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01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4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语文第01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4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含解析

专题 04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一、【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吴春燕 季轩 (一)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 求。 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 论·论文》时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 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 “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 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黄德鸿曾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 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 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1948 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 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 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二)把脉工业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梦似幻的经济风云,黄德鸿挥手拨开迷雾,探索广东 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字字珠玑, 句句铿锵,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 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 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 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 “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 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黄德鸿十分重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 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 等问题的研究。 20 世纪 40 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 50 年代起,他主要从 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 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 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 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 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 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三)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 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 70 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 高级专门人才。 从 1992 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 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 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 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 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 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 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 之映照自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20 世纪 40 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 集《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出版。 B. 黄德鸿自幼便有报国之志,在广雅中学读书时,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很深,从 某种程度上说,梁同寅是黄德鸿的学术启蒙老师。 C. 改革开放初期,黄德鸿就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 设投资效果的四大因素,又具体提出了提高工业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解决了制约我国工业 发展的瓶颈问题。 D. 中学毕业后,黄德鸿带着对学术的憧憬,对“社会学”的清醒认识,怀着改造社会 的美好愿望报考了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E. 新中国成立前,黄德鸿主要从事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到 学校,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教学 与研究。 2.黄德鸿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分条概括。 3.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BE 2.①注重工业投资效果研究,从影响因素、解决途径、对应措施进行分析,首次提出 “要倡导工业精神”的理念。②重视对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活力的研究,并提出战略措施。 ③注重对珠江三角洲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学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沿海地区经 济长龙”的主张,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指明思路。④建立产业经济博士点,为广东经济发展 培养了很多精兵强将。 3.①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有追求)②满怀热忱的报国情怀(爱国)。③深入实际调查 研究,为社会发展和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并作出长远规划的执着精神。④以身作则,甘当人梯。 ⑤为人谦虚,严谨治学的态度。⑥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的人生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 正确”的一项,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筛选的要求,如“为我国工业发展”“哪些 贡献”“分条”;然后分析文本,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学者报国、把脉工业、教书育人, 由此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第二个部分,第二部分第二段开头说到“20 世纪 60 年 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这就说明“为工业把脉”的内容在下文, 顺着这个思路圈出相关的语句,最后分点概括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搜 索全文,从黄德鸿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精神营养。文章第一句话“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 一生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品质,后来,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 机会,但放弃了,立志报国,这一点很值得人们佩服。第十段中写到黄德鸿创造性地提出了 “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较强。另外他的为人也令人敬佩,虚怀若谷, 修养深广。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本分析。 二、【18 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大年 1958 年 8 月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 知识的渴望。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从此与地球 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1992 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 30 个公派出国的名额中的一个, 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 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 当时从事该具有军事意义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4 年 3 月 20 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 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 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 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 切!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 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 诊所那天失声痛哭。 2009 年 12 月 30 日,回国后的第 6 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 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 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 18 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 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 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回国这几年,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用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是很‘任 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权不维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神探项目,黄大年回国不久便 出任该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他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 11 点 他必登陆检查,谁偷懒、谁落后,软件一开,一清二楚。