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春浦北中学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这首诗,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忧国忧民”诗词体现的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这是总领句,第二段写的是“边塞况味”,第三段写的是“忧国忧民”,可见是并列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现有出行方式中,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超过半数,而且72. 0%的居民认为目前出行还比较方便;但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也在增加。相较其他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北京与广州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较高。‎ 调查同时显示,73. 9%的居民愿意改变现有出行方式,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替代现在的出行方式,而购车的原因则是由于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经济发达的城市较其他城市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意愿要高,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而对于公交的意见,将近70%的市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太拥挤;最吸引居民的公交改进措施则是提高速度和准点率、完善路线和公交工具;其中最希望发展的公交方式中,轨道交通排名第一,占比60. 9%;其次是快速公交专线,占比为35.1%。此外,广州和上海居民普遍认为目前公交系统的票价太高。‎ ‎(摘编自张建《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材料二:‎ 台州是一个组合式的城市,单个城区的面积不大,平峰时段道路还比较通畅,高峰时段拥堵程度则比较严重。‎ 上班路上要花费多少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要加个前置条件“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以前堵车主要是交通事故所致,现在堵车则不需要理由,每一个路口都是潜在的堵点,即使有红绿灯也一样。早晚高峰期,车流量飙升,平峰时段还能应付的城区主要路口,马上就排起了长龙,等待两三个红灯已成常态。‎ 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大量接送车辆涌入,城区各中小学校门口都拥挤不堪。特别是地处老城区的中小学,校门口道路窄,往往被堵得水泄不通,学生家长和周边市民都苦不堪言。为了治理拥堵,校方和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接送车辆太多,收效并不明显。‎ 天黑不可怕,下雨最烦恼。造成雨天容易堵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视线不好,司机必然放慢车速,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从而加剧了交通的供需矛盾。譬如:一次绿灯本来能通过20辆车,雨天要减少至15辆以下,那么在红灯前等待的车辆就会越积越多,最后造成堵车。二是雨天路况差,容易出事故,哪怕是小事故,也会因车道减少造成拥堵,并且还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成片被堵死。‎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居民出行方式变迁与交通治堵困局破解》)‎ 材料三:‎ 不同交通方式承担出行的分担率的变化 出行距离(km)‎ 步行(%)‎ 自行车(%)‎ 公交车(%)‎ 地铁(%)‎ 小汽车(%)‎ 其他(%)‎ ‎<2‎ ‎56.41‎ ‎29.38‎ ‎3.05‎ ‎0.02‎ ‎7.60‎ ‎3.54‎ ‎2-5‎ ‎4.80‎ ‎29.04‎ ‎30.51‎ ‎0.81‎ ‎30.17‎ ‎4.67‎ ‎5-8‎ ‎0.43‎ ‎13.21‎ ‎41.86‎ ‎3.96‎ ‎40.30‎ ‎0.24‎ ‎8-10‎ ‎0.36‎ ‎11.40‎ ‎37.37‎ ‎7.51‎ ‎42.55‎ ‎0.81‎ ‎10-20‎ ‎0‎ ‎3.10‎ ‎25.37‎ ‎10.21‎ ‎60.46‎ ‎0.86‎ ‎>20‎ ‎0‎ ‎1.23‎ ‎19.43‎ ‎14.32‎ ‎63.36‎ ‎1.66‎ ‎(摘编自201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调研报告》)‎ 材料四:‎ 现在,大街小巷全是共享单车,它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人们“上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共享出行中的翘楚,摩拜更是不断拓展海外版图,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11个国家,在全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共享出行运营经验,志在通过创新科技打造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发表演讲,指出共享单车已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新出行”时代已经到来。‎ 王晓峰称,根据高德地图的数据,摩拜单车在北京国贸CBD投放后,该区域的平均行车时速从21公里提升至24公里以上;另据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摩拜单车出现后,82%市民放弃乘坐“黑车”,近四成地铁站再无“黑车”踪迹。‎ 事实上,摩拜在行业中率先运用了“北斗+ GPS+格洛纳斯”多模卫星定位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在大幅提升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绿色出行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网《共享单车已成第三大公共出行方式,摩拜引领新出行时代到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单车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人们“上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已成为第三大公共出行方式。‎ B.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台州市呈现早晚高峰路口堵、上学放学校门堵和下雨全城堵三大特点。‎ C. 地铁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分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充分说明轨道交通在长距离运输上的优势。‎ D. 在现行的出行方式中,城市居民中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为出行方式,而购车的原因则是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据调查,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认为目前公共交通出行还比较方便,因此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出行方式。‎ B. 摩拜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已经通过创新科技打造了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C. 根据材料三可知,步行和自行车比较适合短途出行,但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分担率逐渐下降。‎ D.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数据,摩拜单车出现后,82%的市民放弃乘坐“黑车”,超过四成地铁站再无“黑车”踪迹。‎ ‎6.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公交出行方式的不利因素。‎ ‎【答案】4. D 5. C ‎ ‎6. ①拥挤。②速度慢。③准点率低。④路线和公交工具受限。⑤大城市票价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能力。‎ D项,“城市居民中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为出行方式”说法不当,断章取义,从材料一来看“在现有出行方式中,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超过半数,而且72.0%的居民认为目前出行还比较方便”。