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6课 鸿门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6课 鸿门宴

www.ks5u.com 第6课 鸿门宴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智慧与人格的较量。谁弱谁强,似乎早有定论;谁胜谁负,却让古人今人枉费评章。成者王侯败者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然而失败的项羽为什么令人景仰?‎ ‎1.走近作者 ‎2.背景解读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趁势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刘邦派兵守关,驻军于霸上,想做关中王。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3.相关知识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约3 000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 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4.文化常识 ‎(1)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2)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妇女无所幸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毋内诸侯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5)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6)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逐步虚化。‎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飨士卒(xiǎnɡ)   鲰生(zōu)   樊哙(kuài)‎ 目眦(zì) 彘肩(zhì) 啖食(dàn)‎ 刀俎(zǔ) 杯杓(sháo) 参乘(shènɡ)‎ 瞋目(chēn) 芷阳(zhǐ) 斗卮(zhī)‎ 不胜(shēnɡ)‎ ‎(2)多音字 ‎2.认清字形 ‎3.熟语积累 ‎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2)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即时小练:(1)在讨论会上,他的一番话却暗有所指,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 ‎(3)用人企业辞退员工想着各种方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法律有时也管不了。‎ 一、诵读第1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 ‎(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山东:古今异义词,指崤山以东 ‎ 地区 ‎(4)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答: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省略句。‎ ‎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答: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为己有。省略句,同时又是状语后置句。‎ ‎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答:财物没有被掠取,妇女没有被宠幸。被动句。 ‎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根本原因。‎ B.项羽 “怒”表明他是一位性格火暴,极易冲动,城府很浅的人。‎ C.本部分点明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说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为后文的故事做了铺垫。‎ D.范增指出刘邦的天子气,目的就是要项羽抓住时机消灭竞争对手。‎ 解析: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起因,不是根本原因。‎ 二、诵读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素善留侯张良 素:一向,平时 善:友善、交好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之:动词,到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介词,替,给 为:动词,谋划,设计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7)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今异义词,_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忘恩 ‎(11)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13)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14)不如因善遇之 因:趁着 ‎5.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和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 (3)孰与君少长?‎ 答:他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固定结构,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 ‎6.下列能表现刘邦和项伯联络感情的一组是( D )‎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是张良话语,表现张良的智谋;③是刘邦对项伯表明不敢背叛项羽。‎ ‎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透露了军机,后又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B.张良在危机之时仍想着为刘邦谋划,表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以及刘邦的知人善任。‎ C.刘邦说,是一小人为他出谋划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只要占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 D.第2自然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项伯夜访张良被张良利用;第二,张良献策,情节发生变化。‎ 解析:C项,“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是不要放诸侯进入;同时“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三、诵读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北 ‎ 河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南 ‎(3)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假字,通“隙”,隔阂,嫌怨 ‎(4)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5)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9)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动用法,使……为王 ‎(11)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趁机 ‎9.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答: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状语后置句,即“因于坐击沛公”。