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邹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邹城市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学期 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编制:审校: 2020.10.5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 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使“花 露水的味”掺进酒里…… 这股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不仅让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还在消费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 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 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 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从美食饮品到服装美妆,从电影电视到文创周边,消费新潮流里总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如今,中国品牌的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加,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中国品牌也越来越多,背后 依靠的正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一件件 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自 然令消费者感到惊喜。 纵观今天的消费潮流,不同的流行趋势折射出中国市场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反映着人 们不断升级的消费层次。中国品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同台竞技,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 “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对中国品牌的消费喜好,还是 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选择,他们都是开放的中国市场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 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 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 - 2 - 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 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契机,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 源。需要看到,消费新潮流中的个别品牌与世界一流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一些现象 级潮牌做工粗糙,制作简陋,只是在包装上做一些表面功夫;有的爆款产品山寨抄袭,过度 营销,缺乏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观感。无论对消费 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消费潮 流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接轨世界。就此而言,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行 业规范也不可或缺,这些理应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要素。 今天,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 22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还有相当 一部分都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中国品牌,在今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增强 文化自信,加强品牌建设,发掘市场潜力,消费者就能拥有更多选择,中国品牌定能绽放更 多光彩。 (摘编自盛玉雷《消费新潮流,发展新机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等消费新方式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 B. 在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等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里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C. 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而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D. 海纳百川的中国市场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句对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吸引力强。 B. 文章第二段旨在介绍中国品牌的创新、升级和国际影响,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C. 文章第四段列举事实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D. 文章尾段说明了成绩和不足,指出中国品牌在发展新机遇中绽放更多光彩的举措。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 扬帆出海。 B. 因为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所以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 C. 只要进一步地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就可以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 级的契机。 - 3 - D. 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消费潮流就不能立足本土,也不能 接轨世界。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结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 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 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分析,“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 之所以“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是因为“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 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错误。应该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例论证不能增 强文章的权威性。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选项内容移花接木。“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 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 国门、扬帆出海”的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 B 项,强加因果。结合“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 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 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 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分析,二者是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C 项,“如果……就……”错误,充分条件表述成了必要条件。