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小说阅读课案1情节题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小说阅读课案1情节题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九 小说阅读 一、 (2019 ·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4 题。 (20 分 ) 呼兰河传 ( 节选 )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 , 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 ; 倭瓜爬上墙头了 , 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 , 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 , 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 , 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 , 细得像银丝似的 , 太阳一来了的时候 , 那小细蔓闪眼湛亮 , 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 , 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 , 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 , 大树 , 野草 , 墙头 , 窗棂 , 到处的乱爬 , 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 , 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 , 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 , 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 , 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 , 一天爬上了窗台 , 两天爬上了窗棂 , 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 , 一不留心 , 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 , 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 , 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 , 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 , 园里 , 园外 , 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 , 那窗子实在好看 , 开花的开花 , 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 , 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 , 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 , 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 , 我在后园玩的时候 , 冯歪嘴子就喊我 , 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 , 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 , 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 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 , 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 , 黄瓜长了多大了 ? 西红柿红了没有 ?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 , 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 , 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 , 驴蹄子坏了 , 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 , 看过了 , 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 , 祖父在窗外 , 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 , 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 , 祖父走远了 , 回屋去了 , 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 , 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 ” 有的时候 , 我听了这话 , 我故意的不出声 , 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 , 我心里觉得可笑 , 忍也不能忍住 , 我就跳了起来了 , 用手敲打着窗子 , 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 , 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 , 笑得不能停了 , 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 , 不要笑啦 , 不要笑啦 , 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 , 大榆树的叶子黄了 , 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 , 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 , 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 , 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 , 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 , 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 , 每一停下来 , 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 , 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 , 冯歪嘴子睡觉了 , 冯歪嘴子打梆子了 , 冯歪嘴子拉胡琴了 , 冯歪嘴子唱唱本了 , 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 , 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 , 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 , 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 , 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 , 撒上大云豆。一层黄 , 一层红 , 黄的金黄 , 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 , 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 , 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 , 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 , 有的花钱买 , 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 , 母亲也喜欢 , 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 , 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 , 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 , 不准多吃 , 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 , 一边说够了够了 , 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 , 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 , 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 ! 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 , 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 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 , 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 , 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 , 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 , 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 , 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 , 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 , 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 , 就问着 : “要吃一片吗 ? ” 而我也不说吃 , 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 , 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 , 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 , 有删改 ) 1.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 分 ) 解析 : 本题考查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点。可以从手法的运用 (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 句式的选用 ( 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整散句结合等 ), 语言的风格 ( 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方言口语等 ) 等角度来加以分析。具体到本题 , 从手法角度看 ,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 将黄瓜人格化 , 它们“向前跑去”“爬上房顶”“彼此招呼着”“成群结队” , 富有活力 ; 每句都有“了” , 这是反复强调的手法。从句式角度看 , 画线句有长句有短句 , 语言富于变化 , 自由灵活。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 , 作者所用语言语调轻快 , 与作者喜悦的情感相合。 答案 :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 , 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 , 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 , 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 , 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 结合故事情节 , 概括“我”的形象。 (4 分 ) 解析 : 从文中筛选出描写“我”的语段 , 然后从对“我”的描写中概括出“我”的性格特点。如冯歪嘴子向“我”要黄瓜 , “我”就递过去 , 可以看出“我”对冯歪嘴子的友善 ; 当冯歪嘴子不知道祖父已走远 , 仍继续说话 , 而“我”则“故意的不出声 , 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 或跳起来敲打窗户 , 跑去告诉祖父等细节 , 可以看出“我”调皮又可爱。吃粘糕时 , 想多吃又听从大人的话 , 当冯歪嘴子问话而又“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 则可以看出“我”的乖巧和矜持。将这些信息梳理整合 , 最后组织语言 , 分条叙述即可。 答案 :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 , 可见“我”的友善。 ②“故意的不出声” , 逗冯歪嘴子说话 , 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③想吃粘糕 , 又听话 , 可见“我”的乖巧。 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 , 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6 分 ) 解析 : 题干明确指出要求“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 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 , 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一般会从人称、视角、叙述方法 ( 顺叙、倒叙、补叙、插叙等 ) 等角度来考查。具体到本题 , 从人称角度看 , 本文用了第一人称“我” , 叙述亲切自然 , 能自由地表达情感 ,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从视角角度看 , “我”是一个孩子 , 从孩子这样一个视角看世界 , 会更具童趣、童真 ; 从叙述方法角度看 , 本文属于顺叙 , 按时间顺序行文 , 脉络分明 , 自然舒缓。需要注意的是 , 描写也是一种记叙性的陈述 , 本文中细腻生动的场景细节描写 , 如“我们”一家吃粘糕的细节 , 也是本文叙述上的一个亮点。 答案 : ①用第一人称 , 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 , 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 , 叙述散文化 , 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 , 细腻、生动、传神。 4.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 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 ? 为什么 ?(6 分 ) 解析 : 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标题 , 实则要求回答出所选标题的作用 , 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这两个标题一个是以物为题 , 一个是以人为题 , 各有好处。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 , 具体可概括为 : ①交代时间、地点等背景 , 渲染氛围 ; ②概括事件 , 展开情节 , 呼应细节 ; ③贯穿全文 , 起线索作用 ; ④设置悬念 ,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⑤运用手法 ( 如一语双关 ), 生动形象 , 意蕴丰富 ; ⑥揭示主旨 , 深化主题。可从这些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自己所选的标题。具体到本题 , “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 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 (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等的作用。“冯歪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 , 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的作用。 答案 : 选“磨房里外”。 理由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③富有意蕴 :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 , 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 , 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 : 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 , 以此为题 , 可突出人物形象。 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 , 串联故事情节。 ③关涉小说主旨 : 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二、 (2017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5~8 题。 (20 分 )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 , 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 , 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 , 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 , 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 , 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 , 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 , 上树掏鸟窝 , 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 , 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 , 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 , 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 , 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 , 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 , 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 , 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 , 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 , 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 , 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 , 他们手忙脚 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 , 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 西了。天 ! 为了那条鱼 , 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 , 他有了美味的概念 , 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在豆腐到来时 , 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 , 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 , 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 , 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 鱼都在锅里了 , 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 , 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 , 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 , 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 , 豆腐一下锅 , 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 , 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 , 他拼命地翕动鼻翼 , 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 , 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 , 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 , 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 , 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 , 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 , 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 , 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 , 只是嘴含笑意 , 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 , 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 , 父亲说 , 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 , 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 , 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 , 就是要 , 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 , 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 , 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 ? 美味是什么味呢 ?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 , 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 , 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 , 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 , 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 , 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 , 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 , 也不用解释 , 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 , 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 , 出神 , 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 , 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 , 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 , 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 , 牛要喂草 , 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 ,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 , 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 , 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 , 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 , 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 , 是那条鱼 ! 从锅里蹦到地面 , 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 它早已死了 , 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本文有删改 ) 解析 : 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 要注意三层意义 : 一是表层意义 , 即语句的字面意义 ; 二是句内意义 , 即语境意义 ; 三是句外意义 , 即言外之意。“陌生”指生疏 , 不熟悉。解答此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 (1) 中“陌生的光”是母亲眼里发出的 , 是“第一次”出现的 , “他有些受宠若惊”说明这目光与平常的目光不同。平常是怎么样的呢 ? 