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黄石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黄石二中2020年春季4月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 28 -‎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 28 -‎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1. 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 A. 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B. 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 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 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 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 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 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 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 “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 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 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C. 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D. 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案】1. D 2. C 3. B 4. C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D项,“引发民众恐慌情绪”错,根据原文“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可知这是疫病对人们情绪的影响,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错,根据原文“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可知是殖民扩张进一步导致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并非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选项因果颠倒。‎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找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对照,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内容有矛盾的必有一项错误,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已然与或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B项,“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错,根据原文“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在汉代已有记载,并非最早出现在唐代。‎ 故选B。‎ ‎【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C项,“共同冲击宿主细胞”错,根据原文“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可知是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并非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故选C。‎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材料一:‎ 低碳顾名思义就是碳排放量低,碳是指二氧化碳。低碳理念是指在生活、经济建设等方面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性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工厂对大量能源的开采没有节制,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除此之外,人类人口日益增多,生活需求越来越大,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种种原因导致了碳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被严重污染,很多城市甚至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人类对于低碳生活的诉求日益增长,因此,低碳园林的建设迫在眉睫!‎ 随着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景观与低碳理念的融合已是大环境下的一种趋势。低碳园林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园林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包括前期设计规划,材料选用、施工过程及后期园林绿化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上减少使用石化能源,并应用新的清洁型服务能源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低碳和生态的要求。‎ ‎(摘编自马艳红《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运用探析》,《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材料二:‎ 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中低碳减排措施已得到全面落实。园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场馆采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园区内目前已投用新能源汽车432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 - 28 -‎ 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20万千瓦时,江水源/地源热泵累计供冷量达到564万千瓦时,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相比传统能源技术累计节能5152吨标煤,累计减排1.27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太阳能,世博会的场馆还通过江水直接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热水排入黄浦江。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另外,上海世博会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公交优先战略,电—电混合超级电容车、混合动力等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运用将超过1000辆。这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宠。‎ ‎(摘编自《传播“低碳理念”,实践“低碳行动”》,新华社2010年6月5日)‎ 材料三:‎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地产”“低碳生活”等新名词,以崭新的姿态高调亮相,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 ‎(摘编自《低碳环保生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环境付出的“高代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B. 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更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C. 上海世博园“低碳行动”各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全面进入“低碳发展”。‎ D. “低碳”概念的兴盛,催生出许多新名词,也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低碳园林建设是低碳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带来生活环境的改变,一方面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B.‎ - 28 -‎ ‎ 上海世博园区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这说明我国废物利用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C. 园区使用的太阳能,冷却水系统、新能源交通以及绿化等,都是成功的案例,可以在其他相关领域推广。‎ D. 中国的生态化建设往往受制于工业化发展,其低碳生活的到来任重道远,每个人必须对社会负责,有所担当。