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升格演练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升格演练五

二轮升格演练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琢磨诗歌,就是雕琢自己的灵魂 铁凝 31 年前的 8 月 30 日,田间离开了我们。他临终的遗言是:“我自田间来,还回田间去。 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撒在我家乡的土地上。”田间就是这样一位属于土地、属于人民的诗人。 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说过:“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 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就是不朽的。”田间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 了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事业,他和他的诗都是不朽的。他战鼓般激昂的诗句,永远留 存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田间曾经说过:“真正的诗人,在琢磨诗歌的同时,是会雕琢自己灵魂的。”他一生都 在战火中淬炼,在战斗中成长,在时代的造山运动中经受艰巨的考验、实现灵魂的升华。 青年时代的田间深受左翼文学和革命文学的影响,1934 年,年仅 18 岁就加入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在左联,他积极参与编辑《文学丛报》,出版了诗集《未名集》《中国牧歌》。这 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以独具的风格受到广泛关注,茅盾先生评价他的诗“完全摆脱新诗已 有的形式的束缚,这是很可贵的”。 1938 年初,田间在晋东南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成为战地记者,同年夏天到达延安 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初到延安,田间和邵子南、柯仲平等人发起了街头诗运动,他提着油 墨桶、白粉笔和黑木炭创作了大量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街头诗、墙头诗和枪杆诗,《假使我 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等等,这些诗作激情澎湃,明白晓畅,在战士和群众中广为传诵。 创作于这一时期的长诗《给战斗者》是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重要收获,在思想性、战斗性和 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茅盾等都曾给予高度评价。 “让我们的歌颂符合着战斗者的步伐吧,让我们的歌颂迎接着英雄的呼声吧,让我 们诗人踏着为自由、为祖国而牺牲了的人民的血迹去吧!”这是诗人田间的心声,也是战士 田间的誓言,他的诗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斗争的鼓点和号角。雪莱曾经说 过:“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上或制度上的有益改革而进行的战斗中,诗人 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田间当之无愧地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田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 响。他响应《讲话》号召,到艰苦的地区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前线,历任中共盂平县 委宣传部长、晋察冀文协副主任、晋察边区《新群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雁北地委宣传部 长兼秘书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他一方面出生入死,从事基层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在 枪林弹雨中写诗,在行军路上写诗,在马背上写诗,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写诗。火红的年代给 了他无尽的灵感,人民的奋斗给了他不竭的诗情,尤其是 1946 年完成的长篇叙事诗《赶车 传》,通过贫农石不烂的命运反映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解放的斗争,是一部恢 宏壮阔的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田间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为青年作家的成长做出了重要贡 献。同时,田间诗歌的创作也进入了又一个丰收期,他热情歌唱胜利,歌唱新生活,歌唱劳 动者和建设者,在五六十年代,出版了《短歌》《向日葵》等十几部诗集。从抗美援朝战场 到海防前线,从农村生活到工业建设,诗人的鼓槌始终紧跟着时代的脉搏。田间是新诗民族 化、大众化道路的自觉探索者,他毕生的诗歌创作扎根于古典和民间的中国诗歌传统,不断 从鲜活生动的群众口语中汲取营养,他的诗体跨越自由体、信天游、民歌体、新格律体、半 格律体等等,为新诗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就如诗人自己所言:“我是人民的儿子,永远为人民而歌。”“滹沱河上柳,高枝悬北 斗。”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始终如北斗七星一般为田间指引着方向和道路。在这条道 路上,他毕生矢志不移,把他深长的爱、澎湃的才情全部献给了人民的事业,献给了诗歌。 他的诗也由此汇聚了无数战斗者和建设者的心声,成为时代的强音,永远铭刻在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征程上。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田间(1916-1985),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 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 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他被 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大量引用传主及中外作家茅盾、涅克拉索夫等人的原话,这不仅使田间的 形象更丰满,也使传记更有说服力,更具真实性。 B.文章标题“琢磨诗歌,就是雕琢自己的灵魂”意在说明田间在时代的运动中经受了 各种艰巨的考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它是全文的文眼,表达了作者对田间的高度颂扬。 C.《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给战斗者》等诗作之所以在战士和群众中广为传诵, 是因为这些诗作激情澎湃,明白晓畅,在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D.这篇传记倒叙、顺叙结合,篇首从田间的遗言写起,遗言既是对传主的高度概括, 又引出对田间事迹的叙述。正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田间一生的主要事迹,条理清晰。 解析:表述杂糅且原因解说不全,《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等诗作激情澎湃,明 白晓畅,《给战斗者》在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诗作在战士和群 众中广为传诵还因为这些诗是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诗。 