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面临国家、种族与文化兴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很容易通过文化认同和召唤生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主体力量与激情又不够坚实或不能长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或自我糜烂掉。‎ 由此可知,尽管影响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是中华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与个体生命或主观能动性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建构的主体语境很重要。‎ B. 中国学人过重关注物质条件,以致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虚假问题与错误判断。‎ C.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D. 由于中华文化自信缺乏知识与伦理的坚实基础,因此其巨大精神力量容易消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概念界定出发,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B. 文章针对“客观语境”而提出“主体语境”并作出了有关阐述。‎ C. 文章能够结合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来论证主体语境的建构价值。‎ D. 文章在批判问题的基础之上,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容易导致文化研究中的“经济决定论”。‎ B. 要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必然要求深入地研究主体建构的问题。‎ C. 在文化自信的主体语境实践中,重点应该抓住知识和伦理两种文化生命机能。‎ D. 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错误。综合原文“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等信息可知,“更依赖”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错误。结合“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在主体语境中……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分析可知,文章在理论上提出了主体语境的建构方向,并没有作具体论证。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篡改文意。原文说“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不能泛化为一般的文化自信发展要求。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自2010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2015年达到2628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1300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 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 材料二:‎ 大学生校园网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 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 材料三:‎ ‎“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 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高考结束后,又将有一大批新人将走进大学校园,办一张信用卡,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选择。而在监管机构严整“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的当下,银行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再度回到校园。多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出。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王磊(化名)说,目前尚未看到中国银行进校园推广,“不仅是我,至少我身边的同学都没听说。”他说,目前对中行的校园贷产品还不了解,如果额度较高、利率较低又很安全,他会使用。“此前我的手机、电脑都是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的。”‎ 建行广东省分行的“金蜜峰校园快贷”率先于广东高校试点。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摘编自钱江晚报《各大银行再度发力学生信用卡市场》)‎ ‎4.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通过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为大学生消费者和互联网理财平台建立联系。‎ B. 大学生分期平台将借款需求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由该平台提供具体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进行投资。‎ C. 大学生分期平台将从互联网理财平台处获得的资金用于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然后由商品、服务提供商给大学生消费者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 D. 大学生消费者在收货或者享受服务之后,通过一次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使投资人获得收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分期贷款消费的方式。‎ B. 正规商业银行走进校园办理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因管理比“校园网贷”更加规范而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C. 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非法校园网贷因危害学子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内容。‎ D. 材料一与材料四都关注了大学生人效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等现象,校园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新兴的发展市场。‎ ‎6. 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答案】4. D 5. D ‎ ‎6. ①政府相关部门方面: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的监管,积极整治非法校园贷;②国有银行方面:正规信用卡业务走进校园,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大学生解决消费难题;③大学生自身层面: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错误,须经过“大学生分期平台”等中间环节。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都”以偏概全,原文是“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B项,“普遍”一词错误,材料四“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表明了很多学生不了解银行的信贷产品;C项,材料四并没有提到“校园网贷”的危害。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本题中,①政府相关部门方面: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的监管,积极整治非法校园贷,如文中说“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②国有银行方面:正规信用卡业务走进校园,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大学生解决消费难题,如“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③大学生自身层面: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出警 戈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要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 ‎ 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 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奎的事。