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二 古诗鉴赏 训练三 Word版含解析
训练三 赏析佳句 练前提醒 赏析佳句常见的提问方式:请赏析某一联(句);赏析某一联(句)的妙处;赏析某联(句)的表达 效果。“赏析”是题干关键词。 赏析从四方面入手:①手法。(最常考的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②内容。(写 了……内容,或者……情景。)③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奠定了某种情感基调, 或渲染了……的气氛。)④结构。(与题目或前后某个词语对应;引出后面某处内容;为后文 抒情做铺垫;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五律+羁旅思乡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鉴赏 前四句写诗人羁旅他乡的愁绪,属自叙的内容。江月漾光于水上,诗人高楼一望,顿 觉身寂影孤,愁思逼人。诗人远在天边,长时间离开家乡,久居在外。看着逐渐老去的身影, 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想着自己是否会客死他乡,眼泪不觉地湿了衣襟。颈联写月影沉沉, 引出下文。尾联写思妇的月夜之悲,收束全篇。露水在月光的折射之下,显得晶莹剔透,呈 现出一片清影。月亮半掩在如天河般的云层之中。虽然夜已深了,但仍有织锦回文、思念远 人的妇人并未休息,吹灭蜡烛,蹙眉赏月。通过“眉颦”,写出了妇人忧愁的神态,暗示了 其愁思与诗人相同。诗人站在思妇的角度写自己的念远怀乡,思乡之情更加真挚感人。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的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 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做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 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解析 诗歌首联写高楼赏月,引出孤寂愁绪;颔联写久居他乡,感叹年老体弱以至落泪;颈 联写月影;尾联通过“挑”“灭”“眉颦”写思妇月夜下的行为。诗人先由周边环境引出情 感,再解说原因,最后以月下思妇作结。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一同愁思,表达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 扩大了望月怀乡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 之间的情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每点 2 分, 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尾联中,诗人发挥想象,描写思妇的行为,表达思乡念远之情;“谁家”扩大了望月 怀乡者的范围,使思乡之情更加真挚动人;化用典故,用苏蕙为在异乡变心的丈夫写就凄婉 哀痛的情诗、织成锦绣回文图的故事,写思妇与游人之间的情感;“灭烛翠眉颦”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的情感,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隐逸生活 渔家傲 谢 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 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鉴赏 本词描写的是一位独来独往、自由自在的渔翁,隐蕴着词人对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的 向往。 词上片写景,下片在景中插入渔翁,抒发情致。开篇两句淡淡着笔,轻轻点染,将秋日 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秋景中,“一叶小舟”的出现,为渔翁的 出场做好了铺垫,而“一叶小舟”又自然和谐地融入了这一派秋景之中,浑然无间,令人叹 服。“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紧承上句,呼应“一叶小舟”,写渔翁垂钓归来靠岸泊船 时的情景。“双鲤”是渔翁垂钓的成果,但渔翁本人此时仍未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呼之 欲出却又难觅其迹的神秘感,为下文渔翁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下片突兀而出,直叙渔翁的自叹。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 所以感到所获不丰。接着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中顿现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 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后三句写渔翁享用鲜美的鱼肉,畅饮美酒,枕蓑衣而眠,自得其乐, 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全词轻快活泼,画面生动,清秀典雅,极富情致,颇有隐逸之风。词中之渔翁,正是词 人自己真实的写照! 3.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是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对秋日美景的欣赏、 赞美之情。②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③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 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接着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 中顿现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④最后写渔翁畅饮美酒, 枕蓑衣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解析 前两句借景抒情,以自然景物“秋水”“蓼花”“汀”“西风”勾画出清新的秋景图, 词人的心境如同秋水般“无痕清见底”,抒发了词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叶小舟” 并未直接引出人物,为后文渔翁的出场做了铺垫,从“一叶小舟”与“穿双鲤”可以看出词 人驾舟垂钓有所收获的欣喜之情。“自叹”直叙渔翁即词人的叹息,用直钩钓鱼,收获终究 是很少的。但叹完便吹起笛子,不再计较收获的多少,索性把钓来的鱼做成美食,品尝美酒, 醉了就枕着蓑衣睡去。这样闲适自在的生活,反映了词人隐逸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了他豪迈 豁达的胸襟。 4.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意是: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这里运用了夸张和视听 结合的手法,以声衬静,写出了笛声的优美,山谷的幽静,描写了渔翁的悠闲自得,抒发了 词人的隐逸之乐。 解析 “笛声”是听觉描写,“云山翠”是视觉描写,以“吹彻”来夸张地描写“笛声”之 大,反衬出“云山”的幽静。词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隐逸之乐、悠闲之情通过笛声缓缓流 露出来。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盛衰无常 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① 张 炎 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蕉中覆处应无鹿②,汉上从来不见花③。 今古事, 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注 ①周草窗:张炎好友。《武林旧事》:周草窗在宋亡后所写的一本笔记,记载了南宋百余 年间临安的风土人情。②《列子·周穆王》载,郑人击毙一头鹿,藏到蕉叶下,后来去找却忘 记了地方,以为是一场梦。③《韩诗外传》载,周人在汉上与二神女交谈,神女解佩赠珠而 去,不料刚走数步,珠与二神女皆不见踪影。 鉴赏 这首词围绕临安(今杭州)、西湖来写。上片说临安盛景都成梦影。“梦里瞢腾”二句, 引用典故、化用诗句。“梦华”引用《列子》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一个“梦”字表现了 感慨之深、回思之痛。