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北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北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试题(详 解)‎ ‎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踹(chuài)水  竞(jìnɡ)赛      蘸(zhàn)酒     擂(léi)鼓助威 B.跋涉(shè)    陡(dǒu)峭      攀登(dēnɡ)      餐霜饮雪(xiě)‎ C.善(shàn)良    谦逊(sùn)       璞(pú)玉      不事雕琢(zhuó)‎ D.荆棘(jí)    飘泊(bó)      青苔(tāi)       红漆(qī)雕花 ‎【答案】A 解析:此题重在考察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难度小与去年。A中踹、蘸属于非常用字,一般不设考点,可以略去,B中雪字,方言中读xiě的比较多,应读xuě,C中逊字多读错,如武汉人一般读汤逊湖的逊为sùn,应读xùn,D中苔方言多读第一声,应为第二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 B.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 D.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17‎ ‎【答案】C。解析:本题沿用了湖北近几年的命题方式,应该说难度较小。通过独体字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惆怅”与心情有关,故“伥”字为错;“精悍”与人的性情有关,无需动手,故“捍”字为错;“典籍”与书有关,古人最早以竹简写字,故应为竹字头,故“藉”字为错。通过独体字分析的方法既是解答本题的方法,也是湖北近几年的命题方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        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        ,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        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重在理解词义及用法。但是如果能用到先排除再定位,那就会事半功倍。如第三空,“星汉”指银河,说银河满天肯定不合事理可排除;“星云”指天体,说天体满天,不搭配;“星光”指星星闪烁的光芒,而前文有“斜月晶莹”,月夜中能够看到天上的星星,但看不到星星的光芒;故一下子可以定位。另外第一空中“常不用”几个字要推敲,说“常”并非完全没有,所以“总是”二字就绝对化了,排除B;“不用……”常与“而、只”之类的关联词搭配,可以排除C;第二空中“一层层”暗示“点染、浸染”与之情境不合排除AB;最后一空除“诗意盎然”用来写人的心情,如果选用就与后文文脉相隔,可以排除外,其他几个词还真难排除。不过有了前面的定位,此题确定答案不难。‎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17‎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答案】B。A项成分残缺,本句主语是“美丽中国”,谓语“融于……加上……”没问题,后面“一幅……声光……”与主语无关,且自身是一个短语,应在“一幅”前加“把”字,在“中国情”后面,加上“的美丽画卷展现在观众的面前”。C项为词序颠倒;套用上句的结构,宾语应为名词,即“生命”,但本句不是把“依然坚强”简短的调整,而是把“依然”放在“站立”前,“坚强”放在“生命”前,且加“的”;当然有人认为,此句应为“地震没有能量剥夺生命,并且生命依然坚强”的两句杂揉也是可以的。D项为无主句和用词不当。本句主语为留言的“网友们”,而“捧腹”后,主语为读者或读留言的网友们,中间未隔断,造成主语混乱;“耐人寻味”不能做主语,只能做谓语,可以带补语,不能带宾语。所以“耐人寻味”应改为“别样滋味”。有人会说如“耐人寻味的是……”之类的句子可以成立,注意,“耐人寻味”后加了个“的”,变成名词性短语,中心词省略,这个句子的主语不是“耐人寻味”,而是省略的那个事或物。‎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答案】B。解析:此题虽为文常,更像一个推断题。ACD三项难度不大,可以判断为对,但D项学生又拿不准。其实只要结合我们学过的第三回说宝玉“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就可以推断宝玉是不喜欢这类对联的。以三个已知,推出一个未知是今年高考的新样式。‎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 1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17‎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答案】A。A项是第一段的概括。B中“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原文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中“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第四段说“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原文表述的属于现代社会。D中说“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而原文第三段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BC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D项把被动变为主动。理解文章重要词语是湖北近几年的一个保留题目。‎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17‎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答案】C。