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 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当年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黄大年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创造各种机会送他 们学习英语、参加国际交流。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 租房。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地球探测科 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 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回国 7 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开会、洽谈、疏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 人送绰号‘拼命黄浪’。” 2017 年 1 月 1 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 18 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青年教师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近 平主席的新年贺词:2016 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 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2017 年 1 月 8 日 13 时 38 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 了。 (摘编自《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生命,为祖国澎湃》等) 相关链接 ①1982 年 1 月 15 日黄大年在给大学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②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 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节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写黄大年回国后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是指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不唯上级、权力、关系,不搞平均主义。 B.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一句承上启下,承上文写黄大 年对科研要求严格,启下文写黄大年在生活上的仁慈。 C. 文章写黄大年在病房里收听领导人的新年贺词,新年贺词中列举了 2016 年中国在科 技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对他而言的一种安慰。 D. 文章最后详细交代黄大年去世的时间,是表明这是一个令人不能忘记的时刻;说黄 大年“永远地休息了”属于讳饰修辞,感情含蓄、沉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黄大年从小充满对知识的渴望,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与地球物理结缘; 后来他考入英国的大学,赴英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B. 黄大年第一次回国后又被派到英国从事具有军事意义的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工作, 他后来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C. 黄大年第二次回国不久便出任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 家,因此,他引进国外在线管理系统,强化管理,狠抓工作落实。 D. 黄大年关心学生,提携后辈。他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专业潜质很好,他给马、李 二人创造机会,并鼓励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在生活上予以关照。 E. 黄大年热爱工作,淡泊名利。他经常出差,拼命工作,参加学术会议能一口气准备 十几页材料;他不重视院士的名头,看淡个人名利。 6.黄大年经过痛苦的选择,毅然回国,其中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 4.A 5.BE 6.①他读大学时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远大志向;②他牢记父母临终前 的教诲,明白祖国高于一切;③中国通过发展,变得强大,给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坚实基础; ④对生他养他的祖国的深深眷恋的情节。 【解析】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 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 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 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审清问题指向, 如本题要求分析“黄大年经过痛苦的选择,毅然回国”的原因。然后带着问题再到文本中相 应的部分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如在“相关链接”中有“黄大年在给大学同学 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文本第 2 段中写到黄大年父亲、母亲离世 前的叮嘱和教导等。 三、【18 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 8 部独幕剧、9 部多 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 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 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 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 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 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成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 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 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 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 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 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 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 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 “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 1923 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 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 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 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 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 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 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 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 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 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 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 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 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 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 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 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 节奏。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 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 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 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 舞台。 1974 年 4 月 4 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 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 20 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 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 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 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 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 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一生共创作了 8 部独 幕剧,9 部多幕剧,独幕剧的成就高于多幕剧。 B. 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 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C. 任职北京大学时,他倡导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风,首倡用中文编写教义,白手起 家,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D. 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 马蜂》《压迫》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E. 丁西林认为喜剧的笑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他的戏剧虽无大的矛盾,但能把握喜剧 性的“种子”,形成核心情节,突出喜剧性。 