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同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按要求提交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在《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 28 -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关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 “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宣告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D. “五四”文学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基础和时代气息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 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 第三段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在“五四”时的作用。 D. 四、五两段论证思路是相同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 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 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 “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个平等并列的不同的概念,二者是相应和的。 D.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中, D项,无中生有,“具有历史基础”文中没有据;“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不正确,文中第四段只提到“至于郭沫若……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但说郭沫若做出贡献就牵强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中, C项,“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不正确。原文第三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的分论点,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中, B - 28 - 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明确介绍“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历史”的原因,且原文第四段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 C项,混淆二者关系。“‘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正确,由原文来看,不是“平等并列”,而是从属关系,原文第三段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D项,过于绝对。“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且文中也没有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的内容,依据现实可知,五四新文学的读者不只是青年人。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首先,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其次,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最后,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 28 -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临近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 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当下正值春运期间,外出探亲旅游人员增加,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播疾病的源头,须实现精准防控,避免让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向各地扩散。国家卫健委已向全国医疗机构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指南,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摘自《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人民日报2020年1月20日) 材料二: “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市连夜发出公告,传递明确信号:武汉正在采取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物资短缺等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摘自《越是艰难险阻,愈益众志成城》,人民网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 - 28 - 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国际舆论纷纷指出,中国采取了“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肃然起敬”,“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国际观察人士看到,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坚不可摧的中国意志,迎难而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中国制度优势所带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摘自《生命至上,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 材料四: 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协作在线化和数字化普及推进,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触达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包括层层递进管理汇报方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而此前,企业能想到的数字化往往只是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搭建数字化的配套设施。 新数字化场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如何融入这张网,是疫情过后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摘自《防疫抗疫,数字化还能做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2月19日) 4. 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8 - A. 特殊时期工作内容要更具体细致,卫健委指示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 B. 目前,武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市民不得离开武汉。 C. 只有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才有可能尽快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问题。 D.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出极大作用,相关经验值得学习。 6.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所提到的“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自信心来自哪些方面。 【答案】4. D 5. B 6. 自信心来自防控措施在加强;来自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自中国快速形成了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来自全国数亿人全面尝试“在线办公”。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本题D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说“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 故选D。 【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本题B项,“市民不得离开武汉”错误,原文是说“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漏掉限制成分“无特殊原因”,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所提到的‘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自信心来自哪些方面”。从材料一“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防控措施在加强;从材料二“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材料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中国快速形成了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从材料四“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全国数亿人全面尝试“在线办公”。据此概括即可。 - 28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面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 28 -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⑥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⑦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⑧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但老人喜欢,老人故意庇护小偷,以此来表现自己对孤独城市生活的抗议。 B. “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 老人十分孤独,这种孤独的原因是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8. 请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9. 作品第⑤-⑦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 28 - 【答案】7. D 8. 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善良;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他的善良体现在对小家伙的关心。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孤独,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9. 插叙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遇见小家伙的来龙去脉。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故意庇护小偷”错误,依据“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可知,谢拉班没有故意庇护小家伙,而只是为他担心。 B项,“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错误,文章未提及老人年轻时的影子。 C项,“原因是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错误,依据“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可知,谢拉班孤独的原因并非只来源于对儿媳妇行为的不认同,还包括民族文化的差异。 D项,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 - 28 - 依据“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等内容可知,谢拉班对儿媳妇老是带人来参观他的房间,借助自己在其家生活升官;敲掉自己的牙齿,换上整齐漂亮的假牙这行为极其反感,坚决从儿子家搬出来,表明谢拉班真实直率。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谢拉班与“小家伙”的交往、对“小家伙”的情感能体现谢拉班的善良,同时也透露出了内心的孤独。 “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等体现了谢拉班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对过去生活的眷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小说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技巧的作用以及小说的内容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手法效果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本文⑤-⑦段属于插叙,“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等内容补充说明了谢拉班从儿子家搬出的原因,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文章插叙拉班回忆自己与小家伙的交往,这些回忆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也体现着他内心的孤独。“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等内容,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插叙使小说在现在和过去之间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并使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 28 -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 28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B.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C.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D.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故有“内相”之称。 B. 四六,即四六文或骈体文。其文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并注重藻饰和用典。 C.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D. 曹参代萧何,指萧何死后曹参任国相,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且取得成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自幼聪颖,手不释卷。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B. 宋神宗要把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却以自己不能作四六文为由加以推辞。然而终究推辞不掉,只好赴任。 C. 司马光认为治理天下就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吴申认为司马光所言切中要害。 D.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当皇帝要重用司马光时,王安石以韩信树汉赤色旗为喻,表示反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2)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 28 - 【答案】10. D 11. D 12. A 13. (1)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就衰落了。 (2)皇帝说:“现在天下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孙叔敖所说的‘国家现在执行的政策,是民众所厌恶的’那种情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父池/天章阁待制”,讲的是司马光父亲叫司马池,担任了什么官职,它是两个判断句,中间应分开。可以排除B项;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光生七岁”,有动词“生”作谓语,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凛然如成人”,有“如”作谓语,也是独立的句子,两句间应断开。可以排除A项; “爱之/退为家人讲”,意为“喜爱它(左氏春秋),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这是两个句子,中间需要断开。可以排除C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叫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D项中“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错,原文是说“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应是按照萧何当年立下的规矩治理国家,“萧规曹随”是也。 故选D。 12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A项,“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强加因果,此项中所讲司马光读书多见识广、关键时刻砸缸救人以及后来步入仕途这三件事之间均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约束”是动词用作名词,应理解为“约束之法”;“纷更”应理解为“多有改动”;“半天下”应理解为“布满了半壁天下”;“遂”应理解为“于是、就”。 第二句中,“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是判断句;“汹汹”应理解为“混乱”;“所谓”应理解为“所说的”;“是”应理解为“现在执行的政策”。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神宗即位后,想提拔他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推辞。皇帝说:“以前的君子,有的有学问没文才,有的有文才但没学问。只有董仲舒、扬雄二者兼而有之。卿兼有文才学问,为什么要推辞呢?” - 28 - 司马光回答说:“我不能作四六句。”神宗说:“四六句像两汉时的制书诏令那样就可以了;况且你能够取得进士高第,却说不能作四六句,为什么呢?”最终司马光没有获准辞谢。 司马光常常担心由于历代史籍浩繁,皇帝不能全部阅览,于是写了《通志》八卷呈献英宗。英宗很高兴,命令在秘阁设置机构,续修这部书。到这时,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给此书写了《序》,让司马光每天进读。 王安石执政,颁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司马光在迩英殿进读,读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神宗说:“汉代永远遵守萧何的成法不变,可以吗?”司马光回答说:“不仅汉代,假使三代之君永远遵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即使到今天存在仍然可以。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就衰落了。这样说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改变的。”神宗询问司马光,司马光说:“在宫廷外门颁布法令,是颁布旧法。诸侯变易礼乐,天子一旦察觉就要诛杀他,这不是自我变化;刑法新建之国使用轻典,混乱之国使用重典,这就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况且治理天下就比如治理住宅,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重新建造。”