)竭力拼搏。秉持自己的原则,不就此 舍弃,竭尽全力,拼最后一把。 解析:1.“选择性放大”不是二者的共同点。原文说青年阶段会把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老年 阶段只是把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内容筛选掉,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 阶段放大了美好。后文提到中年阶段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的现实情形,因 此他能看到本真、原貌、对立迥异的存在,而不需要放大美好,进一步证明了此点。 2.“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的‘诗性’特征”错。文章引用屈原、李白等人诗句,主要是为了阐释 “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力度”。 2.答案:1.C; 2.D; 3.①文中写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不仅体现了嘉 峪关味道的多样性,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作者借助这些往事,表达了自己对嘉峪关 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已经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乡。③作者写这些往事与文章开头部分 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也强调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起因和过程。 4.①椿树代表的是现今嘉峪关的美好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热爱。 ②小树苗是韧劲、沧桑与执着的象征,更是作者初到嘉峪关时的精神力量。③松塔是家人对 嘉峪关城市味道的认可,是全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点。 解析:1.根据原文,“在嘉峪关生活得安心踏实”是因为作者熟悉了这座城市的风景面貌与世 俗人情。 2.“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分析有误,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3.答案:1.A;2.B 3.“年”和“月”是就时间概念来说的,时间很容易度过;“日子”是指生活。“过日子”指 人生活在世间,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有酸甜苦辣,生活需要无尽的付出,是艰难的。 4.①水到渠成点明题意,升华了“积极行动、不断奋斗”的主题;②首尾相应,文章以拉家常 写起,又以人物对话结束,结构完整;③作者不但在“说”而且在“做”,增强了文章的感 召力。 解析:1.文中写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意在说明在同样的环境下,叶小个儿矮的小 树苗成长的艰难,强调要努力争取,拥有阳光。 - 13 - 2.“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做铺垫”错误, 应为“借助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过渡到下文对过日子的联想和思考”。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含意。“年”和“月” 是就时间概念来说的,时间飞快,很容易子度过。结合“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可知,“日 子”是指生活,“过日子”指人生活在世间;联系后文“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 荫蔽死了”可分析出叶小个儿矮的树苗“日子难过”的原因,和人“日子难过”是一个道理; 根据“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要善于奔走”可得出“日子难过”即生活是艰难的。 4.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可从主旨、结构、内容等方面分析。从主旨上来看,文章把“过日子” 当成“挖光阴”,以“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 顽强拼搏。结尾点明题意,升华了“积极行动、不断奋斗”的主题。从结构上来看,结尾照 应了开头的拉家常,以人物对话作结,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结尾表明了“我”也在好好 过日子,在实践“好好过日子”这一理念,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 4.答案:1.B; 2.A; 3.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穆、 历史悠久的天坛相配;②结尾写斜立的古柏像日咎,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 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也可)相配。 4.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 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 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 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 解析:1.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拥弃权力,追求真我”不是 文章突出的中心。 2.“一棵斜躺的古柏”并非文章线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