8.为什么说丁西林在 20 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结合文本进 行概括。 9.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 7.BE 8.①从人物身份上看,丁西林是物理学家,从事戏剧创作是业余身份;②从作品上看, 艺术上成熟,与流行的社会“问题剧”不同,风格轻松、幽默、含蓄;③从后世影响上看, 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在中国话剧史上意义独 特。 9.①从平常小事中发现与挖掘喜剧因子,刻画深入细致;②通过破坏生活中正常的承 接与因果,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③对人物态度有着科学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悲悯大于愤 激,具有独特的幽默品格。(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②留英期间阅读 了大量欧洲名著,给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他有客观冷静的处世 态度,微笑面对生活,具有悲悯的情怀,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笑点。④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 他坚持不懈地探索。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A 项“他的戏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不妥, 因为原文并没 点睛: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 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 含。 四、【18 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各题。 傅抱石 叶兆言 我不懂画,谈画家只是把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欣赏。傅抱石是首任江苏国画院的院 长,在南京待了许多年。傅抱石的故事中,屡屡要被南京老一辈文化人提起的,就是他爱喝 酒。他有一方印章上写着“往往醉后”, 这真是非常有趣的酒徒表白。 我不知道傅抱石最后是不是死在酒上,我只知道他死于脑溢血,自然是十分意外的,在 同一个月里,他还去了上海,拟为新的国际机场作画,可是在月底,便死于南京寓中,终年 只有 61 岁。 傅抱石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父亲流落南昌以修伞为业。他读小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 书包里都带着一本小康熙字典,羡慕得眼睛发亮。后来傅抱石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在病中最 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这本小字典。一本小小的字典成了傅抱石童年的全部理想和寄托。他 的父母不忍心,咬牙买来了小字典,有了小字典,傅抱石的病也好了。 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 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于行家来说,傅抱石被人津津称道的,是那种破笔 尽情挥扫涂抹的“抱石皴”。这是傅抱石能成为一代宗师最独到的地方。傅抱石早年迷恋石 涛,曾编过《苦瓜和尚年表》,以后又完成《石涛上人年谱》。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 师古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傅抱 石 17 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从此“抱石”逐渐掩盖了他自己的本名。他去日本留过学,学 成归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酒也越喝越多。傅抱石的画现在已成 收藏的大热门,往通俗里说,他的画如今很值钱。1984 年,他的《唐人诗意》以港币 160 万元卖出,到了 1989 年,《九张机图》又以 310 万元港币成交,这些数据都是包装傅抱石画 的最好材料。 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 然写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傅抱石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应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有很强的学术性, 像《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和《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一些即使丝毫不会绘画的人,凭这 样的论文,也足以去混一个大教授的头衔。 1933 年,年轻的傅抱石还在日本留学,日本的一位美术史专家伊势一郎写了一篇文章 谈中国画史,这篇文章引起轰动,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傅抱石细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许多 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当即写了批判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面。到了抗战期间,傅抱 石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在重庆《时 事新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称为“在学术 上也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画家的名气,都是因为他们曾在一些重要的公开场合作画, 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留下自己的一幅画。 我最早知道傅抱石,就是通过他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并不认为这 是什么了不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幅将近五十平方米的巨画,只是傅抱石完成的一个光荣 的政治任务。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傅抱石这样的大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 新,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瓷脸盆。 傅抱石的幸运是他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到来前,他已经离开 人世。对 1949 年以后出现的新中国,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情况的发展和 自己预料的完全不一样。他一直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然而,即使他已经死了,也逃脱不了他 画过许多黑画的罪名。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第一师范期间傅抱石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 尊者传》中的“我用我法”时,傅抱石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思想欣 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 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先生与他的国画》) ②近来,我常常喜欢把别人唾骂的“文人画” 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 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抱石的“往往醉后”的印章很有趣,它既是在调侃自己,自笑是酒徒,又暗示自 己往往带着醉意从事艺术创作。 B. “抱石” 是傅抱石 17 岁取的书斋名,表达其对一代宗师石涛的热爱和敬仰,后来 “抱石” 掩盖他的本名,因为他表现传主顽强奋斗的精神。 C. 傅抱石的画作如今已成收藏的热门,材料列举其惊人的市场价格,突出其艺术价值, 也顺带嘲讽世人用价格包装艺术的庸俗做法。 D. 《傅抱石》以欣赏人物为视角,侧重的写传主的性格精神,也隐约可见传主一生行 状,其间一些议论体现作者对时代影响艺术家的深沉思考。 11.为画家作传,作者却侧重欣赏其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傅抱石有哪些可爱可敬的地 方? 12.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 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 【答案】 10.B 11.可爱的地方:①喜欢喝酒,在酒意中品尝生活趣味和艺术趣味。②赤子之心,艺术 家的痴情,字典治病,即使政治任务也能找出艺术创新的趣味。 可敬的地方:用学识争取国家学术尊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12.①想要成为大艺术家,首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努力创造自己的艺术技巧。(答“首 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②要学习前人的艺术精神,不能止于模仿。(答“师古人之 心,不师古人之迹”;答“师法自然人生”)③要有深厚的学养。养(答“画外功夫”)④要 有高尚的人格。⑤要有对艺术的迷恋(痴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 正确”的一项, 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新,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 瓷脸盆”,“有趣”表明了作者对傅抱石的评价。“可敬”之处在文章倒数第三段,“到了抗战 期间,傅抱石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 在重庆《时事新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称 为‘在学术上也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1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 识的着眼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 解。