‎ ‎7. 请结合材料,分析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导致环境恶劣的原因()‎ A. 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B. 没有节制地开采能源,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 C. 人口增加,碳排放量增大 D. 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 ‎【答案】5. C 6. B 7.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我国正全面进入‘低碳发展’”错误,因为材料二中说,“这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宠”,说明上海世博织引领,我国还未全面进入低碳发展,属于范围扩大。‎ 故选C。‎ ‎【6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以偏概全。“上海世博园区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并不能推断出“我国废物利用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请结合材料,分析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导致环境恶劣的原因”,宜采用排除法。‎ D项,“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是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方式方法,即这是解决的措施而不是“导致环境恶劣的原因”。‎ 故选D。‎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1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 - 28 -‎ 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与可之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B.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废卷而哭失声 D.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9. 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至于剑拔十寻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完成,成功)‎ B.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 而读书者与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赠送)‎ D. 投诸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送)‎ ‎10. 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 28 -‎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 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 “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 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 ‎12.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项是( )‎ A. 俨骖腓于上路 可谓智力孤危 地方千里 B. 臣欲奉诏奔驰 可怜焦土 腹犹果然 C. 与江山相发挥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瓦缝参差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视为止,行为迟 刺客不行 ‎13. 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彼且奚适也?‎ B. 天下未之有也。‎ C.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D. 何以利吾家?‎ ‎14.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 所体现的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关于仁的含义的阐述有很多,综合起来就是要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B.‎ - 28 -‎ ‎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五千言》,主要反映了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将“道”作为“众妙之源”“万物之宗”。在政治上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其政治理想虽然不可能实现。但是儒道思想存在一定的互补性,道家思想“超然通达”“静观待时”的思想对现代人的思想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 C. “春秋笔法”也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指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秉笔直书,明确表达记录者的褒贬,不畏当权者的诠释,也不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为其隐晦。‎ D.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 ‎【答案】8. A 9. B 10. A 11. D 12. C 13. C 14.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之:两句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 C项,而: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 D项,为:画/ 作为。‎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A项,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遂,进,形容画时运笔迅速。‎ C项,而读书者与之: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与,许可,同意。‎ D项,烧笋晚食,发函得诗: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发,打开。‎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运用排除法做出答案。‎ - 28 -‎ ‎①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意思是“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可知创作要“胸有成竹”;‎ ‎②从“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意思是“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可得出作画,做事应该“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 ‎③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意思是“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这是子由对文与可作画的认知与理解;‎ ‎④从“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意思是“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可知这是文与可的感慨之词;‎ ‎⑤从“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意思是“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可以体现出是“尺幅千里”的创作意境;‎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诗歌是作者诙谐的话,调侃说文与可是清贫贪吃的太守。‎ 所以①②⑤体现出了艺术创作思想。‎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中“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有误,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古今异义词,做此类题目时,应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翻译内容,比较和现代汉语意思的区别。‎ - 28 -‎ A项,“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智力”,古义:智慧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地方”,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义: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地点,各行政区、部分等。