下文说“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 说明平时是不满和责备 , 而现在因“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而发生改变 , 他在母亲眼里“突然有了地位” , 抓住母亲此时的心理和态度回答即可。 (2) 中“陌生的气息”是他捉来的那条鱼产生的 , 是在父母与平时不同的态度下生发出的 , 由上下文可知 , 这种气息是美好的 , 是对家庭氛围的新感觉 , 与平时一家人少言寡语的苦涩沉闷的氛围不同 , 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答案 : (1) 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 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6.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 分 ) 解析 : 解答此题时 , 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 , 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示意”“卸去了笑容”是神态细节描写 , 写出母亲不安而沉重的心理变化。“出神”重复出现 , 具有强调的作用 , 强调了母亲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黑糊糊的夜空”既是景色描写 , 也是母亲心境的写照 , 衬托出母亲内心的沉重与忧虑。 答案 :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 , 包含对照意味 , 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 , 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 , 是实景的描写 , 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 , 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7.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 , 试简要分析。 (5 分 ) 解析 : 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 , 文章围绕“鱼汤”展开 , “一种美味”首先是指鱼汤本身 ,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 鱼汤是满足人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 其次 ,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 , “鱼汤”带给“他”一种家庭的温暖 , 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 这是处于生活重负之中的“一种美味” ; 最后 , 从“一种美味”对人物的影响来说 , “他”这一人物由以前的“满村子蹿 , 上树掏鸟窝 , 扒房檐摘桃偷瓜”到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 , 人物获得了成长和成熟 , 是滋养“他”成长的“一种美味”。 答案 :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 “鱼汤” , 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 , 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 , 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 , 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 , “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 , 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 , 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8.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分 ) 解析 : 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时 , 首先应该点明小说结尾的特点。这篇小说“意外的结尾” , 呈现出“欧 · 亨利式”的特点 , 既在意料之外 , 又在情理之中。其次应该点明这种结尾方式的表达效果。小说前文中多次描写母亲炖鱼时的细节和自己的感受 , 如“掀锅盖”“忘了味道”等 , 给人一种鱼在锅里的错觉 , 而鱼在锅外的结尾完全出人意料 , 从而使结尾呈现出一种魔幻的“诡异”色彩。再次要点明小说结尾的用意。鱼未入汤 , 家人却依然觉得美味 , 从而引发读者对“美味”的深度思考。最后分析小说结尾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 , 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 , 与“欧 · 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 ( “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 ), 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 , 诡异之处有深意 , 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 , 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三、 (2016 · 浙江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9~13 题。 (20 分 )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 , 母亲亮着眼睛问 :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 ” “是的 , 阿南婶 ! ”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 , 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 , 她不能去 , 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 , 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 , 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 , 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 , 扫干净了地 , 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 , 屋檐下 , 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 , 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 , 虽则已是十一月了 , 却还是暖和和的 , 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 , 戴一顶凉帽 , 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 , 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 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 , 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 , 自然而然的会裂开 , 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 , 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 , 装进大竹篓 , 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 , 真苦够她了。 催 , 催 , 催 , 催 ; 催 , 催 , …… 她一天打豆 , 很少休息 , 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 , 她就放下了工作 , 忘神地抬起头来 , 倾听 , 闭着眼思索 , 有时还自言自语 : “唉 , 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 ”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 , 火车经过的时候 , 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 , 如果站在山坡上 , 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 , 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 , 就在大路旁 , 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 , 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 , 她总要探问几句 , 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 “看见了没有 ? ” “自然看见了 , 阿南婶 ! ” “象蛇一样的长吗 ? ”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 , 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 , 不很奇怪吗 ? ”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 , 不断地问长问短 , 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 , 阿南婶 , 最好你自己去看 ! ” “我自己 ? ” 她仿佛吃了一惊 , 看火车 , 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 , 你要去就去 , 谁也不会阻止你 ! ” 可是母亲摇摇头 , 她不能去 , 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 , 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 , 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 , 很少变化的生活中 , 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 , 古怪的汽笛 , 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 , 不可思议的幻想 , 飘飘然 , 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 , 她就闭上眼睛 , 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 , 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 , 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 , 在煮饭的时候 , 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 , 有时忘了添柴 , 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 , 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 ,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 ”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 , 阿南婶 ! ” “火车跑得很快吗 ? ”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 , 我早上还在杭州 , 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 ”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 ” “那可说不上来。” “哦 , 真奇怪——”她感叹着说 , “一天跑一千多里路 , 如果用脚走 , 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 , 跑得这样快 , 又叫得这样响 ! ”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口苏 , 急急想走开 , 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 ” “自然可以的 , 阿南婶 , 谁也不会阻止你 ! ” 可是母亲摇摇头 , 她不能去 , 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 , 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 , 很想一槌打下去 , 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 9. 