侍讲吴申站起来说“:司马光的话,是深切中肯之论。” 一天,司马光被留下来对策,神宗说:“现在天下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孙叔敖所说的‘国家现在执行的政策,是民众所厌恶的’那种情况。”司马光说:“对。陛下应当论断新法的是与非。现在制置三司条例司所做的,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认为是正确的,陛下难道能够单是与这三个人共治天下吗?”神宗想任用司马光,去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借托向上直谏的名义,实际上内怀结附百姓之心。他所说的全是危害政治的事情,所相好的都是危害政治的人,而陛下打算把他置于左右重臣的位子上,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这是成败盛衰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能危害政治,但是一旦身处高位,那么持不同意见的人会倚重巴结他。韩信打着汉的旗帜,赵军恐惧丧胆,现在任用司马光,这是给反对者树立旗帜。” 元祐元年,司马光再次得病,这一年九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 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 28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代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 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 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 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15.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②作者借四散惊飞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自姓苦难的不满,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借代”错误,应是双关。故选A。 【15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分析手法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从抒情方式看,诗歌借早雁,写黎民之苦,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物象的特征和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写早雁“惊飞四散哀”“孤影过”“数声来”表达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恶;通过“胡骑纷纷在”表达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自姓苦难的不满;通过“一一回”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象征(托物言志),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在滕王阁,“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望闾阎扑地,观舸舰弥津;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登北固亭望远,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丰功伟绩都化作了历史陈迹。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答案】 (1). 俯察品类之盛 (2). 俨骖騑于上路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俯”“俨”“骖騑”“哀”“臾”“羡”“榭”。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 28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价值正在于以“礼”正国,以励率民,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召唤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________。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而言,与其说它是高度肯定了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不如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国情怀。( )人民共和国70年基业上,镌刻着无数为家为国奋斗不已的名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模人物褒奖工作,在全社会汇聚起________、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到________的改革先锋,从勇攀科学高峰的登攀者,到创业浪潮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每个人都能向英模人物学习,就能汇聚起闯关夺隘、滚石上山的磅礴之力。 乔木亭亭倚盖苍,________自担当。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以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为契机,让拼搏奋斗、报效祖国涌动在普通人内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因为亿万追梦人英雄般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仆后继 见贤思齐 一壶中流 凄风苦雨 B. 前赴后继 从善如流 一壶中流 栉风沐雨 C. 前赴后继 见贤思齐 击水中流 栉风沐雨 D. 前仆后继 从善如流 击水中流 凄风苦雨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而言,与其说它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不如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B.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而言,不仅是高度肯定了获奖者本人的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而且还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从兴的峥嵘历程。 C.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不只是它高度肯定了获奖者本人的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 28 - D.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 B.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大国”同“小家”同声相应。 C.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 D. 家国大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大国’’同“小家”同声相应。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前赴后继: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前仆后继:形容前面的倒下(牺牲)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前者侧重奋勇,后者侧重壮烈。文段语境强调“珍惜并奖励英雄”“召唤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选择“前赴后继”更恰当。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文段语境强调“崇尚英雄、争做先锋”,选择“见贤思齐”更恰当。一壶中流: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击水中流: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修饰“改革先锋”,应该选择“击水中流”。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栉风沐雨:意思是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段语境强调“担当”“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应该选择“栉风沐雨”。故选C。 【18题详解】 - 28 -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对于……而言”介词使主语缺失;不合逻辑,语义欠佳,“与其说……不如说”为选择关系关联词,此语境应使用表示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的关联词。B项,“对于……而言”介词使主语缺失;主谓搭配不当,“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与“高度肯定了”搭配不当,可改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的高度肯定”。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只是……而是”可改为“不只是……而且是”:关联词与主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一致,“它”应该位于第一个关联词“不只是”之前:主谓搭配不当,“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与“高度肯定了”搭配不当,可改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的高度肯定”。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首先,前后语境强调的是“家国情怀”“为家为国”,语序上“家”应在“国”之前,排除B、D,其次,从句子内部逻辑看,先阐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的态度立场,再分析“小家”“大国”的关系,更恰当。而且“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均在阐述“小家”与“大国”的关系,紧密相连更好,排除A。