‎ B项,“奔驰”,古义:急速上路;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C项,“发挥”,古义:辉映;今义: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几何”,古义:多少日子;今义:就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瓦缝参差:瓦楞长短不一;“参差”现代汉语意思是长短、高低不齐;所以“参差”不是古今异义词。‎ D项,“故事”,古义:前事,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行为”,古义:动作,因为;今义: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不行”,古义:不行刺;今义:不可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有标志的抓住标志。分析时结合句子成分分析,看有没有调换顺序的词语,有没有添加什么成分等。‎ ABD 都是宾语前置句。‎ A 项,“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是“彼且适奚也”,译为:它们将要到哪里啊?‎ B 项,“天下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是“天下未有之也”,译为:天下没有过这种情况。‎ C项,“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不是特殊句式,是陈述句,译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D 项,“何以利吾家”,正常语序是“以何利吾家”,译为: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28 -‎ C 项,“‘春秋笔法’也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指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秉笔直书,明确表达记录者的褒贬,不畏当权者的诠释,也不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为其隐晦”中“秉笔直书”错误。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瞒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 28 -‎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 28 -‎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5.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 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 28 -‎ D.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2)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答案】15. B 16. A 17. C ‎ ‎18. (l)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2)赵王迁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逃,被秦人俘虏消灭。‎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军市之租皆自用”主谓宾结构完整,“居边”的主语为“李牧”,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C;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翻译为“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决于外,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赏赐于外决”,根据语意,需从“飨士”之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错误。谥号被尊为‘文’。‎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C项,“威慑东胡”错误。由原文“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知,魏尚威慑的是匈奴”。‎ - 28 -‎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l)让,责备;间,私下里;鄙人,谦辞,只第一人称“我”。‎ ‎(2)立,即位;乃,竟;是以,因此;北,失败;为秦所禽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禽,通“擒”,虏杀。‎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 28 -‎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6分。‎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 28 -‎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 A. “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 B. “懒”字写出了韩无咎临别之际慵懒伤感的精神状态,他懒得去沙洲边与作者一同饮酒。‎ C. “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 D. 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懒’字写出了韩无咎临别之际慵懒伤感的精神状态”错误,“懒”字写出了陆游慵懒伤感的精神状态,而非韩无咎。‎ 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碧空,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 28 -‎ A. 这首诗写诗人在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描绘出一幅夏日风雨晴晦图。‎ B. “喧”“狎”二字用得精彩,以喜鹊鸥鸟的啼唱嬉戏,传神地写出它们在雨霁风和的山水间自由欢快的情状。‎ C. 尾联“山色不言语”指山间静寂、明净,使浓醉的山行者酒意顿消,神清气爽。‎ D. 全诗构思精巧,诗中不见“行”字,却通过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鸟狎波等景物的变换,无一不在写“山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山间静寂、明净,使浓醉的山行者酒意顿消,神清气爽”错误,尾联指山色经过雨洗又阳光照耀,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也并非指“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故选C。‎ 六、名篇名句默写,共14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3)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听者的反应表现了洞箫演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急流和瀑布奔腾激荡、冲击山崖、山谷轰鸣、声势浩大的景象。‎ ‎(6)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 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 28 -‎ ‎(7)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寥寥十余字,尽写羁旅愁与孤独感。‎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制芰荷以为衣兮 (6). 集芙蓉以为裳 (7). 舞幽壑之潜蛟 (8). 泣孤舟之嫠妇 (9). 飞湍瀑流争喧豗 (10). 砯崖转石万壑雷 (11). 学不可以已 (1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3). 万里悲秋常作客 (14).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鉴、芰、裳、壑、嫠、壑、作、参、省。‎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七、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的突兀困惑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 28 -‎ ‎,那么,《齐物论》则主要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 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 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 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23.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 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所费解 C. 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 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 《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 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 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答案】22. B 23. C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不堪言状:堪,能够。