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雅安中学高2018级五月月考语文试题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秤 凉州城北关什字有个秤铺,门框上只有半副对联,上联:一杆老秤十六星;横批:天地良心;下联却一直空着。秤匠姓李,六十开外,少言寡语,是个怪人。但他做的秤却十分准,每卖出一杆秤,总要在秤尾用铜丝掐个图案,以示区别。‎ 李秤匠有个独子叫大根。一次赌钱赌红了眼,偷把秤铺地契抵钾借了高利货。放高利货的派打手来收秤铺时,多亏汪记粮行的汪掌柜站了出来:“我替李师傅做个保人。三天之内,要是还不上,你们直接上我粮行去拿钱。”打手们这才走人。‎ 李秤匠十分感激汪掌柜,汪掌柜却轻描淡写地说:“人活一辈子,谁不遇难事啊,说不定以后我还有啥事求你呢!”说完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晚上,汪掌柜突然登门,请李秤匠做杆秤。李秤匠以最快的速度把秤做好了,汪掌柜却出人意料地提了改秤的要求:“一斤多一两,可以吗?”‎ 李秤匠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拿起那杆秤,说:“知道秤为啥一斤是十六两吗?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剩下的三颗是福禄寿星,又分别代表着天、地、良心。做秤也有做秤的规矩,少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短三两折寿。对不起,你说的这种秤我不会做,劝你也别打这种如意算盘了!”汪掌柜听后,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我再来。”‎ 汪掌拒走后,大根急坏了,说:“爹,我求你了,你就破回规矩,给他改秤吧!不然秤铺就保不住了!”李称匠狠狠地瞪了一眼儿子,啥话也没说。‎ 第三天晚上,汪掌柜从大根手中接过秤,亲自试了一下,十分满意:“我回去就叫人把高利货还了。”次日,汪掌柜就用这杆花秤明目张胆地收起了老乡的麦子。‎ - 24 -‎ 时间一晃到了腊月。这天快打烊时,商会会长突然来到李秤匠的秤铺,说:“今天晌午,有几个卖米老乡来到商会,说汪记粮行的秤有问题,要商会给他们讨个公道。为慎重起见,我叫人把汪记的秤封了起来,从你这儿借杆百斤秤,明天用来检验汪记的秤到底有没有捣鬼。”‎ 会长走后,李秤匠正要回后院睡觉,汪掌柜进了门。李秤匠愣了一下,问:“你来干啥?”汪掌柜进门后才说:“那杆花秤被商会封了。”李秤匠鼻孔里哼了一声:“封了就封了,给我说这有啥用啊?”‎ 汪掌柜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李师傅,你要这样说话,那我明天就对商会的人说实话,秤是你特意给我做的手脚,结果会是啥样子?”李秤匠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汪掌柜狡黯地笑笑,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赶紧给我想个法子,不然,你我都没有好果子吃!”李秤匠愣了一下,无奈地说:“把秤拿来吧!”‎ 汪掌柜说:“秤已经被商会封了,我咋拿来啊?”李秤匠冷冰冰地回答:“这我就管不着了。”‎ 汪掌柜奔拉着脑袋想了想,说:“好,我这就去把秤拿来!”离开秤铺,汪掌柜立刻在城里找了一个惯偷,拿十块大洋往桌子上一码,如此这般一说。惯偷心领神会,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就顺利地把秤偷了出来。汪掌柜大喜,急忙赶到了秤铺。‎ 李秤匠拿着秤进了里间,不一会儿就改好了。汪掌柜接过秤,发现没有任何改动的地方,拿到粮行里一验,分毫不差,立刻让惯偷把改好的花秤又放回了商会。‎ 第二天上午,商会检验后还了汪掌柜“清白”。‎ 谁知这天晚上,汪掌柜又拿着秤敲开了秤铺门,亮出秤铺的地契,对李秤匠说:“李师傅,只要你再把这杆秤给我改成十五两一斤,这地契就物归原主,不然的话……”出乎汪掌柜意料,李秤匠啥话也没说,拿着秤就去改了。‎ 新米上市的第二天,来汪记粮行买米的人就排起了长队,从早一直排到了打烊。看着几个伙计忙得满头大汗,汪掌柜心里粗略一算,照这样下去,今年的利润至少要翻一个跟斗!‎ 这天早上,汪掌柜正在后院抽水烟。忽然,一个伙计慌里慌张地跑了进来:“几个粮行的掌柜来闹事!”‎ 汪掌柜愣了一下,抬脚直奔前院的粮行。进了门,就见那里站着好几个粮行的掌柜,其中的张掌柜捧着那杆花秤不撒手。冷笑一声:“我们的秤一斤都是十六两,你的为啥是十七两?哪有这样抢生意的!”‎ - 24 -‎ 他急忙亲手把秤查看,果然是一斤十七两!汪掌柜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难怪第二次李秤匠答应得很痛快,没想到他竟然来了这么一手。自己怎么就昏了头,没有验一下呢!这些日子自己卖出一斤米,实际上就倒贴了一两!汪掌柜越想越心疼,拿着秤杆,就怒气冲冲去找李秤匠算账。‎ 来到秤铺,却见铺子门紧闭。更为奇怪的是,门框左侧突然有了下联,写的是:四两人心半斤福。他一脚踹开了门,只见梁上吊着一个人的身子,正是李秤匠。‎ 这时,商会会长匆匆赶到,见到这一惨景,不由叹了口气,说:“就在昨天晚上,李师傅来找过我,把秤的事都告诉我了。没想到,他竟然为这件事自杀了。汪掌柜,你就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希望你好自为之吧。”‎ 汪掌拒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他一算账,光卖新米就赔进去了两千多块大洋。‎ 再说大根,自打爹死后,一下子没了靠山,幸好他照猫画虎,先前学会了做秤,就继续以做秤为生。奇怪的是,大根做出的秤却咋也平不了,每杆秤拿官器验都差一点,当然,不细验话也发现不了。对此,他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大根忽然想起爹在秤尾掐的那个图案,就找来他爹做的一杆秤仔细端详。出乎意料的是,他发现秤尾掐的这个图案竟是一个“心”字。大根喃喃自语道:“爹,有‘心’了……”‎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巧妙,开篇以“半幅对联”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兴趣,并以“在秤尾掐图案”为后文埋下伏笔。‎ B. 面对李秤匠的感激,汪掌柜之所以“轻描淡写”地回应,是因为他一旱己在心中预谋将借机让李秤匠改秤。‎ C. 小说注重以小见大,如以地契、粮行等反映时代背景,以古称展现传统文化,以李称匠折射手艺人的固执。‎ D. 小说以汪掌柜改秤牟利明线,以李秤匠平秤守心为暗线,明暗线索交织,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且脉络清晰。‎ ‎2. 小说的主人公是李秤匠,但作者关对十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汪掌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大根喃喃自语地说其父亲“有‘心’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有‘心’了”的理解。‎ ‎【答案】1. C 2. ①突出人物形象:即刻画汪掌柜的贪婪奸诈,也反衬出李秤匠有良心操守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汪掌柜多次要求改秤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又让故事富有波澜;③丰富小说主题:即表达对贪婪奸诈之人的讽刺与批判,也表达对坚守正义和职业操守之人的赞扬和肯定。 ‎ ‎3.‎ - 24 -‎ ‎ ①有慈爱之心。作为父亲,为保护儿子,“违心”改秤;为教育儿子,以死明志。②有匠艺之心。作为传统手艺人,凭良心做称、平称,保证称平,绝不含糊。③有良知之心。因受胁迫而改秤,但为补偿良知,又冒险巧妙地“平”称。④有决绝之心。因改称而打破职业与道德底线,虽有弥补,但仍决绝地以死谢罪。