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 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 分 ) 解析 : 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即可。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 写的是人物的行为 , 分为两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一个词对应一段 , 前一段是说母亲干活不停 , 后一段是说母亲干的活多而重 , 是男人干的活。 答案 : ①忙碌 ②辛苦 10. 简析“催 , 催 , 催 , 催 ; 催 , 催 , ……”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 分 ) 解析 : 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和心理描写 , 把象声词写成“催”字 , 自然有“催促”之意。母亲极想去看火车 , 可活又干不完 , 内心就自我催促。为了家庭 , 她没去成。母亲虽然内心急迫 , 但是为了家庭 , 不停劳作 , 用干活来压制自己的愿望。这个词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围绕这三点回答即可。 答案 : 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1.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 分 ) 解析 : 分析情节结构的作用 ,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 , 表现母亲强烈的愿望和犹豫的心理 ; 结构上 , 这三次对话是本文的主线 , 是线索 , 起串联全文的作用。 答案 : ①同样写看火车 , 内容有变化 , 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 , 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2. 结合上下文 , 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 分 ) 解析 : 赏析本文的句子 , 先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 , 有何作用 ; 再分析其具体的表现手法 , 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 具体是语言、行动、心理 , 还是肖像描写。其次 , 看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题时要指出使用的手法 , 并结合文本语句具体分析 , 再具体回答手法的作用。 答案 : ①通过比喻、排比 , 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 , 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3. 联系全文 , 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6 分 ) 解析 : 评价人物 , 一定要观点鲜明 , 不能模棱两可。先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 并结合文章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母亲是一个普通的传统的劳动女性 , 分析她矛盾的心理时 , 一定要点明。答题时要分条列出 , 不能混为一谈 , 不分层次。 答案 : 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 , 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 , 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1. 小说阅读取材特点 浙江省高考文学类阅读题选材有“写人记事类”倾向 , 即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 , 均有较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故事。小说阅读材料 , 除 2008 年、 2009 年和 2011 年选用外国小说以外 , 其他年份所选用的小说均为我国现当代小说 , 故事和人物鲜明是主要特点。 2010 年的散文《静流》也有小说的某些特质。自 2018 年始 , 《外国小说欣赏》模块又作为高考必考内容 ,2019 年《考试说明》小说阅读例题也选用了 2011 年浙江卷上的外国小说《第 9 车厢》。 2019 年采用长篇小说的节选内容 , 呼应了整本书阅读的方向 , 值得关注。 2. 小说阅读题型特点 2016 年浙江小说阅读题为 5 个主观问答题 , 从 2017 年开始 , 小说阅读改为 4 个主观问答题。 2019 年也是 4 个。 3. 小说阅读考核核心 按浙江省《考试说明》要求 , 小说阅读考查的核心内容为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形象的把握与简析、重要语句的探析与品读、小说主要表现手法的赏析和作品主题及内涵的探究。 浙江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题型比较稳定 , 其中语言、情节、人物是核心中的核心 , 而手法和主旨则是难点所在。比较有意思的是 , 以往浙江卷诗歌鉴赏题比较喜欢考查的叙述手法在 2019 年转到小说阅读里面来考查。这一点值得注意。 4. 小说阅读命题风格 浙江高考卷虽在选材、题型上与其他高考卷有所不同 , 但在具体考点设置、具体考查提问方式等方面 , 与其他高考卷有相通之处。应考训练时宜立足浙江 , 拓展眼界。 比如 ,2019 年《考试说明》小说阅读例题采用了全国卷的题型 , 第一题为选择题。所以 , 对保留选择题的全国卷等 , 应有适度关注。 课案 1  情节题 ( 对应学生用书第 80 页 ) 情节概括题型 1. 情节结构基本模式 情节基本的组织模式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 , 在开头加上“序幕” ; 有时为了使结构和情节更完整 , 在结尾加上“尾声”。 2. 情节结构特殊模式 ①摇摆式 :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 , 总会让人物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 , 然后再回到轨道 ,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②欧 · 亨利式 : 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 , 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美国小说家欧 · 亨利最擅长使用这种结构 , 所以又称为“欧 · 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 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 , 结尾的突转会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 , 另有“蒙太奇”式、“意识流”式等。此类考查较少。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我们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 , 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在作品中 , 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 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 , 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的前提下 , 要注意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方式 : (1) 根据结构来梳理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 , 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 , 进而梳理情节。 (2) 根据场面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 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山神庙复仇。 (3) 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 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 , 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高考考查的小说 , 往往简单 , 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比如 : 根据事物线索来梳理 , 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 , 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敌与友 老 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 , 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 , 据说 , 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 , 用不着说 , 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 , 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 , 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 , 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 , 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 , 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 , 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 , 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 , 时常对村众声明 : “我的二小子 , 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 , 可有一个当排长的 ? 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 , 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 ! ”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 : “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 , 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 : “小子 , 你去当兵 ! 限你半年 , 就得升了排长 ! 不 , 升到营长 ! ”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 , 又等了半年 , 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 , 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 , 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 , 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 , 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 , 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 , 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 : 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 , 须先灭了李村 ; 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 , 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 , 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 , 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 : 张荣回来了。可是 , 他搀着李全 , 走得很慢 !