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喀什二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饿殍(piǎo) 逡巡(qūn) 弃甲曳兵(yè) 丢三落四(luò)‎ B. 中绳(zhòng) 句读(dòu) 心广体胖(pàng) 瓮牖绳枢(yǒu)‎ C. 庠序(yáng) 氓隶(méng) 度长絜大(duó) 抛头露面(lù)‎ D. 供养(gōng) 数罟(cù) 锲而不舍(qiè) 间不容发(jiā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丢三落四(luò)错误,应该是 luò—là;‎ B项,心广体胖(pàng)错误,应该是 pàng—pán;‎ C项,庠序(yáng)错误,应该是 yáng—xiáng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暄 雕梁画栋 走头无路 内帏厮混 B. 诡密 百无聊赖 彩绣辉煌 寻死觅活 C. 蹙缩 文彩精华 咀嚼赏鉴 腮凝新荔 D. 倒霉 俊眼修眉 抄手游廊 轩竣壮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考生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运用。‎ A项,“走头无路”的“头”错误,头-投;‎ B项,“诡密”的“密”错误,密-秘;‎ D项,“轩竣壮丽”的“竣”错误,竣-峻。‎ 故选C。‎ ‎3.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 焚百家之言(著作)‎ B. 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 C. 合从(通“纵”)缔交 赢粮而景(通“影”)从 D. 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 南(向南,动词)取汉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D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故选D ‎【点睛】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通假字的考查,本题中,‎ A项,“知”通“智”,智慧;‎ B项,“有”通“又”;‎ D项,“生”通“性”本性。‎ 故选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 吾从而师之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相若”:古今一样,都是“相似”的意思。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从(他);而,表并列的连词,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D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故选B。‎ ‎6.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前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何陋之有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式。A项,是状语后置句式。B项,是省略句式。D项,是定语后置句式。故选C。‎ ‎7.下面对课文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 ‎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 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D项,“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误,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D错误。‎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节选自韩愈《师说》) ‎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9. 下列对文中涉及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未尽处为句,已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文字、音韵、训诂。‎ C. 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 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宋代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捕蛇者说》……都是他的作品。‎ ‎10.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的精神,而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即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 B. 《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不重师道错误态度。‎ C.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择师的标准,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圣人无常师”。‎ D.‎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1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答案】8. D 9. B 10. B ‎ ‎11. (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这句话的含义是:我自己估量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假令有取”即使有可取的,“亦”也,前后构成关联复句,中间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为人师”做别人的老师,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的要求,要注意多积累。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A,“文辞语意未尽处为句,已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说法有误。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选项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说法有误。“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选项D,柳宗元是唐代的,且《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作品而非韩愈的。故答案选B。‎ ‎【10题详解】‎ 选项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即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说法有误。“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是自谦的说法;选项C,中心论点错。《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项D ‎,柳文并非否定师道。从原文看: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作者是批评不从师的现象。故答案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而”转折连词,然而;“其”代词,指人。(2)“果”果然;“怪”意动用法,感到惊怪;“而”递进关联词,而且。