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襄阳五中高一年级4月份语文月考测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2020年4月18日7:30—10:0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 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 27 -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B. 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C.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D. 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B. 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C.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D. 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 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 解决脱贫治理机制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 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故选C。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说法错误。“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分析错误,文章并没有“具体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说法错误。原文说“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必然的条件关系,“必须首先研究”强调的是必然条件关系; C项,“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说法错误。原文说“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靠的是“驻村帮扶”这一实践,而且是“一定程度上”,选项则把这一可能性变为了肯定性; D项,“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说法错误。原文的侧重点是“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而不是“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强调一般性的理论上升的重要,而选项把重点次序颠倒了。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7 - 材料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大众居民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近年来,不断有经济学家通过城市夜间灯光的变化作为衡量国家、城市是否繁荣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夜间消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 点到次日凌晨6 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 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 夜间经济的概念针对的是现代城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更多时间、空间来释放压力。白天忙于工作,使许多人把购物和休闲时间转移到晚上,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也具有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对城市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如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等。 (摘自腾讯网 2019 年 2 月《崛起的夜间经济》) 材料二: 夜经济,消费的是金钱,也是时间。从三四十年前的伦敦、巴黎到纽约、东京,到今天的北上广深,“夜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产物,是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加的结果。依托现代劳动休息制度,“夜经济”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不是“熬夜经济”。 夜经济、夜生活,从欧美日到中国,都不是对工作不闻不问、对休息不管不顾。各国“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当生产线取代手工作坊,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人们就有更多闲暇时间。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相关性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倒逼劳动效率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闲暇时间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可以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拉动“夜经济”。这是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工作生活表,既扩大了假日经济的广度,也推动了假日生活的深度。向时间深度要潜力,鼓励夜生活、拓展夜文化、发展“夜经济”,是合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摘自2019年8月新华时评《“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 材料三: - 27 - 材料四: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者发现,全国夜间经济消费东西差异明显,北京与东南沿海最活跃。这对于忙着引才的各地,或许也构成启示:既然年轻人喜欢夜经济,那么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也能成为一种“软实力”。当然,点亮城市的灯光,更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这是因为,夜经济的繁荣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 夜经济,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比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刻与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夜间出行。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休闲领域的服务人员,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如果他们都不得不赶着时间回家,夜经济便无从谈起,这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一个细节。除此之外,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也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最近,上海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这意味着夜经济的城市竞争,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层面。 一方面,夜经济需求比想象的更旺盛,增长潜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诸多有价值的商业与文化资源,还有待激发。在餐饮消费、购物消费与城市灯光秀之外,如何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一条新赛道。 (摘自《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夜经济成为城市”软实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现代城市而言的夜间经济是城市服务业在第二时空的延伸,对城市社会健康运行意义重大。 - 27 - B. 许多国家为平衡发展“夜经济”和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好好休息之间的矛盾,让“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 C. 材料三显示。2019年中国整体对夜经济的发展持支持态度,网络口碑较好,中国网民对夜经济的关注集中在“夜游”“夜市”“商圈”等等词汇。 D. 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就能成为一种“软实力”,从而吸引到更多年轻的人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夜间经济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夜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 B. “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很多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告诉我们,人均收入上升不一定就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C.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充裕的假日时间,让我国人民可以享受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工作生活,去体验夜文化、拉动“夜经济”。 