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散文 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聆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体味世界的和 谐与美妙;谛听大自然的山水神韵,参悟人生的丰厚与愉悦;静听大 自然的花开花落,感受生命的律动与壮美;倾听大自然的风啸雨吟, 品味生活的奔放与率真。月色朦胧的荷塘,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 不甘被囚的青藤,都会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索。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 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 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辅之以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以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 特定风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这类散文或描摹山川名胜、描写地域景 致、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托物言志,一般因诗意 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描写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流露,深深 吸引读者。学习写景状物类散文,对于丰富人文视野、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陶冶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单元所选三篇文章,都是 写景状物的名篇,但具体看来,亦各有侧重:《荷塘月色》以精彩的景 物描写备受赞誉,景物的层次与色彩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故都 的秋》表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最让人称颂的是文中浓 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都洋溢在故都的秋景中;《囚绿记》 采用了象征手法,在对常春藤的歌颂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 往。 【图说·画中有话】 - 2 - 【概说·单元内容】 1.欣赏散文精巧的艺术构思,学习散文表情达意的手法。 2.品味散文精美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反复朗读,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4.理解散文所表达的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领 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师说·单元所学】 1.理清层次。学习写景状物类散文,要注意散文的题目、开头、 结尾及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层次,分清哪几句或哪几段说了相同的意思, 从哪句开始转换了内容,哪句是中心句、关键句或主旨句。这样才能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景物。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 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 要过的一道门槛。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 趣味,所以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是读懂这类文章的关键。 3.品味语言。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品味语言是学习这类文 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透过作者用优美语言刻画的景物的生动形象, 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文章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 途径是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体会情感。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为情而设,情 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要特别注意带着感情读课文,要专注于表 露作者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进而体会作 品蕴含的情感。 - 3 - 第 1 课 荷塘月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通常文人都会用他们笔 下的事物来寄托他们的心情。正如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 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 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月下荷塘漫步的朱自清一腔心绪 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深情在这里倾泻,在自然和谐的月色中品尝 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 让我们与朱自清先生相约于月下的荷塘,聆听他那支“颇不宁静” 的心曲。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 浙江绍兴。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 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 系主任。1938年,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 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 际斗争中,他虽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 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 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 可贵情操。 主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 4 - 作品 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2.背景解读 本文写于 1927年 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 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 的一名小卒”到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曾毫不掩饰地 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溃,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 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哪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 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 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处在这 样的心理状态下创作的。 3.相关知识 散 文 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 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 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 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散文可分为叙事散 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 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 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 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 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 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 5 - 通 感 通感也叫移觉,即感觉的转移,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相互沟通, 使难以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如:“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与“渺 茫的歌声”,前者是嗅觉,后者是听觉。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幽远缥缈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 清幽淡雅,不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 通感往往借助比喻来完成,因此,通感和比喻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区别。比喻的特点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其作用是化抽象 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把“隔阂”比喻为“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化抽象为具体。而通感主要是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的转移。如: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 别王十二判官》)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 而去,故“湿”字体现了触觉与听觉的相互沟通,运用了通感的修辞 手法。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煤屑.(xiè) 霎.时(shà) 弥.望(mí) 蓊.蓊郁郁(wěng) 羞涩.(sè) 乍.看(zhà) 妖童媛.女(yuàn) 敛裾.(jū)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ē) 袅娜..(niǎo)(nuó) (2)多音字 荷 荷.花hé 负荷.hè 曲 曲.折qū 歌曲.qǔ 挨 挨.着āi 挨.打ái - 6 - 脉 脉.脉mò 血脉.mài 娜 婀娜.nuó 姓娜.nà 纤 纤.腰xiān 纤.绳qiàn 差 差.别chā 差.劲chà 差.役chāi 参差.cī 薄 如履薄.冰bó 薄.饼báo 薄.荷bò 悄 悄.悄qiāo 悄.然qiǎo 2.字形辨认 嬉嬉戏 嘻嘻哈 熹熹微 惦惦念 踮踮脚 掂掂量 恣恣意 姿姿态 咨咨询 倩倩影 靖绥靖 靓靓妆 袅袅娜 枭枭雄 凫鱼凫 棹棹船 淖泥淖 悼悼念 3.近义词辨析 (1)斑驳·斑斓 辨析:两者都有“颜色错杂”的意思。“斑驳”侧重于颜色相杂, 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等。“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多 彩,不单调,常形容色彩。 即时小练:①爱丁堡城堡坐落在山上,而山的高度更增加了城堡 的雄伟。陡峭光秃的悬崖,黑褐色的巨石映衬着古堡斑驳的石墙,越 发显得沧桑。 ②在青年人身上,我们既看到爱国、责任、奉献等前人传统,又 发现自信、自立、开放等独有气质。处于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下的青 年,给这个古老的国度添上了一抹斑斓的亮色。 (2)寂寞·寂寥 辨析:两者都含有“沉寂凄冷”的意思。“寂寞”侧重于形容人 的主观感受,含有“孤单”的意思,可用于人或环境。“寂寥”侧重 于形容环境空旷、寂静,用于形容环境的客观状况,很少用于其他方 面。 - 7 - 即时小练:①历经风霜的厂区大门已被侵蚀得斑痕累累,高耸入 云的烟囱也不再吐着黑烟,一群小男孩嬉闹着从远处跑来,为寂寥的 厂区增加了一丝生气。 ②推进转型发展不是在公园里散步、在沙滩上晒太阳,要有抛开 个人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勇气,要有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坚韧毅力。 (3)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辨析:两者都形容姿态美好。“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 花木等形体挺拔。“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 即时小练:①山上,一片片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若美女身上的衣 衫;堤坝上,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②那片密密匝匝亭亭玉立白中藏红如梦似幻的白桦林,一直栽在 我心里。 (4)安静·宁静 辨析:两者都有“静”的意思。“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 和喧哗,重在稳定。如:安静的生活。“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 重在平和。如:宁静的氛围。 即时小练:①夜深了,外面安静极了。 ②教室里,同学们都在用心学习,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宁静。 (5)幽僻·幽静 辨析:两者都有“不热闹”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幽僻”多 指环境的幽深僻远,重在强调地方偏远。“幽静”则指环境的幽深寂 静,不嘈杂,重点强调没有声响,非常安静。 即时小练:①那里十分幽僻,人迹不到,猛兽甚多。 ②这条小巷犹如一位走过半个世纪的满脸沧桑的老人,古老得像 文物,幽静得像世外桃源。 4.词语释义 (1)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和特色。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 - 8 - (4)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1.《荷塘月色》的文眼是什么?