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 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高一第一次月考模拟测试语文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 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 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原始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儒家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入世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B.人们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产生了家族观念和人伦情感。‎ C.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能相互推演是对“天人合德”的肯定。‎ D.“天人合一”的“仁”的升格体现出仁爱原则中的凝合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论证了“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B.文章兼顾家庭伦理与公共精神,既体现辩证思考,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C.文章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对比,论证家庭作为情感纽带的重要意义。‎ D.文章依据宋儒对原始儒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证仁爱原则的动态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统一的担当精神,来自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相结合的道德自觉。‎ B.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往熟人社会中以“人情纽带”维系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必然会被现代社会淘汰。‎ C.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反映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与文中的家国理念是相通的。‎ D.传统“家国天下”的意识已经超越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原文第一段只说“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并未提到“现代社会儒家虽已不复存在”。C.原文第四段为“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选项颠倒了这一关系。D.原文第四段“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未提及“仁爱原则中的凝合原则“这一说法。‎ ‎(2)C.原文第二段为“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并没有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对比。‎ ‎(3)B.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认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答案:‎ ‎(1)B ‎(2)C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 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 2019 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 ‎ ‎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 3 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 1 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4)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 ‎【解答】(1)B.“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曲解文意。“自然疫源地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 故选B。‎ ‎(2)B.“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说法有误。原文中说“但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选项曲解文意。‎ C.“广大民众……,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选项以偏概全。‎ D.“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 故选A。‎ ‎(3)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对比”说法有误。材料一写古代防疫措施,材料二写古现代防疫措施,应该是前两则材料形成对比。‎ 故选D。‎ ‎(4)阅读题干及原文可知,本题答案应在材料二中。勾画原文关键语句“但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5)回答政府尚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需从材料三中概括答案。结合原文关键语句“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保留有效信息,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 ‎(1)B ‎(2)A ‎(3)D ‎(4)①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②高度配合政府。③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能够主动辟谣。④认识上更加理性和包容。‎ ‎(5)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弥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伯尔 ‎ ‎ ‎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天天吸着轧亚麻茎时飞扬的尘土,身体受到摧残。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 ‎ 爷爷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 ‎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瑙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愤愤不平的巨浪袭击他的心头。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 ‎--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 正当巴莱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使故事更有历史感,暗示世上违背公平之事早已存在,而人们的反抗也由来已久。‎ B.台秤的秘密还没有被公开之前,巴莱克家靠着提供工作岗位、给全村送巴西咖啡等方式,在民众心目中维持着慷慨和善的形象。‎ C.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既突出巴莱克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D.村民们用歌声甚至暴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被残酷镇压之后,人们不得不作出妥协,许多人甚至不愿再听到巴莱克家的故事。‎ ‎(2)小说写到“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请你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表现“爷爷的胆量”的。‎ ‎(3)“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答】(1)B.“在民众心目中维持着慷慨和善的形象”说法错误,首先送咖啡是因为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为了庆祝这件事才做的,其次,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提到巴莱克家族维持自家慷慨和善的形象的内容。故选B。