‎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以李称匠折射手艺人的固执”错,曲解文章主旨,本篇小说通过写李称匠改称、平称的故事,突出了以李称匠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良心操守,而非“固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汪掌柜是本篇文章的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等。分析次要人物作用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他们本身还具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我们在考虑其作用时,首先要考虑其自身的作用。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我们在具体分析时,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的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通过汪掌柜几次改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贪婪奸诈的小人,小说用汪掌柜作为反面人物来衬托李称匠的职业操守和良心;而两次改称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得小说产生波澜起伏的效果;同时通过一正一反两位人物的对比,把文章对奸诈、贪婪小人的讽刺以及对坚守正义的人的赞扬的主题更加的突出。在具体作答时我们要结合次要人物的这几个作用,具体分析即可。‎ ‎【3题详解】‎ - 24 -‎ 本题综合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理解小说结尾“有‘心’了”的含义,这既是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也是对小说主旨的考查,要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来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为人正直、善良、坚守职业操守的李称匠,因为保护因赌博而被高利贷追债的儿子,被迫帮汪掌柜几次改称以度过难关,后来又借机平称、最后自杀赎罪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当今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仍然需要坚守正直、善良和职业操守等美德,通过不正当手段和违背自己的良心、职业操守获得的利益,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作为故事主人公的李称匠,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善、美。比如:作为父亲,为保护儿子,“违心”改秤;但为了教育儿子,却以死明志。作为传统手艺人,凭良心做称、平称,保证称平,绝不含糊。因受胁迫而改秤,但为补偿良知,又冒险巧妙地“平”称。因改称而打破职业与道德底线,虽有弥补,但仍决绝地以死谢罪等。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推测,小说结尾大根喃喃自语道:“爹,有‘心’了……”,这里的“心”既是作为父亲的李称匠的“慈父之心”,同时也是有职业操守的“良知之心”,而且我们通过李称匠“平称”和“自杀”这两个情节也不难看出他的“匠艺之心”和“决绝之心”。作答时结合这几个方面给出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 24 -‎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伎,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私候胜曰 候:等候 B. 以货物与常 货物:指一般财物 C. 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 24 -‎ D. 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汉亦留之以相当 蹈其背以出血 B. 因厚赂单于 君因我降,与君兄弟 C. 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D. 副有罪,当相坐 欲令两国相攻 ‎6.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弟一人做郎官。‎ B. 节:使臣所持信物,以竹为杆,柄长八尺,栓上旄牛尾,共三层,故又称“旄节”。‎ C.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文中指包括匈奴在内的所有边远民族。‎ D.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作者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7.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 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 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 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答案】4. A 5. A 6. C 7. A ‎ ‎8. (1)苏武(接受使命后)和副使中郎将张胜,临时充任的随员常惠以及招募的士兵、侦察兵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单于,答谢他(改善关系)的好意。而单于却更加骄傲起来,这不是汉朝原来所希望的。‎ ‎(2)常惠等人都哭了,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非常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关押起来。‎ - 24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候”,结合“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分析,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应该译为拜访。‎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都讲为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 B项,第一个“因”讲为“趁机”;第二个“因”讲为“通过”。‎ C项,第一个“之”讲为“代词,他,代卫律”;第二个“之”讲为助词“的”。‎ D项,第一个“相”指单相,翻译为“你”,第二个“相”指双相,翻译为“互相”。‎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文中指包括匈奴在内的所有边远民族”错误。文中指匈奴。‎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不是张胜唆使,是“卫律”。‎ C项,“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卫律没有归汉之心。‎ - 24 -‎ D项,“写张胜投降匈奴”错误。结合“而收系张胜”分析,第四段中没有写张胜投降匈奴。‎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假吏”,临时代理职务的官吏;“募”,招募;“俱”,一起出发;“既”,已经;“币”,礼物;“遗”,赠送;“益”,更加;“望”,希望。(2)“舆”,动词,抬;“壮”,意动,认为……壮,认为……有气节;“问”,问候;“收系”,逮捕监禁。