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文眼”是文章第一部分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句。第二部分写了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烘托了 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 压抑、不自由中暂得闲暇,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之情。第三部分描写 荷塘月色。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个宁静而幽美的地方,充满了诗情 画意,“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摆脱不了那绵绵 的愁绪。第四部分,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出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无非也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 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 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了现实。 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 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 但始终没有离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2.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 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的文字?试结合语境 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 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 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 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惜我们现在早 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 - 9 - 洲曲》是以谐音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这两段文字犹如两幅图画, 形成了“冷”与“热”、“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 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既是写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 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 而又摆脱不掉的无奈心情。 3.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熟好久了”是否多余?为什么? 提示:不多余。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 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颇不宁静”。心里的不宁 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 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环境的 宁静,形成对立统一;一开始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景色的感 染下趋于宁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统一。 4.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表现在哪里? 提示:本文名为“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 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 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 无意于写美景,却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 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 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 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 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 墨才有情韵了。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 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 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 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的自由的天地,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 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也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 10 - 带上门出去”相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 但都在“轻轻”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 胧的气氛和谐一致。 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 解方式,该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呢? [他人之见] 观点一: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 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 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观点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长夜中摸索过, 探求过,苦闷过,即使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曾一度彷徨而不知路 在何方。因此,《荷塘月色》一文主要表现了 20世纪 20年代末,朱自 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观点三:如果说作者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 有心情去欣赏多情、缠绵的月下荷塘呢?哪会“惦着江南”的采莲歌 呢?哪会引发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 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作者热爱祖国山 水的爱国情思和作者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 11 - 本文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幅 醉人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勇敢而真诚地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 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 出朱自清先生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 界。一篇散文既要有“景”,又要有“情”,能将二者水乳一般地交 融在一起,方能称得上佳作。 《荷塘月色》的动人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融情于景, 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最经典的要数 4、5、6三段 了。作者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 为背景,或摹写花叶,或描绘岸柳,或淡勾云月,或轻描树影,细腻 地展现了荷塘之美、月色之幽,营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也寄托了作 - 12 - 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讲究炼字 ①炼动词、形容词。 一些平凡的字词,在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下,常常产生一种神奇 的美感和韵味。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这里的“泻”字,就将无形的月光化为有形之物,将静态的光 化为流动的光。又如:写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画” 字就用得出神入化,既突出了倩影之美,也巧妙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喜 悦之情。 ②使用叠词。 文中大量使用叠词,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 亭”“层层”“粒粒”“缕缕”“脉脉”“薄薄”等,不但形象地描 摹出了眼前之美景,也增强了抒情色彩,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 (3)妙用比喻和通感 文中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如:将“荷叶”喻为“亭亭的 舞女的裙”,将“荷花”喻为“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 等等。 本文最为突出的修辞是对通感的巧妙运用。如:作者将“缕缕清 香”的嗅觉,写成“渺茫的歌声”的听觉;又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 合比喻成“和谐的旋律”,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等等。这些 通感手法的恰当运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如何解答散文句段作用题 一、知识讲解 - 13 - 二、考查形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5.简析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审题要关注四点:①句 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④变式提问,如“为什 么要从……写起”“为什么要引用……”“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 述……,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 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 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读者感受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 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 第二步,根据句段位置,结合句段本身内容初拟答案。熟记处于 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一般作用,然后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 阅读所给的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 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在表达技巧上有何 - 14 - 突出特点等,初步拟出答案。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 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 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 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 霆万钧,滚泄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 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 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 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 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 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 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 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 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 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 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 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 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 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 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 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 - 15 - 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 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 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 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 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 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 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 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 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 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 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 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 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 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 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 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 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 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 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 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节) 1.