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驻马店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 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 的摹仿”,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 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 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 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 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 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 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的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 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 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 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郑板桥《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 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 面也十分淡雅。 - 2 -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 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 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 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 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 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 效果。我国早在 4 世纪产生的这种“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颇类似于后来黑格尔美学理论的 “意蕴”说。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 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学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 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 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 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 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正如黑格尔所论述的“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 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张朝昌、郑希《论“朴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讲究虚实相生,所有画作都要留下一块空白。 B. 中国画一般不用其他颜色,只是通过墨的深浅、浓淡表现出画作的意境。 C.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手法奠定了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美学理论的基础。 D. 敦煌壁画色彩丰富,人物圆润秀劲,衣料华贵,能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朴素”一词的由来谈起,后借由孔子和子夏的问答引出了中国画的朴素美。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中国画朴素美的三个表现,这三段形成并列关系。 C. 作者引用荀子所云“形具而神生”,证明了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的观 点。 D. 文章论证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艺术手法上看,中国画运用单一简洁的墨色,空间布局留白的手段,以形写神,形成了 朴素淡远的艺术境界。 - 3 - B. 中国画中,墨即是色,画家一直通过单一的墨色的深浅,表现绚烂斑驳的自然色彩,《墨 竹图》为其典型代表。 C.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就是要抓住对象特征,体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达到顾恺之提出的“以 形写神”的艺术境界。 D. 黑格尔所说的“意蕴”和我国古代美学提倡的“神”就其所指的内在的生气、灵魂和精神 而言,是有共同性的。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所有的画作都要留下一块空白”错误,原文是“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 C 项,说法颠倒,应该是“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 的”; D 项,“能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中对朴素美的阐述可知,敦煌壁画不能 展现中国画的朴素美。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证明了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的观点”错误。结合“所谓‘神’指的 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分析,引用荀子所云“形具而 神生”是为了证明“‘神’指的是精神状态”。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 4 -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 B 项,“画家一直通过单一墨色的深浅”以偏概全。原文是“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 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注意原文中还有“浓淡”,并非是只有“深浅”。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 2019 年电影市场爆款。 从人物设定来看,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人物放置于今天有着扁平、呆板、脸谱 化的缺陷。经此番改写,哪吒母亲殷夫人变身成了武艺高强、斩妖除魔的职场女性,工作繁 忙却也为如何陪伴哪吒成长耗尽了心力。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形象变得柔软,他不善言辞, 总是把爱深藏心底,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待,却最可能暗暗地为儿子牺牲自己。这一版殷夫 人与李靖的形象里暗藏着太多现代父母的影子,让观众无形中觉得可亲、可近。 - 5 - 从故事架构来看,哪吒的故事本质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在传统的《哪吒闹海》中, 哪吒反抗的是封建压迫。此时英雄的成长是“被迫”的,外在苦难的刺激,外在的对抗性压 力,成为了英雄觉醒的触发点,“命令”着英雄展现英雄特质拯救苍生。但到《哪吒之魔童 降世》这里,却在尝试英雄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模式。