‎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二)‎ 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竞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 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 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 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D. 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13. 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解析】‎ ‎【12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赏析有误。“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故选A。‎ ‎【1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颔联,因为该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这联中,“薄薄轻轻”“重重叠叠”,运用叠词,来表现雾的轻盈和缥缈,表现山连着山的连绵不断。同时,“行冲薄薄轻轻雾”是动景,以“冲”来表现雾在马的穿行之下,呈现出流动的动态美;“看放重重叠叠山”中“放”字,好像这一座座的山是被放出来的,使静态的山有了动态感。并且,使用叠语还增加了诗歌音韵、节奏之美。‎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闻道有先后 (4). 术业有专攻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博”“道”“攻”“鬓”“潦”。‎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蓝发卡 周建 谭小薇接到一个电话,心里微微一颤。有飞机要去西藏,途经丈夫部队机场加油,问她要不要搭机去看看。谭小薇笑了笑,明白“看看”是指同丈夫团聚的意思。以往,她也会接到这类电话,但考虑到丈夫指挥新机改装任务,她都谢绝了。‎ 自丈夫许开元离京去西北赴任,已经三年没回家了。这三年,她很少给许开元的手机打电话。‎ 这回,那个让她心里微微一颤的诊断书就摆在她眼前。如果他知道她得了病,会不会赶回来呢?当然,这事儿肯定不能让他知道。要是能在治疗前去看看他,不会影响他什么就烧高香了。‎ ‎“嫂子,您去不去啊,这回可是难得的机会……”谭小薇捋着电话线,想把那些定了型的塑料线捋直。可那些弯曲的线只要外部力量离开它,就又缩回原形。‎ ‎“告诉我具体时间,我会准时赶到。”谭小薇说。‎ 许开元不知道妻子动了凡念,要来部队看他。但是,远远地看到从北京飞来的那几架大型运输机落地时,他也有种莫名的激动,心想,或许她会从飞机上走下来。‎ 走进许开元空勤家属楼的二居室,谭小薇一点也不觉得陌生。走进卧室,淡蓝色的纯棉床罩就像一片温暖的晴空,让谭小薇顿感疲惫。枕头暄软,满是他的味道。她紧紧抱住枕头,把脸埋进去,却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才想起昨天在超市,特为这次探亲买了一只蓝发卡。‎ 看着睡梦中的谭小薇,许开元没忍心叫醒她。从小带孩子,她一向觉轻,能睡成这样,想必累坏了。他把屋里所有的脏衣物收拾干净,让司机带回空勤宿舍留着自己洗,便在床边坐下来。妻子明显瘦了,抚在脸的秀发根部,已经露出不少白茬。一只廉价的蓝色发卡,夹在马尾的一侧。多大年纪了,还买这小姑娘的东西。许开元嘴角浮现一丝怜爱的笑意。伸手去摘那只发卡,却中途拐弯,在她脸上轻轻抚了一下。‎ 第二天,谭小薇去部队院外买了好多菜。她穷尽自己的厨艺,做了一桌丰盛的菜饭,等许开元回来。在这过程中,她不时幻想着两人见面的情景,一会儿傻笑,一会儿害羞,竟像等待初恋情人那般。‎ 夜幕掩尽最后一抹霞光,也没见着许开元的人影。第三天临近中午了,他还没有出现。谭小薇绝望了。但她没有怪他。这时,机场那边传来飞机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原来下午还要飞行呀?!谭小薇立马替丈夫找到理由。想到丈夫每天要面对这么繁忙的工作,谭小薇的调整很快见了效。可是,想到回去即将面对的化疗,不免还是有些怆然。‎ 谭小薇拿好行李准备登机。突然听到身后有碎急的脚步朝她奔来。她心里猛地狂跳了几下。转身,是许开元的司机。此刻,那位20来岁的小伙子,满脸愧疚地看着她。‎ ‎“嫂子,真对不起,师长太忙了……嫂子,这是……”说着,举起手中的塑料袋,示意里面的两只饭盒。那浓重的大蒜芝麻调料酱味,让她一下猜中是凉粉。他还记着她喜欢吃凉粉?!‎ ‎“谢谢你!忙就不用过来了。”谭小薇以长嫂的口吻说。“告诉他,一定保重身体。我很好,家里一切都好。”说罢,要上悬梯,司机又叫住她,将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交给她。这回,谭小薇像抢一样扯过来,攥进手心。接到信的谭小薇彻底释然了。这三天的漫长等待,因了这封信,仿佛不存在了一样。‎ 为了能静下心来看信,她先去前舱跟兄弟们打过招呼,才去后舱坐下来。谭小薇正了正身子,激动地抻开那个用笔记本纸写的信札,上面竟然只有一行字:你的蓝发卡很美。‎ ‎(摘编自《解放军报》)‎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写了一对军人夫妻的故事,丈夫三年没回过家,谭小薇到部队去探望,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会面就匆匆离开。‎ B. 丈夫许开元支藏戌边恪尽职守,妻子谭小薇重病在身还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他们都具有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C. 谭小薇刚到丈夫的宿舍,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许开元看着睡梦中的妻子,没忍心叫醒她。‎ D. 接过丈夫许开元的司机送来的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谭小薇这三天的漫长等待,因为这封信,她不再觉得惆怅了。‎ ‎16. 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分析两位主人公的形象。‎ ‎17. “蓝发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5. A 16. 谭小薇:她是一位十分贤惠的军嫂,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深受着丈夫,即使自己得了大病,也不想打扰丈夫,识大体、顾大局。许开元:他是解放军航空兵师长,忠于职守,深沉坚毅;他深爱着妻子,但从不卿卿我我,而是全身心地执行任务,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军务为天职。 ‎ ‎17. “蓝发卡”既是小说线索,又具有和比喻意义。蓝天适宜飞行,蓝发卡象征着蓝天,寄托了谭小薇对丈夫的爱,喻指谭小薇心态年轻;许开元赞美蓝发卡,流露的是对妻子的爱。‎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写的是一位军人和他妻子的故事,谭小薇并不是军人;他们两人会了面,只是谭小薇睡着了,没见到丈夫。‎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深爱着妻子,但从不卿卿我我,而是全身心地执行任务,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军务为天职”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忠于职守,深沉坚毅”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前,有媒体报道,谈到境内的旅游商品时,经常听到的负面评价是:做工粗糙,     ,性价比不高。对境外旅游商品的评价则正好相反,往往包装精美、商品精致。 ‎ 按说,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实不在话下。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感到尴尬。