D. 因为夜经济的繁荣终究要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所以发展夜经济不仅要点亮城市的灯光,更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 6. 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了更好地发展“夜经济”,我们还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4. C 5. A 6. 措施:①积极引导,给予各种业态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的生长空间;②城市治理升级,调整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让其交通更便利;加强夜间治安,保障夜间停车便利,借鉴外来经验,建立夜生活负责制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题干定位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深入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项,“针对现代城市而言的夜间经济是城市服务业在第二时空的延伸”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夜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选项以偏概全。 B项,“许多国家为平衡发展‘夜经济’和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好好休息之间的矛盾”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谈到国家政府介入。 - 27 - D项,“就能成为一种‘软实力’”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也能成为”,根据文意,“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只是其一。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夜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有误,据原文“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可知,选项用“将”替代了原文的“已”,属于时态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要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夜经济’,我们还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所以可以定位到发展“夜经济”的相关语段,此题主要可以定位到材料四。材料中“夜经济的繁荣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说明给予各种业态更多的 正面的指导,尤其是第三产业是有效的措施;根据“夜经济,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也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等语句可以概括出另一项措施;“上海借鉴国际经验”“夜经济的城市竞争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层面”说明我们也可以建立起相应制度,借鉴其他经验。考生在答题时宜分点作答,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父吟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 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 ”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 27 -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一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一”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一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 ”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 27 -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 (有删改) [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为“梁父吟”,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影射王孟养的命运,用典巧妙,意蕴丰富而含蓄,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B. 本文借朴公与雷委员的对白托出大部分情节,在对话中朴公感叹“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表现出他对老友刚直性格的责怪。 C. 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添了悲凉气氛。 D. 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小说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 8. 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分析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9. 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故土之思: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②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③家国同构:把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④文化情怀: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 ①使主旨更深刻: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②使人物更立体:拉开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 【解析】 【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表现出他对老友刚直性格的责怪”错误,对话中朴公感叹“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并非是对老友刚直性格的责怪,结合文本可以发现,他对老友刚直的性格更多的是赞许和因此而不得志的惋惜。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白先勇笔下的“梁父吟”,里面的人物都离不开“过去” ,没有“过去”就没有这些艺术形象,“过去”是白先勇“时间小说”的主人公,里面塑造的人物是迷恋过去的末路英雄 ,在失意失势的现实中 ,却能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固守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 , 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体现了故土之思;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体现了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体现了文化情怀。这些都是“壮志未酬”的“梁父吟”悲歌中唱出的最强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叙述方式的探究能力。作答时要明确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思考。在本题中,本文历史叙述与现实叙述相穿插,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更立体;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精细紧凑,层次分明,使文章要素齐备、情节完整,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推动情节发展;通过事件穿插进行暗示,对相应的情节有作为前提背景的功效,起到提示读者的作用,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使主旨更深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7 -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口,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B.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C.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D.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騎/封李牧为武安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古时也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 B. 彀者,汉代指能开弓弩士兵。文中指擅长射箭的好手。彀,意为张满弓弩。 C. 单于,文中是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意为广大之貌。 D. 赵悼襄王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一般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年号,并以年号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7 - 李牧很有军事才能,每次匈奴入侵,他便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曾在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时,假装失败;待其大批来犯时,布下奇兵制胜。 