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 , 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 : 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 , 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 : 李全躺在树下 , 似乎是昏迷不醒了 ; 张荣还坐着 , 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 , 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 , 绝对不是去认儿子 , 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 , 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 , 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 , 谁也没有看谁 , 以免污了眼睛 , 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 , 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 , 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 , 眼里冒出火来 , 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 , 毫不羞愧地说 : “李全救了我的命 , 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 , 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 , 他嘱咐我 : 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 , 现在我们两村子的 , 全省的 , 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 , 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 , 从广东来的 , 四川来的 , ……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 ! 李大叔 ! 你们说句话吧 ! 咱们彼此那点仇 , 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 , 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 ”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 , 看明是父亲 , 他的嘴唇张了几张 : “我完了 ! 你们 , 去打吧 ! 打…… ! ”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 : “咱们是朋友了 ! ” (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 , 文章有删改 ) 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 ? 请简要概括。 第一步 : 审清题目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梳理和鉴赏能力。 首先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 , 分清小说的情节模式 , 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来找准做题角度。 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是        。抓住题干中的      、       、       等关键词 , 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        。   答案 : 基本模式 “敌对关系” “一步步” “概括” 情节概括题 第二步 : 找准角度 即根据小说文本连贯法来梳理文章的具体内容。 情节可以按照         ( 结构 场面 线索√ ) 来梳理。   第三步 : 整合答案 巧妙使用文章的关键词句 , 提炼组合 , 规范概括。 根据小说内容 , 本文中的“一步步化解”是一条纵线 , 按照上面梳理的环节 , 简要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 ①听学生的演讲 , 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 ; 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 ; ③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受到感召 , 认识到民族的仇恨 ; ④李全的话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 ; ⑤最后张村长主动与李村长和解。 (2013· 重庆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 1944 年的 8 月 , 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 , 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 , 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 : “霍夫曼少校 , 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 , 只得举起双手 , 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 , 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 , 原来 , 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 , 仅仅是一柄铲子 , 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 , 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 , 不过 , 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 , 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 , 贝尔蒂自豪地说 : “我们起义了 , 全城都解放了 , 现在 , 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 , 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 , 然后傲慢地说 : “先生 , 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 , 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 , 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 , 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 : “扒了他的衣裳 , 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 , 又对众人说 : “他是一个俘虏 , 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 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 , 对贝尔蒂微微弯腰 , 说 : “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 : “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 , 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 ”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 , 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 , 然后 , 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 , 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 , 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 , 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 , 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 , 大家不得不低下头 , 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 , 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 , 轻声说 : “你维护了我的尊严 , 现在 , 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 , 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 , 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 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 , 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 : “俘虏我的人就是他 , 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 , 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 , 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 , 迈尔早就吓瘫了 , 面无人色 , 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 有人大叫起来 : “霍夫曼 , 你认错人了 , 俘虏你的人不是他 , 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 , 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 , 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 : “贝尔蒂先生 , 你这是怎么了 ? 你头昏了吗 ? ”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 , 一脸平静地说 : “霍夫曼先生 , 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 ? 你所谓的风度呢 ? ”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 , 摇着头呻吟着说 : “贝尔蒂先生 , 你这是开玩笑吧 ? 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 : “霍夫曼先生 , 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 , 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 ”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 , 无力地问道 : “为什么 ? 你这是为什么 ? ”贝尔蒂微笑着说 : “在我们心目中 , 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 , 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 , 贝尔蒂倒了下去。 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 , 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 有删改 )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第一步 : 审清题目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和情节梳理能力 首先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 , 分清小说的情节模式 , 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来找准做题角度。 抓住关键词“梳理”“情节”等 , 明确本题属于“情节梳理题” , 并且还明确了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 , 即采用“人物 ( 贝尔蒂 )+ 情节”的形式。 第二步 : 找准角度 即根据小说结构形式行文来梳理文章的具体内容。 小说很明显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形式行文的 , 所以要先依据这个思路划分段落切分层次 , 再结合第一步“人物 + 情节”的要求 , 不难得出答案。 第三步 : 整合答案 按照文章情节和人物的要求 , 一一对应 , 总结概括。 