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课后练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课后练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0年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后练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课后训练题 (一) 字词梳理基础 ‎1.给下列字注音 ‎①拟南芥() ②调侃() ③悲怆() ④撰写() ⑤奇葩()‎ ‎⑥脑溢血() ⑦收敛() ⑧跌宕() ⑨量身定制() ⑩戛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 ‎,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B.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__①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__②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__③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9.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5分)‎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而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参考答案:‎ ‎1.【答案】:jiè kǎn chuàng zhuàn pā yì liǎn dàng liàng jiá ‎ ‎2.【答案】 C ‎【解析】 “畏惧秋风”错误。‎ ‎3.【答案】 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4.【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答案】 B ‎【解析】 “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与语境不符。“推崇”指尊崇,推重崇敬。“崇拜”搭配的对象是人,此处不合适。“投机倒把”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意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与“脚踏实地”对应,应选“投机取巧”。“粗放式”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6.【答案】 C ‎【解析】 画线句“主要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保留其一。‎ ‎7.【答案】 A ‎【解析】 括号前讲的是“工匠精神”,它理应成为主语,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C项语序不当,故应选A。‎ ‎9.【答案】 (示例)①那些追名逐利、显赫一时的人总会被历史忘却,而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人,尽管当时默默无闻,并不得意,终究会被历史记住,让后人敬仰。②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 ‎8.【答案】 ①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②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要跨过两道关 ③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 ‎【解析】 第一处注意问句,“取代医生”;第二处注意关键词“普及”“两道关”;第三处注意上下文,紧扣“患者难以接受”或者“心怀担忧”。‎ ‎《“探界者”钟扬》课后训练习题 ‎ 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 烁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参与了自然博物馆500多块图文展板的写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千米,数次攀登至海拔6 000多米,收集了4 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人民日报》‎2018年3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3.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很多人更喜欢      ,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      ),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      ,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B.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需要探索无数未知,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C.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D.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即使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B.即使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C.虽然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D.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周而复始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蔚然成风 B.周而复始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蔚然成风 C.循序渐进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风靡一时 D.循序渐进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风靡一时 ‎7.依照下面画线语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同。‎ 材料 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 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 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  ;  。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               ‎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D项,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 ‎2. B B项,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3.①价值观是每个人的信念体系,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②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③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④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这是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传主的价值观。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本题作答时要先明确价值观是什么,它对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的影响。然后明确钟扬的价值观,以及他的价值观对他的理想追求、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回答即可。如“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钟扬如“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组织答案时用概括性的语言。‎ 二、语言文字运用 ‎4. C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搭配不当,“空白”与“增填”不搭配;二、句式不一致,“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与“需要勘测万千新路”两句应该保持一致的句式;三、语序不当,“开拓创新”应为“创新开拓”。‎ ‎5. D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根据后面句子中“但”这里表转折关系,排除A、B两项;根据前句,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水滴”,排除C项。‎ ‎6. B ‎①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第一处语境强调如四季循环,适用“周而复始”。②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功利。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第二处根据“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语境侧重求速求快,适用“急功近利”。③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第三处能与“粉身碎骨”搭配的只能是“前仆后继”。④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第四处语境带有褒义色彩,适用“蔚然成风”。‎ ‎7.眼力足,高瞻远瞩、体察民情,长见识、抓本质 脑力足,深谋远虑、武装头脑,下功夫、出成果 笔力足,深入浅出、宣传政策,筑同心、聚民心 分析示例可以看出,“行稳致远”紧扣的是脚力,“深入基层”是脚力所及,“经风雨、见世面”是宣传干部脚力足的结果。“高瞻远瞩、体察民情”是有关“看”的,“长见识,抓本质”是“眼力足”达到的结果。“深谋远虑、武装头脑”是和“脑”有关的,“下功夫、出成果”可以说是思考的结果。“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是和“笔”有关的,“筑同心、聚民心”应该是宣传的结果。‎ ‎8.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的内容要结合后文中的“再看当代”可知应该是谈“古代”的事;第②处结合后文“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第③处结合后文“镌刻进历史”。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上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训练习题 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填写在下面 ‎ ‎ 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把握文章观点、论证方法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赏析文中语句 ‎3.“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度探究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由3 000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结构精巧,工艺复杂,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工艺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 材料二 3 000多家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380多亿支,占世界总供应量的80%……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和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为此中国企业每年需支付2亿元外汇,制造商生产一支圆珠笔的利润还不足1分钱。‎ ‎1.