文中是“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 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 4 -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 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 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 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 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 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 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 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 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 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 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 - 5 - 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 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 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 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 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 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 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 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 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 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遺弃的孺妇, 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 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 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 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 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 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 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 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 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 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 亲的背。 (选自 2019 年 3 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4.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6 - A. 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 娴熟。 B. 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 的不满。 C. 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 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 今生活的感触。 5.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 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 的感情。 C. 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 了新的用途。 D. 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 父亲形象。 6.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7.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 的理由。 【答案】4. B 5. C 6. 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7. 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 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 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 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 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 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解析】 【4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 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 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 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 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体词语含义的 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 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 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 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 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 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 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 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 - 8 - 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 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 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 “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 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 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 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 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 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 与栏目要求相符; 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体现了中国家 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 造“小船”,到住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 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 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 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 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 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 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 9 -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 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 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注】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 夫数千户,困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冬,车驾北征,议者皆言宜速取幽蓟,齐 贤上疏曰:“方今海内一家,朝野无事。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 若重之慎之,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 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 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 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 农,不若且仍旧贯。”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 雍熙三年,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 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 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齐贤又请调江淮、荆湘丁壮八万以益防御,朝议以为动摇,兼泽国人民,远戍西鄙亦非 便,计遂寝。 五年,代还,请老,以司空致仕..。入辞便坐,方拜而仆,上遽止之,许二子扶掖升殿, 命益坐茵为三。七年夏,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定。 【注】鞫(jú):审问、审讯。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 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B.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 粮二升/名为义军/ C.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 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 10 - D.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 粮二升/名为义军/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阙下:“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京城。 B. 黥配:古代刑罚名。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C. 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与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同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张齐贤敢于直谏。他以布衣的身份被太祖召见,却自不量力,条陈十件事,执意要推行十 事,惹怒了太祖,让武士将他拖了出去。 B. 张齐贤明察活人。张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明察秋毫,救活误入盗贼的五人,并上书 奏请减免驿传役夫一半。 C. 张齐贤处事谨慎。太宗亲征北伐时,商讨的人都认为应该迅速夺取幽蓟,只有张齐贤认为 应该谨慎处置,考虑万全之策。 D. 张齐贤勇战辽兵。辽兵入侵,马正寡不敌众,卢汉赟畏惧自保,张齐贤挑选精兵两千人, 以一当百,击退辽兵。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若重之慎之,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 足取。 (2)朝议以为动摇,兼泽国人民,远戍西鄙亦非便,计遂寝。 【答案】8. C 9. D 10. A 11. (1)圣人行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对待此事, 那么契丹不值得吞并,燕蓟不值得夺取。 (2)朝廷商议认为要动摇民心,而且水乡之人,到遥远的西部边境守卫也不利,其计就此中 止。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 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 11 -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断点进行分析作答。“初”时间副词,需要断开,排除 BD 两项。“民 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的意思是“税钱三千元以上的民户每家出一个壮丁”,因此 “一人”是“出”的宾语,不是“黥面”的主语,排除 A 项。原句标点符号:初,李氏据有 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 名为义军。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乞骸骨”是请求辞官回家养老,并不是正常退休,与“致仕”意思不一样。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 A 项,“自不量力”“执意推行”错误,原文只是“四件事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却执意认 为都很好。因此,惹怒了太祖。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举”,做;“全”,周全;“若”,第一个“若”是“比得上”的意思,第二个“若” 是“如果”的意思;“重之慎之”同意复指,意动用法,以之为重(慎),慎重对待这件事。 (2)“以为”,认为;“泽国”,水乡;“西鄙”,西部边境;“便”,便利;“寝”,中 止。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 12 -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 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 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张齐贤,曹州寃句人。太祖到西都,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到马前献策,召至行宫,张齐贤 用手画地,陈述十项事。其中四项论述符合旨意,张齐贤固执地认为都很好,皇上发怒,命 令武士把他拉出去。 太宗选拔进士,想要把张齐贤放在高等,有关部门偶然失误,皇上不高兴,一榜进士全 部授京官,于是任命张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本州审讯强盗,定罪都应处死, 张齐贤到后,救活其中误入的五人。从荆渚到桂州,水路驿传役夫数千户,因邮传劳役而困 苦,衣食大多不足,论述奏请减免一半。冬天,皇帝北征,议论的人都说应当迅速夺取幽蓟, 张齐贤上疏说:“当今天下如同一家,朝野无事。圣人行事,举动必求万全,百战百胜,不 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对待此事,则契丹不值得吞并,燕蓟不值得夺取。” 当初,李氏占据江南,民户缴纳税钱三千以上的每户出壮丁一人,脸上刺字,自备武器 盔甲交给官库,出征就发给他,每天支取粮食二升,称为义军。归附以后,都放回乡务农。 到这时,谏官认为这些人长期在军队,不喜欢从事农耕,请求派遣使臣选择编入军队,连同 他们的家属送到京城。张齐贤上言:“江南义军,本来都是善良的百姓,横遭黥面发配,无 法逃避。光复之后,就放回家乡务农,长期蒙受朝廷感化,全都乐于农业。如果按户查找, 就会受惊扰。法令贵在连续,政治崇尚清静,前画的敕令已经放回从事农业,不如暂时沿用 旧制。”张齐贤官居转运使之职,勤于探究民政弊病,实行宽政,江左的人对他思念不忘。 雍熙三年,授给事中、代州知州,与部署潘美共同统率边境军队。