英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 过程,新版哪吒的成长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内向性驱动的主动选择,是一场笑泪参 半的自我延展、自我实现。这种颇显孤独与执拗的“选择”才会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摘编自边远《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传统文化现代性改编套路》) 材料二: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材料三: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在制作水准上一直差距较大。值得称赞的是,从《西游记之大圣 归来》到《大鱼海棠》,从《白蛇缘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人 的不认命不服输,也见证了国产动画电影在逐渐崛起。一句“孙悟空、二郎神、姜子牙值得 大拍特拍,如果能开启封神宇宙,谁看漫威”是鼓励,是期待,更是对中国故事和中国动画 满满的自信和底气。 当然,真正的自信与底气来自于清醒的自我认知,几部动画电影的成功,不代表中国动 画电影制作水平已经世界顶尖,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所说,“当大家不说国 漫崛起的时候,它就真崛起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背后有无数艰辛,2 年打磨剧本、 - 6 - 3 年制作,60 多家制作团队、1600 多位制作人员参与、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个人抢笔”的草 图就做了 2 个月等等,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动画电影要成为产业,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 路要走。 曾经,迪士尼制作改编《花木兰》是中国人的痛。今天,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走向世界,《流浪地球》被外媒盛赞是改变科幻电影局面的力作,《我不 是药神》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这些都见证着不同题材的国产电影 与好莱坞制作在不断缩短差距。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底蕴深厚的中国神话故事做支撑,有中 国动画电影人不服输的精神,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可期。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们可以开启“封 神宇宙”,媲美梦工厂、皮克斯、迪士尼。 (摘编自筱玮《从“最丑哪吒”开始,期待国产动画开启“封神宇宙”》)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形象设置改变了《哪吒闹海》中人物形象的缺陷,塑造出的 人物形象比《哪吒闹海》更经典。 B.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既蕴含着不折服于命运的精神,也体现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它可 以视为国产动画进阶的一个标杆。 C. 中国公众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但对自身文化的由来和发展了解不足,呈现 出“认同高、认知低”的两面性。 D. 传统文化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很多大获成功的动画电影都是从传统文 化中找灵感、找素材进行改编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布斯鲍姆有言:“当旧有的社会模式逐渐消解,人们便会选用旧材料、建构新形式文化 来满足新模式的需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正说明这点。 B. 综观文化自信含义中各维度得分,中国公众已普遍展现出较高的文化开放意识,后期要学 习借鉴外来文化,继续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 C.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让公众开始向往打造高水准的中国神话传说系列,但这种系 列作品的完备与成熟还需后续作品的高品质与好口碑来维系。 D. 逐渐崛起的国产动画电影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化的特色,缩短了我国与西方电影 在制作上的差距,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 6. 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 2019 年电影市场爆款的原因。 【答案】4. A 5. B - 7 - 6. (1)(文化创新角度)《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的哪吒故事进行了创新,影片反映现实 生活,融入了当代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属性,公众能够产生共鸣。 (2)(文化认同角度)中国民众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和强烈的自豪,而《哪 吒之魔童降世》以底蕴深厚的中国神话故事做支撑,公众易于接受。 (3)(文学创作角度)《哪吒之魔童降世》历经多年沉淀,对细节精益求精,影片质量极高。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 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 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 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比《哪吒闹海》更经典”无中生有。由原文“经此番改写,哪吒母 亲殷夫人变身成了武艺高强、斩妖除魔的职场女性,工作繁忙却也为如何陪伴哪吒成长耗尽 了心力。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形象变得柔软,他不善言辞,总是把爱深藏心底,对儿子有 着很高的期待,却最可能暗暗地为儿子牺牲自己。这一版殷夫人与李靖的形象里暗藏着太多 现代父母的影子,让观众无形中觉得可亲、可近”可知,《哪吒之魔童降世》塑造出的人物形 象彰显了符合现代特质的精神内核,更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的是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哪吒闹 海》中的人物形象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倾向,两者不能简单比较。A 错误。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 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 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 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 准确率。 B 项,扩大了范围。“中国公众已普遍展现出较高的文化开放意识,后期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继续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错误,此选项考查的是文化交流、文化借鉴、文 - 8 - 化竞争三个维度,由材料二图表可知,文化交流的得分相对较高,说明中国公众已普遍展现 出较高的文化开放意识。文化借鉴、文化竞争得分低,后期应从现实需要出发,借鉴外来“先 进”文化,努力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B 错误。