铜车马让世人惊艳赞叹,圆珠笔却让国人唏嘘遗憾,两相对比,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什么是“新工匠”‎ 吴晓波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则差距可能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云南白药由云南伤骨名医曲焕章发明于1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其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早年的白药,为粉末状的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阖,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剂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如果固守曲老药师的小瓶模式,云南白药恐怕迄今还是一家偏居南国一隅的小而美作坊。由此可见,具有“新工匠”精神多么重要啊!‎ ‎⑧真正的“新工匠”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2.针对“新工匠”,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双双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培养“新工匠”精神。‎ 链接材料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__________,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__的精神。它的基本__________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汇 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内含 B.词语  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内涵 C.词汇  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内含 D.词语  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内涵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____________。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________。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________。‎ ‎①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②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③无数巨匠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④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个字。‎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C.“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D.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3.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 ‎ 答案 ①炉火纯青的技术 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③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④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⑥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把握文章观点、论证方法 ‎1.‎ 答案 (1)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2.‎ 答案 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由作家的话引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 ‎ ‎(二)赏析文中语句 ‎3.‎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4.‎ 答案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一、深度探究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 ‎1.‎ 答案 (示例)铜车马的辉煌,来自原料的精挑细选、工艺的精巧极致和工匠的精心雕琢。可以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锻造出了“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而当前圆珠笔的制造,核心技术靠“山寨”,核心材料靠进口,暴露出我国圆珠笔行业核心工艺的缺失和工匠精神的缺位。造笔者看重于“多销”,满足于“薄利”,不思探索,甘为他人“打工”,更暴露出该行业甚至社会上重量不重质的心理弊病。‎ ‎ ‎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什么是“新工匠”‎ ‎2.‎ 答案 真正的“新工匠”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3.‎ 答案 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4.‎ 答案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云南白药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先后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剂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5.‎ 答案 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求变;技术上要有所突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附:资源与积累 ‎ ‎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答案 B 解析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也指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词语:词和词组。第一个横线前的定语是“一个”,应选“词语”。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选“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应选“精益求精”。内含:动词,内部包含。内涵:名词,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语境中说的是“工匠精神”的内容,应选“内涵”。‎ ‎2. ‎ 答案 C 解析 原句共有两处问题。一是用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删去“因为”。‎ ‎3. ‎ 答案 A 解析 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首先要说全社会,然后再说这种现象是什么。‎ ‎4.‎ 答案 B 解析 先整体把握,确定①句为全段的中心句或引子,后面根据前后文的衔接关系,自然就可排出正确句序。‎ ‎5.‎ 答案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6.‎ 答案 ①技艺精湛;②敬畏职业;③关注细节;④追求完美(极致)。‎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 ‎ 答案 A 解析 A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比如材料三中还列举了事例。‎ ‎2. ‎ 答案 C 解析 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B项“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到了“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D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应该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3.‎ 答案 (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 ‎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 ‎《芣苢》课后训练习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 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 D.多博/村酤/劳苦/辛 ‎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6、《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7、《芣苢》用词上的特点。‎ 拓展阅读:‎ 游西湖-----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D解析 “赋诗”意为作诗。‎ ‎2.答案 D解析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3.答案 A解析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答案 C解析 A项“东周”应为“西周”。B项“六艺”应为“六义”。D项“之兄”应为“之弟”。‎ ‎5.答案 A解析 “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6、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7、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拓展阅读:‎ ‎1、答案:A 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2、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 ‎3.内容小结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 劳作的繁忙与辛苦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3. 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 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三夜阴霪败场圃 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 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赋诗”意为作诗。 2. 答案 D 解析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3. 答案 A 解析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 答案 C 解析 A项“东周”应为“西周”。B项“六艺”应为“六义”。D项“之兄”应为“之弟”。 5. 答案 A 解析 “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01导,与诗人相遇 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2.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 02读,与诗人相通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ǔ    村酤gū    闭廪lǐn ‎3. 把握节奏,再次朗读。‎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宋)‎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 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5.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03品,与诗人同行 1.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 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4. 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赖——期盼 颔联: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劳——欣慰 尾联:闭——怜——赞赏 ‎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05悟,与诗人同感 ‎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答案:A 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