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3 囚绿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3 囚绿记)

1 3 囚绿记 从容说课 《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 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理解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的写法。开始囚绿时 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二是仔细感悟含蓄蕴 藉、深沉厚重的情感。 拟定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 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 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 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 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 语句入手。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 的传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课件常春藤的图片。】 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植物吗? 生:(齐声)常春藤。 师:没错,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在这里只谈第一个 2 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 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 散文《囚绿记》。 师:之前,我要求大家到网上查找作者和本文的资料,大家都做了没有? 生:(齐声)做了。 师:好的,我们先请一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 【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 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 学,1921 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 年考入之江大学, 1928 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 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 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 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 3 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 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 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 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 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 情节,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 感情深沉、诚挚、朴实。《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 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 年 4 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 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师:谢谢王军小组的详细介绍,让我们走近了作者。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 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 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 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下面,让我 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下面,给大家 3~5 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圈注以下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思考题:(1)课文哪几段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提示:抓写行动的句子。) (2)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别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师:好了,时间到了,我们来看看大家思考和讨论的结果。先看第一题,哪个小组先来 谈谈? 生:我们组认为文章的 8 到 12 段写“囚绿”;“囚绿”之前写了“恋绿”,之后写了 “思绿”。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生:他们的看法不完全准确。 师:哦?那么,你们的看法呢? 生:对“囚绿”的部分,我们没意见。但,我们觉得,应该把“囚绿”前后,各分成两 3 个部分,比较合理:“囚绿”之前的 1 到 4 段是“寻绿”;5 到 7 段是“观绿”;“囚绿”之后 的 13 段是“释绿”;14 段是“思绿”。我们还画了一张结构图。 师:好啊,给大家展示一下。 【投影展示。】 文章结构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表示。李立小组胜在他们的细致上。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 字,由“寻绿、观绿、囚绿”到“释绿、思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 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 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师:下面,我们来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 生:我特别喜欢第 5 段,这一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喜爱。我也很喜欢绿色, 我尤其喜欢这一句“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 鱼盼等着雨水!”其实,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不是 一样也盼等着绿色吗? 【学生鼓掌。】 师:感谢王林同学的发言,他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绿色和自然的向往。 生:我喜欢第 8 段,虽然,作者“囚绿”的行为不可取,但,在这一段里,也可以随处 看见他对绿的喜爱。一个“牵”字,表现出他对绿的看重。仿佛,绿是自己的朋友一般。“我 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在作者眼里,绿色是爱, 是幸福,更是青春。我觉得他仿佛道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们应该热爱绿色,因为它是生命的 象征! 【学生鼓掌。】 师:是啊,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地球如果没有了绿色,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我喜欢第 11 段的这句话“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 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 和悔意。这也是出于对绿的爱。比起那些现在的滥砍滥伐的人来说,作者的“错误”应该是 可以原谅和微不足道的。 …… 师:同学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 么爱呢? 知识拓展、提升 师:或者,换个角度来分析: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 墨描绘绿藤的执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 生 1:我觉得作者是采用了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用绿色象征希望、生命。 生 2:作者笔下的绿虽然被囚住了,但它依然顽强地向着原来的东方,向着有阳光的地 方,这应该象征着向往光明自由。 生 3:这盆小小的常春藤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让作者明白了自己“囚绿”行为的 4 错误。 师:几位同学都谈得很好,但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明确一下。 生:绿象征着抗日军民的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师: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再说说你的看法。 生:文章第 13 段开头就说到“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还说到“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 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这些地方都透露了作者的写作 背景,再联系我们初中学习过的《白杨礼赞》,就很容易理解本文的绿的象征意味了。 师:王军同学分析得很准确,送上我们的掌声吧。 【学生鼓掌。】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常春藤的顽强,那么,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 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 生:这种经历,我也有啊。 师:是吗?跟大家说说。 生 1:我外婆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我特别喜欢它,但外婆说小狗是她的伴儿,舍不得 给我。有一次,我悄悄地把小狗带回家。结果,小狗几天都不吃东西,而且天天叫唤。最后, 我只好把狗送回外婆那里。小狗一回到外婆身边就开始吃东西,也不再乱叫了。我觉得生活 中因为渴望得到一样东西而想占有它,结果却往往不能如愿。 生 2:常春藤的不屈不挠说明了生命不可侵犯。 生 3: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 生 4: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它)在自然中求生存…… 师:看来,大家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领悟了不少道理啊。作者以一株常春 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 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 名句,大家可以看看课后第 13 页的附录,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阅读、讨论。】 生 1: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 生 2:两首诗都以春天的绿色为写作对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和春天的无限热爱。 师:没错,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 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 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 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 心灵的作用。 师: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 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 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学生写作,交流。】 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颗黄金的 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 体验,理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握主旨。而 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 义。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 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络清楚,更深刻感人。 