‎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 24 -‎ 汉朝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 24 -‎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 ‎ - 24 -‎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 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 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9. C 10. C 11. B ‎ ‎12.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 文言文阅读文一般选择人物传记类文本,主要从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文句这四方面设题。这类阅读题,必须要先整体阅读,掌握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再讲究做题的技巧和遵循的原则。‎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第一步找到常用语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第三部,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得分点:‎ ‎(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 ‎(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参考译文:‎ - 24 -‎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3. 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 - 24 -‎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D. “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1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3. C 1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羁旅漂泊的愁绪。第二,意象叠加,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寓情于景,把词人的离愁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已不必用言语道别”错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设想今夜酒醒之后,只见晓风残月的杨柳岸,不见心上人的凄凉寂寞。虽是虚拟,但写得情景交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 - 24 -‎ 意象叠加,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这是一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 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 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髙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D 16.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 24 -‎ D项,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感慨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答案】 (1). 乱石穿空 (2). 惊涛拍岸 (3). 卷起千堆雪 (4). 千古江山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 一蓑烟雨任平生 (7). 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卷”“蓑”“晴”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又绿大地。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全国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太多人经历了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为 、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此时,( )。虽然拍摄视角受到 ,每部作品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当前疫情纪录片大多是短视频。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第一现场传播出去,这些影像日记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充满生活的质感。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纪实短视频参差不齐。‎ 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 。人类面临一次全球化考验。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仅要纪录,更应当思考。假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 式的作品,咏叹一曲人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4 -‎ A. 同舟共济 限制 曼延 黄钟大吕 B. 患难与共 制约 蔓延 阳春白雪 C. 同舟共济 限制 蔓延 黄钟大吕 D. 患难与共 制约 曼延 阳春白雪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B. 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C. 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D. 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是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B.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C.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D.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播出去,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答案】18. C 19. A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在这里强调的是大家团结互助,故用同舟共济合适;‎ 第二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这里指因疫情的原因,拍摄的视角要在规定范围内,用限制比较合适;‎ 第三处,曼延:连绵不断。