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 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 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 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 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 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 “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由原文“英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过程,新版哪吒的成长不再是‘被迫’的, 而是具有内向性驱动的主动选择,是一场笑泪参半的自我延展、自我实现。这种颇显孤独与 执拗的‘选择’才会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可知,《哪 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的哪吒故事进行了创新,影片反映现实生活,融入了当代人的价值观 与精神属性,公众能够产生共鸣;由原文“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底蕴深厚的中国神话故事做 支撑,有中国动画电影人不服输的精神,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可期”和材料二图表可知,中国 民众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尊敬和强烈的自豪,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底蕴深 厚的中国神话故事做支撑,公众易于接受;由原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背后有无数 艰辛,2 年打磨剧本、3 年制作,60 多家制作团队、1600 多位制作人员参与、仅‘江山社稷 图中四个人抢笔’的草图就做了 2 个月等等”可知,《哪吒之魔童降世》历经多年沉淀,对细 节精益求精,影片质量极高。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9 - 苍生守护人 熊育群 ①2020 年 1 月 18 日晚,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高铁 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了 G1102 次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他走得非 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尽管疲惫,他打开电脑,开始研究。 ②这一天,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增加到了 59 例。这种原因不明的病出现在新闻中,给 这个漫长的暖冬带来一丝隐忧与不安。钟南山不时看一看手表,实在困了,他在低矮的靠背 上仰头睡一下。这张打盹的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可以看到红色的硬座,乘客都 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4 个多小时后,他在深夜时分抵达武汉。 ③在会议中心住下,钟南山的神经仍是紧绷的。17 年前那场令国人记忆深刻的非典,钟 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也是春天,疫情在广东 突然出现。不久,北京等地开始传播。 ④疫情最初在河源、中山、佛山发生,患者急急送来广州。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 生护士也不能幸免。患者发烧,面部、颈部充血,接着出现呕吐、干咳,肺部出现白肺,呼 吸开始变得困难,病人多死于呼吸衰竭或多脏器衰竭。 ⑤一时谣言四起,人们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醋……这些平素不起眼的东西价格飞涨, 板蓝根一包原价 8 元,有的卖到 40 元,抗病毒口服液原价十几元,有的涨到了 130 元…… ⑥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 67 岁,今年 84 岁,17 年的岁月在他青丝上留痕,秋霜似的白发 笼在他的额头。当年非典过后他就判断非典并没根绝,还有重新出现的可能。武汉出现的病 例让他高度警惕。 ⑦国家又一次面临考验,人民又一次受到瘟疫的威胁。钟南山辗转反侧,等来了天亮。 树叶落尽枝丫光秃的冬天景象出现,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 的一幕又出现了。 ⑧当年央视王志的《面对面》新闻节目,面对瞒报疫情和权威部门病因的错误结论,钟 南山面对观众说出了真相。同样是央视,白岩松的《新闻 1+1》节目,他再一次说出了真相, 他郑重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传人,在广东有 2 个病例,没去过武汉,但家人 去了武汉后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⑨此言一出,惊醒了国人。国家进入战时状态。中央沉着指挥。一场只能打贏不能打输 的战争打响,保卫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 10 - ⑩18 日,钟南山到武汉,立即投身战斗。19 日一早,国家卫健委、武汉卫生部门和专家 召开会议,分析疫情,接着去武汉金银潭医院、疾控中心实地考察调查;下午专家研究,5 点 钟南山赶去机场,飞抵北京参加当晚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会议,子夜一点半散会。这一夜他只 睡了 4 个小时。20 日 6 点起床,研究汇报材料后,赶到国务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午时 一点半,国家卫健委召开高级别专家组会议,李克强总理出席,随即新闻发布会召开,直到 7 点结束。9 点半,钟南山以连线嘉宾身份出现在央视《新闻 1+1》中,公开了重要的疫情信息。 21 日,他又在广东省首场疫情发布会上,介绍广东全面加强疫情防控情况……忙碌的节奏一 直到除夕之夜,作为疫情应急科研攻关组组长的他,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 ⑪在抗击非典期间,钟南山带领的呼研所医护人员像一队尖兵,向病魔发起了一次次冲 锋,救治每个重症病人就像战士炸碉堡攻城池,他们前仆后继。先后有 26 位医护人员倒下了, 但全院没有一个人后退。有的治愈后又投入了战斗。当世界卫生组织的人询问钟南山,你们 有没有医生离开,钟南山自豪地告诉对方:“一个也没有!” ⑫这一次同样也是如此,没有一个逃兵。 ⑬这一切,对于一位 84 岁的老人意味着什么?他这是在用生命战斗!他把人民的生命看 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正是这种科学精神、献身精神,钟南山取得了医学上丰硕的成就。 在抗击非典的生命博弈中,他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三早三合理”治疗办法,这成了广 东抗击非典战役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广东非典疫情的气焰渐渐被压制住了。抗击新冠肺炎 疫情,广东患者死亡率非常低。钟南山率领他的团队投入到病人救治和医药科研攻关上。他 一开始就让中医直接介入,以中医药做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在医疗过程中观察新的治疗办 法。团队结合岭南气候、水土、饮食、人文等特点,针对疫病四诊资料,很快拟定出新冠肺 炎预防凉茶处方,既可为医护人员定期饮用,也适用居家隔离防疫的市民饮用。新型冠状病 毒的气焰开始下挫了,疫情出现了拐点,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 ⑭中国有一个钟南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叶落尽枝丫光秃的冬天景象出现,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这一句以自然景物描写暗示 严峻的社会形势,也表现了刚人武汉后钟南山内心的沉重。 