5 布置作业 师: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师: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鉴赏文字。下课! 板书设计 寻 绿 观 绿 囚 绿 释 绿 思 绿 热 爱 生 命 向 往 光 明 自 由 坚 贞 不 屈 的 抗 敌 精 神 托 物 言 志 生 命 的 尊 严 不 可 侵 犯 囚 绿 记 拓展阅读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 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 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 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 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 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 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 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 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 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 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 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 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 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 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 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 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 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 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6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 “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鉴赏提示:《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 1924 年 2 月 8 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 连在一起。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 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 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 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 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 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所以,作者没有详 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 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 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最后, 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 “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起笔不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 二字,却是传神之笔。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 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 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而后三者, 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 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作者紧紧围绕“绿”做文章,那么读者就应该抓住“绿”来理解文章, 抓住“绿”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通过对“寻绿”“怀绿”等的品味揣摩,来体会作者的 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 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 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 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 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 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 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 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 暗示的写法。 第二题: 命题意图: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这些语句,应该注意结合语 境来考查。这些语句只是举例性的,其实可以品味的语句远不止这些。 参考答案: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 7 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 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 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 “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涵 其中。 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了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 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 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第三题: 命题意图:此题意在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中。要注意“借鉴”,不要按自己习惯的方式随便写;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不要满足于 冷静客观的景物描述;要写出景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略 课外练习 1.选词填空。 (1)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___________于这片绿色。(A.留恋 B.流连) (2)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___________了我的自尊心。(A. 损失 B.损害 C.妨害) (3)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___________。(A.顽固 B.固执 C. 坚强) 答案:(1)A (2)B (3)B 2.下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公寓.(yù) 嵌.着(qián) 涸.辙(hé) 茎.叶(jìnɡ) B.折叠.(dié) 揠.苗助长(yà) 淅.沥(xī) 猗.郁(yī) C.蕈.菌(xùn) 嫩.叶(nèn)婆 娑.(suō) 潭.水(tán) D.田堰.(yàn) 攀缘.(yuán) 幽.囚(yōu) 纤.细(xiān) 答案:A(“嵌”读 qiàn;“茎”读 jīn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B.郭沫若有一篇散文《鹭鸶》,赞美能捕鱼虾的、不起眼的水鸟是“一首精巧的诗”“一 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C.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一词中的“绿”与“红”分别代表叶和花,“肥”和 “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D.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自都有天然的泻水湖,那里不宜搞什么“围湖造田”——尽 管这样做,有其善良的愿望。 答案:B(A.“指导”后改为分号,“证明”后改为冒号;C.去掉书名号中“·昨夜雨 疏”的引号;D.第一个破折号改为顿号,第二个改为逗号。)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 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 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 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8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 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 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 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 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 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 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 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 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 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 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 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 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 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4.加点的词语注音。 (1)猗.郁( ) (2)茁.壮( ) (3)蕈.菌( ) (4)囚系.( ) 答案:yī zhuó xùn xì 5.从第 1~4 段中,找出描写青藤性格的语句,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答案:“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青藤的性格特征:不甘被困,追求光明。 6.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答案: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 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 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 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 谓自私、偏执、阴暗的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7.末段中“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案:这句话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8.选文可分为两个层次:囚绿、放绿。“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 答案:“放绿”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前面抒情描写的基础上,这部分文意逆转, 猛然收住,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抒发了对光明与自 由的向往之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