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这里是指病毒向周围扩散,用蔓延比较合适;‎ 第四处,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 - 24 -‎ 音乐或文辞。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上文已经把拍摄的短视频比作“宏伟乐章的序曲”,所以这里用黄钟大吕比较合适。‎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括号后强调短视频传递了真实信息,根据语意递进的关系,“真实信息”应置于句末,因此排除BC;再根据表述的简练性原则,排除D。‎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B项,中途易辙,且“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语序不当,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带给人温暖”和“一股能量”调换语序;‎ C项,中途易辙,且“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D项,“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语序不当,“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可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故选A。‎ - 24 -‎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五、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日本舞鹤市给友好城市大连捐赠抗疫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话。‎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着的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的八个字。‎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是日本富山县捐赠给辽宁的物资上,直接原创的一首中文诗。‎ 疫情当前,困难之中,日本人士不仅送来了救命的物资,还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而前三个诗句,分别是王昌龄、《诗经》中和盛唐时中日佛法交流之际的诗句。据说这是日本人士请教了精通汉语的研究者,用心挑选出的他们认为最恰当、最治愈的话语。‎ 日本人士在援助箱上写的那些诗句,为什么打动人?它们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文化传承,大国利器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 24 -‎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文化传承,大国利器。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 24 -‎ 审题要点: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王权昌龄的《送柴侍御》,意思是: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同受雨露润泽,你看到的那个月亮正是我看到,虽然分隔两地,但“千里共婵娟”版,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两句诗表达的意思是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回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尽管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疫情当前,困难之中,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日本人士不仅送来了救命的物资,还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这些诗句表达中日两国的友好互助。‎ 通读材料,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以下几层意思:第一,邻国日本一些城市、机构的相关人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对中国进行了物资上的援助和情感上的支持,体现了中日友好睦邻关系;第二,日本人民请教精通汉语的研究者精心挑选诗句和原创诗歌,触发我们对传承优秀文化的思考;第三,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日本作为邻国,帮助中国,也是在帮助自己,在合力防控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凸显了合作双赢的意识。‎ 具体过程 从当前疫情防控的角度出发,可以写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可以结合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等相关事实材料,侧重谈在面对灾难之时,应该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体现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从日本人士请教精通汉语的研究者寻找别致贴切的诗句,可以写对以诗歌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汉语之美,竟被外国人用的如此贴切、如此极致。我们确实有电视上充满声光电的“诗词大会”,为了表演而背诗,为了考试而背诗,唯独生活里缺乏诗。这折射出我们在生活中缺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故可以谈怎样传承优秀文化。‎ 从中日之间的关系渊源和本次事件中日本的表现,可以写患难见真情,合作共发展。与一些国家在当前疫情防控过程中侮辱中国是“东亚病夫”,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恰恰会把中国丧失的机会转移到自己国内的做法不同,日本选择在这个时候无条件支持中国,不仅体现出了灾难时刻两国人民之间的友情,还在合作中共同进退,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极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和现实意义的重大。‎ 立意 ‎1. 从当前疫情防控的角度 ‎(1)众志成城,守望相助 ‎(2)困难面前,互帮互助 ‎(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2.“日本捐赠品上有暖心的唐风古韵句子”角度 ‎(1)文化自信 ‎(2)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3)诗文与口号雅与俗——审美体验 - 24 -‎ ‎3. 中日之间的关系渊源和本次事件中日本的表现角度 ‎(1)患难见真情 ‎(2)合作共发展 ‎(3)同呼吸,共命运 ‎(4)传情达意,人之常情人间真情 参考素材 ‎1、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2、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