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富民不仅向佃户提供土地、耕牛、种子、农具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投入大量生产成本,而且对生产过程也非常关心。苏洵说富民对佃户“鞭笞驱役”,应有言过其实了,但其所反映的富民驱使督促佃客耕种土地,并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则应是租佃制下富民群体之共同行为特征。胡宏言,“夫客户,依主户以生,当供其役使,从其约束者也”。其所谓“约束”者,当是指富民主户对客户的日常管理。他还列举了一些不从“约束”的表现,其中一条便是“习学末作,不力耕桑之业”。由此可见富民对佃客的日常“约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 这还可用宋代官田出租的“监庄”之制观照加以说明。官府将系官之田出租给佃户,招募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可影响到其秋成收入;官府根据所收秋成之多寡推赏,对富民“监庄”之功效高低的酬奖;官府只招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说明富民已具备相关“监庄”之经验,而其经验的获得,当与他们对其私有庄田出租管理的实践密不可分。进而言之,富民将私田出租,其监督与否及管理水平之高低,应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寡,也就决定了富民一般会对其佃户生产进行“监庄”性质的管理。实际上,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包括收获环节也不放过,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正因为富民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田“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增加了收成,与“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由此难获“美稼”的少地自耕者形成鲜明对比。‎ - 24 -‎ 从佃客方面来讲,虽然取得完整的土地佃权进行经营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但由于其贫困的经济状况,需要富民“借贷赒给无所不至”,甚至“借贷种种,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而富民关心佃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为保证其收成所得,他们往往要考虑对佃户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迫使佃户接受一些影响其自主经营的契约条款。且随着丧失土地的小农数量日渐庞大,“于是形成了一个竞争性租佃市场”。这个市场存在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由于竞争,使佃农不得不考虑如何种好自己承佃的土地,以保证自己租佃权的稳定”,同样也会加重佃户自主经营权的非完整性,让佃户接受富民对自己生产活动的管理与干预,上引苏洵与胡宏所言就可见一斑。在宋代的两浙和江东路等地区,定额租逐渐取代分成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态,佃客虽然因此而增加了收入风险,可其经营自主性却得到了加强。但即使是在这种租佃模式下,主家也当不会完全放弃对其佃客生产活动的管理与监督。‎ ‎(摘编自薛政超《唐宋“富民”与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民向佃户提供土地、耕牛、种子、农具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投入大量生产成本,他们必然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督促管理。‎ B. 富民在遭遇酷暑天气时对佃客生产过程包括收获环节实施监督与管理,可以让佃客按时栽种与收割,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 C. 佃户难以获得完整的自主经营权,这是因为即使他们不需要富民的帮助,富民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会对他们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 D. 丧失土地的小农数量日渐庞大后,佃户之间为了租用富民的田地形成竞争,这样,富民对佃户生产活动的管理与干预也就更容易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苏洵说的“鞭笞驱役”还是胡宏说的“约束”,实际上都是指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的行为。‎ B. 富民对佃户生产过程的监督与否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收成的多寡,这也是进行管理与监督的原因。‎ C. 佃客希望取得完整的土地佃权,但很多方面需要富民的帮助与支持,因而他们不得不接受富民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D. 随着丧失土地的小农数量日渐庞大,佃农在租佃关系中的地位会被削弱,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拥有稳定的租佃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租佃关系中,富民根据佃户所需,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帮助,这是富民为了保证自己的收成所得。‎ B. 由于富民具有管理庄田出租的经验,所以官府将官田出租给佃户时,于是招募上三等富户充当“监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 C. 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全面而细致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增加了收成,这是少地自耕者难以企及的。‎ D.‎ - 24 -‎ ‎ 定额租取代分成租后,主家每年都有固定收成,而佃客经营自主性也得到了加强,这样对于租佃双方只是有利,没有害。‎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分两个步骤:首先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其次对比排除,明确答案。本题的标准是“表述不正确”,在此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对应内容;再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和选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意义上是否相同。本题中,‎ B项,以偏概全“富民只在遭遇酷暑天气时对佃客生产过程包括收获环节实施监督与管理”,原文“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本题中,‎ B项,夸大其词,“决定其收成多募”理解错误,原文为“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设误类型包括: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主次颠倒、偷换概念、混淆时间、混淆条件。本题中,‎ D项,混淆肯定否定,“这样对于租佃双方百利而无一害”,原文说这种地租形态对佃客“增加了收入风险”。“但即使是在这种租佃模式下,主家也当不会完全放弃对其佃客生产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可见,万一佃客收成太差,“定额”'也难以保障,原文没完全肯定定额租。‎ 故选D。‎ - 24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①‎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动不动就在那里面逛。‎ - 24 -‎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注】①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资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对饶宗颐的评价,高度赞扬饶宗颐取得的成就。‎ B. 饶宗颐少年早慧,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进而改变了他人生轨迹。‎ C. 在治学方面,饶宗颐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拓展了学问的宽度。‎ D. 饶宗颐曾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被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 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 季美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 “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6.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4. B 5. C ‎ ‎6. ①世界知名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②20岁出头整理发表了《湖州艺文志》,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③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涉猎。④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⑤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⑥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中,‎ B项,“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错,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在赴任途中的一场大病,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导致他滞留香港,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故选B。‎ - 24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A项,“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错误。根据原文开篇“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可知,是从正面展示饶宗颐的形象,没有反面。‎ B项,“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强加因果。