老奎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 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奎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这回,老奎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 走的时候,老奎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奎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 来跟我说,老奎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奎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 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老奎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 叙述中,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 “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 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 “老奎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 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 “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奎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9. 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奎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有较强的 职业素养。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 ‎ ‎9. “老奎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解开悬念提 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奎和老校长的孤寂,也 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两则故事悲喜交织, 既反映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理解错误, “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并未体现出该情感。‎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找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此题需要结合小吕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来分析:由第二节“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可知,小吕理想远大,事业心强;由第四节“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可知,小吕能够吃苦耐劳,冒着高温处理警情;由最后一节“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可知,小吕替老人说话,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然后分点作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向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使文章结构紧凑。‎ 本题要求分析插叙的表达效果,一般从三要素来考虑: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情节方面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塑造老奎和老校长的孤寂,以及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最后从主旨上分析,赞颂民警热心的精神,以及对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进,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 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庚戌,干支之一,可用于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 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将军。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千户。‎ C. 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D. 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 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趁夜袭击七十关,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 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参与五场战斗,均受到上等奖赏。‎ D. 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暗中察看偏僻的小路,回来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 ‎(2)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穿着红色衣服露出半截手臂冲在前面的人,是谁?”史天泽回答是李进,皇上就赏赐李进锦衣、名马。‎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顷之”是独立的时间词,因此后面要断开;“视”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全军将士,该词前面要断开;“诸军”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兵”“宋前锋”“战舰”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因此这几个词前面分别要断开;“顺流纵击”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战舰,因此前面要断开;“死者”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陈述有误。五更即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分析错误。据原文“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可知,察罕是张柔一方的主帅。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说,劝说;潜,秘密地、偷偷地;间道,这里是抄小路;白,禀告;取,攻取。第二句中,顾,回头;服,穿;突,冲击;对,回答。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 ‎)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李进,保定曲阳人。年幼时隶属军籍,起初跟随万户侯张柔驻扎在杞地的三叉口,当时荆山的西面九十里有一个叫龙冈的地方,属于宋的辖地。庚戌年春天,张柔率兵在龙冈上修筑堡垒。正遇上淮河涨水,宋人率水军突然到达,主帅察罕率军队迎击,李进领兵十五人乘坐一条小船,与敌军辗转作战十余里,夺下了敌军一条大船,于是因战功升任百户。‎ 戌午年,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当时担任河南经略大使,要从各道军队中挑选骁勇的士兵跟随自己,于是任命李进为总把。这一年秋天九月,军队取道由陈仓进入兴元,经过米仓关,那地方荒凉闭塞,道路不通,李进砍伐树木开辟了七百余里路。冬天十一月,到达定远七十关,这个关上下都修筑了互相连通的堡垒,宋军派五百士兵守卫这个关隘,巴渠江水环绕着堡垒向东流去。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暗中察看偏僻的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当天夜里二更时分,史天泽派遣李进率领七十名勇士,趁守关的士兵没有防备,进攻七十关,有二十名勇士卸掉门枢而潜入。守门的人发现了,便拔出刀来抵抗,李进受伤,却不把它当回事。天将亮的时候,李进等人终于攻下了那个堡垒,并坚守堡垒,入关的道路这才畅通,各路军队全部过了关口。李进因这个功劳获得上等奖赏。