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 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宽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 27 -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选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一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 “知识宽度”主要指注重知识的传承即基础知识的积累,做到广泛涉猎,厚积薄发。 C. “知识深度”主要指注重思维的锤炼即要有钻研的精神,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世界观。 D. 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知识宽度和深度的关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B.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C. 文章指出当今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是为了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 D. 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传承和见识培育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后者更为关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为重要。 C.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 学生如果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 27 - D项,“新时代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模式具备了天下观和发展观的特点”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可知以往的时代也具有天下观,新时代只是更需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说明知识的宽度已不是当务之急”错误,第三段最后一句,“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可知最终是为了说明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错误,“只有……才……”绝对化,“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与文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矛盾。 C项,“只能靠自己”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相关信息“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可知和“只能靠自己”无关。 D项,“学生如果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错误,“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是“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条件。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 27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保持增长势头;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均有所增长;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而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2018年,0~17周岁未成年人纸质书阅读率有所下降。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认为,新媒介阅读趋势给青少年阅读带来新的可能,但是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等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纸质阅读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日常选择数字化阅读也是出于无奈,这与工作过于繁忙、生活节奏过快有关,平常只能在上下班的地铁、公交车上刷刷微博,扫一眼微信公众号,阅读“碎片化”很难避免。 但也有网友并不排斥这种“碎片化”。网友“满垛十七”留言认为,“我反思自己天天刷微博、刷公众号,然而有一天回头看摘抄本,猛然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好文章,都是我在‘碎片化’阅读里收集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亚马逊中国今年2月末发布的调查显示,热播影视作品往往会引发“跟风”的阅读热潮。比如,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就带动了原著纸质图书及电子版图书,销量成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跟风式的阅读现象,与“碎片化”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多元传播渠道的不同价值观影响,导致阅读内容的“网红化”“快餐化”。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三虽然数字阅读发展很快,但据《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达894亿元,同比上升11.3%,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数字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碎片化”“娱乐化”内容,但数字阅读既有浅阅读,也有深阅读。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必然会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但目前的阅读主体还是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仍有并行发展的空间。对于数字阅读要加强引导,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娱乐化内容一味泛滥。 - 27 -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四数字化阅读是全球的发展趋势一数字化阅读增长,图书和报纸期刊等阅读率下降。事实上,阅读方式不断演化的过程,一直遵循着更方便、容易携带、成本更低、更易普及的进化规律,数字化阅读实则符合阅读发展趋势。 出生于2010年一2024 年间的新一代人,是电子人、科技人、数字人,他们对数字化阅读有着天然的接受力,反而会对纸书产生越来越大的陌生感、疏离感。有人预测,在未来纸书将逐渐失去现在的普通阅读地位。 不管何种材质的书籍,都指向阅读,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使阅读人群持续增加,这就体现出数字化阅读的进步性。可见,社会大众实在不必纠结于数字化阅读对纸书的冲击,倒是应该多思考下,如何适应数字化阅读的未来趋势。 (摘编自“光明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其接触率在2018年都有所增长。 B.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热播,带动了图书的销售,这体现了跟风阅读的现象。 C. 