‎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项,“因此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出行方式”错误,材料一中“调查同时显示,73.9%的居民愿意改变现有出行方式,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替代现在的出行方式”。‎ B项,变未然为已然的错误,材料四第一段中为“摩拜更是不断拓展海外版图,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11个国家,在全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共享出行运营经验,志在通过创新科技打造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并不是选项中表述的“已经通过创新科技打造了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D项,概念混淆,“超过四成地铁站再无‘黑车’踪迹”说法与原文不符,材料四最后一段“近四成地铁站再无‘黑车’踪迹”中,“近四成”与“超过四成”概念不同,前一个表示不到四成,后一个表示四成多。‎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题可从材料中归纳概括,解答时注意找准关键句,阅读材料一内容,可找到如“而购车的原因则是由于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将近70%的市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太拥挤”、“最吸引居民的公交改进措施则是提高速度和准点率、完善路线和公交工具”、“广州和上海居民普遍认为目前公交系统的票价太高”。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 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2016年10月24日《石家庄日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一开始就想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 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 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 作为儿子的“他”,为了捐献骨髓,欺骗母亲是因为考虑到母亲的情绪,并且母亲不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不能明说。‎ ‎8. 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效果突出。请结合原文加以赏析。‎ ‎【答案】7. D 8. ①爱子情深。怕儿子捐骨髓影响身体;得知儿子“有病”,当天打车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为救儿子准备下跪求女孩“捐骨髓”。②善良淳朴。知道捐献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得知真相后,看到女孩脸上毫无血色,病情严重,同意儿子捐骨髓。③明白事理(通情达理)。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就不阻拦儿子捐献;虽然自己被骗,也不怪丈夫和儿子。 ‎ ‎9. ①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爱心像韭菜”,形象地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惠及他人,而且可以生发出更多的爱。②呼应标题,照应医生“骨髓像韭菜”的比喻,让结构更加严谨。③突出人物形象。借“他”的心理活动,赞美了他们一家人的爱心付出,刻画了一个乐于撒播爱心的人物群象。‎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一开始写他在医院并不是要装病,而是后来母亲以死相逼不让他捐骨髓,他才不得不装病来让母亲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的。B项,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说反了。C项,“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理解浮于表面。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小说中的娘形象特征,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怕儿子捐骨髓影响身体;得知儿子“有病”,当天打车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为救儿子准备下跪求女孩“捐骨髓”,表明她很疼爱儿子。知道捐献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表明她很善良。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就不阻拦儿子捐献,表明她通情达理。‎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赏析小说的结,赏析其意蕴丰富和效果效果。小说的结尾是他成功捐了骨髓后内心的舒畅和喜悦。他说,“爱心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形象地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惠及他人,而且可以生发出更多的爱,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爱心也像韭菜”照应标题“爱心如同韭菜”。同时结尾借他和心理活动,赞美了他和他的父母撒播爱心的形象,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郊子、萇弘、师襄、老聃。郊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也,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 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B.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表明作者 ‎ 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C.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古人谦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多在称谓前加上“家”“舍”等字,如家父、舍兄、舍侄。‎ D. 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类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 《师说》选文第二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C.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举韩愈之例,否定了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了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愤懑。‎ D.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作者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 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拒绝了韦中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答案】10. D 11. C 12. D ‎ ‎13. (1)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呀。‎ ‎(2)(我)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解析】‎ ‎【分析】‎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本句翻译为: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由……以下”是“从……以来”,是时间状语,不能是“下人”,“人”是“益不事师”的主语,“人”前断句,排除B、C;“后学”为名词,作“收召”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 C项,“舍兄”表述错误,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尊长年长前用“家”,年幼或晚辈用“舍”。所以称兄长为“家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连用三个类比”表述错误。应该运用的是三个对比;‎ B项,“第二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表述错误。