这时辽兵从湖谷入侵, 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辖兵力排列在南门外,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餮胆小害怕,固 守营垒。张齐贤挑选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方出击,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后退。 张齐贤又请求征调江淮、荆湘壮丁八万人增加防御,朝廷商议认为要动摇民心,而且水 乡之人,到遥远的西部边境守卫也不利,其计就此中止。 五年,任满回朝,请求告老,以司空退休。入宫在便殿辞别,刚刚下拜就摔倒,皇上急 忙阻止他,允许两个儿子搀扶上殿,命令增加坐垫到三层。七年夏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赠官司徒,谧号文定。 - 13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以“晨光”与“开门鼓”点题,交代时间之早,从视听角度写了晨光初照,屋 室通明,早衙鼓咚咚地敲起。 B. 颔联,紧扣“早”字,对犬、鸟的刻画生动传神,小狗儿因地湿而爬起摇尾,小鸟飞到窗 前不停欢叫,似在向人们报告晴好天气的到来。 C. 尾联,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是诗人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 忘记了乡愁,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 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3.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答案】12. C 13. ①“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饮酒甚多,到次 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②“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 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 情。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 项,“于是作者借酒浇愁”错误,从原诗来看,作者不是借酒浇愁,而是因为春宵的美好使 诗人陶醉其中,从而“近来乡梦不多成”。 故选 C。 【13 题详解】 - 14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作答本题,考生需知“细微处”是指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生活情趣”表达作者的志趣、兴 趣和情感。另外,考生还要通过词句把握本诗抒发的是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颈联“半 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 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以动作暗 示季节更替,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 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6 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 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 ____。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两句诗,借恋人之间的悠长思念, 表达诗人对人才的强烈渴慕。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 使有“____”的雄心,也难免落得“______”的下场。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 杯清酒祭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表现词人愁苦太多太多,如何包括得尽、囊括得了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羁鸟恋旧林 (4). 池鱼 思故渊 (5). 曲罢曾教善才服 (6). 妆成每被秋娘妒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 使我不得开心颜 (9). 青青子衿 (10). 悠悠我心 (11). 封狼居胥 (12). (赢 得)仓皇北顾 (13). 人生如梦 (14). 一尊还酹江月 (15). 这次第 (16). 怎一个愁 - 15 - 字了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解答情境默写试题时,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 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可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应注意重点字词:繁, 鬓,潦倒,浊,羁,渊,妒,事,衿,胥,仓皇,尊,酹,次第。 三、语言文字运用(25 分) 15. 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宾 桑树颠 譬.(pì)如 永遇乐.(lè) 神鸭社鼓 B. 幽愁 栗深林 守拙.(zhuō) 佛.(bì)狸祠 周公吐哺.(pǔ) C. 樯橹 廉颇.(pō) 间.(jiān)关 悄.(qiǎo)无言 羽扇纶.(guān)巾 D. 次第 天姥.(mǔ) 剡.(shàn)溪 水浆迸.(bèng) 乍暖还.(huán)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 A 项,“神鸭社鼓”错误,应为“神鸦社鼓”。 B 项,“周公吐哺(pǔ)”错误,应为“周公吐哺(bǔ)”。 C 项,“间(jiān)关”错误,应为“间(jiàn)关”。 D 项,全部正确。 故选 D。 16. 请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 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的命名方法分别是: A. 地名、 年号、 谥号、 字、 号、 官职、 书房名 B. 地名、 书房名、 谥号、 号、 字、 官职、 年号 C. 书房名、 地名、 官职、 号、 字、 谥号、 年号 D. 地名、 书房名、 谥号、 字、 号、 官职、 年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 16 - D 项,《柳河东集》的作者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的作 者是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的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 全集》的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的作者辛弃疾,号稼轩;《杜工部集》的作者杜 甫,官至工部员外郎;《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陶人老李头总是忙碌的,从不停下手中的活和客人说话。四爷是小镇唯一有文人气度 的人,着青衫,留长鬓,踱方步。他总是在制陶人面前冲最好的珍藏,让制陶人艳羡不已, 多了对壶的留念和感知,有了不舍和爱惜。 往往此时,两个人是不谈茶的,茶,都用来品了,他们说的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那些 美好和他们嘴边的胡须一样,都发白了,谈起来,还津津有味,笑声找不到一丝掩盖。 老,盖不住浓浓的茶味。两个人的茶世界除了两把木椅和一张桌子外别无他物,他们的 唇边世界比天还大,春天的恩赐,都装在这小小的陶壶里,不知倒出了他们多少心事。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子了更多的诗意; 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两个人,一壶茶,①陶,在茶水外细数春秋。②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 我喜欢他们喝茶的样子,陶壶是他们中立的智者,茶碗成了游走的侠。人老了,茶是新 鲜的,回忆是新鲜的,甚至,还有童年的趣事,几十年的事都就着茶,灌进肚子里。 陶醉,人怎能不醉? 17.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 幸福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C. 时间很玄妙:无湃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绵绵岁月,悠悠历史。 D.