‎ 己未年春天二月,史天泽率军来到皇帝驻扎的地方,围困了合州的钓鱼山寨。夏天五月,宋朝从嘉陵江派水军来救援,双方开始在三槽山西部大战,皇帝立马东山,拥兵两万,夹江摆开阵势,史天泽就对全军将士发布号令说:“听我的鼓声,看我的旗子,不要有丝毫的懈怠。”不久,听到鼓声,看到旗子指向东面,各路军队于是击鼓呐喊着冲入敌阵。双方士兵刚一交战,宋军的前锋部队就溃散逃跑,战舰继而混乱,史天泽的部队顺流而下直击敌军,宋军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衣服露出半截手臂冲在前面的人,是谁?”史天泽回答是李进,皇上就赏赐李进锦衣、名马。八月,又在浮图关作战,前后共五场战斗,李进都因立功而受到上等奖赏。‎ 元世祖即位,李进入朝担任皇帝的侍卫亲军。中统二年,朝廷宣布授予李进总把一职,并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率领军队到达洪水山,李进与敌军竭力作战,寡不敌众,军队溃败,李进被俘。李进跟随敌军行至掺八里,逃了回来。二十五年,李进被授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第二年,改任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②,在望有山庄。‎ 菱荇③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②“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手。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 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年成。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 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 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气象。‎ ‎15. 颔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本诗颔联上句由“菱”“荇”“鹅儿”“水”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下句由“桑”“榆”“燕子”“梁”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鹅儿在长着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嬉戏,燕子飞越桑榆之间,取树枝在梁上筑巢,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庄图,流露出诗人向往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尾联借景抒情”错误,“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尾联无景物描写,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作者通过尾联是对想象中太平盛世的赞美。‎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颔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回答时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有手法的尽量要答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注释分析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一,分析意象。“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两句诗由八个意象组成。‎ 第二,分析手法。两句诗全部由意象(名词)组成,很容易联想到《天净沙·秋思》,我们把诗歌中堆砌名词意象的方法叫做名词排列或意象叠加或列锦。‎ 第三,分析画面。鹅儿在长着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嬉戏,燕子飞越桑榆之间,取树枝在梁上筑巢,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庄图。‎ 第四,分析情感。这首诗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林黛玉通过想像,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庄图,流露出她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氓》中,经历情感挫折的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有所领悟,她直接劝告其他女子。“________”,因为女子一旦沉溺于爱情,便“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给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答案】 (1). 无与士耽 (2). 不可说也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耽、说、太息、壑、嫠。‎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的话语,揭示了创造“中国奇迹”的朴素哲理,( )。只有拼与干,才能杀出筑梦圆梦的“血路”。位列世界500强的青岛海尔,曾在改革开放之的初一度濒临倒闭。1985,掌门人张瑞敏当众抡起大锤,砸烂76台劣质冰箱,拉开了管理革新、技术创新的帷幕;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使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不甘弱后、不甘平庸,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杀出血路、 。‎ 只有拼与干,才能闯过筑梦圆梦的“险滩”。创业是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是 的攻坚。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公关者,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被中国建设者标定了6个“世界之最”。神舟飞天,蛟龙潜海,“天眼”傲世……今日之成就,为开创未来铺就了前行之路,激励着人们时刻赓续勇立潮头、实干苦干。‎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掷地有声 浴火重生 绝处逢生 横空出世 B. 铿锵有力 东山再起 九死一生 脱颖而出 C. 掷地有声 浴火重生 九死一生 横空出世 D. 铿锵有力 东山再起 绝处逢生 脱颖而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得以宣示 B. 宣示的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 C.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宣示了坚定的意志 D. 宣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定意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使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B.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推动海尔多年蝉联白色家电全球第一品牌。‎ C.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模式,推动海尔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D. 20年后,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又抡起改革大锤,试行“人单合一”模式,推动海尔多年蝉联白色家电全球第一品牌。‎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掷地有声:扔在地下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此处形容习主席的讲话很有分量,而不是声音大,应该用“掷地有声”。浴火重生: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此处语境是说企业在改革后获得新生,应该用“浴火重生”。九死一生:形容经历许多次危险而幸存下来。绝处逢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得到了出路。形容创新攻坚的特点应该重在表现成功的几率小,用“九死一生”更合适。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此处形容新成果的诞生,并不是显现出来,所以应该用“横空出世”。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前面的主语是“话语”,而A项与之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前一句“揭示了……的朴素哲理”的句式可知,只有D项与之句式一致,排除B、C项。