数字化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相背的,对于数字化阅读,要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 D. 数字化阅读方式,相对于纸质阅读方式,更方便、成本更低,使得它的读者群逐渐超过了纸质阅读群。 5. 针对上述材料,下列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青少年有必要坚持纸质阅读,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身专注力。 B. 对于所有工作忙、节奏快的人们而言,数字化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阅读机会,并使之获得思想启发。 C.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说明传统阅读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D. 数字化阅读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新一代人对其有天然的接受力,社会大众要思考如何去适应这种趋势。 - 27 - 6.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所呈现的关系。 【答案】4. D 5. B 6. ①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相容。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行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②数字化阅读正冲击纸质阅读。从数据统计和具体事实来看,人们越来越多地进行电子阅读,而纸质阅读时间相应减少。 ③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互补。两者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的作用与效果上各有优点,可以相互补充。④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同质。两者虽有区别,但共同指向阅读,并且一并纳入到阅读调查的统计中。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使得它的读者群逐渐超过了纸质阅读群”错误,原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而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从数据统计和具体事实来看,人们越来越多地进行电子阅读,而纸质阅读时间相应减少,但是没有“使得它的读者群逐渐超过了纸质阅读群”。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对于所有工作忙、节奏快的人们而言,数字化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阅读机会,并使之获得思想启发”错误,文中提到“有意思的观点和好文章”的只是网友“满垛十七”,代表部分网友的观点,且获得的并非“思想启发”。 故选B。 【6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纸质阅读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都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即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相容;“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而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即数字化阅读正冲击纸质阅读;“数字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碎片化’‘娱乐化’内容,但数字阅读既有浅阅读,也有深阅读。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必然会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但目前的阅读主体还是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仍有并行发展的空间”,即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互补;“不管何种材质的书籍,都指向阅读,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使阅读人群持续增加,这就体现出数字化阅读的进步性”,即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同质。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庙里的男人 林扶宵 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杨福亭带着徒弟阿世来到杨桥县,见过县令后,便去浮螺山采药。两人从山腰一直采到山顶,药材足足装了一箩筐。此时,两人觉得有些累,见山顶建有一座庙,便进去休息。 刚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烧着一堆火,两人正纳闷,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抱着一捆干柴,从屋里走了出来。那男子的注意力全在那堆火上,根本没发现杨福亭师徒二人。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 - 27 - 阿世从没见过师父有如此狼狈的神色,就算面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师父都是那样从容不迫,怎么见了庙里的这个男人,却害怕成这样?因此一到外面,阿世便好奇地问道:“师父,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 杨福亭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我不认识,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就这样,阿世稀里糊涂地被师父拉下了山,然而那庙里的男人,还有师父反常的举止,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几天后,他们采来的药材眼看就要用完,而杨福亭因为诊务缠身,又走不开,阿世便自告奋勇地提出由他去采药。杨福亭点点头,又叮嘱道:“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 阿世重新来到了浮螺山,不过他没心思采药,因为他想先到山顶的那座庙里去看看。还没走到庙中,一股香味便已扑鼻而来。进去一看,原来是庙里的那个男人在烤野兔。阿世也没理他,自顾自地往里走,先在庙中供奉的神像前磕了几个头,接着便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不时看着那男人的动静。 男人转头看看阿世,突然问道:“你是大夫?”阿世浑身一激灵,回道:“你怎么知道的?” 男人笑了笑说:“不是大夫,背着药筐干吗?”阿世不服气地说:“也有可能是采药夫啊。” 男人笑道:“采药夫可没你这么细皮嫩肉的。” 阿世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是干吗的?怎么一直在这庙里住着?” 男人苦笑道:“我从外地来,想去南塘县。因为翻过浮螺山后,从杨桥县进入南塘县,是最近的道路,便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之所以在这里住下嘛,是因为我身上一文钱也没了,只好先在浮螺山采几天药,等卖药赚了钱,再继续赶路。” 阿世点点头,劝道:“那你可要小心点,杨桥县正闹瘟疫呢。” 一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他径直来到阿世的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你真的是大夫吗?” 阿世有些生气道:“这有什么可怀疑的?我之所以来杨桥县,就是为了消灭这场瘟疫的。” - 27 - 男人一拍大腿道:“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听着,我现在有一条发财的好门路,你走不走?”阿世坦白道:“谁不想发财?