B. 本文详写了钟南山赶赴武汉判定疫情的经历,还插叙了他临危受命抗击“非典”的往事, 略写了他来回奔波防治疫情的相关工作,使文章摇曳多姿。 C. ①段以时间为节点,用列举具体数字的方法描写钟南山参加会议、实地考察、接受采访等 - 11 - 事务,表现他工作的繁忙,也真切地展现出了他的精神气度。 D. 作者虽然是旁观者的身份,但是并不局限于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与钟南山相关的事迹,有 时还表达自己对钟南山的评价,抒发自己的崇敬之情。 8. 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这篇文章在描写钟南山抗击新冠疫情事件的同时,不断交织穿插 17 年前的非典事件,有 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文章开头描述了钟南山匆忙从广州赶往武汉的情景,展示出一个 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真实感。 (2)渲染紧张、匆忙、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刻画钟南山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英勇形象、表达 文章主题做好了铺垫。 9. (1)(从内容层面看)将抗击新冠疫情和抗击非典事件相提并论,突出新冠疫情事件的严 重性; (2)(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将这两场疫情中钟南山的表现进行比较,指出 17 年来钟南 山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始终如一,表现钟南山精神的可贵; (3)(从主题表达层面看)在抗击这两场疫情的战役中,钟南山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交织穿 插 17 年前的非典事件能增加文章内涵,说明钟南山是名副其实的苍生守护人。 (4)(从艺术效果看)不断交织穿插 17 年前的非典事件,使抗击新冠肺炎与背景材料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寓意更加深刻,行文更加丰富多彩,也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有限视角一般指小说叙述角度的一种,相对于全知式视角而存在,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出 现。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 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D 项,“并不局限于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与钟南山相关的事迹”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前 面写的是钟南山春节前夕赶赴武汉判定疫情的经历;然后是插叙,叙述钟南山 17 年前临危受 命抗击“非典”的往事;接着写钟南山春节期间来回奔波防治疫情的工作,充分展现了他“在 - 12 - 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的大爱情怀。文中不是从有限视角角度叙述的。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场面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 干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概 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 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他走得非常匆忙, 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尽管疲惫,他打开电脑,开始研究”等分 析,文章开头描述了钟南山匆忙从广州赶往武汉的情景,给人以现场真实感。 结合“去武汉的高铁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了 G1102 次车”“他走得非 常匆忙”“他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等分析,渲染紧张、匆忙、沉重的气氛。也为后文写钟 南山春节期间来回奔波防治疫情的工作,钟南山 17 年前临危受命抗击“非典”的往事,钟南 山赶到北京参加全国疫情防治策略座谈会途中所做的一些工作等事件做铺垫,充分展现了他 “在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的大爱情怀。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文体特征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指向, 如“这篇文章在描写钟南山抗击新冠疫情事件的同时,不断交织穿插 17 年前的非典事件,有 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 行文结构等角度分析。 结合“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17 年前那场令国人记 忆深刻的非典,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也是 春天,疫情在广东突然出现”等分析,将抗击新冠疫情和抗击非典事件相提并论,突出新冠 疫情事件的严重性。文章记叙的钟南山临危受命,不辞辛劳抗击新冠病毒的经过,表现他虽 然已是耄耋之年,仍然满腔热忱,“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的大爱情怀。将这两场疫情中钟 南山的表现进行比较,指出 17 年来钟南山始终如一,表现钟南山精神的可贵。结合“这一次 同样也是如此,没有一个逃兵”“这一切,对于一位 84 岁的老人意味着什么?他这是在用生 命战斗!他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正是这种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广 东非典疫情的气焰渐渐被压制住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气焰开始下挫了,疫情出现了拐点, 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等分析,在抗击这两场疫情的战役中,钟南山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 13 - 说明钟南山是名副其实的苍生守护人。不断交织穿插 17 年前的非典事件,丰富文章内容,使 抗击新冠肺炎与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吸引读者。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 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 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 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 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 正如此,特试卿尔。”五年春,加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俄丁内艰...,诏起复视事。遂劝帝 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府为充实普为政 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 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蚍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将下制逐普,赖 王溥奏解之。会雷有粼击登闻鼓...,讼王洞尝纳赂可度,赵孚授西川官称疾不上,皆普庇之。 