解答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圈出成就傅抱石的因素,如第四段“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 成的样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 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第五段“关于傅抱 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然写了近二百 万字的文章”等,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五、【18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 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 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 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 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 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 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 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 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 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 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 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 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 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 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 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 校门就看到 M 楼,S 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 M 楼改为穆 楼,S 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 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 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 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 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 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 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 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 后所著的书中。在 20 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 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 年 6 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 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 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 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 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 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 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 7 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 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 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 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 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 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 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 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 2015 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 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B. 作为一名“传统人物”,对于菲薄传统风气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生的著书中。 C. 钱穆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反对让人惊心动魄的求新求变。 D. 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 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 下文对传主钱穆的正面叙写。 B. 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其他的 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C. 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气,劝人多读中国书,做中国 人,即是他身上一大争议所在。 D. “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 超的高度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新风气的态度。 E. 钱穆先生不仅根底深厚,著作宏富,而且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近六十 年来在中国史坛几乎无人可与之并论。 15.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相关链接信息第二则中,钱穆将其化用为“我 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阐释钱穆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3.B 14.AE 15.这句话表现出钱穆先生的温厚与深忧。失言指的是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不厌其 烦地劝人要做中国人,严厉批评新风气时所表达的看似不合时宜的话。不肯失人指的是处世 温煦,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对待学生问学毫无厌倦;治学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爱国情感方面,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解析】 13.试题分析:B 原文信息“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 少了时间上的限制。 点睛:本题考查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 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14.试题分析:B 原文强调一般的史学家比不上他。C 原文信息:大致来说,抗战之前, 钱穆还是与主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 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 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 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 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 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六、【18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侠者黄大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 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 2009 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 个舰队自动后退 100 海里。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 CT”。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 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 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 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 施。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 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 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二) 1982 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 9 字:“振兴中华, 乃我辈之责!”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 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 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 年,他 51 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 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他 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三) 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作为侠者,与高手过招,他从未败过。他在英国剑桥 ARKeX 地球物理公司任研发部主任 时,手下管着 300 号“高配”人马,包括他国院士。大家服他。在英国,他带领团队实现了 “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回国 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 大规模深探项目。 作为侠者,他志存高远,不愿做花匠。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我就 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 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他回国后,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 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侠者,他拼命“疯魔”,将生死看淡。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 "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 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 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 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作为侠者,他不图名利,却名动朝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 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 “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联谊会,大家公选黄大年任副会长。 高风懿行,自成楷式。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07 月 21 日)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大年大学毕业时,题赠友人照片上书“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9 字,侠气跃然 纸上,这与李四光、钱学森和邓稼先等“前辈高手”的楷模作用密不可分。 