‎ ‎(2)本题先用一句话“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来表明爷爷是个有胆量的人,再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来体现爷爷的胆量,如文中“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可看出在没人敢质疑巴莱克家的时候,爷爷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对比鲜明。通过分析可知文中“格特鲁德惊奇害怕”是因为他看到了“爷爷”发现了秤的秘密,她的害怕从侧面烘托了“爷爷”坚定、勇敢的形象。而从“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样的人物言行描写可看出“爷爷”胆量不容小觑。最终“爷爷”一家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爷爷”就算遭遇不幸仍要坚守正义的品性。‎ ‎(3)本题考查“‘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可知,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是围绕台秤展开的,以前“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后来“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台秤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台秤”突出了人们的性格特点和文章的主题。‎ 答案:‎ ‎(1)B ‎(2)对比写法。人们对巴克莱家的服从,与“爷爷”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爷爷勇于反抗的品格。‎ 侧面衬托。格特鲁德的惊奇害怕,突出“爷爷”坚定、勇敢的形象。(或:人们用歌声来表达不满,反映“爷爷”揭露真相的行为具有感召力。)‎ 场景烘托。流浪时落魄潦倒的场景,衬托出“爷爷”就算遭遇不幸仍要坚守正义的品性。(台秤称重的场景,衬托爷爷大胆、机智的特点)‎ 言行描写。“爷爷”把格特鲁德的给的糖丟到地上用脚踩,并当众揭穿巴莱克家的阴谋。‎ ‎(3)它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揭开台秤秘密--偷台秤--抢回台秤),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它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折射出两类人的形象:台秤主人的虚伪,人们的妥协与反抗。‎ 它象征着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晩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 ‎ ‎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B.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C.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D.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同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都需要回家居丧。‎ 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本官。他先后担任过左拾遗、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官职。‎ B.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从此以后被罢黜的人再不得录用。‎ C.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脏罚之名,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皇帝因其父亲的名誉而重新任用他。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②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解答】(1)“太宗曰”中,“曰”为停顿标志,排除BD;“昔日纳之”,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排除C.故选A.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 ‎(2)D.“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错,应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故选D。‎ ‎(3)B.“从此以后被罢黜的人再不得以录用”错误,原文是“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意思是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故选B。‎ ‎(4)①所以:……的原因;呵导:呼喝开路;示:向……显示。译文:我呵导(呼喝开路)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们显示陛下不在登楼的时间不会登楼。‎ ‎②录:录用;庶:希望;劝:劝勉。译文: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答案:‎ ‎(1)A ‎(2)D ‎(3)B ‎(4)①我呵导(呼喝开路)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们显示陛下不在登楼的时间不会登楼。‎ ‎②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解答】(1)“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理解有误,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 ‎(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然而诗人还有言外之意,将此两句和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自己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遇赦北还渡海时,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 答案:‎ ‎1.C ‎2.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2)《再别康桥》中点名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 ”。‎ ‎(3)戴望舒的《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 , ,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解答】故答案为:‎ ‎(1)携来百侣曾游 记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峥嵘)‎ ‎(2)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重点字:斑斓)‎ ‎(3)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重点字: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坚守戈壁隐姓埋名,_______建起国防工业基础,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如同华夏儿女_______的惊天雷;探索海洋钻井寻宝,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喷出火焰照亮幽蓝大海,空茫的海面上升起的红色火焰,(①) ……从算盘的声响中,我们能听到一个个科学家_______,为了科技强国的远大梦想不辞辛劳;从飓风吹袭、浪涛拍打中,我们看到的是“无人区”里奋力拼搏的身影,是他们把爱国情怀变成“大国气质”。‎ ‎ ‎ ‎ 也是这种“大国气质”,影响着年轻的建设者们将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平均年龄30岁的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不过30多岁的“复兴号”科研团队……火热的年华里他们热血沸腾,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_______,年轻的科学家们把国家装在心中,以奋斗勾勒这个时代最美的画卷。一代代青年科学家对前辈的仰望,是一颗颗赤子心对祖国的表白,是民族魂中绵延不息、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 ‎(②),多少人不为功名默默坚守。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白手起家 扬眉吐气 孜孜以求 中流击水 B.赤手空拳 仰首伸眉 孜孜不倦 投鞭断流 C.白手起家 仰首伸眉 孜孜以求 投鞭断流 D.赤手空拳 扬眉吐气 孜孜不倦 中流击水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就是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为国家富强而埋名献身 B.