答案 : 基本情节 :( 贝尔蒂 ) 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情节手法题型 情节技巧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 , 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方式、叙述视角。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 , 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 一 ) 情节叙述手法 1.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步 : 判断题型后审视文本 , 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或技巧 ; 第二步 : 理清思路 , 结合文本情节分析其具体表现 , 联系小说的三要素 , 分析技巧的艺术效果 , 有时要分析读者效果。 整合起来 , 对情节叙述技巧特点的作用题 , 有四个思考角度 : 1. 思考在艺术结构 ( 情节 ) 上的作用 ; 2. 思考在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 3. 思考在思想内容 ( 主题 ) 上的作用 ; 4. 思考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第三步 : 用上术语 , 规范作答。 (2017· 全国Ⅱ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 , 像浪一样 , 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 , 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 , 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 ! 难忍难挨的渴 , 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 , 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 水 ! 只要有一杯水 , 哪怕半杯 , 不 , 一口也好哇 !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 , 像液体 , 厚重而凝滞。粉尘 , 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 , 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 , 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 , 喉头有梗阻感 , 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 , 比如矽肺 ? 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 , 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 , 调整头部姿势 , 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 , 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 , 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 , 运水车不能出动 , 直升机无法起飞 ,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 , 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 , 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 , 减少消耗 , 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 , 这间屋子 , 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 , 处于混沌状态的他 , 像被雷电击中 , 浑身一震。一种声音 ! 他转过头 , 他相信左耳的听觉 , 没错 , 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 , 还有一种虽然微弱 , 却执着 , 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 ”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 , 都遭雷击了 , 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 , 跌跌撞撞 , 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 , 有人敲门。谁 ?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 , 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 , 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 , 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 , 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 , 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 , 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 当心被风卷出去 ! ” “门别开得太大 ! ” “找根棍子撑住 ! ”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 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 ”撤掉顶门棍 , 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 , 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 , 那门 , 便呼地弹开来 , 紧接着 , 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 , 屋里刹时一片混乱 , 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 , 关门 ! ”他喊 , 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 , 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 , 都顺门板滑到地上 , 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 , 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 , 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 , 所以不多说 ,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 !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 , 竟是大西瓜 ! 绿生生 , 油津津 , 像是刚从藤上摘下 , 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 戈壁滩有好西瓜 , 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 , 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 , 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 谁还敢想西瓜 !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 , 顺着刀把滴滴嗒嗒 ( 原卷如此。应为答答——编者注 ) 淌 , 馋人极了 !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 , 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 谁都不知道 , 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 , 奇迹般的来到这里 , 最终也没弄清 , 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 , 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 有删改 )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 , 这有什么好处 ? 请简要说明。 第一步 : 审清题目 本题考查的是叙述特点技巧方面。提问的是“情节” , 且属于“情节是如何展开的”的变体提问方式。 题干中的      、       、好处是关键词 , 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        。“渴”是文章的      。   答案 : 渴 谋篇布局 叙述特点技巧题 线索 第二步 : 找准角度 结合文本情节分析其具体表现 , 联系小说的三要素 , 分析技巧的艺术效果 , 有时要分析读者效果。 整合起来 , 对情节叙述技巧特点的作用题 , 有四个思考角度 : 1. 思考在艺术结构 ( 情节 ) 上的作用 ; 2. 思考在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 3. 思考在思想内容 ( 主题 ) 上的作用 ; 4. 思考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 读者感受 ) 既然是以“渴”作为线索 ,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 表现了         。在主题上 , 突出了艰苦环境下        。   答案 : 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 第三步 : 整合答案 从上述四个方向思考 , 用上术语 , 规范作答。 答案 :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 , 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 , 使主题更突出。 (2018· 全国Ⅰ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 , 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 , 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 , 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 , 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 , 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 , 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 , 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 , 烤野味儿 , 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 , 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 , 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 , 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 , 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 , 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伪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 , 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 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 , 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 , 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 , 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年初 , 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 6 月 28 日逃走的。