文章开头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 答:金沙江是木棉花的生长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了木棉 花;金沙江的奔流汹涌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 - 16 - 花所具有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内容、结构方面的作用。要体味出作者营 造环境的写作目的,作答的语言要简洁。 2.分析结尾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内容和结构上,写了对木棉花的怀念及木棉花陪伴自己的 人生路,与标题相照应,也是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②情感上,在前 面的基础上,感情得到升华,自然地将木棉花与“乡村生活”“乡愁” 相融合,并借物抒情、言志。 解析:从结构上、情感上、形象塑造等方面思考,不难看出存在 “照应”“抒情”等方面的作用。 [课内素材] 月夜里的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寻求一片安宁,他将身 心托付给了荷塘。荷塘是宁静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 清香以及脉脉的流水,清幽美好的荷塘配以冷冷的月光,渐渐平息了 他的不安与躁动。朱自清一生追求自由与光明,写作《荷塘月色》时 期,他正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朱 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 3袋面粉,根本没有 钱拿来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 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 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 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 12日,朱自清因病在北京 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 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 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 的铮铮铁骨,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角度点拨} - 17 - {精彩运用} 示例 1: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 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 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高 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 国的“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 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 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而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 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 人格的……尊严,似乎已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 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 世人所不齿。文强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 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 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尊严,不是谁特有的, 人人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 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示例 2: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 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 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 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 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文笔细 腻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力;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 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 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 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领“美援面粉”,您有“贫贱不能移,威武 - 18 - 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拓展阅读]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 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 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 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 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 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 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 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 叠、田田地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 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 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 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 路向前,不时有骑车人闪过。 背依强斋与静斋那边,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 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我折上了这一小路, 三两个戴着耳机、口里正在默默记诵的清华学子与我擦肩而过。左边 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 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时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 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莲桥那边路灯下一学子在踱步捧读。走过莲桥, 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 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 - 19 - 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 “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 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 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 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 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你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 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荷塘坦白!要清 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 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 益于人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 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 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 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 向世人做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没有哪一 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 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 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 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 这遗址就是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 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 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 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 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 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 - 20 - 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 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 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 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 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 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 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 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 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 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美点借鉴} “接着写”是《又见荷塘月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是始终抓住朱自清和回应《荷塘月色》来写,让人时刻不忘朱自清 和他的《荷塘月色》;二是接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体现的思想感 情来写。《荷塘月色》体现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吴文接 此写来,但体现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和深深的忧虑。从《又见荷塘月 色》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既包含了对《荷塘月色》主题的独到理解和 阐释,又包含了对朱自清人格力量的体味和把握,还体现了对新时代 背景下人格状况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作品主题具有了新颖性和深刻 性。《又见荷塘月色》与《荷塘月色》相比所体现出的新探索是显而易 见的:一是想象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作者是深秋时节来到清华 园荷塘的,自然就见不到满塘的荷叶荷花。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通 过想象使眼前的荷塘长满了荷花荷叶,这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既回 应了《荷塘月色》,又弥补了眼下荷塘的不足,平添一种特别神韵。二 是吴文有意避开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等主要表现手法,而另施以白 描为主的手法,同样使作品显得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了积极的 探索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