A中“没有隔阂”有两错,一是原文是隔膜,二者词义有差别,二是原文说“无数次的小磨擦”,就不能说他们没有隔阂(隔膜),二是“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原文“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只是强调二者自由的方式不同,没有说“更容易”。B中“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原文强调“在一个熟悉的社会”。D中“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对这种信任是否定的。此类题是筛选信息,也是小阅读的保留题,答题时只要找到相应的信息区间,认真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 B。A项主要是对五六段的概括,C项是对第七段的概括,D项是后三段的概括。B项中从“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没有“根本原则”,也不讲究“普遍联系”。‎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17‎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答案】C。浼,恳请、请求之意。这个词不在120个实词内,但出现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原话为“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B。本题是筛选信息,要求答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而②‎ 17‎ 是叙述家族兴旺,皆官至一品,⑤是说刘整自己惭愧,主语对象都不是廉希宪,利用排除法,就可以确立答案。‎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答案】D。此题曲解文意,原文说羁留在北方的一些南宋书生要求回家,廉希宪在皇帝面前为他们求情,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意人这些书生回家,而非重用。以“曲解文意”设点,是湖北常用的考法。‎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此题考点应为:反问句式、通假字“亿”通“億-意”—猜想、料想,一词多义“顾”—只是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译文: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此题考点应为:展—展身,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侧”在旁边,省略句,“不予之一言”的主语是廉希宪。‎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译文:(3)(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此题的考点应为:一词多义“肃”—恭敬,“执礼”--对待他们的礼节或实施礼节,录—记录,;省略句(见译文);句子较长,不能出现语病。‎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他于辛卯年五月二十五在燕地出生的时候,正碰上他的父亲孝懿公任廉访使的公文刚刚下达。孝懿公高兴地说:“‎ 17‎ 这孩子今后一定能光耀我们的家门,我听说古人因担任某官而获得姓氏,这不正是上天要用廉姓做为我们家族姓氏吗!我们应该顺应天命。”于是全族接受了(上天)命名(的廉姓)。‎ 廉希宪身材高大魁梧,举止非同寻常。十九岁时陪侍父亲孝懿公到北边觐见皇帝,(因此)进入出庭服侍世祖。皇帝也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有庄重的仪容,见解博大精深,就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恩宠。‎ ‎(一次)各位权重的大臣在皇帝面前比试射箭,有一位权贵看着廉希宪,(然后)拿出三只箭,似乎要交给廉希宪(让他射箭)。廉公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各位权贵把劲弓借给他,廉公三发三中,权贵们都非常吃惊佩服,(赞扬)道:“(廉公)真是一个文武全才,一个有用的书生。”‎ 元朝初年,(廉公)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执政的当天,中书右丞刘整因刚刚归顺元朝,担任都元帅一职,随从众多,前往(廉公)家中求见。廉公共有兄弟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公的弟弟蓟国公希贡当时还是个平民,替(刘整)通报。廉公当时正在读书,毫不回答。蓟公出来(后说明情况),刘整恳求(蓟公)再次进去向廉公通报。廉公于是下令撤去所有的坐椅,自己据中坐下,让刘整进来。刘整行礼起身后,在旁边站立。廉公不和他说一句话。 刘整请求告退,廉公对他说:“这是我私人宅院,你有什么话想要说,明日应当到政事堂去说。”刘整等到出来后,十分羞愧面无人色。‎ 过了不久,被滞留在北方的一些南宋的读书人,饥寒交迫,十分狼狈,帽子衣衫破烂不堪。他们拿着自己写的诗文来请求拜见廉公,廉公之的兄弟都揶揄嘲笑他们。蓟公有进去替这些当事人通报,廉公赶紧下令摆设坐椅,并且告戒内人准备酒饭。廉公亲自走出大门外,恭敬地迎接他们进来,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摆上酒菜。廉公非常有礼节的招待他们,并且记录下他们的住址。 那些读书人只是说自己生活十分困苦,请求回到南方。廉公第二天就向皇帝汇报了这件事,皇帝也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这天晚上,廉公的兄弟们都问他说:“今天来的刘元帅,是皇上倚重信任的人,你反而轻薄的对待他;(而)江南的穷读书人,你却如此厚重地礼遇他们。我们对此不能没有疑问。”廉公回答说:“我是国家的重要大臣,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关系到天下人的看法。刘整虽然地位尊贵,但是是一个卖国的叛臣,所以我要让他感到屈服和羞辱,让他知道君臣之义的重要。