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等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等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三校联考”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5 分)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 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 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 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 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 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 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 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 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 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 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 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 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 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 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 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 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 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 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 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 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 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 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 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 “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 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 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 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 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 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 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 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 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 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 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 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 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 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 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 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 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 分)( )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二)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 分) 流浪的弦音 安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瞎子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瞎子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瞎子唱的是地方戏,小段子、整轴子的戏都唱。唱得累了,停下二弦嘘口气,瞎子说: “俺想认个干娘。俺娘死得早,俺……”瞎子很伤心。瞎子再接着唱。瞎子连个干娘也认不下啊。 瞎子不服气,不服气的瞎子那年终于认下了一个干娘。 那是在瓦塘村,瞎子听见树叶落进水塘“噗”的声音,瞎子拉完了最后一个音,它似一种断帛之声, 瞎子擒住了一片树叶,几滴泪落在那片叶子上。 瞎子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瞎子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 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瞎子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瞎子这次听准了。“娘。”瞎子“扑通”一声 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瞎子说:“娘,阿炳也是瞎子,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场地静着,稍息之后,弦声骤起,尔后弦声悠悠扬扬起来,一泓泉水在瞎子的弦声中流淌着,一弯月 儿映照进池塘。瞎子看不见,但瞎子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 曲终。干娘起身说:“孩子,娘给你做饭去,今后再来瓦塘,你不用吃百家饭了。” “娘!”瞎子的泪“哗”地流出来。 那年瞎子二十一岁。 瞎子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瞎子习惯了游走,瞎子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瞎 子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瞎子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 唱坠子呢。” 干娘说:“记住,娘等你。”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瞎子远去的身 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 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瞎子。不见瞎子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 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瞎子,再回来…… 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 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赶紧为他做姜汤。 每次回来,干娘都给他烙那种很香很香的饼,把他身上的衣裳换了洗了。干娘好啊,干娘让他的心里 有了娘,干娘使一个瞎子在漂泊的路上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瞎子的心就动了。 那天瞎子说:“娘,你想听一个孩子的故事吗?”瞎子说:“十三岁那年我接连失去了爹和娘。在一个 雨天干爹把我拉回了他家,干爹说要从此养我做儿子。那个女人就是因为干爹收留我而带着他们的女儿离 开干爹的,从此干爹就一直养着我,我们爷儿俩相依为命……” 干娘紧紧攥着他的手。干娘说:“儿的命苦。” 瞎子说:“爹知道我认了个好干娘,一直想当面来谢谢干娘。”干娘握着瞎子的手点着头。 瞎子的干爹和瞎子一起来瓦塘是一个秋日。瞎子和干爹走透院子时,一群鸽子往高处飞,又在院子里 旋着不远离。瞎子听干爹干娘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脸上就有笑漾起来。 后来瞎子对干爹干娘说:“爹,娘,你们都是苦命人,你们握握手吧。”瞎子说着把两双手往一起拉。 两双手就紧紧地握住了。瞎子把手也握上去。 三双手紧紧地握住了。 干爹和干娘的脸上都有了泪。 瞎子坐下来静静地展开二弦,一曲乐儿悠悠地漾起来,时光慢慢地从他的脸前滑过去。瞎子依然走在 路上,手里的棍子就是脚下的路。瞎子走着走着就禁不住想:我终于找到能和爹在一起的娘了。 瞎子想着,棍子击地,竟然在路上唱起来。 (选自《此岸的时光》)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瞎子听到蹲在跟前的人说“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时手颤了一下, 这个细节描写精妙地写出了瞎子既惊喜又略带犹豫的心态。 B.小说把普通词用得有味,如“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中的“攥”写出了干娘对干儿的贴心疼爱, “竟然在路上唱起来”中的“竟然”突显瞎子喜悦到忘情的程度。 C.鸽子在小说中的出现并非闲笔,它们叫唤着伴着瞎子飞,烘托了干娘对于儿远去不舍的心情,它们 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烘托了相亲相依、感情交融的气氛。 D.小说结尾写瞎子欣喜,和开头写瞎子伤心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暖 色,合乎读者对遭遇不幸的人同情的心理,增强阅读快感。 