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泥 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 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 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 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 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 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 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 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 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 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 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 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 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 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 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 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 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 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 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 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 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 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 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 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 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起笔说“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B.本文从雪着笔是为了写初春雪后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象。 C.文章第二段,雪的“美丽”的含义是冰清玉洁和“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D.作者通过对雪的两重性的描绘揭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美丑是相对的,纯美至极的事物 是没有的。 2.下列对文章内涵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的标题“泥泞”是指道路的泥泞、肮脏,也象征着苦难与屈辱。 B.“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在篇章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是本文的主 旨句。 C.文章第四段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早春山村泥泞不堪的生活场景,肮脏、伤感但又温馨, 这也是作者“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主要原因。 D.“山村的泥泞”是实写,接下来的“联想”是虚写,“泥泞”是具体而又抽象的,具有象 征意义。 3.作者说“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这话有着怎样的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了悟禅师 凌鼎年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被打破了。 僧人们无论如何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 忍了悟的反常行为。 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 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 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 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 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 “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 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 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 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 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 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他卷起裤管,折一树枝,以树枝当手杖,一边探底,一边趟过了 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首先要远离女色,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 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 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 在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 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涩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 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 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 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 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 禅寺后,再作打算。 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的逃难, 避灾的避灾,寺庙的香火一下冷落了许多。 海天禅寺落入清兵之手是早晚的事,胆小的僧人离寺避到了乡下,了悟却天天在大殿念 经打坐,仿佛不知大军压境之事。 一个阴霾之天,清军一位大胡子将军率军士冲进了寺庙,其他僧人全逃了,唯了悟禅师 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到来不管不顾,大胡子将军见这和尚 竟敢如此蔑视自己,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问:“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目无本将军,你知 道不知道本将军杀人如刈草一般!” 了悟正眼也没瞧大胡子将军一眼,朗声回答说:“将军你大概还不知道寺庙中也有不惧 死的和尚吧,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来大胡子将军想大开杀戒,烧了寺庙,但听了了悟的回答,又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和尚 的豪气与胆识,遂下令撤退。 海天禅寺就这样免于兵灾。 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了悟闻知后借口自己乃闲云野鹤,执意 谢绝了法眼方丈的美意,终于又云游四海去了。 临走时,他留下一偈语: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遂头也 不回地走了。 法眼方丈与众僧们都默默念着这偈语,各人参悟着。 (选自《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 写刻画了了悟禅师。 B.了悟背村姑过河这件事征服了法眼和众和尚,也为征服大胡子将军做了铺垫,也与开头 一脉相承,同时使情节合理不突兀。 C.了悟禅师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这其实 是故弄玄虚,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 D.方丈第一次遇到了悟禅师,见识了他的深厚的道行后,就产生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他的想 法。 5.请概括了悟禅师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对结尾处的偈语你有怎样的参悟?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读。(6 分) (三)现代诗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7~8 小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981 年 6 月于长江 7.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神女峰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 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B.“挥舞的 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 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所代表的一类古代女性伤心落泪。 C.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很出色。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 塑一般的矗立,“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作者心潮起伏,表现作者对神女悲剧故事深 深的理解。 D.“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 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作者对“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 惜。 8、如何理解“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心情?(6 分)二、古 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小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推上公孙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 甚丽,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 丁.母.