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有文人 气度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7. B 18. ①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陶”人格化,并且明写“陶”实写人,表现 出人物历经沧桑之后的从容和淡定。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茶”喻人,表达出悠游 于生活的自在与惬意。 - 17 - 19. ①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外在衣着和神 态上;改句重点落在“有文人气度的人”上。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 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③修辞 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四爷的神情和气 质,突显出他的性格特征;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所以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强。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 的一项是”, 原文“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一句和 B 项中冒号的作用都是: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以引 起下文的分说。A 项,冒号用在“说”“说道”后面,引出说出的具体内容。C 项,用在需要 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D 项,用在“说”“想”“证明”“宣布"等词语后 面,表示提起下文。都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但冒号前后的关系略有区别。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能力。本题题目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 仔细阅读划线句子“陶,在茶水外细数春秋。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陶”“细数春 秋”是把“陶”当人来写,运用了拟人手法。“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中“茶”是本体, 喻体是“隐士”,比喻词是“是”,是运用比喻手法。这两句字面是写“陶”和“茶”,其 实是借助“陶”和“茶”写制陶人老李头和四爷。写老李头和四爷历经岁月的沧桑,如今头 发已经白了,二人坐到一起,用陶壶泡上一壶茶,一起从容和淡定地畅谈儿时记忆,过着自 在与惬意的悠游生活。说“陶”“细数春秋”,其实是说两位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说 “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其实是说两位老人是人世间的隐士,一起陶壶品茶,回忆 儿时的美好,悠游于生活的自在与惬意之中。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品味不同的句式语言表达效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 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 踱方步的有文人气度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要求比较变换句式后原句和变换后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找出原因。且本题已经指出原句表达 - 18 - 效果更好。作答时,原句中有关键词的要分析关键词的妙处;有运用修辞手法的要指出所使 用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赏析。比如本题,原文中的句子“四爷是小镇唯一有文人气度的人, 着青衫,留长鬓,踱方步” 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形式上,原文运用短句,该句运用了长 句。短句与长句相比,长句比较长,读起来比较拗口。短句句式短小,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表意灵活。二是内容上,原句“四爷是小镇唯一有文人气度的人,着青 衫,留长鬓,踱方步”重点落在外在衣着和神态上,也就是落在短句“着青衫,留长鬓,踱 方步”写的内容上。改句“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气度的人”重 点落在“有文人气度的人”,也就是说改句在强调四爷是有文人气度的人。三是修辞手法上, “着青衫,留长鬓,踱方步”三个结构相同的短句构成了排比句,形象地描写出四爷的神情 和气质,突显出他的性格特征。改句“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气 度的人”仅是概括性的平实叙述,指出四爷是小镇一个有文人气度的人。具体作答时,根据 以上分析从句式特点、内容表达和修辞手法三个方面作答即可。 2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②美国各州都进入“重大灾 难状态”。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虽仍不时“甩锅”,④但终究不得不正视 “抗疫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⑤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关乎亿万人生命安全的“抗疫”大事上。 ⑥在这种情形下,只有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⑦就可以在较大 程度上遏制疫情的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⑧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 宝贵时间。 (1)序号:____;修改:______。 (2)序号:____;修改:______。 (3)序号:____;修改:______。 (4)序号:____;修改:______。 【答案】【答题空 1】① 【答题空 2】“都”“双双”语义重复或成分赘余,保留一个。 【答题空 3】④ 【答题空 4】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句末加“的现实”。 【答题空 5】⑥ 【答题空 6】搭配不当,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 【答题空 7】⑦ - 19 - 【答题空 8】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就”改为“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①“都双双”重复赘余,“都”与“双双”表示的意思相同,只能保留一个。 ④搭配不当,缺少与“正视”搭配的词语,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未加“的现实”。 ⑥搭配不当,“淡化”的是“甩锅意识”,“摈弃”的是“侥幸心理”,改为“淡化甩锅意 识,摒弃侥幸心理”。 ⑦“只有……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绝对化,将“就”改为“才”。 21. 请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 洁流畅,不超过 70 字。 要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国就有 6 项,包括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木拱桥传 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目前,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 3000 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 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因此,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 【答案】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 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 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 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 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 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本题,采用以上办法,先查找关键语句,再对找到的语句简析合适的删减,最后连缀成简洁 流畅。