‎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以“为所”做标志。‎ ‎(3)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答: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 ‎ (4)客何为者?‎ 答: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句,即“客为何者”。 ‎ ‎10.下列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组是( D )‎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②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⑥是樊哙的观点。‎ ‎11.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来见项羽于鸿门。其整个的活动表现,真可以说极尽低首小心以博求项羽的信任。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 字。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劳。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 B.项羽粗豪大意、骄傲自恃,几乎是完全疏于戒备,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辞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成为刘邦的思想上的俘虏。并且把密告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露给刘邦。下面的不听范增、放任项伯、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都是有其由来的。‎ C.在击杀刘邦这一问题上,项氏集团内部步调不统一,并且有人公然出来破坏。而刘邦集团则有组织有准备,步调也极为统一,并且能做到互相配合联合作战。张良看见情况紧急,于是出军门招樊哙,通过张、樊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这一方是无一人无一刻不在高度紧张戒备之中。‎ D.在本部分最后一节中,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一派为刘邦解释的有胆有识的说辞,表明他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但他所以能受到项羽嘉赏,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 解析:A项,“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错,是他的态度使项羽放松了戒备。B项,“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错,他没有害怕,只是樊哙闯进来时的一种戒备。D项,“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错,主要是因为指责当中包含着尊敬的讲话。‎ 四、诵读5~7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2)沛公不胜杯杓 杓:酒器 ‎(3)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1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_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宾语前置句。‎ ‎(2)沛公安在?‎ 答: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项王就接受了玉璧_,把它放(在)座位上。省略句。‎ ‎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判断句和被动句。 ‎ ‎1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刘邦脱逃前所做部署的一句是( D )‎ A.乃令张良留谢 B.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解析:D项是张良替刘邦所说的致歉词。‎ ‎1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刘邦乘势逃席,本意就想逃归。但他却假惺惺地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直等樊哙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替他解嘲的话来,他才“于是遂去”。他把带来的厚礼留给张良,以便进一步麻痹项羽。‎ B.写刘邦正式逃遁时,他狼狈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临行时,还没忘掉告诉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沉稳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 C.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婉惬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地,还“受璧,置之坐上”‎ ‎。范增则大不同。这种场面,无异于在说明范增的几次老辣机谋,都归破产。‎ D.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构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解析:B项“其沉稳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错,应是恐惧不安的心理显现出来。‎ ‎“鸿门宴”可谓是项羽与刘邦之争的一个转折点。有人说正是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失足”,才酿成了他垓下被围、乌江自刎的“千古恨”,你是怎么看的?‎ ‎[他人之见]‎ 观点一: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的确留下了无穷隐患。“鸿门宴”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也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观点二:项羽的失败,关键在于其性格中的弱点。他寡谋轻信,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赳赳武夫直率的性格,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观点三:项羽的部下也有责任。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徒做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触犯了项羽的忌讳。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却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在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项羽的失败,他们也应负一定的责任。‎ ‎[吾之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本文所写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作者通过描写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刻画人物方法的多样性。‎ ‎①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樊哙闯帐一层,双方斗争已经白热化,矛盾的焦点此时集中到樊哙和项羽身上。作者一方面写出了“突然”闯帐的樊哙勇猛而粗犷,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闯帐成功后的樊哙善言而多辩,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他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刘邦的任务。而写矛盾另一方面的项羽,先是因樊哙的闯帐而惊异赞赏,后是被樊哙数落而目瞪口呆,表现了项羽沽名钓誉、勇而无谋的性格特征。