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五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王夫之说:“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诚即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没有现代性的诚信体系,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 25 - 三是社会价值主体性重建。诚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必须以现代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诚”提炼升华为现代文明中的诚信价值,使其融入现代法治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这是问题的一个积极方面。另一个应该警惕的方面是,诚信技术体系建设中个体价值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包括对个体人格价值的尊重、自由价值界限的守护、生命价值的看护和隐私等个人权利的保护。没有这个方面,现代文明社会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离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越来越远。 应该说,我们今天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诚信文化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遗失、现代性缺失和审美迷失的危险,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参照系、更长远的目光、更深的理论层次、更宽广的胸怀,审视今天的现实,判断和选择未来的路径。 (摘编自庞井君《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论意蕴》,《人民论坛》2018 年 3 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诚”已被人们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 “诚”的本义是真,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必须具备良知真心、赤子之心、 天地良心等优秀品质。 C. “诚”可使现代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存在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 别性和可确证性。 D. 与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不同,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有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 智能管理系统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社会价值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研究现代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问题。 B. 文章引用孟子、朱熹等人的名言意在阐明“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 C. 文章对比分析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由此论述建立现代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D. 文章从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25 - A. 现代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B. 现代人格建设必须要在人格的塑造中融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等构成性因素。 C. 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促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D. 只要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就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幸福的社会。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诚’已被人们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范围扩大,原文是“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内容“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分析可知,引用朱熹的话意在阐明“诚”和“真”的关系。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 25 - 项,“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错,原文意思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D项,绝对化,原文是“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 25 -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 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 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 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 - 25 - 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D.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案】4. B 5. A 6. 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分析综合能力。 B项,“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且也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原文表述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A项,概括和分析正确。 B项,“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从材料二表格中数据可知,2015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的都多。 C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不当,由材料四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 D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原文材料四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 - 25 - 答此类题时应先在文中分别找到与备选项内容对应的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筛选并整合信息时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类,概括时用语要准确,誊写答案一定要分条答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掌 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 25 -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有删改) 7.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是作者刻画旗人金辨芝这一人物形象的精髓。 B. 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 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后有性命之虞。 - 25 - D. 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照应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8. 文中画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 9.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第一处:表现出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放松。第二处:表现他对古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 9. (示例一)合理。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应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必然选择后者。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金辨芝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扬。 (示例二)不合理。①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无补。②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③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慧和民族血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是错误的,这两处是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而不是外貌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重要语句的内涵和作用。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心理,三处都是外貌(肖像)的细节描写,通过陈四仙的呼吸变化表现了他的内在情绪变化对掌眼对象的细致辨别过程,高超有见识是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显得人物真实形象。第一处,“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是在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细节描写,说明他此时内心一下子放松了;第二处,“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是在十六年后“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后的细节描写,表现他对古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的话语可知他得知是新品后的表现,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谈理解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得出这种认识,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首先应把握小说的主题,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来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其次,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也就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对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答题关键词是“小说结尾”这一情节,答题应该结合小说主旨,联系人物、情节、表达效果答题。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认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不合理”或者“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合理”,然后根据前面三个角度组织答案。要注意言之有理,条理清晰。 第一种: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合理。原文“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这个情节给“刺眼”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刺眼”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情节;“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等,更加凸显了人物形象,表明了金辨芝看重与陈四仙之间的友情,爱祖国,最后“刺眼”是他的必然选择;通过他的选择,也表现了金辨芝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恨,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 - 25 - 第二种: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不合理。原文“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从这一情节来看,金辨芝的“刺眼”毫无意义,因为他不给日本人“掌眼”,日本人的行家也能辨别出画的真伪;“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等,从这些语言中能够看出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为人练达,爱国,但选择“刺眼”比较冲动鲁莽,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特征,更无法表现他的爱国的思想。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 25 -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 父忧,为“丁父忧”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丧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褒扬性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 25 - B. 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 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 胡世宁举贤荐才。唯恐他们仕途不通达,有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的,他连上奏章推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2)(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福建按察使”是胡世宁升迁的官职,前边不能断开,排除BC;因为“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也就是说已经把胡世宁给抓起来了,所以后文应是“鹏尽系世宁家人”,现在关押的是他的家人,排除D。全句翻译为:“胡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到江西。潘鹏把胡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胡世宁。”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D项,“给予的一个寓含褒扬性的称号”错。“谥号”分为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抑性的恶谥三种。 - 25 -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原文说“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故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句翻译时应注意:“道”,取道;“急”,猛烈;“画”,策划。 (2)句翻译时应注意:“语”, 说话;“呐”, 嘴笨;“疏”, 奏章;“洞中”, 切中。 【点睛】阅读一篇文言文,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朝廷)授予他德州推官的官职。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胡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赴京。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 25 -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胡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胡世宁不可。胡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到江西。潘鹏把胡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胡世宁。李承勋担任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胡世宁于是逃跑到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终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视督察四川,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 胡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唯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上奏章推荐。(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胡世宁却不肯依附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嘉靖九年秋天去世。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答案】C 【解析】 - 25 -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就是给语段标出停顿,也就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②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③“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句子大体意思是“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 AD项,“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排除AD两项; B项,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作“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时间状语,意思是“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要在“时”前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 25 -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从王朝衰落到重新振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15.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解说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而非年号纪年的方法。 故选A。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5 -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7.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6. C 17.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别前欢笑。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此类题属于探究能力要求, - 25 -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诗歌,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说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比如,同意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可从“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这两句是写诗人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情景,从对面写来,表达案例诗人与朋友别后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因为是探究题,本题答案是开放的,当然也可以不同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既然不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那就是从诗人自己的角度来表达的,那“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这两句就是诗人写自己与朋友分别后,自己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表达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不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的说法,答题时都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看法的理由。在阐述理由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对于诗词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精巧,巧到一廊一檐都极具特色,其中以人腰比喻环绕的走廊,以飞鸟比喻突起的屋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抒写回乡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师道也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廊腰缦回 (4). 檐牙高啄 (5). 怀旧空吟闻笛赋 (6).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师”“庸”“缦”“啄”“赋”“柯”。 【点睛】 - 25 -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__①__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__②__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__③__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__④__声声驼铃__⑤__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__⑥__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还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虚词,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边 一边 虽然 但 却 而 B / / 即使 又 / 却 C 一会儿 一会儿 既 也 而 / D 因为 所以 即便 / 也 还 A A B. B C. C D. D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唯一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 25 - B. 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 C.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D. 作为一条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明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B.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C. 一条鲜活的丝绸之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D.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既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又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答案】19. A 20. C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阅读语境,读句子,弄清楚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弄清楚两个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我们学过的几个关系中来判断是哪一个。试着把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填入句中,看看是否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 根据语境,结合“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分析,①和②所在句子不是因果关系,排除D项。 结合“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声声驼铃……沿途壮美的风景”分析,③和④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B项、C项。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补写句处于段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的是“丝绸之路”的作用,下文写的是“丝绸之路”的线路和历史,据此排除B项; - 25 - A项,“唯一”表述不准确,根据下文可知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有其他线路。 D项,定语语序不当,“一条”应该放在“西方文化交流的”之后。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鲜明”应该修改为“鲜活”。 C项,用语不简洁,去掉“它”;搭配不当,“一条”应改为表确指的“这条”。 D项,不合逻辑,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错误,此处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连词。 故选B。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____ 【答案】 (1). 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 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 (3). (大栌树为什么消失)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句“已难觅踪影”和后句“提出多种假说”以及本句句末的“?”可得出“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二空,由“而渡渡鸟”“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可得出“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 第三空,由“如果……,则……”可得出相反的内容,即“(大栌树为什么消失)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国家认可、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5 -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责任与担当 千百年来,人类拥有上苍赐予的许许多多美好的品质与情感,强烈的责任感就是其中的一点美丽的光芒,在一颗颗忠义的赤子之心中闪耀着。 乘着时光的快车,我看到了蔺相如那举璧抵柱、智对强秦的身影和那泰然自若的神情。秦王倚仗国家强大的那点儿神气,此刻在相如冲天的豪气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是什么给了相如这莫大的自信?是保护赵国子民使其免于阶下囚的责任。 明亮的烛光下,诸葛亮在写着什么。是呀,在这出师的前夜,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时刻牵挂的后主说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罢,他不禁抬头仰望苍穹,目光闪烁。是什么让孔明如此夜不能寐?是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强国安民的责任。 岳阳楼下,滔滔江水拍打着江岸;岳阳楼上,范仲淹难抑心潮的荡漾,放声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什么使他这般情感激扬?是一切为了天下百姓的责任。 蔺相如、诸葛亮、范仲淹,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他们把谋求人民的幸福看成自己的责任,这是无比珍贵的情感。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闪耀着责任光芒的“平凡人”。因为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平凡人拥有了新的称谓——“感动中国人物”。 杨利伟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成功地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付给他的伟大使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遨游于浩渺的宇宙。 任长霞巾帼不让须眉,纵横于穷凶极恶的匪徒之间,肩负着保护百姓生命安全的责任。结果虽悲而壮,他依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姚明是遥远的美利坚众异国面孔中屹立的东方小巨人,他身上有着数不清的中国球迷的期望。他的责任就是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奋斗的激情,不懈的毅力。他做得很好,他担起了责任,他不辱使命。?? 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各种各样的责任压在了他们的肩上,正是他们勇于担当责任、不辱使命的做法,才铸就了他们的辉煌。 对于责任,西塞罗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是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刘易斯的这句话更是言辞犀利:“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朋友们,让我们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吧!让我们继承这上苍赐予祖先们的优秀品质吧!让责任的光芒永远在我们身上传递,并且愈发闪亮吧!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至少两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要求从“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样要对给出的关键进行简单的组合,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中心,如国家认同、人文情怀、责任担当组合可以谈修养;、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组合可以谈处世之道;人文情怀、健全人格、审美情趣组合可以谈情操的培养。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层面论述,注意要围绕所选的关键词选取材料。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 25 -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