答案: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田间能够写出一些反映农村生活和工业建设者心声的诗歌,是由于田间能够深入艰 苦的地区、深入工农兵群众中去,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 B.田间始终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着,表现在他对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 这一探索也使他的诗歌创作扎根于古典和民间的中国诗歌传统并从中汲取营养。 C.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时代思想影响了诗人, 火红的年代给了他灵感,让他写出了独具风格的诗歌,成为“时代的鼓手”。 D.特定时代的诗歌具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如田间于 30 年代末期写的街头诗、墙头诗和 枪杆诗等激励了人民奋起抗战的热情,但今天读来,却少了激发读者热情的元素。 E.田间的诗歌能够汇聚无数战斗者和建设者的心声,成为时代的强音,这是因为他毕 生的矢志不移、他深长的爱以及他澎湃的才情都全部献给了诗歌。 解析:B.分析不当。田间始终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着,伟大目标不仅仅表现在他的诗 歌创作,还应有奉献党、奉献祖国、奉献于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事业。另外,原文是 “不断从鲜活生动的群众口语中汲取营养”。D.他的街头诗、墙头诗和枪杆诗在今天读来, 却少了激发读者热情的元素,无中生有,表述错误。E.原因概括错误,田间的诗歌能够汇聚 无数战斗者和建设者的心声,是因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始终如北斗七星一般为田间 指引着方向和道路。 答案:AC 3.田间是不朽的,田间的诗也是不朽的。试结合文本概括田间诗歌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田间的诗主要歌颂土地,歌颂人民,歌颂革命,歌颂中华民族争取独 立自由等积极主题。②风格上,田间的诗的语言具有民族化、大众化,同时,以平朴的描述 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③创作形式上,田间的诗形式多样,诗体跨越自由体、 信天游、民歌体、新格律体、半格律体等等,完全摆脱了新诗已有的形式的束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 赵秋丽 李志臣 李建业 “我的一生可用读书、教书、写书来概括。”年近九旬的安作璋先生安详地坐在狭窄的 书房里,身上自然流淌着一股浓烈淳厚的文化气息。 1927 年 1 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 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 1937 年,安作璋小学毕业,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他随 家庭转到乡下私塾读书。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 书。1944 年秋,安作璋流亡辗转到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安作璋说:“这段艰苦 岁月,支撑我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 1947 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 张维华、栾调甫、朱东润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诲。 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 地涉猎各种文献,四易寒暑竟有 7 个假期没有回家。 1951 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54 年 2 月 20 日、5 月 27 日,他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 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1955 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1957 年再版。当时,他年仅 28 岁。1959 年,《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出版,1979 年再版。 “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安作璋说, 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他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1980 年,他因研究成果 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 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 安作璋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分别命名为《学史集》《学史集续集》,他说:“历 史是一座宝库,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窥其门径,而升堂入室更不容易,因此本书题 名曰《学史集》。” 《文摘报》原主编肖黎回忆说: “先生每次寄来稿件时都要附上一段话,说虽然已经 认真地思考才下笔,完稿后依然不太满意,如可用,希望能予以修改,文章长短由我确定, 不必再商量。作为老先生,他总是这样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是中国秦 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有人请他传授一些治史秘诀,他说:“我没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 考、勤于写作。” 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典范。他从大学读书时到如今午夜之前都极少休息,有时躺 下后仍在思考问题,一旦有所发现,立即笔之于书,到了寝不安席的地步。 除了“三勤”,安作璋认为治学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博与专的关系、继承与 发展的关系。他说:“所谓渊博,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 病,但对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来说,不但要精通,还要扩而大之,凡是与研究方向有关 的知识都应该通晓。同时,我们又可以把知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即变无限为有限, 然后再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这里所谓有限的知识,就是‘专’的问题。” 曾有人问安先生:“一个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实事求是, 秉笔直书。”安先生把史德摆在突出位置,以历史学家的严谨眼光来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评价历史得失,丝毫不去迎合某些人物传记中泛滥的媚俗倾向。 “道德学问”是安作璋自己的理想追求。他经常给学生讲:人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何种 职业,都离不开做人这个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 下午的阳光柔和地映照着安作璋先生慈祥的面孔,先生家客厅悬挂着一副济南名士徐北 文题赠的对联:“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正是先生“道德学问”的最好写照。 