第二段的论证方法还有例证;‎ C项,“否定了师道”表述错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举韩愈之例,并没有否定师道,而是暗含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愤懑。‎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本题中的得分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师”,名词做动词,从师学习;“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或,有的;小学,小的方面学习;遗,放弃、丢弃;(2)补充省略主语“我”;“为”,做;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且,尚且;况,更何况,何况,更别说;吾子,您。‎ ‎【点睛】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伫倚危楼风细细”叙事,交代抒情主人公长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为下文所见所感做了铺垫。‎ B.上片后四句从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伫倚”的时间之久,愁绪之广,孤独之深。‎ C.下片写主人公借酒消愁,苦中求乐,但无论是酒还是歌都是无味的,说明作者对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否定。‎ D.上片借最抒情,下片直抒胸臆,都给人一种情思缠绵之感,最后两句使全词感情达到高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试分析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C ‎(2)①孤独寂寞之感。“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②春愁。“黯黯”“草色”两句把自己的愁绪形象地描绘出来,芳草萋萋,愁绪无边。③怀人。最后两句直接表达自己因为思念“伊人”而变得憔悴、消瘦。‎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说明作者对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否定”错,此处不论是“拟把疏狂图-醉”还是“对酒当歌”都是作者想要借酒和歌抒发自已的愁绪和思人的感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无言谁会凭阑意”意为是:默默无言,谁能理解我凭栏眺望的心意呢?意思是无人理解,表现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写出了词人的伤春之情,“春愁”二字直接点出其愁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我渐渐身体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我情愿为她瘦骨嶙峋,满目憔悴。直抒胸臆,点出词人怀人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漂泊天涯、久客他乡、暮年多病之悲、羁旅之愁、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4)在《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5)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是《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化用而来。‎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7). 守著窗儿 (8). 独自怎生得黑 (9). 冰泉冷涩弦凝绝 (10). 凝绝不通声暂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作,胥,赢,仓,涩,暂。‎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知识检测(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6. A 17. C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书法的成语,“行云流水”恰当。‎ 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此处说的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笔法自然,用“信手拈来”更恰当。‎ 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是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用“浑然天成”更恰当。‎ 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此处是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特点,用“悠然自得”更恰当。‎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首先AC两项,缺少主语和介词“在”,应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上文,“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AB。‎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B. 元曲剧本一般每本四折一楔子,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 C.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形式、格律都比较自由。古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 D.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近体诗形式、格律都比较自由。古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说法错误,应该是古体诗形式、格律都比较自由;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 故选C。‎ ‎20. 下面是一则推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 ‎【答案】①“你校”改为“贵校” ②“显著”改为“优秀” ③“荣任”改为“担任” ④“大作”改为“作品” ⑤“垂爱”改为“垂青”‎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推荐信中五处使用不当的词语,然后进行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是推荐信,称呼对方学校一般应冠以“贵”字,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即把“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中的“你校”改为“贵校”;“该生学习成绩显著”中“显著”一词不当,应改为“优秀”;“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中“荣任”不当,“荣任”一般指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属于敬辞,此处应改为“担任”;“并有多篇大作”中“大作”不当,“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词,可改为“作品”;“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中“垂爱”不当,“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这与场合不符,此处是推荐学生参加招生考试,应改为“垂青”,表示重视或见爱。‎ 四、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98年,抗洪教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高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 作为一名高学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思考?请写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 要来: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众志成城,筑大国之辉煌 众志成城,蕴含了多么强大的力量?