太祖怒,下御史府按问,悉抵罪。普恩益替,出为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太 平兴国初入朝,改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肆僭侈,大为不法,普廉得 之,尽以条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请诛之。其嫉恶强直皆此类。太宗入弭德超之谗,疑曹 彬有轨,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太宗叹曰:“朕听断不明,几误国事。”即日 窜逐德超,遇彬如旧。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 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七月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 - 14 - /府为充实 B. 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 /府为充实 C. 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 /府为充实 D. 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 府为充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原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文中太祖即位,实则是以禅让之名, 行夺权之实。 B. 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一般来说官员应辞官守孝, 赵普却没守满孝期。 C. 登闻鼓:朝廷于朝堂外悬鼓,臣民若有重大冤情或急案可以击鼓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 臣,官府须上奏。 D. 太子少保:与太子太保一样,都是东宫官职,是保卫太子安全的,只是太保是少保的副职, 品级上差一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普效忠太祖,拥护太祖称帝。在陈桥时,他开门进去告诉太祖军队哗变,太祖与他交谈, 觉得他很不寻常。 B. 赵普官拜宰相,深受太祖器重。太祖把赵普看作左右手,认为他所说的攻打太原的看法很 合自己心意,后来又加封了他。 C. 赵普执政专断,遭到同僚忌恨。他的小厮私下冒名售卖大木,被人告知太祖,触怒了太祖, 从此他渐失太祖的信任。 D. 赵普嫉恨坏人,既正直又敢言。对不法官员陈利用,他请求诛杀,态度强硬;对蒙冤的曹 彬,他代为辩白,维护了忠臣。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怒,下御史府按问,悉抵罪。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太祖大怒,交付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 - 15 - (2)读书人必须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 己必须担当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后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于是他劝皇帝派遣使者分赴诸道,征发丁壮编好名册送到京师,以备守卫之兵; 各州设置通判一官,主管钱粮。从此军队和武器都很精锐,府库充实。 “诸道”是“诣”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AD;“诸州置通判”中,“诸州”是主语,“置” 是谓语,“通判”是宾语,语法完整,应与后文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太保是少保的副职,品级上差一级”错误。少保是太保的副职,少保的官职等级低于 太保。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 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 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A 项,曲解文意。“太祖与他交谈,觉得他很不寻常”是在陈桥兵变前。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 16 - (1)下,交付;按问,审查讯问;抵罪,受到处罚。 (2)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已,停止。 【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 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 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 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 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 “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 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 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 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年,永兴军节度刘词征召他为从事,刘词死后,上遗 表向朝廷推荐赵普。太祖曾经与他交谈,觉得他很不寻常。太祖北征到陈桥,酒后醉卧帐中, 众军推戴他做皇帝,赵普与太宗开门进去告诉他。太祖呵欠着伸展四肢慢慢起床,而众军披 甲带刃,喧哗着拥挤在旗帜下。太祖受禅即位后,因为辅佐有功,赵普被封为右谏议大夫, - 17 - 充任枢密直学士。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 断。于是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 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弹丸黑子之地,哪里能够逃得掉呢?” 皇帝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五年春季,朝廷给赵普加官右仆 射、昭文馆大学士。不久,赵普遭母丧,守丧制未毕,太祖诏令起用赵普处理政事。于是他 劝皇帝派遣使者分赴诸道,征发丁壮编好名册送到京师,以备守卫之兵;各州设置通判一官, 主管钱粮。从此军队和武器都很精锐,府库充实。赵普执政很专断,朝廷大臣多忌恨他。当 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秦、陇二地的大树木,赵普曾经派亲近的小吏到市场上购买木材,编大 筏运至京师造住房,小吏于是偷取大木材,冒称赵普在京师附近鬻卖。权三司使赵玭查访知 道告诉皇上。太祖大怒,准备下诏驱逐赵普,幸得王溥上奏解救。正好雷有粼敲响登闻鼓, 告发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太祖 大怒,交付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不久,把赵 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平兴国初期赵普进入朝廷,改任太子 少保,迁升为太子太保。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把他 的事详细写出上奏皇上,陈利用因罪流放商州,赵普再三请求诛杀他。赵普嫉恨坏人,刚强 正直达到这样的程度。太宗听信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有不轨行为,适值赵普再次为相, 赵普替曹彬辩白保证,事情得以澄清。太宗叹道:“朕听断不明,险些误了国事。”当天斥 逐弭德超,对待曹彬像往日一样。淳化三年春天,因年老久病,赵普共三次上表请求罢仕。 皇上任命他为太师,封为魏国公,赐给宰相俸禄,让他养病,等到有一天能到朝廷。赵普七 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安定城楼①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③竟未休。 [注]①李商隐继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因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而不幸落选。 他回到泾源登上安定城楼写下此诗。②回:扭转。③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 18 -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极善于用典。这首诗虽然篇幅有限,却有效表达了李商隐曲折委婉、不便明言的情 感,内容含量极大。 B. 诗人登上泾源最高的安定城楼后,远望绿杨树边的洲渚,触景生情,生发了天地苍茫、自 身无着的无穷感触。 C. “虚”和“更”字表达了作者对贾谊和王粲不受重用、理想落空的惋惜和同情,寄寓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D. 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情绪低落,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他渴望离开朝廷,归隐江湖,开创 自己人生的新天地。 15.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愤激之情的。 【答案】14. D 15. (1)诗人自比“鹓雏”,认为自己品行像凤凰一样高洁。 (2)化用典故,表明自己并不在意权势利禄,依然怀有高洁的志向,光明磊落、淡泊宁静。 (3)同时正告那些奸佞小人不要妄加猜测,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鄙视和嘲笑。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他渴望离开朝廷,归隐江湖,开创自己人生的新天地”错误,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 利之心;欲回天地,想扭转乾坤,即抱建立功业之志。颈联是说,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 但要等到回天撼地之日,澄清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之后才功成身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 极向上的思想和担当事业的志气。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尾联意思是: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化用典故,又以鹓 鶵自比,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 - 19 - 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 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 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 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 “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 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 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 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 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凭 借”才是真正的逍遥。他认为要达到真正的逍遥,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中可以视为格言警句的语句有:“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逸豫可以亡身 (4).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5). 欲速则不达 (6).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 20 - “御”“辩”“逸”“忽”“微”“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 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 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 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 爱,怎能有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 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 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 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 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 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内涵 废寝忘食 巧夺天工 物我两忘 B. 内涵 废寝忘食 鬼斧神工 心无旁骛 C. 内含 宵衣旰食 鬼斧神工 物我两忘 D. 内含 宵衣旰食 巧夺天工 心无旁骛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方面赋予器物以生命,一方面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B. 一方面赋予器物以生命,一方面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C.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D.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 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 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C.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超凡品 质、美好器物的主动探寻。 - 21 - D. 从赞叹工匠精神继而推崇工匠,见证着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疗治,对超凡品 质、美好器物的主动探寻。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 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 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处,内涵: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内含:内心所具有的的、内部包含的。此处的语境是指“工匠精神”的内容,所以应该用词 语“内涵”。 第二空处,废寝忘食:顾不得吃饭和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 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的语境是指非常专心努力的付出,所以应该用成语 “废寝忘食”。 第三空处,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 塑等技艺的精巧。此处的语境是指“工匠们的作品”精巧,所以应该用成语“巧夺天工”。 第四空处,物我两忘: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心 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此处的语境是指创作时艺术家的 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所以应该用成语“物我两忘”。