“莺莺燕燕”化用苏轼“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这里 代指歌姬舞伎,说往日的歌姬舞伎都已散走天涯。次二句“蕉中覆处”引用典故。此二句对 偶工整、意理深含,不论是“蕉中无鹿”,还是“汉上无花”,都说明书中所记临安的“梦 华”,实质上就如同“痴梦”“空华”。淡淡四句,情意无穷,感伤至深。 下片以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仇家恨的痛楚。“今古事”三句,承接上 片言古今兴衰,古今都难以摆脱,只能哀叹世事的无常,如西湖流水演奏的琵琶曲。“铜驼 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抒发人世难料,不要问家乡变迁,人生巨变的感慨。 5.有学者认为该词“平淡中见出悲愤”,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先从平常的梦境写起,(1 分)再用平淡的语言写当年莺歌燕舞的繁华远去,(1 分) 最后化用典故,(1 分)表达出临安昔日盛景不再之悲(1 分)和国家破亡之痛。(1 分) 解析 起笔写梦,一个普通的“梦”字表现出感慨之深、回思之痛。然后写往日的歌姬舞伎 都已散走天涯,书中所记临安的“梦华”,实质上就如同“痴梦”“空华”。淡淡四句,情 意无穷,感伤至深。写法上,这些句子都用典。 6.简要赏析“铜驼烟雨栖芳草”和“休向江南问故家”两句的表达效果。(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铜驼烟雨栖芳草”句,借景抒情,(1 分)借宫前铜驼栖于芳草中的凄凉之境,(1 分)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1 分)②“休向江南问故家”句,直抒胸臆,(1 分)以不要再到江 南寻找自己家乡的劝告,(1 分)表达出对故土、故国的眷恋。(1 分) 解析 “铜驼烟雨栖芳草”,用典,西晋索靖手指洛阳宫门前的铜驼,感叹天下将要动乱。 这是作者的感慨,应是借景抒情。“休向江南问故家”意为不要面对江南询问家乡故园的情 况,这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闺怨 风入松 田中行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 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 叶,东风满院花飞。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的上片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与怀人之情。首句为全词定下了 伤感的基调,一番风雨又送春光归去。“绿暗红稀”,“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 种颜色的对比;“暗”形容雨后的叶子颜色绿得更深,枝叶繁茂;“稀”形容雨后的花朵因 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稀”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暗” 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极富概括性。此时整天独自在画楼凭栏举目, 同谁一起采摘花枝?门外的蔷薇花盛开,正是枝头黄梅变酸之时。词的下片“数归期”“翠 敛愁眉”传达出抒情主人公思念远人而远人却无归期的愁情。“塞鸿”“双鱼”用典,“不 到”“远”直写远方之人音讯渺茫的怅惘。“恨楼前、流水难西”写尽抒情主人公因思念而 反常的心理。尾句一个“欲”字,欲题而未题,细腻地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 说起的惆怅。以“东风满院花飞”照应“春归”,寓情于景,描写落花纷纷的景象,抒发了 主人公对春天消逝、青春空老的无奈。 7.“画楼尽日凭阑意”,主人公画楼凭栏有哪些情意?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风雨春归的痛苦。②思念远人的孤独(或“音讯渺茫的怅惘”)。③时光流逝的无奈。 (每点 2 分) 解析 “绿暗红稀”“东风满院花飞”写尽一番风雨又送春光归去的惜春之情;“玉人应是 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传达出思念远人的孤独或音讯渺茫的怅惘;“东风满 院花飞”,暗示抒情主人公对春天消逝、青春空老的无奈。 8.赏析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的表达效果。(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东风满院花飞”照应“春归”;(1 分)“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一句寓情 于景,描写落花纷纷的景象,抒发主人公对春天消逝、青春空老的无奈;(2 分)一个“欲”字, 欲题而未题,细腻地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说起的惆怅。(2 分)(第三点答成“直 抒胸臆”或“虚实相生”给 1 分) 解析 诗歌鉴赏可从意象的选取、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炼字以及表情达意等角度回答。答 题时要注意既要点明艺术手法,还要能够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该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送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注]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 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这首诗是岑参在武威送李副使前往 安西时所作。 鉴赏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别时的难舍离情。诗人只是以知己的 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 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诗 人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创设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 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 转折,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 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五、六两 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 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 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臆,更是气贯长虹:“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 丈夫。”“只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是岑参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 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诗人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 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 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 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9.与王维的《使至塞上》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是实写,本诗是虚写。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诗人亲眼所见,而是在送别友人 时的想象;从首联的“应更热”和颔联的“知君”“岂能”这些词语,也可看出是诗人的想 象之景。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抒胸臆,通过“只向”“真是”等词语,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也 显示出诗人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