4.下列对安作璋先生相关事例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作璋十分勤奋,上大学时在午夜之前极少休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 躺下,只要一有所得,就会寝不安席。 B.安作璋成就卓越,曾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最早从事秦汉史研 究的著名史学家,参与创办了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C.安作璋在进行史学研究时把史德摆在突出位置,总以公正眼光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 件,体现了历史学家“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素质。 D.安作璋的成长既受到了良好家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感染,还与 他的导师们的关怀与悉心指导分不开。 解析:“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的史学家”错误,原文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 史研究的史学家”。 答案:B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前半部分按照安作璋的人生轨迹来叙述,这样既使叙述的内容线索清晰,层 次分明,又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 B.安作璋认为治学还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博”指的是精通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 方向,“专”指的是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 C.安作璋年轻时在史学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他毕业后不久就在《光明日报》史学版 上发表论文,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独一无二的。 D.安作璋把“道德学问”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其实就是说他在做人与做学问两个方 面把做人作为根本,不容半点马虎。 E.安作璋对史学研究很执着,即使在遭到隔离和批斗的“文革”中也未停止,徐北文 所题的“良史春秋笔”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解析:B 项“‘博’指的是精通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与原文不符,还要扩而大之。 C 项 “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独一无二的”错误,原文是说非常罕见。E 项“春秋 笔”是指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即史学家的史德。因此“良史春秋笔”指的是有史德, 并不是指执着。 答案:AD 6.文中为什么说安作璋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虽然著述达数千万字,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 但他始终坚持勤奋学习。②他作为一位在学问上有建树的老先生,仍精益求精,对完稿后的 作品总是不太满意。③他在生活上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褚时健:归来 褚时健回来了。 这里意义颇丰——他东山再起,“褚橙”盈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褚时健凭借这 个被标签化的水果,再次拾起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荣光。他回到曾经的发迹之地——玉溪, 扎进哀牢山,极少露面。 哀牢山素来有种橙和甘蔗的传统,但因为水源、经验等跟不上, 鲜有盈利。褚时健在这里包下了两个山头,他决定试着种种云南特产的橙子。 谈及再次创 业的动机,频繁见诸媒体的原因有二。 一是钱,“谁都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他至今对国企高管工资耿耿于怀,任职 玉溪卷烟厂厂长时,褚的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如今,国企高管动辄过千万 的年薪已不再是新闻。而褚时健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 17 年的所有报酬仅 80 万,他不甘心。 二是他仍想证明自己,在人生将要退场之前,再扳回一局。闲云野鹤不是对这种倔强老 人的赏赐,褚时健希望之后的生活过得充实,无需再受资本或制度的裹挟,他要为自己活着。 曾经的泰斗宣布重出江湖了。褚时健一呼百应。政府给褚时健立了一个账户,里面存了 几十万元钱,作为他看病的费用。没过多久,里面的钱变成了几百万,都不知道是谁存进去 的;玉溪卷烟厂为褚派了秘书、保健医生,并调来了曾跟随他多年的老司机;2003 年,王 石从珠穆朗玛峰下来后特意跑来见褚时健,一向把寻找挑战视为人生目标的他称希望后半生 能像褚时健一样;不少烟厂的人来请褚时健出任顾问,还有希望拉他开矿的,哀牢山从未如 此热闹过。褚最终决定单干,朋友们纷纷出资借给他钱,赔了也借。最终褚拿到一千多万作 为启动资金。 许多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它们往往可套用,且屡试不爽。褚时健的打法是:重 视技术。曾经的成功经验如今被悉数用到了种橙上。他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 工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需执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种橙期间,遇到任何难题,褚的 第一反应就是看书,经常一个人翻书到凌晨三四点。 种植冰糖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差事:阳光对果实尤其重要,因此年初就要剪梢;开花后 要保花,接着保果,控制果实的实际大小、外观,环环相扣。褚时健一直亲力亲为,有果园 的工人对此发过牢骚——一次果园运来一批树苗,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 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 除此之外,橙子的肥料一直是褚时健得意的宝贝。这种混合了鸡粪、烟沫、榨甘蔗后废 弃的糖泥等独特的配方,是褚橙独特口味的秘密所在——一直被称赞的 24 比 1 甜酸比正源 于此。 75 岁时,褚时健种下第一批树苗。对他来说,半路出家、环境艰苦都不是最大的困难, 褚最缺的,是时间。一批新苗长成需要六年时间,那时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输得起资本, 但输不起时间。 褚时健是幸运的,他本分地只管种好橙子。过硬的品质使“云冠”橙开始扬名于云南省, 他的果园开始盈利,整个昆明“一橙难求”。而媒体不断曝光和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最终推 动褚橙在全国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媒体的不断报道、电商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使得褚时健一直在聚光灯下。不 断有媒体探访他的橙园,希望褚时健说点什么。但他对国家和过往避而不谈,对人生轻描淡 写,唯一能从他嘴里套出来的,只有橙子。 王石与褚时健惺惺相惜。