主语有字数限制。 “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 6 项”概括为:中国有急需保护的 非遗。 “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保护抢救工作”概括为:对急需保护的 - 20 - 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 “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概括为: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 遗。“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概括为:培养非遗青 年传承人。 综上分析,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连缀以上概括出来的句子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对 急需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手势,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生动的场 景,一件微小的事情…… 总能激起我们心中层层涟漪。 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要求:感情真挚饱满, 情节完整严谨,细节生动传神,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一件小事 冬日的足迹缓缓地消失在日历的末端,随之即来的是盎然的春天。可是,无论时光怎样 流转,我都不会忘记那一天发生的一件小事。 那天傍晚,天色渐渐被涂鸦了浓黑,突兀出西方狭窄的橙黄色,我摇晃着手中的垃圾桶, 走在去垃圾池的路上。远远地,我看到垃圾池边站着一个人,似乎是刚倒完垃圾,手里还拎 着垃圾桶,一直愣愣地站在那儿。当我走到垃圾池时,那人已手提垃圾桶快速跑远了,我摇 了摇头,心想,真是个奇怪的人。 垃圾池周围堆满了杂乱的树枝,有几只流浪的野猫在附近走走停停。垃圾池靠里的部分 几乎没有垃圾,垃圾大部分都堆在外面,高高的,像一座小山,上面几只苍蝇嗡嗡地飞着, 各种液体汇集成一条支流,悠悠地流向马路。我厌恶地用手扇动着,想赶走那种奇怪的味道, 可无用,我只好用一只手捂住鼻子。 踮起脚尖,小心地越过“雷区”,把桶靠在垃圾池边,随意将垃圾倒了出去。正当我倒 完垃圾时,先前站在垃圾池边的人好像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根粗棍子。待他走近,我才看 清楚,那人 40 来岁样子,身上的衣服已经很旧了,上面还沾着几块土,他皮肤黝黑,手上也 有几道山沟似的皱纹。 他向手里吐了两口唾沫,拿起棍子,用力将那堆垃圾推倒,然后用棍子将垃圾一一向前 推去,堆在了垃圾池的最里面。他又放下棍子,从衣兜里掏出一副线手套,戴上后,将垃圾 - 21 - 池边的树枝一捆一捆整理好,最后摆成了小山似的树枝堆。他不动声色地干完这些之后,用 袖子抹了抹头上的汗滴,看了我一眼,然后转身拿着棍子离开了。 回家的路上,我想,那个人最后又看我一眼,也许是因为觉得我很奇怪,没事看他在这 整理垃圾,可是,看完他的一举一动后,似乎心里有了许多感悟:每个来倒垃圾的人都会看 到这里的脏和乱,可有多少人会随意抛下垃圾就走开,又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收拾收拾呢?尽 力做好我能做到的每一件事,我想这会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那一晚的月光很温和,夜空仿佛恬静的水墨,串联着稀疏的星点,像是邂逅的命运。我 站在夜色中,思考着这件小事,我知道,它像一堆篝火,让我感到光明和温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材料中说,“一 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手势,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生动的场景,一 件微小的事情……总能激起我们心中层层涟漪”。可见,题目要求考生通过捕捉一些生活细 节或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件等,用叙述描写的方式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或揭示一个 深刻的人生哲理,总之,要通过眼神、微笑、手势等写出考生心中的“层层涟漪”。写作时, 考生可以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深刻的场景或事件等,表现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注意感情 要真挚饱满,情节要完整严谨,细节要生动传神。 立意: ①难忘一件小事; ②那个鼓励的眼神是我前进的动力; ③一个友好的手势化解了所有的不快; ④真诚的话语是冬日里的一轮暖阳。 素材: 1.2010 年洛阳市突降暴雨,市内一交通要道水深及膝,积水深达 40 厘米,交通拥堵不堪,交 警戚新峰在水中指挥交通。虽然穿着雨衣,但由于涉水时间较长,他的裤子都已湿透。在紧 张的疏导过程中,戚新峰的一只皮鞋被水冲走了,他索性把另一只鞋也脱掉,继续淌水指挥。 戚新峰雨中指挥交通、援手被困群众的视频,被网友传至大河论坛,迅速走红。网友称戚新 峰为“赤脚哥”,他脱掉另一只鞋继续指挥的举止,感动了无数人。 2.刘远祥是一名 60 后拍客达人,摄像机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他拍摄的都是身边真实的小 - 22 - 人物,“中国阿甘”郑心意、“西单女孩”任月丽等网络红人都由他一手发掘;他是芝麻小 人物,习惯用平民眼光记录芝麻小事,但他原创的网络视频累计点击量已高达三亿多人次。 闯荡北京的“芝麻拍客”刘远祥,他用一个又一个镜头,记录下一个暖心的微笑,一个感人 的动作,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审视自我,发现人生最简单的幸福。 3.自幼脑瘫的湖北省罗田县青年郑心意没上过一天学,但他会写几千个汉字;脖颈和双手不 听使唤,但能自食其力;自己缺钱治病,却对地震灾区的同胞倾囊相助;凭借自立自强的信 念,用脚趾头敲键盘开起网店……郑心意的事迹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感动中国数以成计的 网民,被誉为“中国阿甘”。如今,他每天都坚持去路旁的运动器械上健身。每逢周末,他 还要到汉口江滩去踢一两个小时的足球。“身体不像个样子,但活得一定要像个样子!”郑 心意说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 4.在处理治安纠纷中帮涉案当事人挑担上坡的重庆交巡警张阳并不知道自己被网友拍了下 来,他觉得这是自己履行职责的一件小事。而这件“小事”却让无数网友感动,认为这是和 谐警民关系的“最美背影”。张阳的背影留给网友的是感动,留给某些执法者的是反思,留 给社会的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百姓需要更多像张阳这样的“美丽背影”。 5.王文清被人们称为“中国好人”,80 元的棉服他穿了 6 年,却资助 180 多名贫困少年;一 张床、一张桌子、一台旧电视、一辆电动车是他的全部家当,却有数百张汇款单,累计捐出 50 万元;23 岁开始献血,18 年献血超过 8 万毫升,相当于 15 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一连串 的数字引出了这位“献血大王”、“中国好人”王文清。他是江苏江都人,国际红十字人道 主义宣传员。“我愿一生勇举红十字的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照亮世上最痛 苦需要帮助的人。”王文清的这句话,让人们感动不已。 结构层次: 《一件小事》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章记述了“我”在倒垃圾时遇到的一件小事。事件中, 作者看到一个人也在倒垃圾,但那个人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个“奇怪的人”,然后作者又 着重记述了那个人把垃圾推到垃圾池里,把垃圾池旁的树枝整理好的举止,作者通过刻画这 样一件小事中的人物,写出了自己独有的感受,“每个来倒垃圾的人都会看到这里的脏和乱, 可有多少人会随意抛下垃圾就走开,又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收拾收拾呢?尽力做好我能做到的 每一件事,我想这会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内心中的“层层涟漪”,又 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总之,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清新 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