这些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②‎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刘邦谢罪一层,通过刘邦的花言巧语、委婉陈词,把刘邦的谙练权术、能屈能伸的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写范增举玦,则以无声的行动表现范增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掉刘邦的谋算;而范增“起,出,召项庄”这一连串动作,更表现了他一计不成、另谋计划欲杀刘邦的迫切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范增是想暗中杀掉刘邦,故只能示意而不可言传,只能己方知而不欲对方知,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合情合理。‎ ‎③用对比的方法,互相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鸿门宴》中作者共塑造了四对人物。刘邦与项羽,都是主帅,但性格各异。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两人都很有远见,但同中有异,张良从容不迫,冷静沉着,而范增急于求成,擅召项庄。樊哙与项庄都是勇士,各为主帅效命,樊哙粗中有细,项庄勇而寡谋。曹无伤和项伯都是内奸,由于两者在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下场也就不同。不同的人物形象互相照应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2)结构完整,情节紧张紧凑,曲折生动,富有戏剧性。‎ 故事自始至终以刘、项斗争为主要矛盾,中间插着项羽集团内部保刘派与杀刘派的次要矛盾。以曹无伤告密、范增说项始,以范增怒项、曹无伤被杀终,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前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间矛盾一环套一环,一路波澜起伏,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尤其是矛盾变化到非常尖锐的地步,忽然又急转直下,情节又得到缓和。如“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就像弦上之箭,即将发射。再加上范增的“急击勿失”的建议,使弓弦拉得更紧。然而由于项伯的往返疏通,一场大战却骤然避免。又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这个难解难分的惊险场面,使人对刘邦的安危拭目以待,却被突然闯进的樊哙解了围。这样的情节安排,仿佛来如骤雨,去如轻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有戏剧性。‎ ‎(3)在材料的运用上,使用了各种笔法。‎ 如“繁”(樊哙闯帐)、“简”(诛曹无伤)、“省”(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复”(樊哙陈词)等手法的运用,都十分得当,收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 ‎4.课文全译 ‎[沛公: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未得:没能够。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王:动词,称王。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 ,今陕西一带。子婴:秦朝最后的国君,在位46天,当时已投降刘邦。旦日:明天,第二天。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为(wèi):介词,替、给。后省略宾语“我”(项羽自称)。] [是:代词,这。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说(shuì):劝说。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美姬:美女。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望其气:这是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五采:五种颜色。失:指失去时机。]‎ [楚左尹项伯:项伯,名缠,字伯;左尹,官名。季父:叔父。素:一向,平时。善:友善、交好。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之沛公军:到刘邦驻军地。之,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把项羽欲击刘邦的事完全告诉了张良。具,完全,全部。俱:一同,一块。去:离开。] [亡去:逃走。语(yù):告诉。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奈何,如何、怎样。为此计:出这个主意(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鲰(zōu)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距:通“拒”,把守的意思。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内,接纳。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当(dāng):对等,比得上。固:本来。且:将。为:介词,对待。背:背离,违背。有故:有旧,有交情。孰与君少长:就是“与君孰少孰长”。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要(yāo):通“邀”,邀请。奉:献。卮(zhī):酒器。婚姻:这里指儿女亲家。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接触、沾染。籍吏民: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籍,这里用作动词,记录、登记。所以:……的原因。备:防备。非常:指意外的变故。将军:指项羽。伯:兄弟之长,这里指刘邦对项伯的敬称。臣:古代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刘邦自称。倍德:忘恩。倍,通“背”。] [旦日:第二天。蚤:通“早”。谢:道歉。具:全部,一一地。以:把,介词。因:趁着。遇:对待,接待。]‎ [从:使……跟从,使动用法。骑:一人一马。谢:谢罪。戮力:合力。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命项羽渡黄河救赵,又命刘邦沿黄河南进攻秦。河,黄河。“河北”“河南”前省略介词“于”。不自意:自己没有想到。意,料想。郤(xì):通“隙”,隔阂,嫌怨。] [籍:项羽,名籍。因:于是。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东向坐:即面向东坐。当时军中以东向坐最尊,南向坐次之,北向坐又次之,西向坐最卑。项羽面向东坐,表示自己尊大。侍:这里是陪坐的意思。数(shuò)目项王:多次向项王使眼色。数,多次。目,用作动词,以目示意,使眼色。玉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与 ‎“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项庄:项羽的堂弟。忍:狠心。若:汝,你。因:趁机。不者:不然的话。且为所虏:将要被他俘虏。为,被。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有以”“无以”是文言文中固定的结构。翼蔽:掩护。翼,像翅膀一样。]‎ [樊哙(kuài):刘邦的部下。“今者”句:意思是要借着舞剑来杀沛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即来源于此,表示要借机会加害于人。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意思是要守卫在刘邦身旁,竭力保护他。之,指刘邦。拥:拿着,持着。] [交戟之卫士: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戟,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止:阻止,拦阻。不内:不让他进去。撞:横击,冲打。仆:跌倒。披帷:掀开帷幕。瞋(chēn)目:瞪着眼睛。上指:向上直竖起来。目眦(zì)尽裂:眼眶全裂开了,这是夸张之辞,形容极怒之状。目眦,眼眶。按剑而跽(jì):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跽,长跪。