这位曾公开表态过万科从未行贿的企业家认为,褚时健“确实 犯了罪”,但不妨碍他对褚“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王石曾在微博上引用巴顿将军的语 录对褚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 反弹力。”和褚同时代的企业家,柳传志对其高龄创业由衷敬佩。柳晚年进军农业,希望旗 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 2013 年的营销经典。柳称能把自己的名字 放在褚时健后面,他很荣幸。 褚时健老了。但种橙事业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超越着他的身体极限。糖尿病、衰老,86 岁的身体没有他的精神强壮。他特别喜欢九月份的哀牢山——彼时正是蜜橙成熟的时节,漫 山遍野的橙子,橘黄色铺满整个山脉。褚时健说,那哀牢山看起来好像一枚大烟叶。 现在, 一切宠辱都已经过去。他可以在云南高原的阳光下平静地回忆往事了。 (节选自《凤凰财经》,有删节) 【相关链接】 褚时健(1928 年—)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1979 年 10 月,褚时健出任玉溪 卷烟厂厂长。此后 18 年的时间里,褚时健带领团队将这个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亚洲最 大的烟厂,为国家创造利税 991 亿元。退休前,由于“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几 年后因为罹患糖尿病,于 2002 年得以保外就医,从此在哀牢山中种橙至今。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据媒体介绍,褚时健再次创业的动机之一是因为钱,因为他认为自己任职玉溪卷烟 厂厂长时的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 B.王石与褚时健惺惺相惜,曾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进行评价,希望后半生能像褚 时健一样,作为自己人生的挑战目标。 C.褚时健运用管理企业的方法种植橙子,重视技术,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提出了自 己的要求,工人必须毫无保留地执行。 D.柳传志对褚时健高龄创业由衷敬佩,所以,到晚年也进军农业,并希望旗下的猕猴 桃与褚橙捆绑销售,最终成为 2013 年的营销经典。 解析:柳传志晚年进军农业与褚时健高龄种橙两件事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D 项错在强 加因果。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褚时健归来二次创业,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在人生将要退场的时候扳回一 局,盈利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B.褚时健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只需执行。种橙遇到任何难题, 褚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 C.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 直到晚上,意在说明褚不相信工人。 D.媒体不断曝光、互联网电商的营销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是褚时健的褚橙 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E.柳传志希望旗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 2013 年的营销经典, 从侧面表现了褚时健归来的丰富意味。 解析:A.钱是褚时健复出很重要的因素;C.文中这一细节不是“意在表明褚时健不信任 工人”而是他亲力亲为,一丝不苟;D.是关键因素之一,最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褚橙本身的品 质。 答案:BE 9.褚橙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褚橙内在品质。褚时健的技术指导,亲力亲为的实践和独特配方的肥料使褚橙 有 24∶1 的甜酸度,在云南一橙难求。②成功的营销。媒体报道、电商营销、名人微博推广 等最终让褚橙成为全国现象级事件,褚橙取得了巨大成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孙自法 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 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 的殊荣。 1943 年,郑哲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 年,郑哲敏所在的 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 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 郑哲敏的极大兴趣。1947 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多年后, 郑哲敏回忆,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对自己影响很大,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 1948 年 4 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 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 着眼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 1955 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1956 年 1 月,钱学森回国后,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 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 炸力学学科。1984 年 2 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 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 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 力学研究的序幕。 郑哲敏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 爆炸力学学科体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 新的力学基础;三是开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并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 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 郑哲敏还通过对“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认为“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于煤层瓦斯中 含有的机械能。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郑哲敏参与和 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他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 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 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 在材料力学研究中,郑哲敏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被广泛引 用,还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 C-C 方法。