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工匠对于世界的改变最重要的不只是赋予器物以生命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变,相对而言,在提 升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人类文明的疆域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上,所起的意义更大,两者之 间有递进关系,“一方面……一方面……”是一种并列关系,无法体现重要和更重要,“不 仅……更……”表达的是递进关系,能体现重要和更重要的关系。提升社会的审美追求和扩 充人类文明的疆域也存在着递进关系,不能颠倒。 - 22 -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这 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搭配不当,“赞叹”和“精神”搭配不当,“推崇”和“工匠” 搭配不当,应该为“赞叹工匠”“推崇精神”。第二,“浮躁风气、短视心态对社会的自我 疗治”属于主客颠倒;美好器物、超凡品质也存在着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递进关系。 故选 B。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 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 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 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 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20.根据示例仿写句子,要求恰如其分地表达读书的意义。 [示例]坚守工匠精神,不是鼓励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 价值原色。 读书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示例 1:读书不是要用死板的知识来束缚我们,而是要让我们人生的列车 插上飞翔的翅膀。 (2). 示例 2:读书不是为了轻信与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 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完善个性与人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兼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题型较常规。仿写语句首先要弄 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 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 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 ④注意原句的感情色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 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本题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降 低了仿写的难度。 - 23 - 题干要求“恰如其分地表达读书的意义”,需要围绕读书的意义及作用来仿写。读书的意义 很丰富,如“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 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 发展的根本途径”“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等。分析例句,用的句式是“不是……而 是……”,结合读书的意义和作用,仿照例句句式来写即可,如“读书不是要用沉重的任务 来要求我们,而是要让我们心灵的花园开满快乐的花朵”等。 2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结合漫画创作的艺术特色,阐释这则漫画的深意。 【答案】(1)该漫画以武汉标志性小吃“热干面”为主要构图要素。热干面在武汉进而在全 国的出现,代表武汉解封,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2)该漫画一语双关,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武汉市解封、人员可以自由出入武汉、抗疫取得 阶段性胜利的喜悦之情。 【解析】 【详解】本文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漫画是一门绘画艺 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看漫 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概括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 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漫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现实 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做题时应将漫画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 - 24 - 画中所歌颂或讽刺的对象或行为。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理解漫画的寓意。 这幅漫画主要有一碗面和一双筷子组成,还有文字“武汉又见面了”。“热干面”是武汉标 志性小吃,在疫情期间,武汉封城,街上也不允许卖小吃。热干面的出现,标志着武汉解封, 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 【点睛】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 比拟、象征的手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做漫画题,要看懂 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篇中提出,“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是主动性的服膺于 传统的习惯”。2004 年始,山东曲阜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这一具有仪式感的活 动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典礼仪式,比如升旗仪式、成 人仪式等。 请整体理解材料,联系时代,结合个人生活,谈谈你对仪式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生活需要仪式感 当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想要卸下仪式的繁琐,当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有些人不 禁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不管是“从前慢”的节奏或是“当下快”的现状,生活还 是需要一点仪式感。 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就有“五礼”之说,还有生、 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仪式,诞生礼、成人礼。男子 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古代的许多仪式大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是足见中 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民间也有许多重要仪式,除夕有守岁之说,不管大人孩 子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意味着来年吉祥如意。