根据原文“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可知,“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与后文因果关系牵强。‎ D项,“表现出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错误。根据上文“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和下文“他对它有兴趣,他就要研究,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可知,应是表现他的“求阙”精神。‎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第三,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本题要求简要概括体现“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的地方,首先,明确“奇人”的意思,指的是与众不同。全篇文章都在介绍饶宗颐与众不同的地方。分层概括即可。‎ 第一部分饶宗颐有很多身份,是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却只是一名初中生,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 第二部分,讲他年少有为,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 第三部分讲他的治学范围和时间。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第四部分提到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宗颐却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 24 -‎ 第五部分讲他的治学精神,是一种“求阙’’精神。他人追求满足,而饶宗颐却追求“缺”。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学生作答时,将以上的内容整理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 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 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 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 24 -‎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 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 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B. 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 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C.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 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 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解决。‎ ‎8. 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加以分析。‎ - 24 -‎ ‎9. 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案】7. A 8. ①妻子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因为在她看来,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②妻子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举家迁入姑妈的房子以后,首先卖掉姑妈家老旧的家电,然后添置新用具。首先买的是一台新电视机,接下来又买了一套宽大的床具,后又买了一套壁柜,最后把卖书的钱又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 ③妻子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她继承了姑妈的房子之后,把姑妈的所有的珍贵藏书都扔掉了。 ‎ ‎9. 第一问:本文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第二问:这种现象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浮躁的,他们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带不来经济效益,轻视读书。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做有文化的人,就应该爱惜书籍,静下心来多读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分析错误,科利亚决心做书柜,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像“书香门第”。‎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①小说中“妻子”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他们家继承了姑妈的的一套房子,她却认为“上帝把她(姑妈)收去了” “(上帝)可赏赐了我们”,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 - 24 -‎ ‎②“妻子”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迁入姑妈的房子以后,她首先买的是一台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的新电视机,接下来又买了一套宽大的床具,后又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最后把姑妈留下来的书全部卖掉,卖书的钱又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 ‎③“妻子”是一个没文化的人,也不想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她继承了姑妈的房子之后,就一直想把姑妈留下来的书扔掉,遭到丈夫反对后,暂时没有做。后来丈夫出差两周,她把姑妈的所有的珍贵藏书都卖掉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反应的社会现象,那就要找出文章中那个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点。‎ 文章反映的社会现象从标题“没文化”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是在讽刺或批判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关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可以先对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然后联系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可以结合现实提出希望等。文章主人公科里亚自己没文化,只是想要用书来装饰自己的家,变得“有文化”些。当书被妻子卖掉不久,他就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他和生活中很多人对待书籍与读书的态度是一样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轻视书籍,不愿阅读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加以改正。‎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 24 -‎ ‎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 (节选自《史记》)‎ ‎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要之地。‎ ‎10. 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所上必益信君。‎ B.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 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 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是xx王、xx公和xx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都侯萧何。‎ D.‎ - 24 -‎ ‎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 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 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对高祖封萧何为都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 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汉王之所以能全面(或“详细”)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 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原文标点是:“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D应该是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B并不是高帝的命令,而是,萧何自己主动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 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本题B项的错误就在于人物的“移花接木”和事件的“无中生有”。‎ - 24 -‎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得分点:“具知”1分,“以”1分,判断句1分;句子通顺2分。(2)得分点:“距”1分,“使使”1分,“劳苦”1分;句子通顺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 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15. 诗歌尾联以景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试加以赏析。