到底是什么门路,你说来听听?” 男人小声地说,他想跟阿世合作,让阿世利用大夫的身份,在治疗瘟疫的药中做手脚,使得瘟疫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消灭。而他呢,因为认识某位道教宗师,所以可以从宗师那里弄到一批符咒。等到符咒一到手,他就去杨桥县附近的各府县兜售。他相信,到时那些府县一定陷入了瘟疫蔓延的恐慌之中,那么,号称有驱邪消灾作用的道家符咒,定能卖出高价,绝对可以狠狠发一笔横财。而阿世要做的,无非是不要过早使用有疗效的方子罢了。最后所得的钱财,两人一概平分。 男人说完了他的计划,得意地看着阿世,问阿世意下如何。阿世气得脸都红了,当场表示自己做不出这种卑鄙无耻的事来,并警告对方,小心天打雷劈。说完,他起身想走,不料却被男人叫住了。 男人还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嬉皮笑脸地说:“你装什么清高?这年头谁不爱钱?我问你,你可听说过南塘县的名医杨福亭啊?”. 阿世心中一惊,不知男人提到师父作甚,便含糊道:“杨福亭的大名自然听过,怎么了?” 男人冷笑道:“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一个小大夫还装什么?” 阿世彻底震惊了,也终于知道师父为什么害怕见庙里的这个男人了,原来是有把柄落在他的手里。 男人见阿世迟迟不动弹,便催促道:“怎么样,考虑清楚了吗?” 阿世不屑地白了他一眼道:“你还是去找杨福亭要钱吧,他就在杨桥县。我就不奉陪了。”说完,阿世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刚一出门,却迎头撞见了杨福亭。阿世也不打招呼,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径自往前走,直到杨福亭喊了声“站住”,他才停下脚步。 杨福亭淡淡地问:“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阿世没好气地答道:“如果一个人品行不良,那么,就不要把技艺传给他。” 杨福亭微笑着说:“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11期) - 27 -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段写杨桥县县令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出山帮忙消灭瘟疫,这不只是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侧面烘托了杨福亭高超的医术,对人物形象的勾勒极为简练精当。 B. 杨福亭看见庙里的男人之后一系列反常的神态举止引起了阿世的好奇心,接着作者却迟迟不揭示原因,这种引而不发的写法能成功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 庙里的男人动员阿世在药里做手脚,先是晓之以“利”,遭严词拒绝后,又动之以“例”用杨福亭举例来诱惑他。在这里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颇为引人入胜。 D. 小说在最后写到“庙里的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就戛然而止了,阿世是不是后来又改变心意答应了他在药里做手脚,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 8. 这篇小说悬念迭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设置悬念? 9.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7. D 8. ①凸显反常。描写杨福亭的反常言行,却迟迟不揭示原因,产生了悬念。②描写神态。庙里的男人说话的神情渲染了神秘感,加强了悬念。③插叙故事。阿世准备离开时,庙里的男人又插叙与杨福亭的“纠葛”,把悬念推向高潮。④卒章突转。最后杨福亭揭示庙里的男人的真实身份,解开了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 我认为主人公是杨福亭。①情节发展上:小说主要讲述杨福亭设计考验徒弟医德故事。②人物塑造上:他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的结局是他通过了考验。③主题表达上:小说借他表达了“医德最重要”这一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错误,开放式结局是没有真正的结局,结局走向可以多元,甚至可以由读者设想结局。这篇小说不属于开放式结局,它虽戛然而止,但结局已定,阿世通过了考验成为杨福亭传人。 故选D。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师父,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我不认识,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可见凸显反常;“一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他径直来到阿世的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可见庙里的男人说话的神情渲染了神秘感,加强了悬念;“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一个小大夫还装什么”,可见庙里的男人插叙与杨福亭的“纠葛”,把悬念推向高潮;“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可见最后杨福亭揭示庙里的男人的真实身份,解开了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答案开放,但实际主人公是杨福亭无疑,不能因此以为主人公的定义是随意的。比如我认为认为主人公是杨福亭。情节发展上:“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小说主要讲述杨福亭设计考验徒弟医德的故事;人物塑造上,“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他是小说着墨较多的人物;主题表达上,“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小说借他表达了“医德最重要”这一主题。 - 27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日:“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诉诉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日:“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B.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C.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D.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石,汉官秩的最高级,凡一门有五人当二千石的官,就可以称为“万石”。 B. 美人,是妃嫔封号。西汉置,视秩二千石。东汉亦置,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 - 27 - C. 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为人臣子唯有在上朝觐见君主时才能穿着。 D. 文学,察举科目名,在汉朝指儒家经学文章,是特举特科,本文用以指儒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奋侍奉高祖,因恭谨而家荣职升。其父是赵人,石奋十五岁做小官,因恭谨得高祖喜爱,高祖便召其姐姐为美人,文帝时,靠累计功劳升到太中大夫。 B. 石家尊宠,景帝称奋为万石君。文帝时,石奋被推为太子太傅,景帝时位居九卿,因过于恭敬被调做诸侯丞相;他有四子,孝顺谨慎,皆为高官。 C. 石奋告老还家,以孝谨诲子孙。景帝末年,他辞官返乡养老,享上大夫待遇。他笃行恭谨,人朝恭敬皇帝,在家身教子孙,石家以孝谨闻名远近。 D. 太后授官建、庆,庆醉归受责。石家重视躬行,皇太后便让石建做郎中令、石庆做内史。石庆得意忘形而醉,归家时在里门未下车,被石奋责备罢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2)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敬意。