言状:用语言形容。情况令人十分厌恶,难以对人叙说形容。‎ 不可名状: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 从前文可知本空填“不可名状”。‎ 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合语境。‎ - 28 -‎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不合语境。‎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相辅相成”。‎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段中人们并不是不知道《齐物论》“说了什么”,甚至对其“地籁”“天籁”“蝴蝶梦”还有评价。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另,从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进而排除A、D两项。B项,“被……所”表述杂糅。‎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本题原句存在表意不明和前后矛盾的问题。‎ A项,“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多重状语语序不当,应为“介宾+表情态形容词”,故应为“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 B项,成分残缺,缺关联词;‎ C项,不合语境,既然表示已然,与假设语境不合;表意不明,一系列庄子思想还是一系列框架,另,前后矛盾,后文提到“这一框架”,此句宾语中所指为“一系列框架”。‎ 故选D。‎ 八、作文:60分 ‎25.请根据要求作文 亲爱的童鞋们,从2月2日(农历正月初九)开始,不知不觉,我们居家上网课已经两个多月了。在这过程中,你有哪些有意义的事想要分享呢?又有哪些糟心的事想要吐槽呢?‎ 请围绕话题“网课那些事”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 28 -‎ ‎【答案】【例文】‎ 一场“特殊”的考试 ‎2月2日至今,网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今天老师通知要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由父母“陪同”在家考试。‎ 一到准点,试卷从“嗡嗡”响着的打印机里吐出来后,妈妈就很认真地开始了唠叨:“文具准备好,厕所提前去,不要错位答题,不可以提前动笔 ……”一句接一句的反复重复着熟悉的考试提醒,似乎,负责得有些过分。‎ 开始考试,家里的氛围远没有在学校那么严肃,我漫不经心地看着纸上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右手一下一下地按着笔。‎ ‎  “把笔拿好!你在学校考试也这样吗?难怪考不好!”‎ ‎  妈妈突如其来的一声呵斥,吓得我一把握住笔杆,埋下头在试卷上看似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起来,实则心里默默地说:“才不呢!监考老师管的也太多了吧?”然而迫于威严,我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 ‎  忽然,题目上出现了一片空白,原本该出现的式子无影无踪,我一下子慌了,立即向妈妈反映:“这里的题目少了,怎么办?”妈妈也立刻站了起来,“咚咚咚咚”地走过来,看看题目,又看看电子文档:“电子版也没有啊?怎么办?”‎ ‎  我竟然忘记了,妈妈是个电脑“小白”。看着她手指胡乱滑动,不断刷新页面的样子,我说道:“别急,问问老师吧?”她立刻如梦初醒般地点点头,然后转头又恢复了监考老师的样子,“恶狠狠”地说:“你等什么?赶紧往下写啊!”说着不忘拍了我一下,那力道,似乎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着急意味。‎ ‎  “咚咚咚咚”,她快步走到椅子边,紧紧地盯着屏幕,等待着消息。那样子仿佛屏幕上有答案一般。“看什么?写题?”又一声呵斥。‎ ‎  时间还有半小时,我却只有三五题了,我想安慰她“不用那么着急”,不料又得了几声数落,要我“管好自己”。‎ ‎  终于,有好心家长将完整题目发来,妈妈立刻踏着“咚咚咚咚”的脚步声朝我小跑过来,震动着地板。‎ ‎  “嗡嗡……”新试卷打印出来,我暗暗松了口气。“赶紧赶紧,磨叽什么!”妈妈一下子换上了严厉的面孔,“你在学校里也那么懒散的?!”监考老师又回来了。‎ - 28 -‎ 明明是我的考试,她却是最着急的人。有人说:妈妈的爱就像一次又一次的唠叨和叮嘱。我觉得,妈妈还是个害羞的大人,所有的爱与关心,都藏在了一声声责骂与呵斥中,藏在了她“咚咚咚咚”的脚步声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材料类型和写作要求,明确类型可以让考生清楚写作方向,明确写作要求可以让考生清楚写作的范围;其次,考生要有文体意识,虽然题干要求是“文体不限”,但这比不是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材料暗示要写的文体,如果写记叙文,就要知道“记叙文六要素”;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如果要写散文,就要明白什么是“形散而神聚”;如果要写小说,就要领会“小说三要素”……;最后,考生要有列提纲的意识。写作只有列好了提纲,写作过程才会顺理成章,写出的文章才会思路清晰,获得高分。‎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加话题作文。首先应解读话题,话题“网课那些事”中,“网课”指的是能用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技能的线上课程,有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全球蔓延,为有效控制疫情,不耽误各地学校教学进程,国家教育部开启停课不停上授课。实现让学生足不出户,安全地接受教育;“那些事”指的是关于网课的一些事,但这些事应该是在上“网课”期间发生的、与“网课”有关的、能够引起深思的、给人以人生感悟或启发的事情。该话题暗示考生在写作内容方面,可写上网课的具体情景和感受,也可写与“网课”有关系的事件,但不可脱离“网课”而另起炉灶;在写作形式方面,文体不限,考生可记叙,可议论,也可写日记、随笔等。另外,“体现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暗示考生,文章必须体现出通过“网课”或与“网课”有关的事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而不能脱离该项写作任务写其他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立意:‎ 正视网课的利与弊;发挥网课优势,提高学习效率;成长路上与“自律”同行;积极主动学习,学活自我管理。‎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介绍背景——网课期间,接着叙述自己在家考试的一件事,叙事过程之中,重点叙写妈妈在这次“特殊”考试中的“特殊”身份——监考老师,最后总结出妈妈“所有的爱与关心,都藏在了一声声责骂与呵斥中,藏在了她‘咚咚咚咚’的脚步声中”,体现了作者通过这场“特殊”的考试而引发的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收束全文。‎ 素材:‎ - 28 -‎ ‎1、网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有网络,学生仅需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便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各大平台也纷纷提供免费且不同的网课内容,优秀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干什么,抓住什么机会去超越别人。‎ ‎2、网课虽然对学生学习有好处,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一,长时间对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眼睛容易疲劳、甚至近视。其二,对着手机抄作业,大部分同学的速度比较慢。其三,上网课没了老师的叮嘱,没了学校规范的作息制度,老师看不到学生的情况,有些学生会借此懈怠,开启分屏应用刷剧、听音乐、甚至闷头大睡……这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3、网课可以让学生不受地点约束,在家就能上课,还可以避免在路上或学校中被病毒感染,这是最为重要的。还可以省去前往学校的时间。上过的课程还可以无限回放,这样可以方便上课期间不小心跑神或没听清、没听懂的学生再度观看,查漏补缺。‎ ‎4、网课也有一定的缺陷存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及时,往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让学生打字才行。这样一来一些老师为了讲课效率就会跳过一些互动环节,很难调动起上上课极易使学生上课“神游”到其他地方,无心听讲。例如,开分屏聊QQ、微信,甚至在玩游戏。老师很难知道学生的听课情况,可以知道的仅仅是学生的观看时长与发言内容。而不知道上课期间学生是否有认真听讲,到底在干些什么,无法及时监督、管理学生。有很多的学生可能会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比如,碰到某个老师讲话声音较小或者是声音低沉,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会很崩溃……这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降低。‎ ‎ ‎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