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致敬百种从业者的“百福图”(黑白版)中的三幅,请从图二、图三中任选一幅指出其类别(不超过4个字),并仿照图一的示例,完成10~24字的配文。 图一 图二 图三 【示例】 ①类别:人民教师之福 ②配文:三尺讲台,育天下桃李;一颗丹心,传人类智慧。 【答案】图二:公交司机 刮风下雨一趟趟,护乘客安全;寒来暑往一日日, - 28 - 城市畅通。图三:外卖小哥 一辆摩托于人潮穿梭,步履匆匆送一餐温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要求指出其类别,仿照示例配文,注意配文,从图片的内容看是致敬百种从业者,要表达出其从事职业的特征和价值,例文的格式是对联的方式,可以放宽一点也要是对称句,从图的内容看,图二是公交司机,图三是外卖小哥,配文的内容写出职业特征和贡献,格式和事例基本相同即可,注意字数的要求10——24字即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019年8月30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14个领域。平台采用“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系,努力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 【答案】2019年8月30日,“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该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14个领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事件的压缩、概括。作答时,要紧扣新闻材料的内容。 根据新闻类信息筛选须关注开头的规律,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开门见山点明了“报道的事件”——“2019年8月30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还陈述了“事件的目的”——“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后面补充的“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14个领域”是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要保留。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 28 -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精神不死,希望不灭 “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但我要说,这句话我不完全同意。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言论,说9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诚然,90后确实有很多人做出纯属“脑残”的事,但也不能一竹篙打死一船人。退而求其次,最多也只能说90后是毁誉参半的一代。滚滚红尘,诱惑无数。我们的精神蒙尘了,怎么办?漫画提示我们:赶紧清扫灰尘,找回属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只要精神不死,我们的希望就不会破灭。 确实,如今的青少年,由于受到各种风气的影响,与十多年前的同龄人相比,显得更加成熟,更加复杂。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也似乎更深了。青春期的叛逆,让世人戴上有色眼镜来看他们。当然,他们的许多行为,也确实应该引起社会的警醒。 - 28 - 在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他们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劝诫,甚至和长辈们“斗智斗勇”,早晚出没于网吧,沉湎于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他们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却以为这是家常便饭;他们对社会负面事件侃侃而谈,泰然处之;甚至,他们对各种诱惑来者不拒,欣然接纳……于是,大人们都惊恐了,哀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装了些什么?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 其实,无须惊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任何一个时代,总会伴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更何况是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呢?在我们的身边,或是放眼整个社会,依然有许多同龄人,我们并没有失去孩提王国。2010年世博会上,不是有许多志愿者在酷暑高温下,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吗?他们不计酬劳,不畏艰辛,为世博会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而他们之中,大多是80后和90后。 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是也有许多90后诠释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吗?他们活跃在抗灾救险的第一线,他们成为献血的生力军。他们的双肩还略显稚嫩,他们的眼神还略带青涩,但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他们用勇敢和坚数,奏响了一曲青春之歌!是的,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无知,我们的轻狂,你或许都不懂。但请记住,我们也是有灵魂的一代。你可以说我们良莠不齐,但绝不能说我们是毁了的一代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这代人,依然有许多人不会被时代的恶俗所淹没,依然在传递着正能量。 只要精神不灭,希望就会不死!孩提王国也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世界也永远不会沉沦。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漫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写作的时候要准确细致理解漫画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推敲漫画反映出的具体内容和深邃的思想。先看漫画,漫画的题目是《清扫碎了的自己》,漫画的题目,是解读漫画的密匙。画中人,正手拿扫把,正在清扫自己斑驳的破碎的影子。理解三个关键词:清扫,破碎的,自己。清扫:清理,扫除,去除;收拾,整理,改变,撤换。破碎:烂了,碎了,裂了,坏了,不完整了,不清晰了。自己(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但影子不是人本身,它只是人的投射或投影。这里的自己,不能理解为自己这个人“破碎”了,而是指跟着人走却可能破碎的东西。跟着人走却可能破碎的东西有哪些?有梦想,理想,目标,心愿;信心,信念,信仰;心情,情绪,情感,光彩,神采,精神状态;节操,道德,品质,思想,性格;习惯,作风,方法,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综合起来就是:已经烂了、碎了、裂了、坏了的,不再完整、不再清晰的东西,要及时清理,扫除,去除;要及时收拾,整理,改变,撤换。这幅漫画启示我们,请把可能对你人生不利的那些坏东西,统统清扫掉。从深层寓意来说,是对成长、人生等的思考:①把碎了的自己收拾好,然后笑着继续上路;②成长就是在爬起来之后一次次地总结经验教训,也叫思考人生;③内心荒芜是成长的大敌;④放开“思维缰绳”;⑤精神不死,希望不灭;⑥修己之身以立基。在写作时,我们要多角度对材料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完成本类题目。总体来说,本次作文的“特殊”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考前为应对时评类文章准备好的套作素材的套用,同时也有效地挖掘出考生自身的潜能,让考生从自身出发认识社会、思考社会。 参考立意: 1.把碎了的自己收拾好,然后笑着继续上路; 2.总结经验教训,思考人生; 3.内心荒芜是成长的大敌; 4.放开“思维缰绳”; 5.精神不死,希望不灭。 行文结构:开篇通过引用提出观点“只要精神不死,我们的希望就不会破灭”;接着写了青少年在显示当中不好的一些现状;接着举了在2010年世博会和雅安发生7.0级地震中,我们很多青少年奏响了一曲属于青春的歌,这也是青少年的精神追求;结尾点题“我们这代人,依然有许多人不会被时代的恶俗所淹没,依然在传递着正能量。只要精神不灭,希望就会不死”。 素材: 1.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万一理想被现实碰得支离破碎怎么办?漫画告诉我们:一哭二闹三上吊,都没用;正确的做法是,收拾残局,重头来。 2.解开绳索,能助我们修身养性,开辟精神花园。陶潜不为乌纱帽折腰,终日与南山为伴,以泥土为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洒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他的豁然。他以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脱俗解开了他心中的绳索。苏东坡在赤壁之上怀古赏景,明白了大江东去是客观规律,是万物最终的命运。世人皆赞东坡豁达,殊不知这份豁达全因解开绳索所得。解开缚心的绳索让灵魂得到自由,让我们将人生把握在手中。 3.风筝断了线,才能肆意飞翔;浮萍没有根,方可随性漂流;蒲公英不拘泥于花蕊,飘往苍茫大地;雨滴挣脱了云彩,融汇溪流入海。人亦是如此。只有脱开缰绳,才能自由驰骋。 4.解下你的绳索,让鸿雁傲视苍穹,让骏马驰骋原野,让鲸豚游及深海。冰心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而许多人总是生活在一处墙角,躲避广阔的天空,于是放不开心境,放不下自己,寻求一种狭窄的安谧。台湾著名国学大师耕耘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在我们出发寻觅时,却总是畏首畏尾,担心至极。正如汪国真所说“既然选择了地平线,便只给世界留下背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何患无路由之? - 28 - 5.李叔同谓“人生咸淡两由之”,这是一种释然,一份空灵,一种超脱。身处俗世间,人们或紧握双拳而愤愤然无法平静,或拘泥于自己挖开的湖泽无法自拔。外物只是一根软索,重要的是释放自己。如果说摊开是放飞的想象,那么握拳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拘泥不快。解下你的缰绳,放飞自我,寻一份超越,超脱。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