‎ ‎【答案】14. A 15. ①以景作结,描绘了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象,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程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②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歌颂了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及厌恶的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侧面描述战争场景”分析错误,应是正面描述战争场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 战城南 》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 24 -‎ ‎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 ,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 。“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体现君子广泛学习深刻反省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2).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庇、参、省、戈。‎ - 24 -‎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______、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______。‎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______,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______,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墨守成规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祸福相生 B. 抱残守缺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相融相生,‎ C. 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相融相生 D. 墨守成规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祸福相生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 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 24 -‎ C. 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 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该是“是靠……取得”或者“借助……”;第二处是“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句子中对应着“中国文化”,强调的应该是“陈旧的”,而没有强调“老规矩”,所以这里应该用“抱残守缺”。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根据文意,“继往开来”符合语境。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使用正确。万人一心:指一万人一条心,众人团结一致。不符合语境。相融相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祸福相生:指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根据文意,“相融相生”符合语境。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之路”应该在前面。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纽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 24 -‎ ‎20.学校邀请到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与学生座谈,文学社成员向同学们介绍作家时说的这段话,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得体,语体风格一致。‎ 莫言,男,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系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创作的乡土作品充斥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在海内外小有名气。‎ ‎【答案】①“莫言”改为“莫言老师”‎ ‎②“男”改为删去 ‎ ‎③“系”改为“是”‎ ‎④“充斥”改为 “充满”‎ ‎⑤“小有名气”改为 “享有盛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应用文段综合性修改类试题,考生首先要弄清应用文段的特点是介绍著名作家莫言,所以作为介绍的开场白一定要符合所介绍人的身份和地位,例如第一处“莫言”就有直呼其名的不尊重之嫌,所以要将其改为“莫言老师”。第二处介绍莫言的性别属于多余之举,因为莫言是大家,人们对他再熟悉不过了。最后三处属于用词不当,考生根据文段意思即可找出。‎ ‎21.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①______;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②______?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③______。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答案】 (1). 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 (2). 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样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本题,第①处;根据上文“像交付一件东西”和下文“你收到了……手里了”可知;此处应填与“交付东西”有关的内容。第②处;根据上文“根本问题”和下文“无非教师……”可知;此处应填和教师的作用有关的内容。第③处;根据上文“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和下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知;此处应填“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等相关内容。组织语言的时候要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习近平 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孙中山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杜勃罗留波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祖国之歌 生活里充满了美吗?是的,它就在你双睥闪动的春光里,就在你手中擎起的秋叶里……‎ 歌是对美的感悟,是一种宣泄。‎ - 24 -‎ 咏叹调——东方之珠 清晨,蓝色的云霞里矗起一道细小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冲破云霞,这就是初升的旭日。耀眼的光辉顿时洒向东方明珠,使剔透的球体再次复苏,重现它们的本色,犹如水晶般散发异彩,夺人视线,将阳光反射向四周……东方明珠的确具有别具一格的“磁性”与独特的魅力。她让人心动,让人为之感叹!渐渐地,红与白完美地融为一体的巨型建筑物便占据了我的双眼。在她与我之间,黄浦江上仿佛铺出了一条碎光闪烁的路,让人忍不住飞奔而去,以平静激烈跳动的心脏。‎ 我想唱:啊,这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的一个亮点,它将永远矗立于世界东方,咏叹美好的生活。‎ 小夜曲——卢浦大桥 飞虹横跨浦江,明月在水上泼洒出点点闪烁的银光,浦江之上又画出了一道神奇的风景线。抬头仰望,在灯光的映衬下,雄伟极了!如童话般的“彩虹”展现在世人眼前,流光溢彩。曲线比直线更富有变幻的魅力,引导着视线作无穷的追逐。卢浦大桥如同一座优美的雕塑:圆拱形的彩色大理石碑身,飞架碑身的三道银色钢结构弧线,隽永的金色魏碑体碑文,静静地诉着这个国度里发生的又一个奇迹。‎ 我想唱:啊,卢浦大桥是中国独特的一条曲线,她体现的,即“美是生活”。‎ 进行曲——三峡大坝 溯流而上,漫步在长江上游。走近大坝,见到的是两侧动与静的对比。坝身上游水波不兴,一平如镜,下游一侧导流底孔喷出的汹涌波涛,如无数条奔腾舞动的巨龙,在空中溅起数米高银白色的飞珠碎玉,撞击着直泻而下。问苍茫大地,哪一处江河曾经积淀了如此厚重的文化?哪一方水域曾经荟萃了如此众多的灵秀?承载着这沉甸甸文化与灵气的江水,汇聚到三峡大坝时怎么不迸发出强大的能量?由此我们触摸到了祖先的分量,历史的分量,江山的分量。‎ 我想唱:啊,三峡之水蕴藏着怎样的美丽,它将行进到底,因为那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祖国,我为你歌唱。‎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多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本题的材料中,习近平的名言是从情感的角度,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孙中山的名言是从做人的角度,指出做人最大的事情。杜勃罗留波夫的名言是从行动上,指出爱国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因此融合三件材料,综合起来的观点是:爱国不仅要表现在情感上,人生原则上,更要表现在行动上。‎ 参考立意:‎ ‎1、祖国在我心中;‎ ‎2、我为祖国骄傲;‎ ‎3、用实际行动来爱国;‎ ‎4、爱国不是空喊口号;‎ 参考素材:‎ ‎①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②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③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④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⑤有了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基础以后,爱国主义就有了根。章士钊有句话叫‘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文化传统。(任继愈)‎ 行文结构示例:‎ 这篇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我们拿议论文为例。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如歌唱祖国,拟题:“我为祖国歌唱”。然后,列举祖国的伟大成就,先举例,再分析,强调全国人民坚持奋斗,才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结构上材料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祖国的发展的洪流之中。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 24 -‎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 - 24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