夜里 , 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 , 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 , 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 , 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 , 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 , 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 , 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 , 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 , 和蔼地问董警士 : “董先生 , 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 ”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 , “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 , 说 : “真没有想到 , 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 : “七尺男儿 , 为着区区十几块钱 , 甘为日本人役使 , 不是太愚蠢了吗 ? ”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 , 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 , 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 , 聊小兴安岭的风光 , 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 , 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 , 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 , 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 , 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 , 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 , 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 , 共用了 20 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 , 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 , 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 , 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 , 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 : “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 , 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 ” 赵一曼女士说 : “你到了山区 , 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 , 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 , 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 , 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 , 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 , 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 , 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 , 赵一曼 ? 我说 , 对 , 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 , 写了一份遗书 : 宁儿 :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 , 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 , 宁儿啊 ! 赶快成人 , 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 ,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 有删改 )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 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第一步 : 审清题目 本题考查作品艺术手法分析和鉴赏能力。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 , 作为一种叙述方式 , 其意在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客观叙述赵一曼女士的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 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 , 也包含叙述人的内容 , 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 , 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 , 从结构、形象、主题、读者 ( 阅读效果 ) 等方面来思考。 第二步 : 找准角度 根据叙述内容和文本进行分角度分析。 (1) 理清文本中“历史”“现实”的叙述内容。 小说分为七个部分 , 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叙述现实 , 以第一人称方式分别交代写作缘起和“我在赵一曼纪念碑”前与陌生老人的对话 ; 第二、三、四、五部分是叙述历史 , 以第三人称回忆赵一曼的抗联生活、被捕经过、受到的严刑拷打和她在医院的监禁治疗 , 其中第二部分引用了文献档案 ( 大野泰治的审讯报告 ), 第四部分插叙了赵一曼争取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过程 ; 第七部分为补叙历史 , 引用文献档案 ( 赵一曼的遗书内容 ) 。 (2) 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主题方面 : 历史材料的叙述能客观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崇高精神 , 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 ; 现实材料的叙述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交织穿插叙述 , 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 人物方面 : 有历史叙述 , 有现实叙述 , 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英雄形象 , 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真实。 读者方面 : 历史与现实的穿插 , 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 , 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 使其产生共鸣 , 而且能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 第三步 : 整合答案 答案 : (1) 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 , 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 , 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 (2) 可以拉开时间距离 , 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 (3)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 , 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 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情节作用题型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 , 为情节发展服务 ;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 , 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1. 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解答情节作用型题目“ 5 考虑” 1. 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 “自身作用” , 就是从情节内容本身开始思考 , 看看这部分情节内容本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 (1)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2) 照应前文或标题 ; (3) 设置悬念 , 引出下文情节 ; (4)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 产生波澜 , 出人意料 ; (5) 是小说的线索 , 贯穿全文。 ( 一般具有反复出现 , 多次出现的特征 ) 提醒 : 大多时候 , 要考虑“情节结构作用”。 2. 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 :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 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 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 : 突出 ( 烘托、交代 ) 人物活动的环境 ,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 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 : 揭示 ( 表达、寄托、暗示 ) 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 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 : 设置悬念 , 吸引读者注意力 ,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引发读者思考等。 特别提示 : “‘四考虑’ + ‘一感受’”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 ( 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 ) 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 , 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 , 也就是这三类作用类题 , 除了考虑对本身的作用外 , 还要考虑其他三方面 , 还有读者的感受 , 这就是“‘四考虑’ + ‘一感受’”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传 道 聂鑫森 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 头发稀疏了 , 脚步迟缓了 , 精气神也散淡了许多 , 流年似水 , 曾经壮如牛犊的他说老就老了 ; 儿女不在身边 , 家里除了老伴儿 , 就只剩下老两口的影子。 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 , 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 , 他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 , 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 , 尤其钦服马连良的“马派” , 行腔念白 , 颇有神韵。几乎每个夜晚 , 他都很忙 , 或掏钱买票看戏 , 或参加票友的聚会 , 或在家里听京剧光碟。对于别人的求教 , 他一概不会拒绝 , 问什么答什么 , “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等滔滔不绝。 有一天夜晚 , 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 , 回到家门口 , 正要掏钥匙开门 , 发现钥匙忘带了 , 只好敲门 , 并用京剧道白 : “老伴儿 , 开门来 ! ” 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 : “谁是你老伴儿 ? 你的老伴儿是京剧 ! ” 他立刻接上话 : “此言甚是 ! ” 纪于天就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 省城的京剧团来到了古城 , 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 , 戏码是《文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团的演员 , 马派老生 , 程派青衣 , 叶派小生 , 侯派花脸 , 杨派武生 , 人才济济 , 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一饱眼福和耳福吗 ? 