忧.,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 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 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 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 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 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 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 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 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羽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 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 书:“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愿归侯印,乞骸.. 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 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B.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 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C.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 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D.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 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 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B.丁忧,丁是父亲去世,忧是母亲去世。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 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 守制,这叫丁忧。 C.三公,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礼记》载三公为司 马、司徒、司空。《周礼》载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 求退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仪态外貌都非常奇伟,奉养长辈非常孝顺谨慎。 B.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陈述问题的各个方面,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 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与皇上争论。体现他品行敦厚。 C.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刻毒)。他暗中加祸报复。他食 一肉脱粟之饭,俸禄都用来供给宾客朋友,这都是沽名钓誉,虚伪至极的表现。 D、公孙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辞官回 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4 分) (2)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4 分) 13.文中双横线处,汲黯为什么庭诘公孙弘?庭诘成功了吗?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①李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煜的父亲,史称南唐中主。此词作于 957 年,时南唐受后周威胁。②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③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 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 鸟也。主西王母取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咏“春恨”,深婉清丽,富于情志,意境气象浑融阔远。 B.“锁”字不但把无形的春恨形象化了,而且传出重楼中人那种为重重春恨所包围的抑郁 窒闷的感受。 C.“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句与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中的“芭蕉不展 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同样都提到了“丁香结”,同样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 D.“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两句以景结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它 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 15.整首词围绕“春恨”展开,词人“恨”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登高》中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命运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宋文帝刘 义隆打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原因,对当朝用事者提出警告。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可是唐代“士大夫之族”却不愿从师学习,韩愈在《师说》 中揭示其荒谬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 之下时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三、名著阅读(7 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1 乡土本色》节选文字,完成 17~18 小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 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 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 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 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 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 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 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 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 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改动)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 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18.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 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 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 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怎样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 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 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_________,依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 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 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_的“孔颜乐处”, 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无功利”的美学 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读书为乐的古风。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 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__________的,但 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出版界不仅仅要 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 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_________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 的最重要方式。 B.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 的最重要方式。 C.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 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D.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 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薪火相传 津津乐道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B.生生不息 津津乐道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C.生生不息 乐此不疲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D.薪火相传 乐此不疲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B.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 D.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每处不超过 6 个字。(3 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 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 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 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 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请概括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五、 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 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这个观点引起了激 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 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 影响远胜四大名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答案 1.