参乘(cān 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斗卮(zhī)酒:大酒杯。] [加彘(zhì)肩上:即“加彘肩于其上”。彘肩,猪腿带肩胛者,即一条整猪腿。彘,猪。啖(dàn):吃。且:尚且。举、胜:都有“尽”的意思。] [怀王:名心,战国时楚怀王之孙。在反秦战争中,项梁立他为王,仍称楚怀王。破秦后,项羽又称他为“义帝”。他名为诸侯领袖,可是没有实权,后来被项羽所杀。王(wàng)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王,用作动词。故:特意。细说:小人的谗言。亡秦之续: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意思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从良坐:在张良身旁坐下。从,跟、随。须臾:一会儿。如厕:上厕所。如,往。因:趁机,介词。]‎ [陈平:原为项羽的部下,后来为刘邦的谋士,官至丞相。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为,介词,对。行:行为。细谨:细枝末节。辞让:礼节之一,就是把它分开,“不辞小让”‎ 就是不讲究细小的礼节。刀俎(zǔ):切肉用的刀和板,比喻项羽方面。鱼肉:被宰割烹煮之物,比喻沛公方面。何辞为(wéi):何必告辞呢?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操:拿,这里是携带。玉斗:玉制的酒器。会:适逢,恰值。谨诺:遵命的意思。谨,表恭敬语气的副词。去:距离。] [置:放弃,丢下。夏侯婴:沛人,与刘邦有旧交情,跟随刘邦起义,为太仆,号腾公。靳强:从刘邦起于阳夏,以击项羽有功,后封为汾阳侯。纪信:从刘邦为将军,后项羽围刘邦于荥阳。他装作刘邦来骗项军,刘邦因得逃脱,他被项羽烧死。步走:徒步逃走。走,跑,逃跑。郦山: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道:取道。芷(zhǐ)阳:秦代县名,汉时改称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间(jiàn)行:投空隙而行,即抄小路走。间,空隙。度(duó):估计,揣测。乃:才,副词。]‎ [间至军中:抄小路回到军中。这是张良心中的估计。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意思是醉了。不胜,禁不起。杓,通“勺”,指酒器。杯杓,这里是酒的代称。谨:敬词。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对人的敬称,犹言“左右”,避免直呼“尔”“汝”。秦、汉以前,多用以称人主,后来也泛指一般人。大将军:指范增。安在:在哪里。督过:责备。]‎ [坐:通“座”。置之地:把它(玉斗)抛弃在地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吾属:我们这些人。]‎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一、知识讲解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袭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项伯答应了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而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以身保护刘邦,刘邦借口上厕所乘机溜走。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向项羽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素材点金}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在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不辞而别。在我们看来,刘邦礼节上也许不够周全,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邦的行为是明智的。在当时那样一种危机四伏的情形之下,任何的犹豫和迟疑都会招来杀身之祸。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把握机会。鸿门宴上项羽要是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后来的历史恐怕会得以改写。但是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的项羽一再错失良机,让刘邦趁机溜走,后来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也许不记得孰是孰非,但人们会记住项羽的勇气、豪气和霸气,记住刘邦的谋略和对时机的把握。把握机会,就能创造历史;错失良机,就有可能遗憾终身。看后来的楚汉之争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精彩运用} 示例1:还记得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吧,被围垓下,顾及面子,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是因为他如同白貂一般,把面子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希冀自己的名字代代传颂,但他不懂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道理。不知道变通,人生路上就只能留下许多遗憾的脚印。‎ 示例2: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够属于他。一个人,光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一颗坚毅而刚强的心。项羽,这个千古留名的霸主,李清照对他曾有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赞誉,但我对项羽之举却不敢苟同。一个不敢面对失败的人,又如何能够称得上英雄?作为千秋霸主,项羽空有一身武艺,却被刘邦这个混混打败了,岂不可笑?我认为,打败他的不是刘邦,而是他自己。项羽在失败后没有想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是自刎于乌江,像他这样的人,又怎能拥有这万里河山呢?‎ ‎[拓展阅读]‎ 汉子精神 李国文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不由得为他这宏伟的构思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在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而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夏日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惟妙惟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 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才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美点借鉴} 文章应该是独特的思想之花,人云亦云,证明别人已经证明了千百次的颠扑不破的公理,只能充当别人的留声机、传声筒。李国文先生的《汉子精神》就是“自我”思想的结晶。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人们历来是贬大于褒的。尽管项羽本人也曾豪迈地自夸“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他却又感叹道“时不利兮骓不逝”;尽管史家司马迁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但还是评说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用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来看,项羽只能永远是“败则为寇”,而李先生却不以为然,他盛赞项羽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并热情地褒评了如项羽一类的“失败”的“汉子”,进而认为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读此文,我们不能不佩服李国文先生发人未发的创作思想与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