像这几十个贫寒的读书人,都是学习孔子儒家学说的人,在南宋,他们既不能坐在朝堂上(为官),也不能参加君王的宴会(地位低微),为什么非要把他们拘留在这里呢??况且如今我们的国家从偏远的朔漠崛起,儒家学说不绝如线(岌岌可危)。(如果)我们再不尊崇礼遇(这些读书人),那么儒家文化将要被扫地出门了(断绝)。”‎ 17‎ 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他是如此的重视继承发扬儒家文化,这对于儒教来说是有很大功劳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答案】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解析】此文断句,规避了我们一般强调的虚词及古人行文的整齐句式,而是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难度有所增加。此文似选于《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看来这是一位热衷于元人、元史的专家。‎ 参考译文:‎ ‎ 为母亲守孝,廉希宪率领全族人按照古代的丧礼行孝,上天没有吃东西,只要一悲恸就吐血,(靠人)扶着才能站起来。母亲安葬之后,他就在幕旁修建了墓庐。大家认为(在元朝)为母亲守孝没有先例,想要极力的劝他回到朝廷。(于是)大家一起来到墓庐,听到廉公在悲伤的哭号,最终也不忍心劝他(回到朝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17‎ ‎【解析】选用欧阳修的词有点意外,选用《临江仙》更是意外。这一首词几乎没有引起所有人的重视。各种选本少有,网络也少有注解。好在找到一本2002年版的线装《诗词曲》中有。答此题既要读诗,又要看注解。丰富的感情说明不止一条,所以要列出序号,没有让简析,只要答出情感类别即可。诗中说“同唱第”,而注解中强调朋友远道而来,于是就有了第一条。词中“如今”几句,明显在发牢骚,结合注解中被贬滁州,就有了第二条。至于说第三条,是本词最明显的情感。似乎还有第四条—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或对朋友的关心。“闻说”二句字面上说,你到了一个神仙之地任职,我今后再也看不到你了。实际上也是以调侃的语气,表达出对朋友另到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同情。且命题人给的第二题答案的第一条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另外前两句也有对当年一举中第,春风得意的留恋。‎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此题难度较大。一遇到解说手法的词,学生容易一头雾水。其实只要用好现有材料不一定一无所知。作者由阆州,一下子想到了仙境阆苑,想象奇特,当然属于“飘逸”范畴。且注解中有对阆苑的注解,又框定了两句,如果学生再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的唱词“阆苑奇葩”,第一问就迎刃而解了。至于第二个答案,如果我们把视野稍微放开,就不难发现,全词的时空转换比比皆是。由眼前的重逢,想到十年前的“同唱第”,由眼前的“薄宦天涯”的失意,联想到十年前曲江宴上披红戴花的得意,由人间僻地,想到天上仙境,这些时空转换,挥洒自如,灵动飘逸。‎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4)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5)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耳得之而为声,               。(苏轼《赤壁赋》)‎ 17‎ ‎(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5分)(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鸡鸣桑树颠 ‎ (4)声断衡阳之浦 (5)征蓬出汉塞 (6)势拔五岳掩赤城 (7)目遇之而成色 (8)梧桐更兼细雨 (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 ‎【解析】今年更换的四篇,考了两篇。这一类题目,只有好好背诵,别多、少、错字就行,这些句子平常都训练过。‎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 17‎ 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7‎ ‎【答案】(4分) A  E ‎【解析】A项说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而原文第三段的意思主要是讲音乐的作用,并没有自己的选择。E作者任务二人一样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A项把被动说成了主动,E项是对象搞错,把对艺术的追求,说成了对音乐的追求,缩小了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只要一项错,全题无分,以前都是只要不超过两项,对一项2分,这是一个赋分的变化。‎ 其实D项最后几句有点表述混乱。应为: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让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唤醒活泼的世界。‎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4分) ①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②罗兰痴迷于音乐,超越国界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 ‎【解析】这是对重要段落的要点分析。这两点很有意思,从先到后,由浅入深,一般会遗漏第一点。前面说他很年轻,不懂得什么是侵略,也没有见过德国人;后面用他自己的话表明他醉心于这种超越国界的音乐。‎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4分)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解析】这个答案自然没有问题,只是稍显条理不清,特别是第二点。