B. 黄大年在 51 岁练成绝学,声播宇内,他拒绝了英国科研机构的极力挽留,选择归来, 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足见其赤诚的爱国之心。 C. 黄大年回国时,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 这个舰队自动后退 100 海里,可见黄大年所掌握的科技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D. 黄大年回国不久,就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水平。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不为一般人所熟悉,作者形 象地说他擅长“给地球做 CT”,就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工作。 B. 中国很多留洋学者在学成后选择留存海外而拒绝为国效力,黄大年对这种现象深表 忧虑,文中的“黄大年之问”正是这种忧虑的集中体现。 C. 作者为突出黄大年的形象,选择了很多他的典型言论,比如他在英国的生活很好, 但他说,“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表达了自己归国的心声。 D. “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这是一处典 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高贵灵魂。 E. 侧面描写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对黄大年的评价,学校屡次催 报院士黄大年的反应等内容,都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光辉形象。 18.作者称黄大年为“侠者”,从文中看,“侠者”哪些高贵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 16.B 17.BE 18.①志存高远,为国为民;②面对选择,义无反顾;③身怀绝技,统领千军;④不图 名利,忘我工作;⑤看淡生死,赤胆忠心。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 项“他拒绝了英国科研 机构的极力挽留” 点睛:分析人物的品质,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 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分析作用要注意 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 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象征社会环境。波普诗意的生活是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 也无以为继。一旦他回到现实之中,就能够被社会接纳,反映了现实生活对诗意生活强大的 消解能力。 七、【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六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想看他错一回 冯小刚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 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 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 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 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我听到过很多对我电影的批评,大多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这位导演的批评却 超越这些表面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 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非常单纯,不顾一切,不能掺杂别的东西。对照这 一标准,我总有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 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我不能把所有的东西 都押在上面,奋不顾身只为登顶。 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爱聊天,但非常害怕和姜文聊。我觉得跟 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谈话显得非常 被动。抬起杠来,姜文的聪明智慧非常够用。因为这一点,他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 姿态。姜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 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我又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 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时,说一声:我错了。 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我们住在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镇。一天晚上,马晓晴和姜文 为了影片的主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执。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 文,姜文则断然予以否认。他告诉马晓晴:“《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 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这部电影我看过七遍。” 他们向剧组的录音师李学雷求证。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学雷说,好 像是大卫·尼文主演的。姜文鼻子都气歪了,一口咬定,谁说是都没用,绝对没有大卫·尼 文的事儿。为此,姜文和马晓晴还打了赌。 剧组的人也分成两派。我和艾未未站在马晓晴一边。我当时还没看过《桂河大桥》,但 我希望姜文输。我答应开车拉马晓晴去租录像带,条件只有一个,马晓晴若是赢了,让姜文 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错了。 我们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曼哈顿。艾未未去租带子。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 的表情就像要告诉马晓晴得了癌症一样。未未说:“晓晴,咱们输了。”当时,马晓晴几乎丧 失了回去的勇气,叛逃的心都有了。我对她说:“我也是太想看姜文认一回输,结果搬起石 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 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我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几年前,一个和姜文很熟的朋友对我说,他曾听到姜文对我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 不同的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富贵为了“活着”, 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他听到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消息,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为了“活 着”,他应该主动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和家业输得精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他如 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把“活着”当成动词,由此把握富贵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葛优演的富贵断然不会 想到的,看得出来姜老师是何等聪明,对“活着”的理解又是何等充满智慧。每到这时,我 都在想,能和这样的演员合作,导演得省多大的心。但细一琢磨,我又觉得不大对劲。如果 富贵真的这么有智慧,这么主动,我们还能被他的苦难刺痛吗?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 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节选自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是一 种谦虚。冯小刚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度。 B. 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 有把握的;况且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 C. 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 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 D. 文章结尾说:“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 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这既是对姜文聪明的赞扬,也是对姜文的忠告。 20.在冯小刚的笔下,姜文的聪明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述。 21.文章第二段,姜文以酿酒为喻,对三类电影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直白的语言说 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请以自己看过的某一部电影为例,分析一下它属于哪种类型。 【答案】 19.D 20.①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②能言善辩,聊天谈 话时对话语权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③博文强志,对电影的熟悉 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讶。④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21.①(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 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领。②(从“新鲜葡萄”到“鲜榨葡萄 汁”)冯小刚的电影只是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还没有达到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的境界, 给人的启迪不够,难以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③(“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 “简单勾兑”)有些导演不注重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只会简单、空洞的说教政治,粗制 滥造。④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部好的电影。电影除了生动地讲 述了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的故事,还用高超的电影艺术再现了沉船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给观 众以难忘的视觉享受;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加入爱情与人性的元素,引领人们思考在灾难面前 爱情与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解析】 19.