B. 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将他罢免。之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国均出兵交战,屡次失利,影响田牧。赵王再请李牧出任,李牧因生病闭门不出。 C. 李牧勇于担当,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军损失惨重,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大败秦军,后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D. 李牧不止一次见疑于赵王,虽屡有战功,但终因赵王相信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赵王派人杀害,司马尚也被撤职,赵国最终灭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2)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 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和从前一样。(2)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与入侵。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名词“宜安”“桓騎”“李牧”等,找出动词“击”“破”“封”等,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由“桓騎”是人名,可知在其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B;根据句意可知李牧是在宜安攻打的秦军,在文言文中经常是构成介词结构后置句,“击秦军于宜安”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故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赵悼襄王元年”不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 27 -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李牧不是因为生病闭门不出,“固称疾”是坚持称病,未必真有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以……为”,认为;“虽”,即使;“让”,责备。(2)中“详”,通“佯”,假装;“北”,败北;“委”,舍弃、丢弃。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 27 -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褴(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é,哲),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岳麓寺①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②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永看。 蓟北湘南俱到眼,鷓鸪③声里独凭栏。 [注]①成化八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岳麓寺,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湘江岸边。②僧:此指僧寺。③鹧鸪:鸟名。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古人以鹧鸪声喻为哀伤之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首联“危峰”,已见山峰之高,又用居高临下的“高瞰”二字,更显出视野的广远,突现出岳麓山巉岩挺拔的气势 B. 颔联描写山中所见岳麓寺及其周围景色,突出其幽深、清寂的特点,为眼前实景。 C. 颈联描写远眺所见:平沙浅草、天边,落日孤城、湘江,构成一幅开阔苍凉的画面。 D. 诗人的视点是在岳麓寺一个山亭上,他凭栏观赏风景,视线逐渐的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有时近景与远景相交错,呈现多层次的复杂画面。 15. 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这是诗人登临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凭栏远眺,仿佛蓟北湘南俱收眼底;鹧鸪声声,令人倍觉孤独。表达了诗人独游无侣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即将告别故乡、返回京城时的留恋伤感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为眼前实景”错误,从诗意及下文“落日”看,“四山风雨一僧寒”为想象,属虚景:置身于万树松杉的环抱之中,诗人不由驰骋想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座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重点考查写景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再联系诗人的生平,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本诗是作者返乡省亲,游岳麓山所作的一首诗,诗人好像在绘一幅山水画,要“位置经营”上很有讲究。我们从结尾“鹧鸪声里独凭栏”句,可知诗人的视点所在,他是在岳麓寺一个山亭上凭栏观赏风景,视线逐渐的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有时近景与远景相交错,呈现多层次的复杂画面。一种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牵动着独自凭栏的诗人的心弦,偏偏此时多情的鹧鸪又叫起来,好像是在殷勤的挽留行人,“鷓鸪声里独凭栏”尤其是“鹧鸪”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和感伤之情,此情此景真够令人倍觉孤独。 - 27 - 【点睛】对于写景句多数会考查鉴赏景物形象,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形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2)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3)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有所依据和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共6分) 16.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壮志难酬,苦闷难言,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答案】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涩、凝、歇、生、尊、酹、佛、狸、祠。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盆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始于唐,行于宋,而大盛于明清。中国盆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 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 - 27 - 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由于不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经过长期创作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类拔萃的个人艺术风格,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通过耳闻目睹,师传口授,在一定地域流 传下来就形成了地方流派。这种由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地方风格,( )。经过一代又一代盆景艺人的传承和发扬,中国盆景艺术最终形成了五个艺术流派。 中国传统的盆景流派分为南北两大派,其中岭南派是南派的代表。和其他流派相比,岭南盆景的历史较短,但岭南盆景艺人在不断吸收和效仿其他流派的基础上, 传统模式的束缚,使得岭南盆景异军 突起,独树一帜。岭南盆景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 了岭南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追求野趣自然,具 有苍劲向上、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具体体现在树种选择、技法特点等方面。选树种是盆景创作 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创作者要 地选取适当的材种,这是创作优秀盆景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岭南盆 景材种丰富,有些与其他流派选取的材种相同,但更多的是选取岭南独有的树种,比如九里香、雀梅等。岭南盆景在技巧上独具一格,强调蓄枝截干、浑然天成,擅长处理主脉和次脉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修剪 和拉枝处理枝条,表现作品的疏与密,简与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美妙绝伦 打破 融入 苦心经营 B. 异彩纷呈 冲破 融入 煞费苦心 C. 异彩纷呈 冲破 融合 苦心经营 D. 美妙绝伦 打破 融合 煞费苦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不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在长期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B. 不同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长期创作岀的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C. 