(2)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本来应当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 “为便/坐对案不食”,语义不通,“为便坐”意为“坐到侧旁的座位上”,故在“坐”后断开,排除D; “因长老肉袒固谢罪”“因”为介词,义为经由,通过,当与后面名词“长老”合在一处,排除C; - 27 - “因长老肉袒固谢罪”,子孙有过,长老不需“肉袒”谢罪,所以断为“因长老肉袒”错误,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为人臣子唯有在上朝觐见君主时才能穿着”错误,朝服,又称为“具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不但上朝觐见君主时穿着,聘仪、祭享时也可服用。文中有实例“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石庆得意忘形而醉”错误,于原文无依据;“被石奋责备罢官”错误,责备是实,罢官无依据。原文“乃谢罢庆”中,“谢”,告辞、告别,此处语境即离开之义;“罢”,遣,释放、放走,非罢免官职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阙”,门楼;“趋”,急走;“式”,同轼,此处作动词,手扶车轼。(2)“闾里”,乡里、里门皆可;“走匿”,逃走躲避、回避皆可;“自如”,不受约束;“固”,本来。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27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7 - 万石君名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高祖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当时石奋年纪只有十五岁,做小官吏,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他的家迁徒到长安的中成里,这是因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文帝时,累积功劳升至大中大夫。他不通儒术,可是恭敬谨慎无人可比。文帝时,东阳候张相如做太子太傅,后被免职。文帝选择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景帝即位,使他官居九卿之位;因他过于恭敬谨慎而接近自己,景帝也畏惧他,调他做了诸候丞相。他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做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体禄告老回家,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敬意。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时,非常悲哀伤掉。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各郡县和各诸候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建元二年(前141),郎中令王藏因为推崇儒学获罪。皇太后认为儒生言语大多文饰浮夸而不够朴实,现在万石君一家不善夸夸其谈而能身体力行,就让万石君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万石君迁居到陵里。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听到这件事后不肯吃饭。石庆恐惧,袒露上身请求忽罪,万石君仍不允许。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本来应当的嘛!”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进入里门时,都下车快步走回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①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四,何必待之子。 【注】①黾勉:勉力,尽力。②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开门见山,直写隐者居处。“绝顶”言其高,“茅茨”指其简,“直上”二字写山势之陡,这不仅反映出隐逸者避世之心态,而且写出寻访者不辞辛劳之诚意。 B. 敲门无人,照应标题;室唯案几,写出居室清寂。“巾柴车”,“钓秋水”,诗人对隐者生活常态的这些想象,既合乎隐者的身份,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情趣。 C. 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但是,诗人从“不遇”着笔,把隐者的居处和性格尽显纸面,给人以历历在目之感。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 27 - D. 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友的典故,意在表达访友不遇的自我宽慰。诗人未与朋友见面,但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15.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4. D 15. 新雨中草色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描写了一派优美闲静的环境。借景物描写烘托隐者和诗人自己的高雅超俗。承上启下,为下文诗人心情由失望而变得满足喜悦作铺垫。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意在表达访友不遇的自我宽慰”错误,意在表现“顺其自然,尽兴就好”,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 故选D。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翻译: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的作品。此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来自抒旷怀,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句中蕴含着“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风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6).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忳”“郁邑”“侘傺”“翼”“刑赏”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7 -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______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_______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正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千方百计 不可言传 无与伦比 窃窃私语 B. 处心积虑 不可言传 妙不可言 窃窃私议 C. 千方百计 秘而不宣 无与伦比 窃窃私议 D. 处心积虑 秘而不宣 妙不可言 窃窃私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B.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化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C.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D. 我们作为阅读者,生命还处在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必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答案】17. A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填入“千方百计”。 