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怀能同时出现,州应该删去“使”;B项,“试行‘人单合一”后面应该有宾语“模式”;D项,语序不当,“全球”应放在“白色家电”前面。故选C。‎ ‎20.下面五句话,分别都有一个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由于安保工作做得好,这次小偷入户光顾,不到五分钟就被逮了个正着。‎ ‎②这是家侄的一份习作,请您不吝对其批评指正,使其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③夜间在小区行车时鸣笛,是一种坑爹行为,敬请各位司机师傅多加注意。‎ ‎④申老师是我的偶像,他在朋友圈的每一个贴子我都仔细阅读,精心惠存。‎ ‎⑤今去信不别事,只就明年高考命题走向问题向您垂询,望您多多赐教。‎ ‎【答案】①“光顾”改为“作案”。②“家侄”改为“舍侄”或“愚侄”。③“坑爹”改为“不文明”。④“惠存”改为“收藏”。⑤“垂询”改为“请教”。‎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①“光顾”: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句的主语是“小偷”,应把“光顾”改为“作案”。②“家”和“舍”都用于谦称自己的亲属,但二字有所区别。“家”用于谦称自己的长辈或同辈中年纪比自己小的人,如“家父”、“家兄”等。“舍”则用于谦称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等。所以,要把“家侄”改为“舍侄”或“愚侄”。③“坑爹”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不文明”。④“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不用于保存老师发的帖子,所以把“惠存”改为“收藏”。⑤“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不能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询问。所以要把“垂询”改为“请教”。“请教”:敬辞,指请求人指教。‎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批评后常见的五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 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答案】面对批评,有人会说“我错了”,然后结束错误,换做法;有人会问“哪错了”,接着反思原因,再修正做法;有人会说“我没错”,心中不满,无视批评;有人会说“我总错”,心中沮丧,有强烈挫败感;有人会说“你才错了”,随后质疑批评者,与其争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把题中提供的一个被批评后常见的五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转化为文字的形式,答题时注意写出“说什么”和“这样做”,做法中注意用合适的词语衔接。注意用“有人会说‘……’,然后……,……”的句式。‎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真好,对读书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 ‎“你太有天赋了,难怪英语这么好!‎ ‎“你太幸运了,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获得成就、财富、荣耀等,也许确有幸运的成分;这个人的努力、热爱、勤奋等,却不全是遇上的,而是习得、自律……的结果。‎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付出与收获 ‎ 生活中,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题记 ‎ 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付出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付出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付出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付出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收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它也有自己的前提——付出。‎ ‎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颗种子一次被大风刮进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只有一些热带植物才能生长在这样荒芜人烟的地方。但是,小种子决定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可当其他的植物知道了他这个可笑的想法时,不禁笑出声来,嘲笑、讽刺铺天盖地而来,可是那颗小种子全不在乎,它将自己深深地埋在地下,用自己好不容易才长出来的根往最深处伸去。经过一番拼搏,它找到了水源。后来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终于长成了一颗茂盛的植物。‎ 上帝也是公平的,只有你付出过,他才会让你有所收获。那颗小种子在寻找水源时也曾折断过自己的根,可是它并没有选择放弃,正是这样,才会有后来那颗茂盛的植物啊!‎ ‎ 植物是如此,人亦如此。‎ ‎ 小时候学走路,难免总要摔上几跤,才可以学会,若是经历一次摔跤后便放弃的人,恐怕长大后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了。‎ ‎ 有这样一句古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啊,世上并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一个人的,就看你是否会去付出自己的努力了。要是努力过,付出过,就算没有成功,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你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你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经历了,这样也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 想收获,必须是要先付出。‎ ‎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的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哇哇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 ‎ 或许付出与收获不一定会像速度与路程那样成正比,但也绝对不会成反比。我一直坚信并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付出过的人就注定会一无所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审题】通读本则材料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是,那些看似靠幸运获得的成功,也许并非靠幸运,而是靠实力,实力的取得是兴趣、努力、热爱、自律、坚持……的结果。写作的任务是: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立意要围绕“感触和思考”进行。‎ 立意角度:‎ ‎1、 付出与收获;‎ ‎2、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3、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素材准备:‎ ‎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习近平。‎ ‎②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③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④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结构设想:‎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比较适合写出议论文。首先在多种立意中快速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能引人注目的文章标题。其次,从材料中引出文章的论题,提出论点。第三,根据论点,利用论据进行论证,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使用论据需要注意论据的典型性和覆盖面,尽量兼顾到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证中可以使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第四,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站在一个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立场上,谈对论点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展望未来。‎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