试题分析: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 姜文,完全是一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 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 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 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 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 能言善辩,聊天谈话时对话语权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博文强志, 对电影的熟悉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讶。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 题,本题要注意结合文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本题,例如(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 引领。 八、【18 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三阶段测试(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一代真才一世师 丁文江出生在一个富绅之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丁文江 15 岁时,当时任他家乡泰兴知县的龙璋,听说本邑有一神童丁文江,就叫丁父 带丁文江去县衙面试。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他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 为“国器”,收为弟子,并力劝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1902 年秋,丁文江到日本后,与很多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写文章、谈革命”的活动。 1904 年初,日俄战起,我国东北惨遭蹂躏,中国留日学生愤怒抗议。丁文江离开日本,转 赴英国留学。1911 年,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学 成之后,丁文江立即启程回国。 他离开家乡整整 9 年,乘轮归国不是在终点上海下船就近回家,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 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在祖国大西南历时两个多月的徒步旅行。这次旅行,为他以 后几次西南地质考察打下了基础。 1914 年初,丁文江又奉命单独去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至 1915 年初才返京。他 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 作了详细研究,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1928 年,丁文江受邀到广西 去调查拟议中的川广铁路线及沿线地质矿产。他走遍了大半个广西,除勘查了南丹、河池的 锡矿及迁江一带的煤田外,特别注重地层系统及地质构造之研究,确定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之 存在,将它命名为“广西运动”。1928 年,地质调查所组织考察队,丁文江任总指挥,分三 路再度到西南进行了历时 1 年的地质调查。这是丁文江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 地质调查旅行。这次调查项目涉及地质、古生物、矿产、地理、人种等学科,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他们在对上古生界地层考察上尤为精细透辟。丁文江回北平后,将其加以整理,发表 了《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广西、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 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他将它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 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 至今仍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沿用,只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所归纳而已。丁文江一生中曾 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早年实地考察时,就力倡 “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 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丁文江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发现人才、培育人才。1931 年,丁文江应北京大学之 聘,出任该校地质系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丁文江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 虽学识渊博,但往往还要以讲课时间的 3 倍用于备课。他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也 力求完备,本校不够的,就托中外朋友帮忙。他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常用些掌故小说 及戏曲歌谣故事打比方,再加以科学解释。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凡预定实习的 地点,他必先去一趟,然后再带学生去。野外实习时,吃饭、住宿、登山、休息,他一概与 学生完全一致。不论实习时间长短,一切所需物件都要求齐备。有的人以为一两天短期旅行 可以随便对付,不须大整行装,丁文江却说:“固然有些地方可以对付,但是不足为法!带 领学生必须照规矩,以身作则。不如此,学生不能有彻底的训练,且有亏我们的职责!”后 来,给他当过几年助教的高振西撰文说:“这样的教师,给予学生们的好处不只是学问知识 同治学训练,他那活泼的精神,任事的英勇,训练的彻底,待人的诚恳……无形之中感化到 学生身上的实在更为重要。” 1934 年秋,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专门打电报叫李过南京时与他见 面,他力劝李春昱改赴德国,一方面因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者尚少;另外,丁文江在参加 第 16 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时结识了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知他辅导学生极认真。 李春昱决定改为留德,丁文江为其办了一系列转移手续。后来,李春昱在德国柏林大学作史 蒂勒的研究生,以“最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载誉归来。 1935 年末,丁文江在深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医治无效,于 1936 年 1 月 5 日逝世,终年 49 岁。 (选自魏邦良《名人传记》,有删改)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丁文江出生背景良好,自幼在学习方面有极高的禀赋,在他的家乡被称为神童。泰 兴知县龙璋对他极其赏识,亲自培养他,希望他有所作为。 B. 丁文江学成归国后,立即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对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 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及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的详细研究,还特别纠正了法国地 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 C. 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 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 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D. 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力劝他改赴德国,是因为中国地质学家中 学德语的人很少,并且丁文江深知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辅导学生极为认真。 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泰兴知县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丁文江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 为“国器”,收为弟子,并资助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B. 为了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丁文江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 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 C. 丁文江及其团队曾发表《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云南、 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 D. 丁文江将丰宁纪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 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得到了广大地质 工作者的认可。 E. 丁文江在北大任教期间,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 出;还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 24.标题“一代真才一世师”是对传主人品和业绩的高度赞颂,请概括并结合文本进行 分析。 【答案】 22.B 23.DE 24.①热爱祖国:在日留学期间,我国东北惨遭日军蹂躏,丁文江愤而离开,转赴英国 留学;学成之后立即归国,并赶赴西南开始徒步考察。②博学多才: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 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③地质学贡献:树立了实地调查 采集的工作典范;几次深入西南进行考察,成绩斐然。④培养人才:教学上严谨认真,处处 为国家地质学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着想。⑤不畏艰苦,爱岗敬业:丁文江英年早逝,是在深 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而以身殉职。 【解析】 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不是他调查研究的原因。 C.丰宁纪地层在广西和贵州 分布最广,而不是“云南、贵州”。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先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 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看选项有无改变文 章的表述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