【答案】B 【解析】B 项“为了写初春雪后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象”错,从雪着笔是为下文写泥泞做铺垫。 2.【答案】C 【解析】没有“伤感”的情感,“主要原因”不准确,作者热爱泥泞除了它是质朴自然的乡 村生活,主要是因为它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 气,一个民族经过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 义。 3.【答案】深意:当我们生活在文明和平的社会中,习惯了生活的安稳和舒适,没有了生命 的激情和热烈,内心充满着疲惫和茫然的时候,我们需要经历一些磨难,才能有所成就,只 有在一次次跌倒后经受磨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泥泞”使人警醒,给人力量。(3 分,意 思对即可) 结合文本:泥泞中的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 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 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2 分) 4.【答案】A 【解析】B 项,“一脉相承”错误,与开头众和尚眼中“反常”、“懒惰”的了悟形成反差, 也解开了众人的疑惑。C 项,“故弄玄虚,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分析错误,从后文法眼方 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 好好向他学道吧。”可知。D 项,第一次遇见就产生了传位的想法错,文章倒数二三段“海 天禅寺就这样免于兵灾。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可知。5.【答案】 ①大度宽容。众僧斥责他,他都不气不恼。 ②道行深厚,超凡脱俗。背村姑过河,能勘破世俗观念。 ③胆识过人,勘破生死。清军入寺,了悟毫无惧色,豪言应答。 ④淡泊名利。谢绝方丈传位的美意。 (一点 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没有结合文本酌情扣分) 6.【答案】参悟:①.了悟禅师留下的偈语的意思是所有的泥佛、金佛、木佛其实都是可以被 毁坏的,也是被束缚的,都是不能超脱的事物,而真正的佛是在心里的。外壳会被毁掉,但 心中的真佛永远毁不掉。②.现实生活中,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并不在于我们所得到 的外物,而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和行为。认清了这一点,便可舒心度日,倘若只在身外求, 心外找,那只能叫“妄求”,妄求只会带给你不尽的烦恼。(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 给分) 结合文本:正如了悟禅师将世俗观念、生死、名利置之度外,寻得了内心的彻底明悟, 这样才是大智大勇,无所畏惧。(2 分) 7.【答案】C“深深的理解”错误,应是同情、伤感与惋惜。 8.【答案】①对传统女性贞洁观念的唾弃,批判了以女性的幸福作为牺牲品的旧道德。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答案 共 4 页 第 1 页 ②反映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现代女性意识的 充分张扬和释放。(每点 3 分) 9.【答案】D 【解析】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 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 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 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10.【答案】B 【解析】丁是遭逢,忧是父母的丧事。 11.【答案】C 【解析】并不是虚伪至极。人无完人,公孙弘虽猜疑忌恨,城府很深,但他食一肉脱粟之饭, 俸禄都用来供给宾客朋友,确是真心之举,否则也不会家无所余。 12.【解析】(1)跟我交好的九卿没有人比得上汲黯,可是今天他当廷责问我,确实说中了 我的毛病。(善,友好,亲善,交好;定语后置;庭,在朝廷上;各 1 分,句意 1 分。)(2) 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 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成,先人已成的事业;尚,崇尚;右,重视,尊重;各 1 分, 句意 1 分。) 13.【解析】因为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 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批评他违背了之前的约定,不忠心。(2 分)庭诘没 有成功,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越发厚待公孙弘。(1 分) 14.【答案】C 【解析】李诗是反衬,此词是正衬。 15.【解析】①落花在风中飘摇散落,残红满地的哀伤。 ②对自己的命运,面临飘零凋残的厄运而无法自主,无人护持的痛苦。 ③远书不至的思念,忧思郁结,孤苦无依。 ④南唐风雨飘摇国运的忧虑与感伤。(答出三点给满分,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16.(1)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7.【答案】B 【解析】B 项,整句理解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 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 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 是一种“抽象真理”,更不是“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18.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并不追求抽 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 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 19.【答案】C 【解析】书成为„„最重要方式”搭配不当,应是“阅读、书写成为„„最重要的方式”,A、B 错误;D 项“增长、累积、传承”语序不当,应为“累积、传承、增长”。故选 C。20.【答 案】A 【解析】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息:没有终止。不 断地生长、繁殖。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是指知识和智慧代代相传,应 用“薪火相传”。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 其中。这里是指“孔颜乐处”的故事被人们说个不停,应用“津津乐道”。无可非议,没有 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 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这里是说有 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本来是没有太大的毛病的,应用“无可厚非”。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难以估量,很难估计,很难猜测,形容数目众多。 这里是说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很难猜测,太多太大,应用“难以估量”。故选 A。 21.【答案】D 【解析】括号前一句是“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排除 AB 项;按照逻辑关系,先“目的”后“享受”,排除 C。故选 D。 22.【答案】经济富裕、社会公平、心态良好(每处 1 分) 23.略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字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 被免官。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牧猪谋生。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 秋》的著作。奉养后母非常孝顺谨慎。 武帝元光五年(前 130),皇帝下诏书,征求通文学的人,菑川国的人推举公孙弘去应 征。对策上呈御览,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天子召他入宫,看见他仪态外貌 都非常奇伟,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 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后来遭逢母亲的丧事,为母亲服三年 丧。 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陈述问题的各个方面,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 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与皇上争论。于是天子看到他品行敦厚,善于辩论,熟习文书法令和官 吏公务,又能用儒术加以文饰,因此皇上非常喜欢他。二年之间,官位升到左内史。他曾经 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 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 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 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问公孙弘:齐国人很会骗人而且不说实际情况, 他起初跟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之前的约定,不忠心。”皇上问公孙弘, 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 说法,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 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跟我交好的九卿没有人比得上汲黯,可是今天他当廷责问我, 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 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最 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 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 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 老朋友和他交好的宾客,都是仰仗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 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搜捕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 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为人臣为 人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默默病 死,没有办法搪塞责任。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这高高的官位相称, 且平素就有疾病,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希望能归还侯印, 请求辞官归家,让位给贤人。”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 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希望你少用心 思,集中精神,再以医药辅助治疗。”于是,武帝恩准公孙弘继续休假,赐给他牛酒和各种 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公孙弘病危,最终在丞相的位上死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