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4 信息概括——定向阅读 筛选全面概括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4 信息概括——定向阅读 筛选全面概括准

热点4:信息概括——定向阅读  筛选全面概括准 【案例精析 复盘避误区】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 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 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考试现场】 问题答卷采样 问题诊断 处方笺 答 题 卡 1 (1)新基建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 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 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2)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 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 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做出 的战略抉择。 (3)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 前,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 审题错误。 题目是新 基建与抗 击疫情的 关系,并不 是回答新 基建的意 义。 1.强化审题意识,要抓 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 确答题指向。 2.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答题区间,防止遗 漏要点,看分答题。 3.加强分条意识,分角 度分条表述清楚。 问题答卷采样 问题诊断 处方笺 答 题 卡 2 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 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 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 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 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 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 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没有分条。 答案混乱, 该同学没有 分条意识。 1.强化审题意识,要抓 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 确答题指向。 2.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答题区间,防止遗 漏要点,看分答题。 3.加强分条意识,分角 度分条表述清楚。 问题答卷采样 问题诊断 处方笺 答 题 卡 3 (1)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 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 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 中爆发,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 的窗口期。 (2)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 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 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 要点不全。没 有全面把握文 本内容,导致 遗漏要点。 1.强化审题意识,要抓 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 确答题指向。 2.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答题区间,防止遗 漏要点,看分答题。 3.加强分条意识,分角 度分条表述清楚。 【规则构建·状元实验室】 一、划重点——高频失分类型统计,明确失误点,规避雷区 二、敲黑板——明确答题步骤,确定答题原则 概括内容要点答题解题“3”步骤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阅读文本“见热点1”【案例精析 复盘避误区】 【熟知类题通法】 一、明确概念,掌握形式 被定义概念=种差(被定义项与其所在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本质差 别)+属概念(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二、分析材料,提取属概念 属概念的确定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在所给材料中,需要我们筛选并提取,二 是材料中无现成属概念,需要我们根据材料和被定义概念自己归纳和总结。 三、筛选信息,寻找种差 筛选信息,找到被定义概念不同于其他所邻近概念的特有属性,即同它并列 的种概念的本质区别。同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筛选的完整、全面,否则会造成定 义不严密。 四、组织答案,整合成单句 将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用“是”“叫”联系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 概念=种差+属概念”的公式。 要注意多项种差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要符合时间顺序或空 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学会运用通题通法】 审题干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即 要综合全文筛选种概念及属概念的相关信息。 提取属 概念 种概念:由材料一第五段“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 部分”可得出,种概念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 审题干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即要综 合全文筛选种概念及属概念的相关信息。 寻找 种差 属概念:由材料一第五段中“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 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和材料二第二段 “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的内容可得出,其 研究目的是“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规 律”; 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历史地理学……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 可知,其特征为“时空结合”; 由材料二第二段中“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 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可知,其研究对象 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变的过程”等。 审题干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即 要综合全文筛选种概念及属概念的相关信息。 整合成 单句 根据上述筛选出来的历史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先说明其种概念, 再分别从“特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三方面阐述历史 地理学的属概念。组织答案时需注意语言要简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变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 形成及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 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 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 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 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 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 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 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 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 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 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 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 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 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 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 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 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 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 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 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 《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 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 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 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 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 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 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 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 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 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 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 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 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 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 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 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 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 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 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 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 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 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古埃及 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 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 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 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 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C “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错。原文是“历经120年,几代甲骨 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 历史记忆的真相”。原文是将来时,“所有”太绝对。 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 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 945个。 A 材料四提到的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 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 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 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 反驳论据。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 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 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 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 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D “只要……就……”表述太绝对。 4.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 ③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5.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上面前三则 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 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 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每条2分,四条中任答三条即可得满分6分。)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 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 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 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 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报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 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 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 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 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 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 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 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 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 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 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烦琐或 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 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 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 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 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 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述“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 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 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 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 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 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 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 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 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 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 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 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 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 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 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 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 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 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 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 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 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 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 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 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的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 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 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 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 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 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 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 的伤害。(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 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会。 B项,“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原文只是说“保持社交距离成为 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而“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行性措施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 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错。 原文说“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 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 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可见材料三的观点是,虽然高铁进食很 难用违反规定来定性,但在疫情的特殊状态下,也需要改变这些行为习惯。 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年。” 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内。” C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三的观点是“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 上的行为习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 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也就是说在疫情状态下,会有一些不 同于以往的、特殊的做法。 C项,“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这是公 交车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证明材料三观点。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 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 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5.2020年3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分) 拱手礼(节选) 曲 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小草挺胸敬,昆仑 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逢年遇佳节,祝贺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 拱手礼,祥和又喜气。无论喜相逢,还是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 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 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