不同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在长期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D. 由于不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他们长期创作岀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旦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仿效,就会形成艺术流派,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流传。 - 27 - B. 一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流传,就会形成艺术流派,从而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仿效。 C. 一旦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仿效,就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流传,从而形成艺术流派。 D. 一旦形成艺术流派,就会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仿效,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流传。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异彩纷呈:异彩,奇异的光彩,比喻突出的成就和表现;纷呈,纷纷呈现;指出现不同的突出的、有特点的事物。精妙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句子指的是不同的优秀造型形式,应选“异彩纷呈”。 打破:突破原有的限制和禁区,如打破纪录、打破常规、打破情面、打破沉默等。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如冲破封锁、冲破禁区、冲破障碍等。“打破”多用于纪录等比赛项目中,而“冲破”多用在一些长期以来没有新进展的事物中,句子前面是“不断吸收和效仿”,说明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选择“冲破”。 融入:混入,可以是有形物质的融入也可以是无形物质的融入。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比如文化融合,文中不是几种不同物质合为一体,而是指岭南文化对岭南盆景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融入盆景艺术的创作中,所以选择“融入”。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或进行艺术构思。煞费苦心:费尽心思。句中指的是花费心思寻找材种,应选“煞费苦心”。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主语残缺。 A项,“由于”造成主语残缺; B项,偷换主语或中途易辙,前半句的主语是“不同创作者”,后半句的主语是“作品”;D项,“他们创作出作品形成艺术风格”前后牵连,句式杂糅。 - 27 -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整个段落论述的是盆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先有不同的造型形式和加工技艺,然后产生不同的个人风格,个人风格发展为地方流派,地方流派最后形成艺术流派,所以该句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艺术流派。下一句也提及“最后形成了五大艺术流派”,故句子最后应该是“从而形成艺术流派”。此外,该句与上句结构相同,上句讲个人艺术风格受到认可和欣赏,然后流传,最后形成地方流派,该句讲述的是“地方风格得到接受和仿效,进一步流传,最后形成艺术流派”。 故选C。 【点睛】主语残缺的三种类型: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非常必要。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____ 。正因如此,各地在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中,格外强调要减少外出,避免串门、拜年、聚餐等聚集性活动。____,这不仅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也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大局。各地严管严控措施释放的信号是鲜明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个公民,应当按照联防联控的要求主动承担应有责任,主动配合政府的非常举措。若选择以身试法,_____。 【答案】 (1). ①居家隔离是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 (2). ②然而一些人依旧我行我素 (3). ③等待的将是法律的惩处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旨,因为文段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主旨表达展开的。重点则是瞻前顾后,前勾后连,灵活推断。如文段中的第①处空缺,下文有“正因如此”,那么分析出“因”就可以推断①空的内容,结合“减少外出,避免串门、拜年、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可知第一空应填写“居家隔离是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文段第②处,结合下文“这不仅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也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大局”分析,此处应填入的是“这”指代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此处应该填写的是“然而一些人依旧我行我素”;文段第③处,根据上文“若选择以身试法”,推断下文填入的应是“以身试法”的结果,故填写的是“等待的将是法律的惩处”。 21. 请在下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将故事补写完整,体现故事幽默与智慧,每空不超过20字。 (1)在一次盛大的招待会上,服务生倒酒时,不慎将酒洒到了坐在边上的一位宾客那光亮的头上。服务生吓得不知所措,在场的人也都目瞪口呆。而这位宾客却微笑着说:“_____”会场中的人闻声大笑,尴尬的场面即刻打破了。 (2)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_________” (3)2018年的亚运会上,韩国篮协主席方烈离场时对姚明说:“你们运气真好。”这种话,是一种不认可对方实力的不友好的话。但面对这种话,姚明则是有礼貌地伸出了手对这位韩国人说:“谢谢方教授,________”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又是对对方有力的回击。 【答案】 (1). (1)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谢顶的方法会有效吗? (2). (2)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3). (3)运气一般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查考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 (1)由上文“不慎将酒洒到了坐在边上的一位宾客那光亮的头上”可知,这位宾客没有头发,把酒洒在了没有头发的宾客的头上,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这位宾客说了一句话,使会场中的人闻声大笑,尴尬的场面即刻打破了,所以这句话即幽默又饱含智慧,宾客结合自身没有头发的特点,可以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谢顶的方法会有效吗?”。 - 27 - (2)根据上文“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可知,这是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具体的数字,但是作为国家的总理,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所以周总理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记者的问题,不管多少厕所,都是男厕所和女厕所,所以周总理回答“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体现了周总理的智慧。 (3)由上文“‘你们运气真好。’这种话,是一种不认可对方实力的不友好的话”可知,这是对方不承认自己的实力,所以回答的时候就不能说运气好,那样等于承认了自己没有实力,回答时应该重点强调“实力”,姚明回答的“运气一般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实力,因为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所以我是靠实力赢得的比赛。体现了姚明的智慧。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面临不断迫近的高考压力,面向充满不确定性但却迅速向我们走来的未来,我们对这句话一定加深了体会,对下列词语也一定加强了认识: 自主 理性 规划 选择 诚实 责任 情怀 信念 素养 力量 文明 共同体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呈现你对疫情的思考,以及疫情下你所获得的成长和改变。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明了两条战线重要任务。推动共同发展,才能提升人类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才能让人类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能检验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紧紧攥住发展这把“金钥匙”,不断磨砺激流勇进、化危为机的发展本领,中国正构筑起强大坚实的抗疫防线。 - 27 -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防线”上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为战胜疫情不断注入底气与信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发展能力也是抵御风险挑战的“免疫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融入医院建设、物资运送、巡防管控等工作中,让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准;因为有了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病情评估的时间由几个小时压缩到几秒钟,在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对中国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验。中国能力的不断提升,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抗击疫情需要同舟共济,发展亦需要同舟共济。世界卫生组织已多次呼吁各国借鉴中国经验,增强疫情防控能力。应该看到,中国之所以“能”,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不仅以发展为目标,更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无论是聚焦当下的疫情还是放眼长远的目标,都需要强调发展的意义。命运与共的时代,发展更是普遍联系的。推动共同发展,才能提升人类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才能让人类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人们,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坚定信心,携手合作,以发展的力量筑牢全球抵御风险的防线,用发展成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词语的内涵,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词语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词语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 27 - 【审题】作文材料关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要求考生明确自己高三学生的身份,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预定的任务。本作文由三部分组成,分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第一部分为写作材料。材料选择了当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并列出考生在这特殊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引导考生正面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反思自己的成长与改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这句话节取自村上春树所说的一段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引入,指明“成长与改变”的写作方向。第二句构建真实的情境,联系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社会现实,让考生以高三学生的视角来感受疫情对自己的影响,引导考生对村上春树的话进行深入的思考。接着,给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十二个关键词。这十二个关键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立意空间,但都共同指向了“对疫情的思考”及当下高三学生应表现出的“成长与改变”。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着内涵上的交叉重叠,因而能够形成一定的有机关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辨的空间。“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任务要求,给考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这些关键词的组合,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因果式和条件式等等。对引导语的解读。第二部分为写作引导语,只有一句话,规定了写作任务,可分为三个层次:“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考生必须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个或三个;不能多选,也不能少选,这是对数量的严格要求。 “呈现你对疫情的思考”:这是对写作内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文章的思考必须针对“疫情”而发,不可以脱离疫情空谈关键词。“呈现疫情下你所获得的成长和改变”:这暗含了写作者身份,也强调了文章内容必须体现疫情对写作者的言行及思想带来了影响,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要体现出自己比之前更成熟了。 【立意】由“理性”“选择”“诚实”“素养”“文明”等词去思考如何看待疫情数据公开透明、如何对待疫情谣言的问题,引导学生客观、冷静、理智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可由“责任”“信念”“力量”“共同体”等词去思考在疫情面前,每一个中国人是如何凭着必胜的信念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如何汇聚细小的力量来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也可由“自主”“理性”“规划”“选择”等词去思考在疫情肆虐、不能返校上课的当下,如何自主学习,如何理性地规划未来,才能不负韶华、不负自己的问题……只要是所写的内容能把这两三个关键词有机地融合起来,能构成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达一个具体明确的主题,都是符合写作题意的。 【结构】选择关键词“发展”“命运共同体”进行阐述。题目切题《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推动共同发展,才能提升人类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才能让人类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第二段围绕“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能检验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成果”论述;第三段围绕“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伦敦胡;地四段围绕“发展能力也是抵御风险挑战的‘免疫力’”论述;第五段围绕“抗击疫情需要同舟共济,发展亦需要同舟共济”论述。最后一段强调“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坚定信心,携手合作”。 【素材】1. - 27 - 暖人心,分享可供各方学习借鉴的中国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持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实现了稳定局势、扭转局面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不言而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蔓延,产生严重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的情形下,中国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为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斗争提供有益借鉴。 2.筑同心,提出携手世界共抗疫情的中国倡议。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各国在全球化时代更加休戚与共,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疫情,各国必须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早召开二十国集团卫生部长会议,加强信息分享,开展药物、疫苗研发、防疫合作;建议二十国集团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适时举办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级别会议;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制定二十国集团行动计划,并就抗疫宏观政策协调及时作出必要的机制性沟通和安排……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提出一系列务实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国与世界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的大国担当,将极大促进应对疫情国际合作。 3.强信心,注入维护全球安全发展的中国力量。在全球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坚定支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不但全力以赴做好了自己的事情,而且力促团结合作,同众多国家一起编织防控疫情的“安全网”。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中方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凡此种种实实在在的举措,尽显中国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身处疫情漩涡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以实际行动向全球传递信心和力量的模范作派。 - 27 - 【点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