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1· 莆田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三 语文一轮复习 (友情提醒:本次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祝你考出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 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 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 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 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 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 ·2· 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 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 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 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 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 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 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 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 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 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 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 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 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 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 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 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 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3·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 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 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 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 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 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 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 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 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 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 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 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 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 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 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 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 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 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4·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 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 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 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 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5· 失灯影 张炜 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 人们还说不准。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往西直到屺砪岛、三 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 子。 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现一处 闪烁的灯影。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了一盏灯笼, 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 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 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 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愿意 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到一两桩怪 事。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人。就像传说中那 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对方看清了是 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离开瓜棚又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 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 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了,前 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跳,有不可抑 制的兴奋涌出来。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 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 进了小村庄,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里来 的、叫什么等等。他们告诉他这个小小的村子叫“灯影”。他和他们玩儿得高兴,又跳又叫,玩儿捉 迷藏之类,累了就随他们进小茅屋吃各种果子。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果,一大堆摆满了桌子。这 些野果甜得很,结果他一口气吃得肚子都圆了。左右小孩子有男有女,扯上他的手跑到街上,还让 他去一个地方打秋千,看另一些有奇才异能的孩子在大树梢上蹿跳。他惊得合不上嘴,因为这是从 来没有见过的。午夜过了,村里的老人扯着他的手,让另几个孩子把他送出林子,叮嘱他对谁也不 要说这个灯影村,要不就来不成了。 ·6· 他心里揣了个秘密,到后来每隔几天就到林子深处找这个小村子。他走熟了路,为了不再迷失, 就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这个叫灯影的小村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儿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比如果子、 野蜜;还有看不完的趣事,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 上树梢。他把自己村里才有的一些玩儿法教给他们,比如踢毽子等等。这个小村从老人到小孩都喜 欢他。 这样过了半年,让小孩子愁闷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家里人要送他去很远的一个镇子上学,那 里有一户亲戚。这是不能逃脱的事,他只好找一个夜晚到灯影村与大家告别了。小村的人也舍不得 他,都说你只要不忘路,过多久来都行,这儿会一直等着你。 这个孩子上了外地的学堂,中间只回过一两次村子,也去灯影欢聚过一次。又是几年过去,他 长大了,聪明过人,没费劲儿就考中了功名。上任后忙于应酬,一连多年后才有空回了一趟老家。 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村,可是一回村子就想起了它,于是就打听起这个村子。村里人摇头, 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个村庄。他觉得奇怪极了。 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就脱了官服,按照小时候牢牢记住的路径往林子深处来了。他料定一定 会找得到,因为一个村子既然落成了,哪能轻易挪动呢?可惜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直到天黑,把记 忆中的那一带找了个遍,就是没有小村的影子。就在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 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他嘴里说着“就是这儿了”,赶紧奔了过去,到了近前只 见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吸烟。他当时并没想别的,没觉得一个老人坐在荒野里吸烟有多么不正常,只 脱口问:灯影在哪儿? 老人把烟嘴抽出来,说:它还在原来的地方。他说:那怪了,我怎么就是找不见呢?老人说: 灯影村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 影村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说现在的灯影村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这种模糊不定的说法大 概源于民间的口耳相传。 B.小说有意把从前的“灯影村”“灯影”闪烁与现在“灯影村”的灯火辉煌放在一起来写,表达了 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弃。 C.警示故事中的“灯影”令人畏惧,少年见到“灯影”却压抑不住兴奋,这种勇于冒险的性格和 异乎常人的兴致帮助他发现了灯影村。 ·7· D.少年在灯影村的经历,有吃不完的好东西,还有看不完的趣事等等,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的笔下 那个美好的桃花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头反坐”的看瓜人、“坐在荒野里吸烟”的老人都只是次要角色,却都起到渲染故事的神秘气 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B.小说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塑造少年这一形象。年少时勇敢天真,成人之后身在官场,忙于应酬,忘 了灯影村。 C.小说中的“灯影村”具有象征意义,小说中的少年形象也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人物,现实中有很多 这样的人,因而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D.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法同中有异。都表现“迷失”的主题,与武陵人背弃约定不同, 少年背弃了自我而最终失去了灯影村。 8. 小说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会想尽办法让故事情节千折百回,时而山重水复,时而 柳暗花明。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失灯影》中有多次情节的摇摆,请列举两处简析,并说明摇 摆的作用。