第二组,秘而不宣:指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不可言传: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修饰“韵律”,填入“不可言传”。 第三组,无与伦比:指事情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东西;妙不可言:形容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修饰“语言搭配”,填入“无与伦比”。 第四组,窃窃私语:指两人在一起小声说话;窃窃私议:指背地里小声议论。根据语境“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填入“窃窃私语”。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主语同为“他们”,关联词在主语后,排除B、D项,根据“今人”句的语境,落点在“凝固”。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蜕变”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变化,多用于褒义;“蜕化”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多用于贬义。另外作为“蜕变”的主语“我们”比“生命”更合适。 - 27 - 故选C。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对文明的焦虑和不自信也属正常不过,人们在谴责别人的过错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事件的真实性?譬如上半年出的“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人们对该事件一再谴责,①____。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表现,它让人变得目光短浅、妄自菲薄。因此,人们在面对一件事时不能妄下定论,需看清背后的真相。当然,从某种层面也能看出,国人的文明意识正不断增强。②____,甚至上升到国家集体层面。虽然人人都应争做“国家名片”,但个人行为属个人行为,③_____。 【答案】 (1). 最后却被证实是假的 (2). 但人们不应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 (3). 不应由全国人民“背黑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的能力。可结合语段句子,结合上下文,并按照句首提示词语逐一排查即可得出答案。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第一个空根据“人们在谴责别人的过错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事件的真实性”,填入“最后却被证实是假的”;第二个空根据“当然,从某种层面也能看出,国人的文明意识正不断增强”“甚至上升到国家集体层面”,填入“但人们不应把一件小事无限放”;第三个空根据“但个人行为属个人行为”,填入“不应由全国人民‘背黑锅’”。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 - 27 - 。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 (2). “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首先要弄清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所给第一句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后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最后确定自己所写内容。解答时一定要立足题目,认真审题,审出答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模式,切不可脱离原题作答。 文段引述《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概念阐释,也深得议论文写作之法。但是,下面的自我阐释就出现将“规则”概念偷换成“做人的底线” “做人的底线”应该更倾向于“品德”或“道德修养”。文段中“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例句的方式——“‘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第一句“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这个可以理解为“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第二句“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可以理解为“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可能由贪食野生动物而引爆的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到湖北、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至今已有两三万名医护人员从全国赶赴湖北,其中三千多名感染,一些医生和护士为此献出生命.. - 27 - 此时,疫情数字不再凶猛增长但每天依然上升。许多地方人们已急不可耐地走出家门,赶集、逛商场,坐露天茶馆;诸多企业陷入困境,纠结着何时复工;毕业班家长和学生焦急万分,期待着早日开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通知,络授课。我们不去多想疫情为何而来,却急切盼望疫情赶快结束,恢复忙碌和急切的生活。也许藉由这场大疫,我们真该“停课不停学”,学着去重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当你终于走出家门,重新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校园,你最深切的感受和愿望会是什么?请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负芳华,且行且珍惜 疫情突袭,城市按下暂停键,忙碌的人们也只得“宅家做贡献”。时隔70多天,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竟有失而复得之感。老师说过,疫情本身就是一节需要铭记在心的课堂。于我而言,对“珍惜”一词的深刻理解,也许是疫情给我上的最深刻的一课。 珍惜人生每分每秒。疫情肆虐的湖北,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地在死神手里争抢生命;做为高三学子,大考在即的我们焦急万分,期盼能立马返校;为响应“停课不停上授课;即使在家中,没有老师的时刻监督,即使身处困境,没有窗明几净和高大上的教学设备,学生们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分秒必争吸收着新的知识——有患病学子在病房里奋笔疾书;有乡村的学童借着微弱的灯光席地而坐……在紧张焦虑的外界环境下,也不乏很多沉浸于学习把握时间的心在为自己点亮人生的远方。疫情是劫难亦是试金石,只有扛过懒散走向自律的人才会获得未来的奖励。 珍惜天地间的生命。白衣天使,逆光而行,担起国家的希望。看到他们与病痛顽强抗争,看到他们脸上头上的压痕和剪短的青丝,我潸然泪下。更何况,有些人的白衣却真实地化作羽翼,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无比脆弱,人类从未比其它的生物来得更有价值,我们也没有权利扼杀其他的生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自然再次强有力地警醒我们不可试图征服它。“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疫情的祸源是否是因为食用野生动物而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应该明白,野生动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每一种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善待与尊敬。