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粗糙。(     )。比如,各地的土特产商店、纪念品商店看似     ,但其中所出售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大景区皆     。‎ 反观其他一些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商品,且不论其创意水平的高低,就其所显示出的地域特色,可说是让人过目难忘。为国人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游客在原产地购买这些商品,一来价格比较优惠,二来独具纪念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外旅游产品的质量胜于国内。事实上,受到不少游客交口称赞的国外旅游产品,往往是由国内厂商加工制造的。     ,一件旅游商品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篇一律 丰富多彩 云泥之别 追本溯源 B. 如法炮制 琳琅满目 云泥之别 归根结底 C. 千篇一律 琳琅满目 大同小异 归根结底 D. 如法炮制 丰富多彩 大同小异 追本溯源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B. 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比较糟糕的事。‎ C. 比较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D. 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最糟糕的。‎ ‎20.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B. 为国人所熟知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C. 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D. 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答案】18. C 19. A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千篇一律”,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如法炮制”,指按照现成的方法办事。此处突出旅游商品形式陈旧,应选“千篇一律”。“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不用于形容物品。“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文段中此处指商品很多,用“琳琅满目”恰当。“云泥之别”,形容有极大的差别。“大同小异”,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文段中此处说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虽然多,其实差不多,用“大同小异”恰当。“追本溯源”,比喻追寻根源。“归根结底”,指归结到根本上。文段中此处是从根本上揭示旅游商品的内涵,用“归根结底”恰当。故此题答案为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从上文来看,上文先说“现实情况……”,然后说“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语意上是递进的形式,因此所选句子应与上文构成递进关系,“更……”符合要求。再结合下文来看,下文的例子说的是各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似乎很多,却没有什么特色,呈现一种同质化倾向,据此可确定,所选句子中对“同质化”的阐述应放在后面,领起下文,A项“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吸引力”符合要求。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为国人熟知的”成分残缺,此处应使用固定结构“为……所”,把“为国人熟知的”改为“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不合逻辑,并列不当,“瑞士旅游商品”包括“手表、军刀”,应改为“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A项,“为国人熟知的”成分残缺;B项,“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不合逻辑;C项,“被……所”搭配不当,“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不合逻辑,并列不当;D项,修改正确。故此题答案为D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按理说,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①________。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②_________;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大摇大摆,我行我素。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③______,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答案】 (1). 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路权) (2). 机动车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 (3). 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句依据前文“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即“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路权’”。第二句由前文提到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还有前后文的提示,可知这里要补写的是机动车的情况。“机动车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第三句由后文“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可见要补写的内容是与之相反的情况,即“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 ‎22.阅读下面文字,概括安徽茶叶发展的三大优势。(每条不超过8字)‎ 安徽茶叶具有先天和后发的发展优势:长江南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特别是以黄山为中心的皖浙赣产区是我国两大“绿茶金三角”之一。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效成分的积累,因而茶叶品质优异。全国十大名茶出于此产区的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4种。此产区另有霍山黄芽等89种名优茶被列入《中国名茶》榜。此产区拥有全国最早科研所之一的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全国最早茶学专业的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全国两所中等茶业专科学校之一的屯溪茶业学校,并建有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优势:① ;② ;③ 。‎ ‎【答案】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名茶种类众多;③科教力量雄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梳理文段结构,然后根据内容的归类,抓住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进行整理概括即可。