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集中练散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散文阅读(一) (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 一、(2013 浙江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 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 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 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 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 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 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 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 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 1 800 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 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 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 年 里,上津曾 14 次设县、6 次设郡、2 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 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 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 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 80 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 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 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 13 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 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 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 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 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 1.2 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 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 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 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 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 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 26 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 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 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 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 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 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 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 在。” (选自 2010 年 6 月 11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 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 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 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 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有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 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 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解析 A 项中“消除……误解”的理解不合文意。实际上引用这个成语是因为作者要对 上津这座一千多年中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的举足轻重的位置”的中心议题来进行借 题发挥。D 项中“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的理解不合文意。作者的引用 主观上无此意图,仅是诗中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意向,本文作者要表现的是上津古城在 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E 项中应是“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 答案 BC 2.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 发”为什么先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紧扣“古老”二字,把重点放在上津城一千多年来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的 举足轻重的位置上来进行述说,突现上津古城自古饱受战争创伤和在交通运输上发挥重 要作用的历史。 (2)通过写戏楼呈现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相揖让的百年牵手景象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以 之与上津古城饱经战争创伤的千年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一派和谐 安定景象的赞美之情。 3.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了作者对怎样保护好上津千年文化古城的忧患意识。 (2)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的方式,将千年的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的沉没与眼前的上津 古城联系在一起,以表现自己情感上要“保护好上津古城”的忧患意识。 4.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 26 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 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须仙翁的上津,童颜稚子的镇长,一老一小的鲜明对比,不仅说明千年古城的 生命在延续,并且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而且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继承 和发展。这样的结尾,作者一扫前文中走在古城墙上“心中倏忽一颤”所流露出来的沉 重的忧虑情思,展现出的是眼前从年轻镇长身上看到的千年古城将永葆青春的一片光明 景象,透露出的是作者对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美好未来前景无比憧憬的开阔胸 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 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 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 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 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 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 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 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 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 “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 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 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 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 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 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 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 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 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 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 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 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 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 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 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 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 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 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 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 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 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 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 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 A 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 A 错;C 项,对唐朝的韭菜 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 C 错;D 项,原因是理解不了人们为 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 D 错。 答案 BE 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盈,就 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 分)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 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 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 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