(4分) 9. 《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8·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 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 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 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 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 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 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 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 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 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 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在山积年, 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 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 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 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 (节选自《晋书·葛洪 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 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B.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 /洪遂将子侄俱行/ C.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 /洪遂将子侄俱行/ D.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 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9· A.国史,古代国家史官,负责修纂本朝历史;后也指一国或一朝的历史。 B.碑诔是刻在碑上的文字,多用于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或赞颂。 C.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左,故江西又名江左。 D.班马一般指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文中借以说明葛洪的著述非常丰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葛洪勤学不倦,儒道兼修。他从小刻苦好学,家境贫寒但勤学不辍;虽以儒学知名,但仍不畏路途 遥远崎岖,到处寻书问义,充实学问。 B.葛洪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他为人木讷,不喜欢结交朋友,也没有下棋之类的爱好;身处乱世,多 次推辞各级官府征召,不愿意去赴命。 C.葛洪潜心著述,思想精邃。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要急方》 等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D.葛洪醉心炼丹,精研医学。他努力学习前人的成果,为了专注炼丹、钻研医学,没有接受邓岳的挽 留,执意前往罗浮山隐居,直至终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 (2)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14.邓岳接到葛洪的书信后,为什么“狼狈往别”?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采莲曲 李白 ·10·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 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风流少年,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 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 16.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 象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翁亭记》中,形容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和《琵 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的用典出自《离骚》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本题共 3题 9分)。 ·11·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① 。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 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 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 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② ,豫则祸不生 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 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 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 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 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 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 求得先机。 18. 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9. 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 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从表达上看,原句比修改后的句子更胜一筹,请简要赏析。(4分) 20.请在文中①②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12· 不超过 10 个字。(4分) 21.下面是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2.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 50 个字。(4 分) 2020年 1月 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 见》。《意见》指出,自 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 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 高考成绩(不低于 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 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 “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13·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某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向本市餐饮企业发出倡议,希望大家通过在店内张贴“一粥一 饭,当思来之不易”等标语,或在店内播放节约粮食的相关视频等活动来营造氛围,共同制止“舌 尖上的浪费”。 材料二 某单位食堂用餐制度规定:食堂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员工用餐,发现员工有丢弃米饭、 馒头等浪费行为,一次罚款 100元,办公室当天通知财务从工资里扣除。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文明中学引起热议,有的为餐饮行业注重道德引领叫好,有的则认为某单 位的规则约束更有价值。为此,文明中学将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是“节约粮食,道德引领更重要”, 反方是“节约粮食,规则约束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4· 高三语文半期考答案 1.A 【解析】B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 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 构中仍有影响”;D 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 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 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 A。 2.C 【解析】C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故选 C。 3.B 【解析】B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 B。 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解析】 “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 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 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 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 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 ‘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 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 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 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 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 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6.B(“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弃”错,应是流露出失落与惆怅。) 7.A(“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有误,应是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8.例:(1)传说灯影下老狼吃人,少年却平安无事。(2)少年找到灯影村,却因求学 而被迫离开。(3)少年回过灯影村,做官后却打听不到。(4)他按记住的路径找,却总是找 不到村子。(5)他失望而归,却发现前面有一点光亮。(6)老人说灯影村仍在,他却再也找 不见。 作用: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答出两点给 2 分,作用 2 分,共 4 分) 9.“厚实”体现在: (1)作者把故事放在历史、民俗的氛围中,使小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灯影村 ·15· 的失落寓示着人们失去纯真的天性,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3)天真勇敢的少年变成庸 俗功利的大人,这一角色有着很强的典型意义。(4)对灯影村的描写反映作者对理想生活的 追求与向往,情感真挚热烈。 “轻灵”体现在: (1)小说描写的灯影村具有强烈的神秘、奇幻色彩,展现一个理想纯真、轻灵飘逸的 精神世界。(2)小说语言平易流畅,节奏轻快。(3)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一 气呵成的畅快之感。 (“厚实”和“轻灵”只需答出其中三点,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10.A(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址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 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11.C(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 12.D(“没有接受邓岳的挽留”不当,葛洪接受了邓岳的挽留,并留在罗浮山。) 13. (1)石冰之乱被平定后,葛洪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和赏赐,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奇书秘籍来 充实自己的学问。[4 分。大意 2分,“径”“广”各 1 分。] (2)葛洪在罗浮山多年,悠闲自在,闲静养生,著述不停,他自号抱朴子,于是就以此给他的 书命名。[4 分。大意 2分,“积年”“辍”各 1分。] 14.①葛洪的来信告诉邓岳自己快要离世了,②邓岳想赶在葛洪去世前与他告别。 [答对 1 点 2 分,答对 2 点 3 分。] 【参考译文】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祖父葛系,在吴国担任过大鸿胪。父亲葛悌,吴国灭后入仕晋,任 过邵陵太守。葛洪从小就刻苦好学,家中贫穷,自己白天上山打柴以换取笔墨纸张,夜晚读书抄写 记诵,于是以精通儒学而知名于世。他性格清淡寡欲,没有玩耍之类的爱好,不知道棋盘上有多少 条线,也不知摴蒱之类的赌具叫什么名称。葛洪为人木讷少言,不喜欢名利,时常闭门不出,也很 少与人交游。他曾在余杭山见到何幼道和郭文举,互相对视了一阵,双方没有说一句话。他时常寻 访典籍探究学问,哪怕是千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也一定去寻访,直到有了结果才罢休,就这样得 以博览群书。后来又从师于南海太守上党人鲍玄。鲍玄见到葛洪,非常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 与他为妻。葛洪继承了鲍玄的学业,同时又兼攻医术,所撰写的文章著作,无不透彻精妙,而文辞 也很华美。太安年间,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是义军都督,与周玘等发兵讨伐石冰,顾秘传檄书 召葛洪为将兵都尉,让他攻击石冰的策应部队,葛洪打败了这支敌军。石冰之乱被平定后,葛洪不 计较自己的功劳和赏赐,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奇书秘籍来充实自己的学问。葛洪见当时天下已 乱,想到南方去躲避,他对各地长官邀请入幕的召书一概不应。后来回到故乡,礼请征聘一概不接 受。元帝为丞相时,任他为掾属。咸和初年,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再转为司徒掾,迁谘议参 军。干宝与他关系亲密,举荐他,(认为他的)才华可承担国史的编修工作,选他为散骑常侍,授大 著作之职,葛洪坚决推辞不受。因年岁已高,想要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址出产仙丹,请求担任 句漏县令。皇帝因他资历声望高不答应他的请求,葛洪说:“我并非要求荣耀,只因为那里有丹。” 皇帝这才同意。葛洪于是带着儿子侄儿一起上路。到了广州,刺史邓岳挽留不放他走,他只好留在 罗浮山炼丹。邓岳上表要补葛洪为东官太守,他坚辞不受。葛洪在罗浮山多年,优游闲养,著述不 停。葛洪自号“抱朴子”,于是就以此给他的书命名。其他所著碑记诔文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 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有《五经》《史记》《汉书》、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 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丰富, 超过班固、司马迁。他又能精辟入微地分析论辩玄妙的理义。后来他忽然写信对邓岳说:“当远行去 ·16· 寻找仙师,即刻就要启程。”邓岳收到书柬,慌慌张张地赶去道别。而葛洪端坐到中午,竟像熟睡一 样去世了。邓岳赶来,已来不及见他一面。葛洪卒年八十一岁。 15.D(“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理解有误,这里写的是岸上的游冶郎,抑或是诗 人自己。) 16.诗人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活泼、明艳、大方的采莲女形象,人物形象 鲜活丰满,极富生活气息。(2 分)正面:(1)诗人将吴越娇艳清纯的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 中加以表现,通过她们的笑声让人领略到她们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池塘中”。(2) 描写采莲女的新妆与香袖,表现她们着装上的明艳。(2 分,以上两点答出一点即可)侧面:(3)又 用岸上游冶郎徘徊踯躅不忍离去从侧面来衬托采莲女们的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采莲女的落落大方。(2 分) 诗歌赏析: 本诗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 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 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 首联是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 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笑 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颔联是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 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 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 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 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颈联两句写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 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 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 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 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最后尾联则是说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 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 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 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像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 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 人生悲哀。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 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如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 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17.(1)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17· (2)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猿哀鸣 (3)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18.C (第一处,后引用为不完全引用,此处可不填,也可填逗号,但不能填冒号。第二处前的 句子为总说,其后几句是对前两句的分说,此处应用句号隔开。根据第三处前的冒号和引用的句子 可知此处为完全引用,其句号应在引号内。第四处前后都是动词性短语,故此处用逗号,不能用顿 号。) 19.①“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 前文衔接更紧密。②结合后文可知,侧重于强调“要看得长远”,顺承后文内容。因此,原文与前后 文联系更紧密,表达也更准确。(每点 2 分,共 4 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着眼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意 境、情感色彩等;然后通过对比两个的不同,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分析,看看哪种表达更能传达作 者的意思;这类题有时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协调。 【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 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 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 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 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 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 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20. ①而是在发展变化 ②先患虑患谓之豫(每点 2分,共 4分) (第一空,依据后文“这种变动”,代词出现,近指前文,所以空内应是“变化”“变动”之意, 根据前句“不是一成不变”,说明空内和前边构成“不是……而是……”这种结构,据此,①空句子 可以补写为“而是在发展变化”;②空,从句式对称结构考虑,位置和“先事虑事谓之接”对应,意 思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加以考虑,叫做‘应接’”,所以②空从结构上应和其对应,再结合语境内 容 “先患虑患”“豫则祸不生”,②空应为“先患虑患谓之豫”。) 21.答案: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共同努力。(2 分)央行需要采取对内 稳定物价、对外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2 分)而财政部则要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1 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构思框架图的基本构成弄清楚。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最终的目标,而 实现经济增长这一目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两个部门共同努力。其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分为对内和对外 的策略。具体作答时要注意内容表述完整,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22.答案 ①服务国家重大战需求 ②重点关注基础学科 ③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④探索利于学 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每点一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 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 ·18· 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 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本题阅读文段可知,中心对象是“强基计划”,之后分别从主要选拔对象、相关招生专业、考核 选拔过程、培养模式四方面进行论述,抓住了这四点,进行概括提炼就可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