引领中国力学发展的郑哲敏为促进中国力学 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融、提升中国力学国际地位等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郑哲 敏认为,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科研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都急于 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成果。有的人急于 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极大地制约整体科技的发展。”在郑哲敏眼里,现代 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腊时代传承下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纵观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 和文化传承,“自由探索”精神相对薄弱,这也是造成中国科学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要真 正激活科技界的创造力,“自由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也应成为一种人生目标。 郑哲敏指出,中国当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压力很大,各种评奖评审、项目申请等,“把人 搞得很浮躁,东迎西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年轻人急功近利,必然影响到他们从事科 研的决心。他呼吁尽快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压,把他们从浮躁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 已 89 岁高龄的郑哲敏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近年来,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海底天然气水 合物开采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带领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作 贡献,并指导有关课题组继续进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 年 1 月 18 日,有删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钱伟长的课上,在清华大学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 代力学理论,使他确定了研究力学的道路。 B.郑哲敏是中科院力学弹性力学组组长,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1984 年 2 月,郑哲敏 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C.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 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 D.郑哲敏创立了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 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 解析:原文是“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 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这些学科是郑哲敏 积极参与并建立的,并不都是他自己创立的。 答案:D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师从钱伟长、钱学森,郑哲敏与力学结缘,国家的需要以及个人主观的觉悟和努力, 使郑哲敏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力学研究中。 B.1955 年,钱学森与郑哲敏师生俩冲破美国的阻挠相继回国,并且郑哲敏回国源于钱 学森的鼓励,他们回国后都投入到祖国力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中。 C.郑哲敏早期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 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才开始爆炸力学研究。 D.郑哲敏认为制约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在于学术界浮躁的风气,主张科研需要耐 心,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要急于求成。 E.本文通过描写郑哲敏的语言、动作,勾勒了一位成果颇丰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 象,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风范,给人以启迪。 解析:B.错在回国时间顺序,“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郑先回国,钱后回 国。郑回国不完全是钱学森的鼓励,还有个人意愿。另外,“冲破美国的阻挠”文中无据。 D.“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E.没有动作描写。 答案:AC 12.郑哲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有人认 为是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你的看法呢?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郑哲敏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 ①留学美国,学成归国,跟随导师钱学森大力发展中国力学,为中国力学的发展做出巨 大贡献。②根据国家需要,曾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又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 学研究方向,并拉开爆炸力学研究序幕。③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 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 建立与发展。 观点二:他始终保持科研的热情和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①他把“自由探索”的精神看作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也作为一种人生目标,在力学 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经历就是实践了这种精神。②科学需要耐心,要力戒浮躁。他是这 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才在力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③始终保持科研的热 情,耄耋之年的郑哲敏还活跃在科研一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