6.小说画横线的句子三次描写弦音,运用的手法和表现的演奏者的心理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 分) 7.小说通过苦难和温情的交响揭示主题,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简要分析苦难和温情的交响,然后概括小说 的主题。(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旨进保定军司法 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 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既而浚漳河三十里, 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吾州据险,敌必不 来。”旨不听。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库有杂彩数 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旨夜开门 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 阁门使,固辞。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 禄卿,知潞、晋二州。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②鸷(zhì)式:勇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 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B.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 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C.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 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D.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 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处士: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文中指学官名。“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旨毛遂自荐。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 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 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元吴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 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张 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4 分)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4 分) (二)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 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 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 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正之入蜀与自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真意挚,依依难舍。 B.“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间接抒情,点出诗人叹息、痛楚的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 的离别。 C.“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点明时节,“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 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D.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是说整首词 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 13.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 分) (三)理解性默写(10 分) 14.(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了箫声给人带来的无限 悲伤感受。 (2)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能够解释能力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每个 行业都有年轻专家的现象。 (4)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 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人认为诗人流露 出消极情绪,其实仔细吟味,应是表达了诗人看透人生的一种旷达。 三.语言文字应用(24 分) 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掇.(duō) 守拙.(zhuō) 天姥.(mǔ) 渌.水(lù) B.荻.花(dí) 迁谪.(zhé) 幽咽.(yàn) 贾.人(gǔ) C.嘲哳.(zhā) 驽.马(nǔ) 蟠.(pán) 跂.(qǐ) D.郯.子(tán) 锲.(qì)而不舍 愀.然(qiǎo) 旌.旗(jīnɡ) 16.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饥馑 悲怆 挑剔 榆柳阴后檐 B.怅寥廓 浪遏飞舟 霓虹 忸怩 C.暖暖远人村 造诣 钿头 舞榭歌台 D.乌鹊南飞 何时可辍 水澹澹 樯橹 17.下列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 分) A.小学而大遗 B.蚓无爪牙之利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下列句式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同的是( )(3 分)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C.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D.婉约词派,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代表人物是苏轼、李清照。 豪放词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代表人物是辛弃疾。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9 分) 自 2 月 18 日在央视开播以来,被赞为文化清流节目的《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以声传情,享受文字 魅力的理念也在观众中传播。节目组还专门在一些城市设立了配备有专业录音和摄像设备的朗读亭,鼓励 大家进去朗读心爱的文字。近日,朗读亭来到了广州,从省立中山图书馆,到沙西步行街、广州购书中心、 海心沙,朗读亭设在广州极具文化气质和羊城风情的地方,让路过的市民在小小的空间里独处,回想哪一 段文字影响了生命的成长,表达了感情。 (1)请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 20 字。(3 分) (2)如果你来到了朗读亭,你会选择读什么书?仿照划线例句,写出相应的内容。(6 分) ①选择是一个人生重塑的过程。我读《我与地坛》:身残志坚的史铁生,选择了坚强,我读《文化苦 旅》:风尘仆仆的余秋雨,选择了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个选择,一次次阅读, 不断完善和滋养我们的生命。 ②汉字是维系华夏文明的载体。字与字的组合,词与词的搭配,穿越千年风尘,凝聚民族文化,构筑 我们的现象之桥,丰盈我们的情感之海:看到“羌笛”,耳畔仿佛传来一曲哀怨的笛声,心中涌起 一种戍边难归的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备选词语提示:月 酒 孤雁 烽火等等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但是在社会进入多元化的今天,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就业取向也 随之出现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网红这一新兴行业出现了。于是,读书还是做网红,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真 问题”。调查显示,有媒体曾做过一个 95 后就业观的图解,其中提到,54%的 95 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 播和网红。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你有怎样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并不遥远的大学,你想选择什么专业?大学毕业后 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些问题都将是你近期或者不久的将来必须面对的。那么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现象, 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认识,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 800 字,字 迹工整。 “三校联考”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选 B A 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 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 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 项,强加因果,“无 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2.选 D“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 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 中过于老实”。 3.选 D 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 项 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4.答案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 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 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 得出答案第④点。 参考答案: 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 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 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5.A(“略带犹豫”的分析错误,这不是瞎子此时的心态,他此时的心态应该是既惊喜又有点不敢相信) 6.①第一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弦音似断帛之声,表现了瞎子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 ②第二次,通过写想象的乐曲呈现的泉水流淌,月映池塘的画面,表现乐曲的艺术效果。(或;用站满 了听众侧面烘托乐曲的感人),表现了瞎子认到干娘后的激动。 ③第三次,“乐儿悠怒地漾起来”运用比拟(或;拟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 的水,描写乐曲的优美动听,表现了瞎子完成了一桩美好心愿后的满足和幸福。(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每点中手法和心理的分析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7.分析: ①瞎子少年失去父母,过着流浪的生活,却得到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心疼、照顾。 ②干娘成了寡妇,内心自卑,却得到了瞎子的敬爱和瞎子干爹的感激,并和瞎子干爹结件。 ③干爹收养瞎子,致使妻子带着女儿弃他而去,却得到瞎子的敬爱,并和瞎子的干娘走到一起。 主题: 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不幸和苦难,但怀着一颗真 诚善良的心,就能够超越苦难,共享温情。(或: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说明,经历过 苦难的人更懂得用温情对抗人生的不幸和苦难。或: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说明,面 对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人们要拿出温情彼此关怀体贴。) (分析答对给 4 分,每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即可;主题答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8.D(原文标点: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 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9.B(“左迁”是降职) 10.C(“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错,应是张旨假托皇帝诏令赏赐士兵绸缎) 11.(1)(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得分点:募、 输、给各 1 分,句意 1 分) (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 (得分点:垂、就、状语后置句式“守以强弩”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亲张延嘉,读书很多,不愿做官,州中将张延嘉的品行上报,(皇帝) 赐给嵩山处士的岩号。张旨晋升为保定军司法参军,他上书转运使钟离瑾,希望补任一名县尉,抓捕大盗 来证明自己。钟离瑾赞赏张旨的请求,替他奏请(朝廷)调任安平尉,前后抓捕盗贼二百多人。(张旨)曾 与盗贼格斗,飞箭射中他的手臂,(他)不顾,仍然亲手杀盗贼几十人。提拔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遂城县知 县,升任著作佐郎。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张旨自己去宰相那里陈述救济治理的策略。(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 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不久疏浚淬河三十里,引支流注入芍陂,制作闸门,灌 溉田地几万顷,外面筑堤用来防备水灾。两次升职任太常博士、尉氏县知县,调任忻州通判。 元昊反叛,(朝廷)特别升(张旨)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府州通判。府州靠山而建,没有外城,张旨打 算修筑外城,州将说:“我们州城依凭险要之地,敌人一定不敢来犯。”张旨不听。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 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城内外几天都不通消息,人心震惊恐惧。仓库 中有几千段彩缎,张旨假托诏令赏赐给士兵,士兵都朝东看,高呼万岁,敌人怀疑这是因为救兵到了。州 城中没有井,百姓取河水来饮用,敌人截断取水道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赦人后退, 用官员军人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又用渠道中泥土覆盖积草,敌人望见,以为水还有余。张旨 督促居民登上城墙奋勇战斗,敌人死伤很多,随即撤退。因功劳升任都官员外郎,调任莱州知州。 叶清臣举荐张旨才能可以担任将帅,皇帝召见对答,改任邢州知州,提升为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 欧阳修又奏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授任阁门使,张旨坚决推辞。晋升为工部郎中、凤翔府知府,加官直史 馆、梓州知州,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任荆南知州。入京任判尚书刑部,多次升职担任光禄卿,潞、晋二州 知州。因老病,暂代判西京御史台,不久去世。 12.答案:B; 解析:B 项,不是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错误,“还自叹、 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稼轩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闲置在江西上饶,所以“多 病”并不是实指身体的疾病,是指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 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最大的痛楚是报国无门。 13.①“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暗含此行之艰难: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 其早归。开头写得极其沉郁,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②“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岀师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期待好友李正之能像诸葛亮那样坚持 北伐,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同时寄托了作者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③“西南更草相如檄”运用司马相如写《喻巴蜀檄》的典故,既是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 安抚百姓,治理后方;又透露岀对朝廷不岀师东北却让友人前往巴蜀的愤恨。 ④“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中“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末句:“无为 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 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过渡到下阕,一扫上阕愁闷的情绪。“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 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委婉深厚有致地表达了北方游子面对南方美景时夹杂于胸中的酸楚的思 乡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14.(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5)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5.A 16.B 17.C 18.D 19.D 20.(1)《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广泛关注,朗读亭落户广州。 (2) ①我读《史记》;惨受宫刑的司马迁;选择了坚持(或:我读《东坡全集》;屡遭贬谪的苏轼;选择了 乐观) ② 示例一:看到“月”,眼前仿佛映照一片清冷的月光,心中涌起一腔思乡怀远的愁绪。 示例二:看到“烽火”,眼前好似浮现一片荒芜的废墟,心中涌起一份感时伤怀的哀愁。 21.作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