其实按照行文顺序应概括为①天才的艺术家,表现在音乐和文学两方面;②对信仰和真理不懈的追求者,表现在从崇拜贝多芬到接受托尔斯泰思想。③年轻人的人生导师,表现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④甘于寂寞的执着精神,表现在他的创作不被人理解时的坚持。‎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 (8分)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 17‎ 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 (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探究题一般包含四个要点:①文本中的人是怎样做的,②结合文本,对①进行说明;③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向文本中的人学习(做法);④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做,才能像文本中的人一样,取得成功。‎ ‎ 值得注意的是,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应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原文”就是要求,你提到的做法或观点,文本中一定有依据,甚至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要求(如本题);你所联系的现实,也一定是文本中包含的,而且与你前文相适应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 ‎20.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度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答案】(4分)‎ ‎  答案示例一:两位作家的读者群体不同,不能也不应在销量上简单比较。‎ ‎  答案示例二:销量与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能划等号,这两位作家各有千秋。‎ ‎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语言表达兼分析问题能力的题,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而不是偏颇。如答:莫言虽获奖,但曲高和寡,比不上郭敬明的作品更受欢迎。或郭敬明作品销量虽多,但文学价值赶不上莫言的作品等等表述都不合要求。另一方面注意字数限制。‎ ‎2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答案】(4分)‎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17‎ 答案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本题要求列出两条理由,要仔细比较两句话在文字、句式、修辞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再进行表述。其实还可以增补。如例一:口语化,符合父子对话的情景,也利于舞台表演。例二:连用两个“敢”字,口气严厉,表现出周朴园对周萍强烈的不满。同时也加深了周萍对“一件事”的误解,强化了戏剧冲突。‎ ‎22.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 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字数不超过80字。(4分)‎ ‎【答案】(4分):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解析】图文转换是湖北的保留节目,相信一般都练过,老奶奶拉着孙子,站在巷口,这是漫画能够直观告诉我们的,至于其它情景,答题人可以合理的想象。‎ ‎ 注意:这是描写漫画的场景,而不是介绍漫画的内容,二者是有区别的;另外还要求合理、两种修辞、80字以内,这都是答题人要注意的。‎ 还可以这样答: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手里牵者孙儿。大约在家里太闷热,孙儿吵着要奶奶带他到巷口玩玩,那里可以看来往穿梭行人,又可看街上的车水马龙。男孩很顽皮,走路像在跳舞,幸亏奶奶个儿高大,站得稳稳的,才不致被他牵倒。‎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17‎ ‎ 这是一则被评为全国最文雅的作文材料。其实两段文字有明显的拼接痕迹,增加后一段,也就是为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切入角度。‎ 审题时要善于把事物与人生、社会进行类比。“方”就是方方正正,联系社会人生就是做事、做人方方正正;“圆”就是圆滑,这是贬义,褒义就是变通;“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做人、做事既能方方正正,又要学会变通。分析到此,就可以有以下论点。‎ 社会方面:(1)社会处事要讲究规矩,不能随意变通。由此派生出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②坚持原则,绝不妥协等等 ‎(2)处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学会变通。由此派生出①做事既要合理,也要合情,②坚持原则与大胆改革创新相结合等等 做人方面:(1)每个人都要守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 (2)人生处世要学会变通,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做人要机智,该方则方,该圆则圆 注意:无论以哪一个为论点都可以,但不要把所有的论点“一锅烩”,让文章的观点杂乱不堪,要认准一点,给予击破。要看清题目要求。另外无论立什么论点,都要在法律道德的框架内 。‎ 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