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对抗洪水;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一起对抗疫潮;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肩抵抗国难;2020年冠状病毒,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国家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筑成坚固的城墙,不可摧毁,共同守护这片华夏大地,众志成城,小可筑团队之功绩,大可筑大国之辉煌。‎ 毛主席说过:“单丝不成线,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在刀锋血雨中,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国民党今日牌宣扬必亡论,精美派宣扬速战论。任心不定,彷徨不决。在紧急的时刻,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表示持久抗战,众志成城必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他将全国人民拧成绳子 ,怀着马克思班对人民群众强大力量的信心,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在建国初期面临美国的全面封锁,苏联撤走科技专家,中国的国防建设基础十分薄弱,而国家的科研工作者众志成城。1946年,一朵乌云在罗布泊升入天空,标志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终于有了底气不被挨打。在这背后是数千万科技工作者扎根边远地区,过着连水都喝不上的生活,六以及日的携手研制而成。‎ 屠呦呦带领着团队研制出可以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一个团队众志成城,花费了几十年的光阴研制而成,成为中国第一个领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如此辉煌的成果,团队合作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毛泽东思想正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事,毛泽东主席也表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全体共产党一起努力的辛苦结晶。 近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再次展示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图片。请战,我们要去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护士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面临被感染的威胁,救治感染患者;超能看到这样的瞬间,整队,他们在冲刺的现场;丈夫送妻子出征,极其短暂的春节一句就要奔赴一线,有的人也必须割舍至亲,他们是怀着多么磅礴的胸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宅在家中不添乱也是做贡献,说小我为大我,奔赴一线也是做贡献,热心赠送抗疫物资也是做贡献。在防御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集中力量做大事。‎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现中华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碰到了许多大的挫折和困难,但是,当困难和挫折来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各族人民,发扬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向世人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团结乃是力量之源泉!伟大的中国,必将在这千千万万的奇异力量下走向繁荣昌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议论文的范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范畴内容”来构思写作。“是什么”的内容:材料所给的内容是“是什么”,是“众志成城”的“含意内容”。即:众志成城,齐退浩洋;众志成城,同抗疫潮;众志成城,并赴国难;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它表面上给的是四个时间(背景),四件事,其实,“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国难;共克时艰”这个“含意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四个分论点,考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中心论点统领四个分论点。而只抓住四个含意的其中一个作文是会判跑题的。材料导语说:“‘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暗示考生,还可以从“众志成城”的含义角度作文。“是什么”,还包括“众志成城”的含义内容。那么“众志成城”的含义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由此出发的话,在知道“众志成城”的内涵之后,分解它的要素:1.同心协力,2.团结一致。这样得到两个分论点。再想: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干什么?“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国难;共克时艰。”以上说的是“众志成城”的含意与含义。那么,“众志成城”的范围,即外延呢?显然是指“大家”,指全国人民。但是,你写作文时,不可能人人都写,那就需要找典型人物、代表性人物。由他们的表现来体现“大家”“众志成城”:党中央英明决策,解放军冲锋在前,医护工作者不辞辛苦,志愿者默默奉献。考生围绕这些分析进行具体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众志成城,凝聚伟大的中国力量;‎ ‎2、众志成城,彰显人民的壮志豪情;‎ ‎3、众志成城,弘扬民族的守望相助。‎ 写作素材:‎ ‎1. 相信大家对“众志成城”这个简单的成语,一定不陌生吧。“众志成城”的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时至今日,我国已经面临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却没有被轻易的打败。足以见得,我们的国家是有多么的强大。这正是因为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啊!‎ ‎2. 众志成城是一首歌,唱出我们成功的喜悦。中国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吗?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毒啊。但是总有一些医护人员抗战在最前线,与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共同战胜了非典。众志成城是一阵风,吹散了我们艰难的苦情。高尔基曾说过,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各种混乱。2008年,中国迎来了一场8‎ 级的大地震。没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汶川大地震。这场地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考验。恰好的是,我们中国人又是那么的经得住考验。明知抗震救灾是会有多么的艰难,但还是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奋战在前线。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3. 众志成城是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这是刘基说过的一句话。2020年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新的病毒。与非典相似,那次我们战胜了的非典,那么这次我们更不会退缩。为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医护人员依旧奋战在前线,志愿者也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全国上下,任何人都没有置身事外,都在为这次抗疫做出贡献,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作文结构:议论文的作文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三种,本次作文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首先开篇引材料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接着从三个方面提出分论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最后回扣论点,发起号召,收束全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