‎ 如前三句,由“气候”“土壤”等可从自然条件优越方面概括;从全国十大名茶的数量上看,应从名茶品种方面概括;从茶叶研究所、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可得出科教力量雄厚。‎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请以“转身”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范文 转身 沿着狭窄的小路往前走,后面是无尽的夜,氤氲着水汽的黑夜。昏暗的灯光渐渐远去,只留下我匆忙的身影。我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在追赶什么。‎ 转身,我会看到什么?是她失落的眼神,憧憬的眼神,还是……我不敢面对那个事实。‎ 身后的她渐渐行远,而我的心仍然停留在那个转角,即使我的脚步急促。冰冷的月光照在我身上,而我的血液在沸腾,我的思绪在飞扬。怎么可以就这样放弃,那是三年的友情,为何要在迷茫的青春舍弃?‎ 驻足,转身,坚定地转身。我不想让自己后悔,即使看到她落寞的表情,看到她愤怒的表情,即使只有狭窄的小路,昏暗的灯光,被拉长的身影。可是,我看到了令我感动的一幕:她静静地站在原地,对着我静静地微笑。眼泪在瞬间夺眶而出,想要转身不让她看到哭泣的我,可是我的脚却像是被巨石压住,不能挪动。冰冷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昏暗的灯光将我的影子拉长,秒针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了旋转,微风中静静飘荡着两个人影。我的思绪在飞扬,我的血液在沸腾,想要将影子抛在身后,却不知道该怎样迈出第一步。‎ 泪水仍旧在滴落,那边的人影却渐渐挪近。她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拭去我脸上的泪滴,自然地拉起我的手,将影子抛在身后。陌生又熟悉的她又回来了,两只冰冷的手渐渐回暖。‎ 柔和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时间从紧扣的指缝间流走,我的思绪在飞扬,只是那些躁动与不安已恢复宁静。那只温暖的小手将年轮的疤痕紧紧握住。无尽的黑夜,无尽的小路,无尽的沉默,只是我不在逃避,不再追赶。即使无言,我仍能感觉到她的温暖。黑的夜空下,我不再惧怕。下个转角,我似乎看到了一起微笑的我们。‎ ‎“还好你给了我一次机会,还好我们一起走过来了。”她静静地对我说,没有任何修饰。是啊,还好我转身,还好我们又走在了一起。我没有说出,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微笑。‎ 转身,我看到在原地等我的人;转身,我看到一个世纪的斑斓光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一、审题立意 从命题形式上看,这道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但通过分析材料,会发现材料都是围绕“转身”这个话题来展开的。材料中“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指出了转身的必要性;“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指出了“转身”的结果:想不到的结果——“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意料的结果——“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使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找到欢乐,获得新生,柳暗花明,找到自我…… “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指出了转身的含义和本质。考生写作时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行文,也可综合这几个方面行文。 本文要求写记叙文,考生可以围绕“转身”,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写自己的体会经历。‎ 二、参考立意 抓住“转身”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问”出发,确定以下立意。‎ ‎(1)“转身”是什么?‎ ‎“转身”是放弃,是改变,是策略,是抉择。根据不同的诠释,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转身中的放弃”“转身中的改变”“转身之间的抉择”等。‎ ‎(2)“转身”为什么?‎ ‎“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回眸凝望”,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是为了“迎接挑战”等。根据对“转身”目的的理解,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转身后的离开”“转身后的凝望”等。‎ ‎(3)“转身”结果会怎样?‎ ‎“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可能会找到“自我”,可能会重获“新生”,可能会“柳暗花明”……针对不同的结果,可以确定出立意,如“转身中的自信”“转身中的新生”等。‎ 三、作文素材 ‎1. ‎ 我记起了那个金秋的十月,正值收获的季节。我们约了几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欢度国庆假期,平日里因为上学各奔东西所以难得一见便特别珍惜,于是愉快的放松了一天之后,大家还是依依不舍。我们沿着那条路谈笑风声的一直走着,这条路很安静,风景很美,两边的白杨郁郁葱葱,偶有发黄的落叶飘零,我们讲了好多好多心思,包括理想,希望,未来,还有爱。直到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才停下了脚步,因为从那个交叉路口向前走就是其中一个好朋友回家的路,所以就在那里我们道了珍重,目送了她过了马路,我们又做了再见的手势,于是剩下的我们便转身正向前继续走去,突然这个时候听见一声刺耳的刹车声,紧接着就是四周行人惶恐的叫喊声,我们再转身,只见一股蓝烟弥漫了路的那边,发生什么了我们看不清,但我们有种不详的预感,于是便飞快的跑了过去。果然,就是那么一转身,我们和那个小鸟依人的她成了永别;仅仅就是那一转身,便是我们的阴阳两隔。当我触摸到她身体的柔软,当我扶起她无力的臂膀,当我紧紧拥着她血迹斑斑弱小的身体,当我用温热的唇贴着她冰凉的额头,我的心彻底的坠入了万丈深渊。‎ ‎2.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在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上高中。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期间患病(肺结核)休学一年,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于是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截止到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到20万人次。‎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的新模式。‎ ‎3. 车子缓缓启动的那一刻,我突然地转身,透过斑驳的车窗,我分明看见了一张那么那么失落、憔悴的脸,那熟悉的轮廓,随着汽车的前行而愈渐模糊,最后,遥远地车站那边,只留下一个依稀可辨的落寞的背影——爸爸终于肯转过身了。我想,那转身的时刻一定是他最最痛苦的煎熬吧,毕竟,这一转身,便又是十四天的不再相见。‎ 四、结构模式 本文选择了“友谊”这个古老的话题,叙述自己与朋友间因隔阂而差点分手的经历,关于“转身”的描写就有了深刻的含义——为了所谓的“自尊”而放弃多年友谊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话题虽老,好在有真情实感,对于心理的刻画很细腻;环境描写的烘托也很到位,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以及得到朋友谅解后的愉快心情。总之,关于“转身”的理解,有生活基础,因而真实感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