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 , 有人把票送上门来了。 送票的叫牛金 ,40 来岁 , 在本市一家公司当老总。他爹与纪于天是老同事 , 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牛金平时回爹妈家不多 , 来去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 纪于天很惊讶 : 这父子俩是压根儿不看京戏的 , 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 ? 牛金坦言相告 : “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 , 您千万别推辞。过几天 , 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 , 据说他是个京戏迷 , 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 , 临时抱佛脚 , 想请您陪我先看几场戏 , 再听您说说戏 , 以便我和他交谈时 , 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 , 合同就签下了。” 纪于天笑了 , 说 : “我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了解京剧 , 我愿意陪同 , 正好为国粹传道嘛 ! ” 牛金说 : “那是 , 那是 , 这是戏票 , 头三晚的 , 我们在剧院碰面吧。” 第一晚 , 牛金早早地到了剧院 , 和纪于天一起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 , 牛金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 , 在一个雅座里喝茶 , 吃夜宵 , 聊天。 “纪伯伯 , 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是这么个味儿 ? ” 纪于天说 : “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 , 称之为‘鬼音’。它不是‘直’着出来的 , 而是走了一个曲线 , 音量似乎不大 , 但有力度。这个饰演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 , 功夫很深。” “哦。” “我虽是习老生的 , 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末日嘶胡马 , 万里云山归路遐……’是西皮原板 , 我给你学学。” 纪于天用手在桌上敲着板眼 , 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 , 牛金也学着喊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亮。 “小牛 , 明晚是《群英会》 , 演周瑜的小生和演蒋干的丑角最值得一看。” “我会准时到场的 , 纪伯伯。” “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京剧了。” “但愿如此 ! ” 第二晚 , 牛金在开幕前几分钟 , 才匆匆赶来 , 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 , 牛金的手机响了 , 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 , 抱歉地对纪于天说 : “公司里有急事 , 来了份海外传真 , 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 , 真对不起。” “明天去处理不行吗 ? ” “人家等着答复哩 , 心为形役 , 没办法 ! ” 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 , 像一尾鱼 , 眨眼间就不见了。 这么好的戏 , 牛金半场退席 , 纪于天觉得很遗憾。过了一会儿 , 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 , 专心专意地看戏 , 看得浑身发热 , 喉头发紧。 第三天晚上 , 牛金没有来看戏。他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 , 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 , 派他的一个部下来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 他特别爱听交响乐…… 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 , 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 , 心里也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 , 他怎么了 ? 看京剧都分心 , 怪 ! 走在回家的路上 , 见身前身后无人 , 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转“原板” , 声腔凄凉悲切 : “大雪飘 , 扑人面 , 朔风阵阵透骨寒……” ( 有删节 )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牛金三次“看戏”的经过 ? 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 : 审清题目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      ”“       ”等关键词 , 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道          。   答案 : 为什么 经过 情节作用题 第二步 : 找准角度 本文可以从人物三次看戏入手分析。 牛金第一次看戏非常认真 , 看完后还和老纪一起讨论程派唱腔的特点 , 表现得         ;  牛金第二次看戏表现出了        ;  第三次看戏 , 牛金压根就没来 , 可见牛金并不是真正爱戏之人 , 而是把京剧作为和客商交流的工具 , 指望通过看戏略懂京戏 , 达到顺利签合同的目的 ; 而纪于天这个人酷爱京戏 , 是打心底里喜爱京戏。从对待看戏的态度可分析出两个人形成对比 , 更好地刻画纪于天这个人物 ; 也从牛金看戏的真实目的中看出中国传统的精粹受到冷遇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表现出忧虑之情。分析时 , 可从       和     进行分析。   答案 : 非常诚恳谦虚 漫不经心 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主旨的表达角度 第三步 : 整合答案 答案 : ①牛金“看戏”一波三折 , 详写其过程可以使小说情节富有波澜 ; ②便于在对比和衬托中刻画人物性格 , 热心传道的纪于天和功利实际的牛金形成鲜明对比 ; ③借牛金“看戏”交代纪于天传道的过程和结果 , 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2017· 山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 鄂温克族 [ 注 ] ) 乌热尔图 ①“你 , 你别打啦 ! ”我两眼盯着他 , 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 , 小崽子 ? 你像只猫 , 整天待在帐篷里 , 靠我养活 ! ”他吼着 , 举起熊掌似的大手 , 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 , 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 , 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 , 再也不想哭了 , 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 , 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 , 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 , 没过几年 , 妈妈也病死了 , 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 , 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 : 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 , 小崽子。明天 , 你上山 , 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 ”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 , 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 , 毫不示弱地说 : “我不怕 , 你能打 , 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 , 他又抓起酒瓶 , 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 , 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 , 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 , 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 , 成为一个猎手 , 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 , 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 , 前胸盖着白雪 , 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 , 果然没叫我失望 , 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 , 瞄准黑影 , 端平猎枪。枪响了 , 野兽晃了晃 , 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 , 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 , 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 , 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 , 扭头叫了一声。顿时 , 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 , 有母鹿 , 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 , 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 , 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 , 它们爬过山岗 , 消失在密林里。这时 , 太阳已经溜到山尖 , 树林变得黑森森的 , 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 : 审清题目 本题考查情节分析和鉴赏能力。 本文从结构设题 , 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冲突、开篇、作用 , 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结构作用题 , 重点考查小说开篇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 : 找准角度 即根据小说内容角度、结构角度来回答结构作用题。 从内容角度 , 对读者的作用 , 开篇就有激烈的冲突 , 激发了阅读兴趣。从人物的塑造 , 激烈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份以及“我”与继父的关系 , 并写出了“我”对去世父母的思念 ; 这一冲突还初步刻画了“我”倔强好强的性格特点 ; 从结构角度 , 联系与上下情节的关系 , 冲突因“整天待在帐篷里”而起 , “我”决定出去“打猎” , 于是就有了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可见 , 冲突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以按照“本段写了什么 + 与下文的关系 + 作者的态度主张 + 与中心主旨的关系”等方面答题。 第三步 : 整合答案 答案 :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 ,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 ; 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 ; 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 , 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 ; 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