如今保留这些仪式,是对历史的继承, 是对文化的传承。 诸多仪式演变到现代,有许多不同的呈现形式,学校有开学式、散学式;商家新年第一 - 25 - 天上班有开工仪式,工程动土有奠基仪式;官员就职有宪法宣誓仪式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 让参与者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在人生旅途上留下深刻印象。 仪式是一个清晰的标志,它让我们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开学典礼,让学生 明确假期和上学的界线区分;开工仪式也是员工新发展新奋斗的起跑线。当走过一些时间节 点,仪式也许可有可无,举行仪式的生活就像是经过精美包装的产品,价值提高,档次升级。 仪式是一种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就职官员进行宪 法宣誓,意味着要践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要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也要接受人民的监 督。在每年新年前夕,向全国人民发出新年贺辞,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仪式,是向人民祝福的 形式,是关注关心百姓生活的体现。 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近些年,许多学校 在高三年级举行成人仪式,让进入十八岁行列的学生宣告自己的成长,以此激励学子奋勇拼 搏,为高考而战。生活平淡,可以让仪式感点缀;工作忙碌,可以让仪式感调剂。 放眼当今社会,有的仪式沦为了形式的外壳,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有的仪式为了吸引眼 球,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影响;有的为了追求利益而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仪 式的重要意义。 总之,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 感点缀我们的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 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 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材料引用名言言简意 赅地解释“礼”的含义,引出本次作文的核心词语“仪式”。用孔子诞辰日祭礼入选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调仪式感的影响力,可以理解为文化通过一定的仪式延续传承的过程。 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仪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引导学生对仪式进行多层次的思考。 通过梳理归纳,可以看出命题意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赋予仪式以时代感,引导学生科 学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生活中贯彻落实合理的生活仪式。 立意: (1)给仪式一点空间; - 26 - (2)仪式之道 承古萌今; (3)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4)生活需要仪式感; (5)诚于中者 必形于外。 素材: (1)无论是那个吃饭前总要先让手机“尝”菜的姑娘,还是那所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 要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兰成时没有举办 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及证婚人三人。纵 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 她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 一天。” (2)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中国自古有“男子二 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 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 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 “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 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3)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衣食无 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 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 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 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 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4)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总有一些时光节 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七十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同胞 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彼时 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中国第一面五 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令 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写时光的轨迹, 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成了历史的星河。 (5)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深陷物质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 - 27 - 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 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 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的阳光雨露去滋养,生活有了仪式感, 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结合现实,引出话题,亮明观点“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仪式就 是典礼的秩序形式,从定义入手,从历史切入,指出仪式很重要,仪式是文化的传承;结合 现实,谈不同的仪式形式,简要点出仪式的作用;三个分论点,层次清晰,阐述了仪式的重 要性,较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举例贴合实际,有现实针对性;最后指出现实社会中仪式的 负面影响,全面分析问题,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呼告式结尾是常用技巧,再次点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