经此一役,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应成为我们的重要关注点。 珍惜逆行者的奉献。当国家的一级警报拉响,全社会好似愈拧愈紧的绳,从各省各地到五湖四海,散落在每个角落的炎黄子孙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持抗疫,成吨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湖北。国家紧急招工,很多人害怕病痛而选择躲避甚至逃离,越是如此,我们越是对奔赴一线的战士们充满敬意。四万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火神雷神山医院建造之际,更有劳动者们丢下年夜饭上得饭碗,穿着睡衣赶来工地;无数志愿者、快递小哥不愿留名,穿梭在各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每一天都有这样感人的故事上演。 - 27 - 窗外,学校的樱花自顾自地开得烂漫无比,仿佛一切只是一场虚幻的梦。武汉亦是美景一番,“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愿景马上要实现。对于“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特殊一代,我们在成人之际接受了疫情的洗礼,使我对未来、生命、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更显珍贵。未来,我愿自己能用无尽的热血,拥抱六月的璀璨;余生,我愿人们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间。愿所有人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你我,且行且珍惜。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一场大疫,带给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教育以巨大的冲击,相信,众志成城,我们终将战胜疫情。但是,继2003年的“非典”,又爆发此疫。所谓“多难兴邦”,但多难并不必然兴邦,灾难就是灾难;除非我们能从灾难中反思、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文化、人性,才不至愧对那些在这场战役中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英雄。材料第一段提供了疫情来源、爆发等相关介绍,第二段先描述了疫情接近尾声时的各种场景,一句“我们不去多想疫情为何而来,却急切盼望疫情赶快结束,恢复忙碌和急切的生活”作小结,并过渡引出下面有关写作任务的关键句:“我们真该‘停课不停学’,学着去重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这句话提供了多个写作角度。这里的不停学,显然不能局限于学文化知识,而应学会与自然相处、与社会融合,也学会重新认识人生,这个范畴是很广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并结合材料来写,就基本不会偏离题意。还特别注意这句话:“当你终于走出家门,重新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和校园,你最深切的感受和愿望会是什么?”它提供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写作应注意这个“节点”提示,不是紧绷神经防疫,不是如火如荼抗疫,而是在相对舒缓、轻松的氛围里,更冷静、更深切地反思这场大疫带给我们的诸多领域的冲击与改变,也寻求疫后社会复工、学校复课、家园恢复、心灵重建等过程中更好的表现。总而言之,我们要在灾难后反思我们的文化和人性,改善我们的制度,在这个姗姗来迟的春天,对未来葆有不灭的希望与美好的愿望,才对得起这场战疫中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英雄,才能让我们的国家负重前行,始终向好,实现真正的“多难兴邦”。 【立意】春天里的凝思疫后沉思真正的“不停学”;疫情之下,我们到底该学什么;疫情,是一本深刻的大书,我们何以告慰英雄;反思比赞歌更重要;一堂宝贵的生命教育课;既然不能重启,那请努力继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又到春天播种时;重温城市的烟火味 ;关不住的满国春色;但愿一切能如初;请眼中有笑,心中有暖。 - 27 - 【结构】标题就是观点《不负芳华,且行且珍惜》,首段进口题干要求,“时隔70多天,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竟有失而复得之感”。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珍惜人生每分每秒”,因为“疫情是劫难亦是试金石,只有扛过懒散走向自律的人才会获得未来的奖励”;“珍惜天地间的生命”,包括野生动物;“珍惜逆行者的奉献”。最后一段是美好的愿望,“未来,我愿自己能用无尽的热血,拥抱六月的璀璨;余生,我愿人们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间。愿所有人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你我,且行且珍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素材】1. 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你我生活节奏——黯淡了灯红酒绿,远去了知己相聚,便捷的生活突然“停电”。如今生活再次“来电”,我们重回熙攘街头,但“停电”岁月的记忆,有可能正渐渐褪去。真该如此吗?不,我想疫情这场灾难的使命还远未结束。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告诉我们——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倘若我们能从中反思出些什么,它便被赋予了意义。是的,我们疫情结束了,但影响不该结束——我们要用反思,将“停电”岁月化为不竭能源,为未来“充电”。 2. 用“停电”为我们“充电”,以教会我们珍惜此刻的生活。经历了一星期囤一次食物,以及许久吃不到绿色蔬菜的困境,会发现食堂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标语是那样真切;经历了线上学习的疲惫,会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课堂显得那样弥足珍贵;长久地闷在家中,会发现能出去散一散步,看晴空鹤飞,听风来疏竹,是那样美好……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物质缺匮乏的一代,而这次疫情,也许让我们对“生存”这个词有了第一次真切的触碰。生存从来不是易事,我们太久太久,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当我们由此学会珍惜、学会正视、学会感恩,我想,万恶的疫情,不也被我们赋予了意义,成为了我们价值传递的课堂吗? 3. 让“停电”为我们“充电”,来促进人类整体的进步。人类历史上大疫周而复始,科学家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尽快消灭疫情?《切尔诺贝利》、《鼠疫》中人性的弱点仍会出现,国家顶层设计者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民情迅速得到反映?灾难中谣言迭起,人心惶惶,媒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给舆论场一颗定心丸……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思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有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的确,我们必须明晰疫情与你我息息相关,明晰我们要为人类整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是否理解了疫情数据的严肃性?假如你是商人,你是否看见疫情背后未来社会需求?假如你是学生,你是否明白自己要走出象牙之塔——学习是为了更好承担责任?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27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