①就是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埋名献身为了国家富强 C.①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为国家富强而埋名献身 D.①就像中国人献给人类的绚丽礼花 ‎②多少人埋名献身为了国家富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 B.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 C.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 D.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儿女的新时代,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 ‎【解答】(1)第一处,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赤手空拳:比喻没有任何依靠。这里形容我们国家建起国防工业基础完全靠的是自己,条件艰苦,应用“白手起家”;‎ 第二处,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仰首伸眉: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这里是说我们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很痛快,应用“扬眉吐气”;‎ 第三处,孜孜以求:指人学习的态度好,认真;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含褒义;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这里是说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的强大不知疲惫地探求,应用“孜孜以求”;‎ 第四处,中流击水: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这里是说这些年轻的科学家都渴望挑战,立志要为祖国科技建设作出贡献,应用“中流击水”。故选A。‎ ‎(2)①这里应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应是“就像”而非“就是”,排除AB;②里填写的句子应该与后句“多少人不为功名默默坚守”句式保持一致,排除D.故选C。‎ ‎(3)原文句子“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逻辑先后有误,只有拥有“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才会将家国情赤子心熔铸在国家建设中,BD两项有相同的错误;原文句子还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奉献”中缺少与“爱国奉献”相呼应的宾语,应是“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C.有相同的错误。故选A。‎ 答案:‎ ‎(1)A ‎(2)C ‎(3)A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①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 ②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③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解答】本题主要介绍了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该类题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第一空,可联系后句“不分男女老幼”,还有前文“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可知该填“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第二空可根据前句“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结合下文所举例子,可知这句应填写“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答案:‎ ‎①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 ‎②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③心理问题 ‎9. 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60字。‎ ‎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解答】阅读文段我们发现,报道说了三层意思,一是“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优,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即绝大多数人报喜不报忧现象普遍;二是80后、90后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三“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即原因分析。‎ 答案:‎ 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四、写作(60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一生难被重用。而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赢得了外援。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强烈的爱国意识。‎ ‎ 请以“个人与国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我的中国梦 ‎ 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梦,是中国梦。‎ ‎ 中国梦,一个勇敢的梦。作为中国人,炎黄子孙,怎敢忘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鸦片侵蚀着国人的肉体,清政府的懦弱,各国列强的瓜分,这些无疑不在摧残着国人的精神。那时的人们,不敢有梦;他们不敢梦想着有一天的中国能站起来,能强大富足起来。而如今的我们可以有梦,也更应该有梦。国家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的富足,这些并非不劳而获,身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怎能安然地坐享其成。我们应该怀着饱满的热情用我们的梦想去为祖国添砖加瓦。没有今日的勇敢设望,哪有日后的苦尽甘来?‎ ‎ 中国梦,一个大却切实的梦。我的心中有一个大大的梦,我梦想着我的祖国母亲能成为让任何国家都不敢小觑的强国。如今的中国确实是很强盛了,但我认为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试问如果真的做到了最好,钓鱼岛的争端怎还能发生?这样的挑衅又怎敢发生?中国要强大,中国一定会强大。也许有人会认为,你一个中学生在这儿说这些豪言壮语有什么意义么?但我相信“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算你身不在高位,但只要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中国数十亿人口众志成城,有什么将会是不可能?有什么困难能挡得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中国梦,一个我要去实现的梦。虽不知今后的我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但现今的我是学生,我就要以学生的身份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最多。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就是因为学习是为了今后能有所作为,能为国家有所贡献,只要我们把电池充满了电,时刻准备着,一旦有了机会,一定能发光发热。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苦很累,但我们仍要坚持。我不要做路边被人踩过就踩过了的小草,即使你坚韧,但你仍就只是棵草,没什么作为。我们要做就要做挺直的苍天大树,逼的人仰视的同时仍能为人们做着贡献。即使他对你并不心怀感激,却也一定会称赞你是块好木头。既然我们能成材,为何还要甘心只是一棵草?‎ ‎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梦想的这条长路上,我们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而不是只会呼喊的演说家,敢想敢说更要敢于做。古时候人们梦想的飞天,如今不已成现实?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没有什么事不可能的。只要你敢去想,敢去为了你的梦想而付出汗水。再难登的山峰上也会有人的足迹,再崎岖的路,也是人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的中国梦,未来将不只是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